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方法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方法;分别对比PDCA循环方法实行期间及实行前一年(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消毒灭菌物品的抽检合格率。最后,分析PDCA循环方法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干预后我院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干预前;而干预后我院医务人员手部、医疗器械物品表面、空气抽检合格率明显大于干预前;且前后以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方法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消毒灭菌物品抽检合格率,避免住院患者发生某些感染性病发疾病,维护患者生命健康。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莉 《蛇志》2004,16(3):68-69
医院感染是预防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院内感染发生率是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综合体现.感染管理是通过管理职能使医院管理按照预防医学的规律进行,使医院病人、工作人员和社会人群尽量不受各种有害因素的侵袭和影响,降低感染率,提高医疗效果.为此,我们从院内感染管理与院内感染常见传播途径入手,对几种灭菌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质量控制管理的初探.  相似文献   

3.
唐彦  李玉荣  郭晓东  李庆虹  李进 《生物磁学》2013,(3):546-548,557
目的:对传染病医院住院部感染管理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方法: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患者进行调查统计,重点对2009、2010、2011年的住院患者的感染率以及患者感染部位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0、2011年医院感染率分别为3.07%、2.94%、3.05%。且这三年中,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与腹腔为主。结论:通过切实加强传染病医院的医院感染的管理、监督以及控制,有效阻断了医院的院内所存在与潜在的传染源,从而有效降低了患者因医源性感染而患病的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室感染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室感染高危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比较外科手术室实施护理管理前后的感染情况。结果 外科手术室感染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术前洗手不彻底、器械物品消毒不认真、医护人员流动管理不严格、以及患者自身的因素等;实施护理管理措施后感染率为2.39%(9例/376例),明显低于实施护理管理前的感染率9.52%(35例/36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科手术室加强护理管理可以明显的降低感染率,为患者在外科手术室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黄小莲 《蛇志》2012,(4):377-379
目的研究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与手术中感染控制措施的关系,观察不断完善和巩固控制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措施后对患者切口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6月实施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后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与去年同期(2011年1~6月)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实施前总切口感染率为7.03%,且不同手术切口感染率具有较大差异,污染类手术切口感染率大大高于清洁类手术,按切口感染率排列顺位依次是结肠、直肠手术(11.73%)、腹部手术(8.28%)、其它手术(5.19%)、乳腺手术(4.55%)、骨关节手术(2.63%);而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实施后切口感染率下降至3.36%,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实施前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后,可对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提前干预,降低了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风险,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的切口愈合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传染病医院临床实验室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探讨其有效的管理对策.方法: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从生物安全、质量控制、人员设备、制度以及信息化管理五个方面采取一系列的管理对策,完善传染病医院临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结果:加强并完善了我院临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保证了临床检验质量,成效显著.结论:抓好以上五个环节的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有助于实现临床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尤其是导管相关性感染基线数据,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12月人住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对侵入性操作使用率与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期间共监测2741例ICU患者,发生感染198例、307例次,感染率为7.22%、例次感染率为11.20%;同期ICU住院总日数9666 d,日感染率为20.48‰,例次日感染率为31.76‰;经ASIS调整后的日感染率为6.86‰,日感染例次率为10.64‰;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及呼吸机的使用率分别为96.39%、58.66%和50.77%,使用导管所致相关泌尿道、血流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分别为3.11‰、5.47‰和20.58‰.结论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率较高,必须制定相应感染控制预防措施,使其相应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洪玉霞  蒋三元 《蛇志》2004,16(1):27-28
目的为了了解我院几个重点临床科室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以加强控制.方法对医院2002年内利,外利,骨科的6890例住院病历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有41例患者医院感染,感染率为0.60%.感染部位:尿道为43.9%,呼吸道为26.8%,手术伤口为19.5%,其它9.8%.感染细菌以G 菌为主,其次是真菌.结论通过监控和加强培训教育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医学理论和科学的飞速发展,在医疗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医院感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不仅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而且涉及护理工作的诸多方面,我们认为要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率,加强护理管理是核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前提,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有效的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加强护理管理加强组织管理:有效的组织管理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为此我院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山东省医院感染管理评审标准》等要求,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和监控网络,层层落实,严格把关。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指导。方法:对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52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数据采用SP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2例老年痴呆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感染率为20.35%,呼吸系统感染最多,占80.43%,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4.13%;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吞咽困难、基础疾病多、重度痴呆、侵入性操作、滥用抗菌药物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痴呆患者较易发生医院感染,有效控制可控因素,如缩短住院时间、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全员参与,多种方式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并附着行动落实各项措施,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