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安徽宣城早第三纪哺乳类及双塔寺组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记述了近年来在安徽省宣城市双塔寺组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计七种,其中包括一个新属和两个新种──杨氏皖柱兽(Wanostylopsyoungigen.etsp.nov.)和进步翼齿兽(Haopodusprogressussp.nov.)。根据这些属种及以往发现的材料,进一步肯定了双塔寺组的地质时代为晚古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第  1 期贵州兴义中三叠世Nothosaurus一新种李锦玲 ,奥利维尔·瑞柏尔 ( 1 )……………………………………安徽潜山古新世裂齿目一新属兼论中国古新世裂齿类王元青 ,金 迅 ( 1 3)……………………………山东早始新世五图组的一种古有蹄类Olbitheriummillenariusumgen .etsp .nov.(哺乳动物纲 ,“伪齿兽集目”)童永生 ,王景文 ,孟 津 ( 2 7)…………………………………………………………………山西垣曲中始新世中期仓鼠化石黄学诗 ( 39)………………………………………………………………临夏盆地的新生代地层及其哺乳动物化石证据邓…  相似文献   

3.
安徽贵池晚古新世哺乳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记述了在安徽省贵池县梅埂地区红层中发现的3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钝脚目全棱齿兽科1新属新种——翟氏贵池脊齿兽(Guichilambdazhaiigen.etsp.nov.)。新属与古脊齿兽属较为相似,但在个体大、上颊齿横宽、上臼齿中附尖弱、下颌骨具前外凸缘、下臼齿三角座和跟座V形夹角小等方面又明显不同于该属任何已知种。文中还根据所发现化石的进化水平和组合性质,并与国内外有关层位对比,定地层时代为晚古新世。  相似文献   

4.
中国云南下禄丰组的早侏罗世中国尖齿兽的新材料显示出从前未曾认识到的早期哺乳动物牙齿特征.中国尖齿兽的门齿和犬齿,像非哺乳类犬齿兽一样,是多次替换的。新的中国尖齿兽幼体标本保存有前臼齿,前臼齿替换一次之后,在较大(更老)的标本上就永久消失。犬后齿分化为前臼齿与臼齿,以及前臼齿仅替换一次是现代哺乳动物的衍生特征。中国尖齿兽前边的臼齿可能无后继齿替换而消失;后边的臼齿替换一次.中国尖齿鲁当其成体的牙齿还在经受替换期间,头骨仍在继续生长。中国尖齿首是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的姊妹类群。中国尖齿兽的牙齿替换方式可解释为从爬行类原始多出齿系向哺乳动物进步的二出齿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由中国尖齿兽的多出齿系和其头骨无期限式生长推知,该类动物尚不具备现代哺乳动物所具有的有期限生长方式和哺乳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伪脊齿兽科的两个新属,伟锥脊兽和健壮粤脊兽。文中除对以上两属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和对比外,还建立了一新科——伪脊齿兽科,并进一步讨论了伪脊齿兽科的分类位置,以及与冠齿兽科的关系问题。到目前为止,伪脊齿兽科共包括五属,分布仅限于亚洲晚古新世,与冠齿兽的关系较为密切,但还不能肯定究竟哪个属可能是冠齿兽的直接祖先。  相似文献   

6.
对锥齿兽是一类已绝灭了的食虫性或肉食性的早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最早发现在蒙古三达河中渐新世地层中,1943年建立了这一科。长期以来,这个科中仅有两个属——对锥齿兽(Didymoconus)和阿尔丁兽(Ardv(?)ictis)。从目前看,它们是该科最年轻和最特化的。近年来,在我国华南古新世和始新世地层中,先后发现了古对锥齿兽和湖南兽等化石,为研究这个科的起源和系统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产自江西省赣州市上白垩统赣县河口组的一件多瘤齿兽类标本, 这是江西省报道的首例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此标本头骨后部横向扩展, 额骨较小, 后端尖并构成眼眶的内侧边缘, M1具三列齿尖, 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其归入纹齿兽超科。与河南晚白垩世的中原豫俊兽形态较为相似, 但是两者间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因此建立一个豫俊兽属新种——虔州豫俊兽(Yubaatar qianzhouensis sp. nov.), 鉴定特征为: m1齿尖式为7︰6; M2齿尖式为1︰3︰3; m1颊侧后部存在一道小脊; 虔州豫俊兽m2和m1的长度比例小于中原豫俊兽; 冠状突呈楔状, 末端尖。虔州豫俊兽的发现不仅扩展了晚白垩世多瘤齿兽类在东亚地区的地理分布和物种多样性, 并且也扩展了中生代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8.
广东三水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东三水盆地新村水库附近的第三系中发现了一哺乳动物的下颌骨和上臼齿。其形态特征很象叉齿兽(Hypsilolambda),但尺寸比已知的种大很多。它可能代表叉齿兽的一新种,或新属。现暂将其归入叉齿兽属。其产出地层心群一组的时代可能为古新世。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发现于内蒙古苏崩晚古新世格沙头期的中兽类软食中兽Hapalodectes属的一个新种。这是软食中兽在中国古新世地层中的首次发现,也是亚洲格沙头期的第二种软食中兽。已有的系统学和生物地层学证据支持软食中兽属和软食中兽科(Hapalodectidae)亚洲起源的观点。软食中兽显然是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期间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大陆的,因而符合"东方伊甸园"学说中的生物地理格局。软食中兽有限的(即非欧洲的)地理分布使得我们可以重建该属生物地理学历史。如同软食中兽一样的"东方伊甸园"式的扩散模式,可以看作是大的环境变化事件导致多个支系产生相似的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分布格局的生物地理扩散机制。严格地检查了所谓的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上或其附近的与"东方伊甸园"模式相矛盾的大陆间哺乳动物扩散事例,结果发现这些例子都是不可靠的。"东方伊甸园"生物地理学说充分解释了PETM时期哺乳动物群更替以及劳亚古陆哺乳动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古新世晚期裂齿类———丁氏豫裂兽 (新属、新种 ) (Yuesthonyxtingaegen .etsp .nov.)的发现表明了裂齿目在亚洲古新世已相当分化 ,在臼齿形态上有与北美始新世Esthonyx相近的小尖兽 (Meiostylogon)和中间兽 (Interogale) ,也有与北美Megalesthonyx接近的豫裂兽等。根据豫裂兽、Megalesthonyx、和亚洲的Adapidium的上臼齿都具有明显的中附尖等特征可与其他裂齿类相区别 ,新建了豫裂兽科 (YuesthoncidaeFam .nov.)。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在山东省五图盆地下始新统发现的一种“伪齿兽集目”化石 :千禧福兽 (Olbither iummillenariusumgen.etsp .nov.)。千禧福兽其颊齿形态基本上与原始奇蹄类相似 ,同时也具有伪齿兽类的一些特征 ,如m1~ 2下次尖没有与下内尖直接连接的下次脊。千禧福兽的M3次尖具前、后棱 ,这一点似与原始的蹄兔Seggeurius相似。因此 ,新种在目一级的归类有困难 ,暂置于McKenna ( 1 975 )创立的“伪齿兽集目”(“MirorderPhenacodonta”)。千禧福兽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奇蹄类可能起源于亚洲和北非类似伪齿兽类 (phenacodontids)的古有蹄类 ,福兽仅是类似伪齿兽类的古新世古有蹄类向奇蹄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叉支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山东五图古乏齿兽类标本保留了原始真兽类的齿式和齿尖配置,与北美古新世Amelotabessimpsoni最为相似。但与后者有明显的差异,故另立属种:Auroratheriumsinense。古乏齿兽类是一类已绝灭的哺乳动物,材料稀少,以前只见于北美早第三纪地层中。其起源不清,在归类上也有不同的意见。山东标本的发现是北美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同时也表明了这种动物虽然数量不多,却散布在早第三纪的北美和亚洲两大陆。  相似文献   

13.
安徽嘉山晚古新世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安徽省嘉山县土金山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 7种哺乳动物化石 ,其中包括两个新种———翟氏肉齿兽 ?(Sarcodon ?zhaiisp .nov.)和原始皖柱兽 (Wanostylopspromissussp .nov.)。这是目前为止有关嘉山土金山动物群最为全面的一次报道。动物群的性质表明含化石的土金山组的时代为晚古新世 ,很可能相当于格沙头期或稍早。  相似文献   

14.
1973年,在广东南雄盆地早—中古新世上湖组上部采到一些细齿兽科(Miacidae)化石。细齿兽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肉食类,过去主要发现于北美老第三纪地层。古新世的细齿兽化石我国过去仅在安徽潜山古新统中有少量发现。广东发现的材料虽也不多,但对了解这一科的性质很有价值。本文包括新发现材料的描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广东南雄晚古新世蹠行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里记述了广东南雄盆地晚古新世浓山组的四种蹠行类,其中有两新种。在亚洲古新统中,蹠行类分布相当广泛,一直延存到晚始新世。亚洲蹠行类从臼齿形态上看,可分为Bemalambda型和Archaeolambda型,前者包括阶齿兽科,还有翼齿兽科;后者有古脊齿兽科、牧兽科和全脊齿兽科。这两个类群可能在古新世早一中期已分化,或许可代表两个超科。我国古哺乳类工作者一般认为冠齿兽的起源与伪脊齿兽类有关,而伪脊齿兽类的牙齿形态与踝节类有某些共同之处,因此,在系统上与可能源出于Deltatheridium状动物的Pantolambda状动物不同。而裂齿类和蹠行类之间分化早,形态差异明显,另为目也许较好。所以,这里使用蹠行目(Taligrada)做于Pantolambda状动物的目名。这里将弗辽洛夫等订的Archaeolambdatrofimovi归入周明镇等创建的Convallisodon。  相似文献   

16.
再谈水龙兽     
再谈水龙兽刘俊作为哺乳动物祖先的一支——似哺乳爬行动物早在石炭纪(3亿多年前)就与其它爬行动物分道扬镳。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这支中演化出了许许多多的种类,异齿兽类(Anomodonts)就是其中一支。不过这支从一开始就步入歧途。未处在通向哺乳动物的康庄...  相似文献   

17.
河南淅川早始新世冠齿兽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冠齿兽是一类食草、体形庞大、早已绝灭了的钝脚类。它们的化石仅见于晚古新世-中渐新世。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的内蒙、湖北、新疆、山东、江西、广西、河南以及蒙古的哈沙头等地,相继发现了代表晚古新世到中渐新世的各种类型的冠齿兽(Coryphodontidae)化石。这些材料的发现,大大地扩大了这类动物在亚洲的地理分布和地史分布。而北美和欧洲,对冠齿兽的研究,却依然停留在十九世纪的阶段。笔者在参加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的河南(1973)、湖北(1975)野外地质调  相似文献   

18.
日本已知时代最早的古近纪哺乳动物化石产自九州西部熊本县天草(Amakusa)地区始新世地层赤崎(Akasaki)组以及鹿儿岛县甑岛(Koshiki Islands)相当层位的中甑(Nakakoshiki)组。初步研究显示这两个组产出的哺乳动物分异度较高,包括9个目的至少18种动物。赤崎动物群有3种trogosine裂齿类、2种冠齿兽科全齿类、1种等脊貘科奇蹄类、2种dichobunoid偶蹄类、1种下齿兽科踝节类、1种西瓦兔猴科灵长类、1种未定食虫类以及2种可能的梳趾鼠类。中甑动物群包括1种冠齿兽科全齿类、2种小型雷兽科奇蹄类、1种高冠的下齿兽科踝节类、2种啮齿类和1种细齿兽科食肉类。这两个日本哺乳动物组合很接近早-中始新世界线。由于出现了trogosine裂齿类和雷兽,它们的时代要晚于伯姆巴动物群,极有可能与亚洲大陆阿山头期哺乳动物群相当。这两个动物群还包含了在亚洲大陆没有发现过的几个新种,并具有独特的哺乳动物组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记述的踝节类新材料是广西石油勘探普查大队和我所于1973和1974年在广西百色、永乐两盆地进行第三纪古生物地层调查时,相继采自巴(艹卜)、塘烧、花茶和东红等四个地点。这些材料经研究分别属于伪齿兽科和中兽科的四个种,其中包括两个新属。中兽科过去在北美发现的材料较多,欧亚记载甚少;近年来,我国在古新世-渐新世不同层位中有不少新的发现,其分布地区之广(至少有8省区)以及种类之多不亚于北美。所以中兽科是区分早第三纪地层和进行对比的一种相当重要的化石类群。至于与奇蹄类起源上可能密切有关的伪齿兽科,以往较多见于北美和欧洲的古新世一中始新世地层,而我国只在古新统中可能有发现。因此广西始新世伪齿兽科化石的发现不仅扩大了它的地理分布,并有助于了解它在亚洲的发展及其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期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亚洲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哺乳动物群信息,因此有必要对现存亚洲生物年代学和生物地理学框架做出调整。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生物年代界线与主要的动物群更替事件对应起来,改进了古新世和早始新世亚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年代对比及生物地理学的认识。以往知之甚少的上湖期以原始啮形类和钝脚类为主,其后的浓山期则呈现出亚洲哺乳动物的地方性分异。随着新的基干啮形类以及真正的啮型类的出现,啮形类开始辐射。上湖期-浓山期的界线与北美Torrejonian-Tiffanian界线相当,并且动物群更替很可能是由全球变冷阶段的开始引发的。格沙头期哺乳动物进一步分化,亚洲土著类群急剧减少,以多瘤齿兽类、夜鼩类(nyctitheriids)、克莫土兽类(cimolestids)和食果猴为代表的北美迁入物种开始出现。而在北美,亚洲哺乳动物(包括北柱兽类和原恐角兽类)的第一次入侵发生于Tiffanian-5a期初期,第二次入侵发生于Clarkforkian初期,包含了啮齿类、裂齿类及冠齿兽类。因此格沙头期的开始可与北美Tiffanian-5a的开始相对比。伯姆巴期的开始以偶蹄类、奇蹄类和真灵长类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与古新世-始新世界线相当。这些类群在亚洲的出现与它们在北美和欧洲出现于始新世之初的情况类似。与格沙头期初期的动物群扩散不同,伯姆巴期的动物群扩散似乎持续了更长时间,并且也有可能直接发生在亚洲和欧洲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