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外表美丽的猫科动物无一例外的都是肉食性的掠食者,它们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属于一级消费者,控制着食草动物和其他动物的数量,从而维系着大自然中的生态平衡。百万年以来,现存的猫科动物自身均进化出了一套精良的"武器设备",它们大都有完美的保护色、出色的身体柔韧性与惊人的爆发力,加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20世纪世界主要猫科动物的生存现状:由于盗猎和栖息地的丧失,除家猫外,36种野生猫科动物都为受威胁或濒危物种;探讨了对于濒危猫科动物的保护方法及其作用,具体提出了保护野生的动物种群、栖息地,建立救护和繁殖种群,减少和消除不利因素,加强管理,严惩偷猎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蜘蛛的网和它的捕食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蜘蛛的网和捕食策略的进化是令人感兴趣的一个课题,本文对蛛网的类型和进化,以及蜘蛛的捕食策略及其演变化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一类非线性反应扩散方程奇摄动问题.在适当的条件下,首先求出了原问题的外部解, 然后利用伸长变量和幂级数展开理论构造出解的形式渐近展开式.最后利用微分不等式理论,讨论了问题解的一致有效性和渐近性态.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10日—15日,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口岸附近的典型草原区鼠害草场研究了大鵟(Buteo hemilasius)对长爪沙鼠的捕食策略。鉴于秋季是长爪沙鼠的活跃期,直接采用鼠丘核心区的沙鼠洞口数作为衡量长爪沙鼠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大鵟对不同大小集群的长爪沙鼠家族集群的捕食选择偏好。实验涉及了3hm2的实验样地,样地中具有符合实验统计的长爪沙鼠洞群为87个。5d内作者观察到大鵟蹲守在样地中的长爪沙鼠29只次,共涉及23个沙鼠洞群。通过分析大鵟蹲守和没有蹲守过的沙鼠洞群的洞口数量,利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 U检验法分析,结果表明:大鵟蹲守的洞群的洞口数量总秩和为2569.5,大鵟没有蹲守的沙鼠洞群的洞口数量秩和统计量为1258.5,统计量U值为489.5。校正之后的Z值为-2.37459,两组差异达到显著的水平(P=0.017574)。此外,分析还显示:沙鼠洞群洞口数量(S)与大鵟蹲守次数(F)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式为:F=-0.0559+0.023×S,(r=0.2707,P﹤0.05)。结果表明,大鵟会首先在洞口数量多的长爪沙鼠集群蹲守捕食,因此在越冬期间,长爪沙鼠的集群数量会被限制,进而可能形成一种最优化集群数量的模式。本文的研究结果从一定角度支持了鼠类通过形成最优集群以降低天敌捕食概率的理论。长爪沙鼠可能借助扩散行为,以及秋季的分群行为来降低集群密度从而降低被捕食风险。  相似文献   

6.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自然选择"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动物的行为规律。动物的反捕食策略作为行为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动物更加适应环境。正确应用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理解和分析动物的反捕食策略。对动物的反捕食策略按照消耗能量的大小进行了分类总结,分别是隐蔽、逃避、自卫三大类。简要阐述了关于反捕食策略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对动物的反捕食策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一个具有阶段结构和时滞的捕食-被捕食模型.分析了它的局部性质。得到某些非负平衡点全局稳定的充分条件,其中用到李雅普诺夫函数及其他方法.最后,在内部平衡点全局稳定的情况下,得出了最优捕获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Lyapunov直接方法讨论了一类捕食-被捕食-互惠模型的正值常态平衡解的稳定性.稳定性条件中包含对捕食与互惠种群扩散强度比例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三突花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干扰因素对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突花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效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捕食作用率随捕食者-猎物比率上升而下降,雌蛛的捕食效应强于雄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测定七星瓢虫成虫对枸杞木虱4种虫态的捕食作用,分别在室内测定七星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种内干扰、自身密度干扰、捕食偏好性以及在田间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效果.结果表明: 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其中对卵的最大捕食量为112.6粒,对1~2龄若虫、3~5龄若虫、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36、415和113.9头;田间罩笼试验结果证明,七星瓢虫成虫在其生长周期30 d内能使枸杞木虱总虫口密度下降80.1%;七星瓢虫对1~2龄枸杞木虱若虫的搜寻效率参数a=0.9451,处理时间参数Th=0.001865,整体优于卵、3~5龄若虫与成虫,且在每皿100头的猎物密度下七星瓢虫的最大捕食率能达80.2%,益害比参考值为1∶100.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的影响显著大于种内干扰.在混合猎物密度为每皿100头下,七星瓢虫更偏好木虱成虫,在密度为每皿300头下,七星瓢虫更偏向于木虱若虫.表明七星瓢虫是很有控制潜力的捕食性天敌,人工释放七星瓢虫成虫可有效取食枸杞木虱初孵若虫,降低木虱为害.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捕食天敌及其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根生  李典谟 《昆虫知识》1998,35(6):336-340
根据林间调查和室内观察资料,分析了江西省万年县不同松林中马尾松毛虫不同发生代别低龄幼虫期的主要捕食天敌种类及数量。结果表明低龄幼虫期捕食无敌有13科31种,其中以蜘蛛类最多,其次为蚂蚁类。不同林型中捕食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在年份间代别间均存在一定差异,数量差异尤其显著。在室内研究了几种主要捕食无敌对马尾松毛虫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及其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功能反应为S型,由此建立了它们的功能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2.
虎、狮、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可发生犬瘟热(CD),有必要进行预防。采取某动物园未免疫的东北虎、非洲狮、猞猁血样,用中和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动物的犬瘟热病毒(CDV)抗体水平均小于1:5。用CD弱毒疫苗接种以上动物,幼龄动物免疫14d逐步产生抗体;成年动物体内抗体水平在两月内迅速升高,并维持在1:64以上,9~11个月后逐步下降,加强免疫后抗体又迅速升高至≥1:112。该疫苗对所有接种的动物均安全可靠。白化的孟加拉虎接种疫苗后不能产生CDV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13.
动物园大型猫科动物犬瘟热的免疫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虎、狮、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可发生犬瘟热(CD),有必要进行预防.采取某动物园未免疫的东北虎、非洲狮、猞猁血样,用中和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动物的犬瘟热病毒(CDV)抗体水平均小于15.用CD弱毒疫苗接种以上动物,幼龄动物免疫14d逐步产生抗体;成年动物体内抗体水平在两月内迅速升高,并维持在164以上,9~11个月后逐步下降,加强免疫后抗体又迅速升高至≥1112.该疫苗对所有接种的动物均安全可靠.白化的孟加拉虎接种疫苗后不能产生CDV中和抗体.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28日龄的青春期雌性布氏田鼠作为亲代实验动物,每天分别暴露于蒸馏水、兔尿和猫尿60min,连续18d,成年后与正常雄鼠交配.随后检测其子代在28日龄(青春期)和90日龄(成年期)时暴露于这3种气味源的行为反应,以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酮的基础水平.结果显示:与母体青春期暴露...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土壤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而科学的土壤样品采集策略是保证研究结果真实性的重要保障。【目的】探究不同采样策略对土壤捕食线虫真菌(nematode-trapping fungi,NTF)纯培养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3个不同生境样方的土壤进行不同样点数(3点、5点、9点和13点)、不同样点空间排布(一字型、V型、W型、三角型和梅花型)的土壤混合及不混合采样,以单孢子分离法纯化NTF,结合形态和分子技术鉴定物种,分析比较不同样点数、不同样点空间排布的土壤混合及不混合采样策略下NTF的α多样性及检出菌株数的差异。【结果】在单点采样、分别纯化、合并分析各点检测数据策略下,NTF的α多样性和检出菌株数随着合并样点数的增加而增高,5个点或9个点的不同整合数据间差异较小,检测结果相对较稳定。在土壤混合采样策略下,超过5个点土样混合不利于NTF的检测。【结论】土壤样品采集策略影响NTF纯培养结果。在单点采样、数据合并分析策略下,5点或9点采样法相对更好;土壤混合采样策略下,5点采样混合法相对更科学和可行。  相似文献   

16.
捕食风险及其对动物觅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捕食风险的涵义及其对猎物动物觅食行为的影响、猎物动物面对捕食风险时的反应进行了论述。捕食风险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定时间内猎物动物被杀死的概率。当捕食风险存在时 ,动物会选择相对安全但觅食效益较低的地点觅食 ;由于死亡率和消化方面的限制 ,一般都会产生食谱收缩 ;觅食活动方式的时间格局也会因捕食风险而发生改变 ,如水生动物的昼夜垂直迁移、某些陆生动物昼行性与夜行性活动的转换、月光回避等。在与捕食者发生遭遇时 ,猎物动物的主要反应是 :①发出某些信号以阻止捕食者的追捕 ;②靠近并注视捕食者 ;③逃逸 ;④在一定的时间恢复觅食活动。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捕食者种类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 ,而对猎物如何判断捕食者丰富度信息、估计风险程度等方面则知之甚少 ;同时 ,对捕食风险水平的调控、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也较少涉及。在今后的研究中 ,还应该考虑研究的尺度问题 ,因为在不同尺度的环境条件下 ,猎物动物对于捕食风险的反应可能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7.
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回声定位声波、形态及捕食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不同状态(飞行,悬挂)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捕食策略,捕食地和食物类型)。结果表明,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FM型,在不同状态下,主频率有一定的差异,飞行状态的主频率略低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是利用多谱勒补偿效应来适应飞行速度引起的主频率变化,以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捕食;同时飞行状态下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及FM带宽略低于悬挂状态,而声脉冲重复率和能率环略主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在不同状态下利用不同特征的声波进行捕食,由回声定位声波推断和野外观察可知,普氏蹄蝠可能在树冠周围以盘旋方式(在昆虫高峰期)或以捕蝇器式(在昆虫高峰期这后)捕食中等偏大的振翅昆虫(如甲虫)。  相似文献   

18.
对于二维非自治捕食-被捕食系统,本文讨论了它的解的有界性,进而得到周期解和正周期解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具有Beddington-DeAngelis功能反应函数和密度制约的捕食-被捕食系统的殆周期解.得到正不变性和持久性的充分条件,还通过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得到惟一正殆周期解存在和全局渐近稳定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0.
祁君  苏志勇 《生态学报》2011,31(24):7471-7478
在经典的捕食食饵系统中考虑到由于捕食效应对食饵种群带来的正向调节作用后,提出了具有捕食正效应的捕食-食饵系统.通过对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的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正向调节作用对系统的影响,并就第一象限内平衡点存在时的相图解释了捕食正效应的作用.结果表明:(1)捕食系统中适当的正向调节作用会增加系统的稳定性;(2)当捕食正效应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系统拥有一个不稳定的极限环;(3)当捕食正效应过大时会使系统的稳定性发生变化,使捕食者种群与食饵种群同时趋向无穷,出现了调节放纵现象.这些结果在保护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