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联合应用曲马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镇痛的作用效果评价.方法:7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4例.A组与B组术前15 min静注帕瑞昔布0.8mg/kg,C组手术结束前10 min静注帕瑞昔布0.8mg/kg;术毕A组静注生理盐水20 mL,B组与C组静注曲马多1 mg/kg.分别记录术毕给药后1、3、6、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不良反应及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B组VAS评分在术后24h内各时间点均低于A组和C组(P<0.05);3组术后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B组镇痛药物用量明显少于A、C组(P<0.05);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B组与A组、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105).结论:帕瑞昔布术前应用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同时联合应用曲马多,可以提高镇痛质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ASA分级为Ⅰ级或Ⅱ级,年龄分布在21-53岁,体重为41-72 kg。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每组各30例。在麻醉诱导前15 min,对P组患者采取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NS组患者则采取静脉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两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为麻醉深度指标,根据BIS值调节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以维持麻醉。记录拔管期间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及拔管后5 min疼痛VRS评分。结果:①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P组在T3至T6各时点的MAP和T3至T5各时点的HR均明显低于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P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NS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组拔管后5 min疼痛VRS评分为2.0,明显低于NS组的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能减轻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和疼痛VRS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用于下肢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阿片类药物用量的节俭作用.方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分组研究,18-60岁、ASA Ⅰ或Ⅱ级、择期硬膜外腔阻滞下下肢手术病人,手术结束时,随机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或生理盐水5ml,12h后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或生理盐水5 ml,同时采用芬太尼进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观察术后2,4,8,12和24h的疼痛强度(VAS评分)、给药前后的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和生化检查指标、术后芬太尼用量、病人自控镇痛(PCA)有效次数.结果:共完成220例,其中采用帕瑞昔布钠116例,安慰剂104例.与安慰剂组相比,帕瑞昔布钠组术后2,4,8,12和24h VAS评分降低(P<0.05),而有关不良反应和检查结果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和24 h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12h和24hPCA有效次数降低(P<0.05).结论:下肢手术后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 bid,镇痛效果佳,安全可靠,明显减少了术后芬太尼用量,提高病人术后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4.
徐志宏  唐立文  王赞 《生物磁学》2011,(Z1):4665-4667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联合应用曲马多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镇痛的作用效果评价。方法:7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4例。A组与B组术前15 min静注帕瑞昔布0.8mg/kg,C组手术结束前10 min静注帕瑞昔布0.8mg/kg;术毕A组静注生理盐水20 mL,B组与C组静注曲马多1 mg/kg。分别记录术毕给药后1、3、6、12、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不良反应及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B组VAS评分在术后24h内各时间点均低于A组和C组(P<0.05);3组术后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B组镇痛药物用量明显少于A、C组(P<0.05);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B组与A组、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帕瑞昔布术前应用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同时联合应用曲马多,可以提高镇痛质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手术前后注射帕瑞昔布钠对脑膜瘤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20例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术前组、术后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术前组在麻醉前15 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所有患者行麻醉诱导(咪达唑仑+异丙酚+罗库溴铵+舒芬太尼)静脉注射,维持麻醉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泵注,行脑膜瘤切除术术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停用异丙酚、瑞芬太尼术后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5 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前15 min静注生理盐水2mL。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血清皮质醇(cortisol)水平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术前组、术后组患者术后1 h的VAS评分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组相比术前组患者的术后1 h的VAS评分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的MMSE评分与术前相比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前组患者的术后1 h、术后24h MMSE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前组、术后组患者术后1 h以及术后24 h的皮质醇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组相比术前组患者的皮质醇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注射帕瑞昔布钠的镇痛效果较术后注射更好术后认知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6.
桂靖  董巍檑 《蛇志》2015,(2):130-131,153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拟全麻下行颈椎前路减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帕瑞昔布钠+1%罗哌卡因组)30例,B组(舒芬太尼组)30例。采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双通道靶控输注麻醉。于缝合前即刻,A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1%罗哌卡因15ml逐层浸润切口周围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B组静脉给予负荷量舒芬太尼4μg(4ml),行自控静脉镇痛。分别记录术后4、8、16、24h(T1、T2、T3、T4)的疼痛、镇静、恶心呕吐评分,疼痛情况用水平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镇静程度以Ramsay评分法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B组各时点Ramsay评分均高于A组,T2、T3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T2、T3时点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1%罗哌卡因局部浸润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术后镇痛与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比较,均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增加患者的镇静水平,减少了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120例人工流产术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组和芬太尼组,对比分析两组丙泊酚的用量、唤醒时间、术中生命体征、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术后VAS评分.结果:帕瑞昔布钠组丙泊酚用量及苏醒时间均短于芬太尼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芬太尼组稳定,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VAS评分也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可显著减少无痛人流术中丙泊酚的总用量,麻醉效果良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全身麻醉下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各25例。Ⅰ组给予地佐辛5mg;Ⅱ组给予地佐辛10mg;Ⅲ组给予地佐辛5mg联合帕瑞昔布钠40mg。在手术进行到关腹时静脉给药,观察比较苏醒期三组患者的躁动发生情况、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结果:Ⅱ组和Ⅲ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和疼痛评分均低于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术中应用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具有良好的效果,并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全身麻醉下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各25例。I组给予地佐辛5mg;II组给予地佐辛10mg;Ⅲ组给予地佐辛5mg联合帕瑞昔布钠40mg。在手术进行到关腹时静脉给药,观察比#苏醒期三组患者的躁动发生情况、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结果:II组和Ⅲ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和疼痛评分均低于I组(P〈O.05),II组和Ⅲ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I组和II组(P〈0.05)。结论:术中应用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对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具有良好的效果,并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应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与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剂氟比洛芬酯之间的镇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对早期功能锻炼结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60名。手术均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术中假体安装前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鸡尾酒"镇痛液(罗哌卡因注射液150mg+肾上腺素(1:1000)0.5ml,由生理盐水稀释为100ml)。手术结束后进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当天患者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功能锻炼及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起行膝关节被动伸屈功能锻炼(CPM)及主动伸屈功能锻炼。术后第3至5天患者停PCIA镇痛后,进行试验干预。帕瑞昔布钠组给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mg,静注1/12小时。氟比洛芬酯组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00mg,静注1/12小时。观察病人术后第3至5天静息状态下和活动锻炼时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时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手术侧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度及术后1月复查时的手术侧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度,KSS评分,术后第2天与第6天的血红蛋白值。结果:两组病人给药后在静息状态及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时,在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术后1月患者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和K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凝治疗后,帕瑞昔布钠组患者血红蛋白下降值与氟比洛芬酯组存在差异(P=0.042)。结论:尚不能认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中同时抑制COX-1和COX-2与选择性抑制COX-2之间存在差异。但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镇痛更安全,因其有利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的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