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洪义  朱晚秋  崔绿叶  冯茂秋  朱芳 《生态学报》2017,37(19):6335-6345
生态足迹方法是通过比较人类活动消耗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定量的判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9—2014年成都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测算,并结合空间分析揭示了其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9—2014年,各区市县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值有着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9年的2.759hm~2/人下降至2014年的1.937hm~2/人,基本格局呈现出中间低,西南高,两翼居中的分布特征,高水平人均生态足迹集中分布在西南方向的蒲江县、大邑县,邛崃市;(2)2009—2014年成都市人均承载力呈现出较为稳定且有下降的趋势,由2009年的0.2314hm~2/人下降至2014年的0.2215hm~2/人,其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足迹呈现出较好的空间一致性;(3)人均生态亏盈,在时间上表现为逐渐向好,但其本质是趋势为生态赤字愈发严重,空间上呈现出与人均生态承载力情况\"高-低,低-高\"相反分布的特征,分布呈扩散型,即由中部的五城区向四周扩散,除五城区外,其余地区在研究期间内都为赤字,最严重区域集中在西南方向的蒲江县,最高达到-9.3189hm~2/人,亟需建立有效的生态足迹调控和补充机制。  相似文献   

2.
Paradigms used for developing footprint metrics define the efficacy of these metrics for guiding decisions in the correct direction. Several metrics in use are developed from a narrow viewpoint of only looking at the output sid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natural systems. This underestimates or overlooks other impacts on natural systems that occur due to input side interaction of human systems with natural systems. We revisit the paradigms used for development of footprint metrics and analyze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footprints from these perspectives. Based on our analysis, utilizing both input and output side footprint measures is suggested such that heterogeneity of the nature of impact on both sides is not ignored. Utilizing these viewpoints, updated carbon and nitrogen footprints are proposed. Eco-LCA data for 2002 US economy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n decisions if these updated metrics are used. We als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at does not get captured by a single footprint, thus necessitating attention to the nexus of various footprints in decision making. Thus, the nexus between the updated carbon and nitrogen metrics is studied to show the shift in decisions resulting from looking at multidimensional impacts. Results for the US economy show that revisiting the paradigm for development of footprint metrics is a crucial step to avoid pushing decisions in incorrect directions due to use of narrowly focused footprint measures.  相似文献   

3.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real incom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rade openness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of consumption using a panel data of leading world EF contributors during the period 1991–2012. A number of panel unit root tests confirm that the data are first-difference stationary. Results from Pedroni co-integration tests show that the variables are co-integrated. The panel dynamic ordinary least squares (DOLS) method is then employed to estimate the long run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variab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and real income, and a negative and insignificant impact of trade openness on E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also observed to reduce EF. Afterwards, the group-mean fully modified ordinary least squares method is applied to check the robustness of the DOLS estimates. The findings are partially robust as only real income confirms the positi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EF. In addition, the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supports a unidirectional causal impact running from real income to EF. Finally, findings from variance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n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reveal that real income will have an increasing effect on EF for the selected countries into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4.
王业宁  周强  王豪伟 《生态学报》2020,40(18):6434-6444
当前中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东西部环境资源不均衡的格局日益加剧,限制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资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动态研究,细化不同类型土地的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刻画2009—2016年人均生态足迹广度、生态足迹深度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分析省域间的资本利用格局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在省域间差异较大,且生态足迹深度均已超过自然原长1.00;足迹广度在研究期间呈先降后升趋势,最高值为西藏的10.87—12.35 hm2/cap,最小值为澳门的0.02 hm2/cap;且资本流量占用率并不充足,广西与上海分别仅为47.68%—67.34%、66.31%—68.88%。香港、澳门、宁夏的足迹深度远高于中国均值,分别为19.24—26.02、8.60—10.88、4.60—7.46,最小值为西藏(1.64—1.79),其中耕地、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赤字贡献率最高,而林地则为生态盈余状态。将各省自然资本利用格局聚类分为4类并通过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基于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并系统性地应用于中国34个省域,本研究定量化各省的自然资本利用格局,可为中国区域间资源配置、政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及环境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hat aims to investigate policy shocks to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he USA. More precisely, we analyze the stochastic behaviors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its components (carbon Footprint, cropland, grazing land, forest products, built-up-land, and fishing grounds) by using Fourier unit root tests that are more powerful under an unknown number of breaks. The stationarity of a time series gives information about its future behavior based on past behavior. More specifically, stationarity properties give information on whether shocks have transitory or permanent effects on a variable; therefore, the stationarity of a time serie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appropriate policies by decision makers. Stochastic properties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r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global and local policies targeting global warming,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non-stationary which suggests that policies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will have long-term and permanent effects.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further discussed.  相似文献   

6.
一生态位的研究是理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领域。Grinell(1917)将生态位定义为物种在环境中的最后分布单位,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space niche);Elton(1927)特别强调物种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trophic relationship),并把生态位定义为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  相似文献   

7.
西南岩溶区广西生态安全及资源利用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玉鸣  张燕 《生态学报》2007,27(1):242-249
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基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把数据驱动下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单位根检验和与协整分析模型引进到生态安全与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的研究中来。以西南岩溶区广西为例,首先采用生态足迹理论方法来测算1990~2003年广西生态安全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及生态压力指数,然后采用动态计量的协整分析方法对广西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安全状况诸指标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生态足迹呈不断增加趋势,生态承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生态足迹压力增幅明显,从临界安全状态发展到不安全状态;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与生态安全指标之间呈现一种长期稳定的趋势,这表明岩溶区广西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与措施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8.
金梦婷  徐丽萍  李鹏辉 《生态学报》2020,40(13):4327-4339
如何刻画自然资源消费在区域间的流转机制及其对生态的影响,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采用改进后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并引入存量流量利用比和资本流量占用率,对2003—2018年新疆区域三维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并分别测度新疆各地州市自然资本利用的程度,聚焦南北疆地区自然资本利用的差异性,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找出影响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因,最后结合基尼系数及差异系数量化南北疆经济差异程度,从自然和经济视角探究南北疆可持续发展态势与差异。结果表明:①2003—2018年新疆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增长幅度为119.94%,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保持在1.7 hm2左右,流量资本占用强度不断增加,生态赤字问题愈发严重。②研究期内,南北疆地区生态足迹的增长幅度和速度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呈现\"北高快,南低慢\"的态势。各地州市生态赤字情况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高值区为北疆的克拉玛依市及天山北坡经济带。③第一产业增加值对生态足迹正向驱动作用最为显著,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生态足迹起到逆向驱动作用。④2003—2018年间,南北疆地区基尼系数维持在0.4—0.5之间,处于中警警度水平,南北疆区域经...  相似文献   

9.
水足迹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晶  彭建 《生态学报》2013,33(18):5458-5466
水为生命之源,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科学管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流域综合管理的核心环节;水足迹作为一种全面核算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真实占用的综合指标,将人类消费终端与水资源利用密切关联,为维护流域水资源安全、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前国际水资源管理的前沿研究领域。在明确水足迹及水资源生态足迹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水足迹与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的异同,明晰了过程、产品及区域等不同研究对象的水足迹核算方法,系统梳理了产品和区域水足迹评价、基于水足迹的区域水资源安全研究、区域水足迹可持续性分析等水足迹主要研究内容的近今进展,并展望了进一步的重点研究方向,即水足迹综合研究、水足迹评价不确定性分析、水足迹与物质流核算的关联研究,以及基于足迹整合的可持续发展多维测度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本研究利用MODIS遥感数据,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法(EF-NPP),对珠三角城市群6大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区2000—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适度人口的变化。结果表明: 200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不断上升,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占用最高,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西部高、中部低、东北部较高的空间变化特征;人均生态承载力高值集中分布在肇庆市、江门市,低值集中分布在深圳市、东莞市、佛山市、中山市;生态适度人口与区域实际人口的差距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其中,2020年生态适度人口与区域实际人口的差距达3062万人,区域实际人口数远大于生态适度人口数,人口压力大;三大产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高,人均生态足迹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在研究期间增加3.68 万元·hm-2,年均增速为0.18万元·hm-2,且第三产业的增加速度最快。研究结果能为中小尺度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马晓蕾  王婕  刘若男 《生态学报》2023,43(9):3677-3688
科学测度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持续能力,对区域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水量”和“水质”两个角度,对我国31个省域地区的“水量”及“水质“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压力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我国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小于1,最高值为2011年的0.86,总体水量供给充足,可持续能力强;万元GDP水量生态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用水效率大幅度提升。(2)2000—2020年,我国水质可持续能力均较强,处于安全和较安全状态,水质生态盈余量约2亿hm2;人均水质承载力约为人均水质生态足迹的2倍,且万元GDP产生的污水量呈下降趋势。(3)人均水量生态足迹和万元GDP水量生态足迹的空间重心均位于甘肃省。水量及水质生态足迹高值区,均主要位于“胡焕庸线”西北部,而承载力高值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和我国南方地区。(4)我国水量可持续能力处于安全、临界状态和不安全的地区数,分别占55%、6%和39%;水质可持续能力处于安全、临界状态和不安全的地区数,分别占61%、3%和35%;水量及水质可持续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地区数之比,约为6∶4。研究揭示了我国水量及水质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生态足迹广度、深度评价及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才志  张智雄 《生态学报》2017,37(21):7048-7060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水资源进行流量资本和存量资本区分,测算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1997—2014年的水生态足迹广度与深度。结果显示:(1)中国的水生态足迹广度受年际水资源量丰枯影响,总体呈波动趋势;各省市的水生态足迹广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南方地区水生态足迹广度普遍大于北方地区;(2)研究期内,中国的水生态足迹深度只有1998年为1,其余年份的水资源流量资本已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求,需要消耗水资源存量资本;各省市之间水生态足迹深度相差较大,整体上北方高南方低,其中14个省份18年的平均水生态足迹深度为1,平均水生态足迹深度最高的地区是宁夏的308.12;(3)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31个省市的水生态足迹广度和深度进行分析得出,中国省际水生态足迹广度与深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水生态足迹广度H-H集聚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水生态足迹深度H-H集聚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地区。通过对全国水生态足迹广度与深度的测度分析为水生态足迹分析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球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恺  董德明  林卓  沈万斌 《生态学报》2012,32(9):2900-2909
净初级生产力是当前生态足迹改进研究的重要突破口。针对传统能源足迹存在着忽略多数土地的碳吸收贡献、碳吸收能力界定不清等不足,提出了基于全球平均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单位质量能源的生态足迹空间构成中,前3位依次为海洋、林地和草地,分别占28.32%、27.25%、21.77%。单位空间占用面积的能源热值由高至低依次为电力、气态、液态和固态能源,分别达2.11×106—9.76×107、108—116、88—99、68—72 GJ/hm2。对各类能源生态影响的判断均较传统方法乐观,这是综合考虑全球各类土地和水体碳吸收贡献的结果。基于全球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反映了能源消费的空间占用平均水平,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王保利  李永宏 《生态学报》2007,27(11):4777-478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游览等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子模型。以西安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4年西安市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西安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1194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198hm2,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0.0996hm2,反映出西安市的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才能保证旅游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淑艳  谢高地 《生态学报》2007,27(4):1499-1507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生态足迹(EF)核算模型是目前国际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热点模型之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土地利用差异转化系数(某类土地利用的产量因子与其均衡因子的乘积)改进模型,以保证投入产出表的行、列组分加和操作的有效性。研究以货币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核算中国1997年的EF,分析表明:(1)1997年中国为EF净出口国,人均EF贸易逆差0.050hm^2,占生产包含足迹的3.4%;(2)最终使用的人均EF为1.435hm^2(能源足迹占45.1%),其中,2/3缘于居民消费,另1/3缘于资本形成;(3)第一、二、三产业包含的人均EF依次为0.499、0.721hm^2和0.183hm^2。其中,第一产业以直接占用生态空间为主,而第二、三产业以间接占用为主,如第二产业的隐藏性非能源足迹是其直接值的140余倍;(4)三大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最终产品消费的EF最小,人均0.183hm^2,而其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最高,为0.898万元hm^-2。实践表明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EF模型不仅承袭了EF基本模型的优点,而且结构性能好,能同时识别社会各生产和消费部门的生态压力及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转情况,并可有效避免足迹组分的重复计算。  相似文献   

16.
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恺 《生态学报》2015,35(6):1647-1659
足迹研究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探讨了足迹类指标的内涵,将其定义为一类评估人类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等活动环境影响的指标;介绍了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能源足迹、化学足迹、氮足迹和生物多样性足迹7类典型足迹指标的概念与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适性的足迹家族概念,总结了足迹家族的选择性、开放性、系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并根据足迹类指标的一般运算流程构建了足迹家族的理论框架;基于大量文献成果系统比较了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3类关键足迹的特征差异,提出了在足迹家族层面增强指标兼容性的措施;通过逐一测试各关键足迹与27项环境问题的相关程度,从决策相关性的角度初步探索了该足迹家族的整合模式;展望了未来足迹(家族)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史琰  郑楠  唐宇力  范丽琨  郭克俭  范星  葛滢  常杰 《生态学杂志》2012,31(11):2859-2864
在当前我国景区节能减排目标难以达到的情况下,发展生物能源将为此提供一个途径.本文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案例,分析园林管理所获得的可用生物量及其生产生物能源的潜力.通过实地测定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单位绿地面积园林废弃生物量为(4.60±3.12)t·hm-2·a-1;道路区域绿地的单位面积废弃物产量最高,干重平均值为5.96t·hm-2·a-1;产生绿化废弃物的主要植物种类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桂(Osmanthus fragran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等;园林废弃物总量干重为3402 t·a-1,可产生能量6.3×1010 kJ·a-1,理论上可以抵消景区40%的电能消耗;园林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能源适宜采用固体成型生物燃料技术;利用园林废弃物生产生物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每年可减排CO2 4177 t.开发利用景区园林废弃物生产生物能源,可实现减轻环境压力和增加生物能源供应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刘海燕  程全国  魏建兵  黄骁 《生态学杂志》2017,28(12):4067-4074
利用改进后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沈阳市1995—2014年自然资本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995—2014年,沈阳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小幅波动,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赤字、人均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整体上呈波动式增加;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的变化率逐渐趋向稳定;耕地自然资本利用从2004年开始由资本流量过渡为资本存量,资本存量取代资本流量成为区域耕地自然资源需要的来源,且存量流量利用比逐渐增大;林地一直在利用资本流量,资本流量占用率基本保持不变;草地和水域一直在利用资本存量,且存量流量利用比逐渐增大;沈阳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协调好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与存量流量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沈阳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可通过开发新能源、合理规划土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来减少对自然资本的消耗,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沈阳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如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思想方法,以皂市水利枢纽工程为例,构建了5个生态补偿主体受益评估模型(生态供给足迹评估模型)和8个生态补偿对象受损评估模型(生态需求足迹评估模型),对皂市工程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①皂市工程生态补偿主体受益值为88482.2974 hm2/a,货币化转换结果为6.2353×108元/a;生态补偿对象受损值为14946.4861 hm2/a,货币化转换结果为1.0533×108元/a;生态补偿主体受益值是生态补偿对象受损值的5.92倍.②以明确生态补偿主体和生态补偿对象为前提,提出了3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目前推荐第2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③第2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的生态补偿额为0.5238×108元/a,政府和水电开发业主是主要的生态补偿主体,其承担的生态补偿额分别占总生态补偿额的52.50%和35.77%;移民和河流生态系统本身是主要的生态补偿对象,其获得的生态补偿额分别占总生态补偿额的72.16%和15.68%.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