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落基山下     
丹佛是科罗拉多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这在美国的各州中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大多数州府都是比较小的城市.丹佛的绰号是"一英里城",这是因为它处在科罗拉多高原上,平均海拔1610米,恰好一英里的缘故.在地理位置上,丹佛紧邻落基山脉,离山脚只有24公里.丹佛的发展是很快的,因为在1858年发现金矿前,这里还只是大平原上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但1867年丹佛就被确定为科罗拉多州的首府,尽管那时它不过是一个偏僻的小镇.现在的丹佛已成为美国中西部的著名城市,其文化科技的发展也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最近,由美国丹佛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学家马丁·洛克莱博士领导的一个科学考察队,在乌兹别克和土库曼边境交界的泥滩上,发现了现知世界上最长的恐龙足迹。洛克莱及其同事发现的足迹中,有五条足迹分别延伸604英尺、640英尺、741英尺、8...  相似文献   

3.
《化石》2018,(4)
正八十年前,"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在云南禄丰被发现,随后的十余年间杨钟健杨老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对禄丰发现的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了大量研究,使之成为举世闻名的"禄丰蜥龙动物群"。云南禄丰及其周边地区的下侏罗统红层也成为了世界上保存同期古脊椎动物化石最好的产地之一,为研究恐龙,尤其是基干蜥脚型类  相似文献   

4.
记河北省后城组新发现之小型兽脚类足迹(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东北侏罗纪—白垩纪界线附近地层中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虽然这些遗迹化石比辽宁省义县组带羽毛的恐龙及其他实体化石逊色了许多。本文记述了河北省承德南双庙后城组(土城子组)最下部河流相沉积中发现的一组兽脚类恐龙足迹。南双庙足迹具有三趾,趾粗大,其形态与美国下侏罗统经典的"brontozoid"足迹(Gral- lator,Anchisauripus和Eubrontes)相符。虽然许多产自辽宁土城子组中基本同时的brontozoid足迹被鉴定为小型的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但南双庙足迹更大一些(全长可达28.8 cm),可能应该归入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南双庙足迹很可能是一群小型兽脚类行走而产生。在辽宁义县组的兽脚类恐龙中,最可能留下这类足迹的是小型的窃蛋龙类——尾羽龙(Caudipteryx)。不过这个解释还很勉强,因为这些足迹缺乏鉴定性特征,而且河北的后城组与辽宁的义县组之间还有一定的时间及地理间隔。  相似文献   

5.
王原  叶剑 《化石》2020,(2):2-7
正1、什么是恐龙?传统定义中,恐龙是中生代一大类四肢直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统称。当然还有一个较难理解的科学定义:"恐龙是三角龙和麻雀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该祖先所有的后裔的统称",这个定义的包容范围更广。恐龙在距今大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如阿根廷的始盗龙(Eoraptor)、埃雷拉龙(Herrerasaurus,注意其中的H不发音,所以"黑瑞拉龙"的译名并不准确)。2013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2.43亿年前(三叠纪中期)的尼亚萨龙(Nyasasaurus,见封面及题图/上  相似文献   

6.
余逸伦 《化石》2013,(1):18-20
恐龙是地球上最成功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7亿年.在这期间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不同物种,其中包括形态多样的各种肉食性恐龙. 肉食性恐龙的主要猎杀武器是长着尖锐牙齿的嘴.乍一看,它们的头骨似乎很像,但其实差别很大,这些差别决定了它们不同的杀戮方式.我们比较熟悉的肉食性恐龙大概有七类,包括"腔骨龙类"、阿贝利龙类、蛮龙类、棘龙类、异特龙类、暴龙类和驰龙类.笔者下面对几类恐龙头骨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原  金海月  谢丹 《化石》2019,(3):2-5
<正>别一张口就是霸王龙,能说出几种中国恐龙才更有范儿!你认识哪几种恐龙呀?脱口而出的很可能是霸王龙、三角龙、腕龙吧!但这些都是外国的恐龙。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能说出几个中国恐龙的名字吗?世界上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是哪个?美国?英国?谁说日本我只能"呵呵"了:那可是个火山岛国。中国有多少个省区产恐龙化石?骨骼、蛋、足迹都算上?请注意,这里是指"非鸟恐龙",因为鸟类是恐龙的后代,是"未亡的恐龙"(引自徐星老师同名书):现在还有1万多种恐龙  相似文献   

8.
晓峰雨烟 《化石》2010,(1):74-74
第一“部”:黄昏龙——世界上最小的食肉恐龙。加拿大古生物学家朗里奇和菲利普·柯里(Philip Currie)发现并描述。黄昏龙体型比现今的家猫还小,生活在1.2亿年前白垩纪末期,体重大约2公斤,站着的身高为0.45米,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那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哈默率领的考察队最近在离南极650公里的南极大陆的一座山上,2亿年前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恐龙的遗骸。他们收集到的化石属于同一恐龙的个体,一带下颌的头骨,一块肩胛骨,部分脊椎骨,一些肋骨和四、五块趾骨。从头盖骨的形态和大腿骨的结构看,它是一中等大小食草类恐龙,大约7.5米长,据推测,这种恐龙行动灵活。在发现的化石中间,考察队还找到一枚长50毫米的牙齿。牙齿有尖锐的牙尖和锯齿形的牙嵴,这是食肉类动物的特征。科学家认为这枚牙齿可能是肉食龙在吃草食龙时失掉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团队于7月24号在英国《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他们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Lingwulong shenqi),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它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蜥脚类恐龙是一类植食性恐龙,其中包括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陆地动物。人们一直认为新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晚期演化分  相似文献   

11.
这里有似加拿大的雪山,有似怀俄明州的峡谷,有似科罗拉多的原始森林,有似黄石国家公园的钙华彩池,这么多美丽的风景集中于一地,世界罕见。——斯塔尼·欧伯特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东北部的阿迪朗代克,是美国本土最大的一个公园,面积600万亩。虽然它在世界的名气远不如黄石国家公园.又是州属"国家公园".面积却是黄石公园的3倍还多。这里是美国惟一在受到国家和法律特别保护,又同时住着很多居民的自然保护地。  相似文献   

13.
鸭嘴恐龙之最——“巨型诸城龙”李敦景刘风光鸭嘴恐龙因嘴扁宽,类似鸭嘴而得名。近几年来,出土、装架起的鸭嘴恐龙分布在世界各地,有许许多多。我国是盛产鸭嘴恐龙的大国。山东、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都出土过,并装架起10余具鸭嘴恐龙骨架。其中陈列在山东省诸城市恐...  相似文献   

14.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素以恐龙化石蕴藏丰富,分布广泛,保存良好著称。誉满中外的“恐龙窝”究竟有多少种类?据初步统计,自一九一五年由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的七十年间,发现的恐龙有两大类群:蜥龙类和鸟  相似文献   

15.
刘庆国 《化石》2008,(2):19-21
近日在美国丹佛举行的美国地质学年会上,普林斯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Gerta Keller和她的合作者瑞士纳沙泰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uchatel)的Thietry Adatte做了一个研究报告,介绍了有关他们在恐龙绝灭原因研究上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份报告又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拉回到了一个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学术热点问题上。  相似文献   

16.
<正> 辛普生(George Gaylord Simpson)教授,于1984年1O月6日晚因病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逊城寓所逝世.辛普生1902年6月16日诞生于美国芝加哥,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长大,曾先后在科罗拉多(Colorado)大学及耶鲁(Yale)大学地质系学习,获得耶鲁大学哲学学士(1923)及  相似文献   

17.
《化石》2015,(3)
<正>1979年冬天,天很冷,董枝明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入川了。这是他从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的第17个年头,寻"龙"的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可是眼前的景象竟是第一次见到,他倒吸了一口冷气,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龙"迹初露董枝明就站在四川自贡大山铺那片熟悉的被叫做万年灯的小山坡上。7年前,这里和普通的山坡没有什么区别,要不是两位地质工程师偶然间在这里发现了恐龙化石——一根蜥脚类恐龙的股骨以及三个尾椎,人们也不会知道这片山  相似文献   

18.
恐龙是一类典型的陆生动物 ,它们一般栖息在地面上觅食、戏耍、交配和繁殖后代。不过 ,似乎也不尽然。比如有人认为某些恐龙生活在水里 ,象长脖子的马门溪龙和长剞角的青岛龙 ;还有人认为某些恐龙是生活在树上的 ,比如棱齿龙和美颌龙。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讲 ,象美颌龙这样的兽脚类恐龙是否有树栖习性非常重要 ,因为这涉及到古生物学中的一个难题———鸟类飞行起源的研究。人类从古代就开始梦想能够象鸟类一样飞上蓝天 ,自由地翱翔。科技发展到今天 ,人类已经借助各种飞行器械实现了这一梦想。然而 ,每当看见鸟类展翅在蓝天中自由翱翔的时候 ,…  相似文献   

19.
《化石》1985,(4)
美国考古学会为庆祝该会成立五十周年,于今年5月1日至5日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莱迪逊饭店,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学术讨论会。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二千三百多名学者参加了这个讨论会。大会分八个大组五十九个专题,共宣读论文600余篇。  相似文献   

20.
简要回顾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群的研究历史和以杨钟健为代表的老一代地质古生物学者对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研究发现的杰出贡献,并介绍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的最新发现和若干研究进展。在近年来对莱阳周边地层进行的大规模考察中,发现了一系列发育在平原上的恐龙峡谷群,以及其中蕴含的十几个恐龙和恐龙蛋新地点和新层位。2010年开始,在对莱阳金岗口村附近的2个化石地点的发掘中,发现了以鸭嘴龙科为主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和蛋化石,包括一类新的栉龙亚科成员,一些大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以及一新的龟鳖类蛋化石等。2号地点化石富集层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对棘鼻青岛龙的特殊头饰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其头饰是实心结构,但其他骨骼特征证明棘鼻青岛龙属于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目前发现的头饰应不是其真实状态或根本不属于其头部骨骼。此外,对谭氏龙1属3种的重新观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谭氏龙和金刚口谭氏龙应是有效属种,但部分骨骼还有疑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莱阳谭氏龙为无效属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