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对乙醇梭菌蛋白、小球藻、黑水虻粉、黄粉虫粉和棉籽浓缩蛋白5种蛋白质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能量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 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154.0±5.3) g的大黄鱼1800尾, 随机分到18个浮式网箱中, 设5个试验组和1个基础组, 每组3个平行。基础组投喂基础饲料, 试验组分别投喂5种试验饲料, 试验饲料由70%基础饲料和30%试验蛋白质原料组成, 以0.1%三氧化二钇(Y2O3)为外源指示剂。结果显示, 大黄鱼对5种试验原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为56.77%—75.53%(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小球藻>黑水虻粉>棉籽浓缩蛋白); 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为69.93%—89.59%(乙醇梭菌蛋白>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黑水虻粉>黄粉虫粉); 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为58.58%—93.77%(乙醇梭菌蛋白>小球藻>黄粉虫粉>棉籽浓缩蛋白>黑水虻粉); 能量的表观消化率为63.39%—84.33%(乙醇梭菌蛋白>黑水虻粉>小球藻>黄粉虫粉>棉籽浓缩蛋白); 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为76.62%—93.24%(乙醇梭菌蛋白>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黑水虻粉>黄粉虫粉)。大黄鱼对各种蛋白质原料的氨基酸表观消化率与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 乙醇梭菌蛋白是5种原料中最适合大黄鱼的蛋白源、小球藻次之, 大黄鱼对黄粉虫粉、棉籽浓缩蛋白和黑水虻粉的消化率均不佳。  相似文献   

2.
研究测定了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对黄粉虫粉(TMM)、黑水虻虫粉(HIM)、乙醇梭菌蛋白(CAP)、荚膜甲基球菌蛋白(MCM)、小球藻粉(CVM)、棉籽浓缩蛋白(CPC)和秘鲁鱼粉(PFM)共7种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ADCs)。试验配制1组含50%鱼粉的基础饲料, 而7组试验饲料按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蛋白源配制而成, 8组饲料都加入0.1%氧化钇(Y2O3)作为外源标志物。将初始平均体重为(9.95±0.50) g的杂交石斑鱼幼鱼随机分配到0.3 m3的玻璃钢桶中, 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桶), 每桶30尾鱼。经过5d的试验饲料饲喂驯化后, 每天两次用虹吸法收集粪便样本。结果表明, 7种蛋白源的干物质ADCs从高至低依次为: CVM>TMM=CAP=CPC>HIM=MCM=PFM。CVM的干物质、粗蛋白和大多数氨基酸(包括蛋氨酸和苏氨酸)的ADCs最高。而HIM的干物质、粗蛋白和大多数氨基酸的ADCs低于其他组。CAP的赖氨酸ADCs高于其他6种蛋白原料, 粗蛋白ADCs仅次于CVM。PFM的干物质ADCs明显低于CVM, 但与CAP没有显著差异。此外, PFM的粗蛋白ADCs低于CVM、CAP和MCM三种蛋白原料, 并且其赖氨酸ADCs低于CAP, 苏氨酸ADCs也低于CAP和CVM。研究表明, 这7种蛋白源中小球藻粉(CVM)和乙醇梭菌蛋白(CAP)在珍珠龙胆石斑鱼中显示出较高的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3.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投喂频率对不同水平的复合非粮蛋白源替代饲料鱼粉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浆生化、肠道形态和抗氧化的影响,设计了棉籽浓缩蛋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粉和小球藻4种非粮蛋白源混合(8:5:3:4)后替代0、30%、60%和90%的鱼粉的四种等氮等脂饲料(D1、D2、D3和D4),设置3个投喂频率(1、2和4次/d)。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体重为(14.23±0.07) g的大口黑鲈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室外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摄食D4饲料组大口黑鲈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沉积率(PRE)显著低于D1—D3组,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1次/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2和4次/d投喂组(P<0.05)。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摄食D4饲料组大口黑鲈血浆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低于D1组,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D1组(P<0.05)。在各饲料组中,投喂1次/d大口黑鲈血浆葡萄糖(Glu)含量,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草转...  相似文献   

5.
将体质量(110±5 g)的大口黑鲈幼鱼饲养在室内100 L白色PVC水桶中, 每个桶6尾, 在水温21, 25, 29 ℃和33 ℃的环境下驯养2周, 测定肌肉、肝脏、鳃和肠道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热休克70蛋白(HSP70)和金属硫蛋白(MT)含量, 以研究温度对大口黑鲈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能力及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21—33 ℃条件下, 实验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在鳃中最高且变化较大, 整体随温度升高而先降低后升高, 在29 ℃组最低。MDA含量在鳃中较高, 肠中次之, 均在21 ℃组含量最高。肝脏, 鳃和肠中均含有较高GSH, 整体随温度升高而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处于较高, 肠中次之, 肌肉中最低, 整体随温度升高呈波动性变化, 在29 ℃组最低。HSP70含量在肌肉、肝脏和肠中较高, 整体随着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MT含量在肌肉和肝脏中较高, 不同温度组中MT含量变化不大。结果表明, 长期温度胁迫对大口黑鲈幼鱼产生一定应激损伤, 引起其机体免疫水平降低, 并且高温对其应激损伤大于低温; 大口黑鲈幼鱼肝脏、鳃和肠道组织对温度胁迫更敏感。  相似文献   

6.
研究旨在探究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肝脏抗氧化能力以及代谢率的影响, 以植物蛋白复合物(酶解豆粕 鲶玉米蛋白粉=10 鲶1)替代部分鱼粉, 酶解豆粕的添加量分别为0 (E0组)、15% (E15组)、20% (E20组)、25% (E25组)和30% (E30组), 各组替代鱼粉的量分别为0、23.64%、30.91%、40%和47.27%, 并在E20组(替代30.91%的鱼粉)的基础上, 将添加量为20%的酶解豆粕改用豆粕(SBM组)或发酵豆粕(FSBM组)等蛋白替代鱼粉, 配制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7.17±0.14) g的大口黑鲈随机分为7组, 分别投喂7种不同的试验饲料, 养殖周期为67d。结果显示: (1) E25和E30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各组的饲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E25和E30组的存活率较低, 可能与摄食不均衡, 小个体被残杀有关, 这也可能造成E25和E30组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酶解豆粕添加量的增加, 脏体比、肝体比、全鱼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 豆粕、酶解豆粕、发酵豆粕分别替代30.91%鱼粉时, FSBM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E20组(P<0.05), 脏体比、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2) 随着酶解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不断增大, 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均高于对照组; E20和E30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种豆粕分别替代30.91%的鱼粉时, FSBM组肠道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肠道脂肪酶活力的变化趋势则相反。(3) 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除E30组肝脏ALT外), 肝脏丙二醛(MDA)呈下降趋势; E20、SBM与FSBM三组中, FSBM组的肝脏MDA、ALT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 肝脏AST活力依次为E20>FSBM>SBM; (4) 在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后, 各组的耗氧率有显著升高的趋势(P<0.05), E20、E25和E30组的排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E20和E30组肌肉氮的保留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血清的游离脂肪酸(NEFA)、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都有显著的影响。3种不同豆粕分别替代30.91%鱼粉时, FSBM组的耗氧率显著低于E20和SBM组 (P<0.05), 排氨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豆粕组(SBM组)的血清T-CHO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而血清LDL-C与肌肉脂肪含量呈相反的结果; E20组的血清TG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综上所述, 饲料中酶解豆粕的添加量小于30%时, 对大口黑鲈的生长无不利影响, 但有利于减轻肝脏氧化应激负担, 并提高代谢水平。普通豆粕、酶解豆粕与发酵豆粕均可以替代30.91%鱼粉, 且酶解豆粕的替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实验以三氧化二铬(Cr2O3)为外源指示剂,采用\"70%基础饲料+30%实验原料\"的方法配制实验饲料,测定了初始体质量为(28.68±0.49) g的黄颡鱼(Peltobagrus fulvidraco)对国产鱼粉、进口鱼粉、进口鸡肉粉和脱脂黄粉虫粉在膨化制粒和非膨化制粒两种工艺下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在非膨化制粒工艺下,黄颡鱼对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另外3种原料(P<0.05),黄颡鱼对黄粉虫粉蛋白消化率最低(P<0.05),黄颡鱼对进口鸡肉粉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国产鱼粉和进口鱼粉(P<0.05);在膨化制粒工艺下,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另外3种原料(P<0.05),国产鱼粉和进口鱼粉的粗蛋白质消化率达94%以上,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原料(P<0.05),但进口鸡肉粉的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原料(P<0.05)。在非膨化制粒工艺和膨化制粒工艺下国产鱼粉、进口鱼粉和黄粉虫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非膨化制粒工艺下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膨化制粒工艺(P<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