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分析,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8科,118属,44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和蹄盖蕨科,优势属为耳蕨属、蹄盖蕨属、鳞毛蕨属和卷柏属。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蕨类区系是亚热带性质的区系;热带亚洲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比例逐渐降低,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地理成分的东西坡差异不明显;该蕨类区系与喜马拉雅地区和热带亚洲的关系较密切,而与日本的关系较疏远;该蕨类区系具有较丰富的中国特有成分;哀牢山明显处于滇西北、滇东南这两大中国特有多样性中心之间,成为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在野外调查和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巴山地区蕨类植物的区系和分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具有蕨类植物34科,79属,289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在属的水平上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约占总属数的60.87%,温带成分占39.13%,而在种的水平上,热带、亚热带成分仅占总数的8.77%,温带成分处于优势地位,为91.23%,在温带成分中,东亚成分突出,加上中国特有成分共占总数的86.67%,显然应是东亚区系的一部分,因此巴山蕨类植物区系应属于中国—日本蕨类植物亚区。垂直分布可以划分3个带,蕨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800m。 相似文献
3.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生态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区系有蕨类植物48科、118属、44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从蕨类植物的垂直分布、东西分布和生态类型的划分等几个方面对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生态进行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海拔分布上,蕨类植物有着与不同植被相关的生态适应性,2000~2800 m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山顶苔藓矮林地带蕨类植物种类最为丰富,附生蕨类植物占到了该海拔地带蕨类植物总种数的28.5%;(2)东坡有蕨类植物387种,西坡则只有355种,东西坡共有种达295种;(3)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可划分为16个生态类型,本区明显地以阴生植物、亚高温植物和中生植物居多,附生植物种类所占比例大,旱生植物和石生植物种类少等为主要生态特征。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温度生态类型以亚热带植物种类为主,温带植物和寒温带植物少。 相似文献
4.
湖北恩施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蕨类植物是森林植被中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的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本研究在搜集文献、野外调查和采集标本的基础上,对湖北恩施地区蕨类植物区系成分及特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恩施地区蕨类植物共有39科96属380种,其中中国特有种106种;该地区蕨类植物起源古老,物种分化水平较高,优势科属明显、物种丰富、组成多样,是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典型代表地区之一。(2)该地区稀子蕨属、荚果蕨属、黔蕨属和骨牌蕨属种类齐全、分布广泛,是这些属的分化和分布中心。(3)该地区蕨类植物生活类型齐全,以土生为主(占81.36%)。(4)恩施地区在中国蕨类植物地理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地区蕨类植物科属以泛热带区系成分相对较多,总体偏热带区系成分;物种以温带亚洲、东亚和中国特有分布型为主(占60.79%),具有显著的亚热带性质。(5)恩施蕨类植物区系与其他地区联系广泛,过渡性比较明显,尤其与四川地区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十万大山植物区系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蕨类植物非常丰富,现已发现52仲、113属、264种。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属可以划分11种类型(变型),可种可以划分为14种类型(变型)。本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亲缘,热带分布属占81.42%,热带分布种占66.77%。亚洲热带分布及其变型占有较大的比例,表明本区系与亚洲热带植物区系特别是中南半岛区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区系地理成分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聚类分析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广东蕨类植物区系共有56科139属464种,其中含有很多原始的类型及孑遗种.区系分析表明:①广东有3个单型科.9个单型属及4个木本属;②以热带至亚热带分布科为主,占39.3%,另泛热带科占33.9%,广布科占21.4%.温带科仅占7.1%;③单种属和少种属占绝对优势.共占77.0%.又以泛热带属(41属)和热带至亚热带(41属)占优势.共占59.0%,此外亚热带属(36属)亦占25.9%,而温带属(12属)和广布属(9属)较少;这种分布格局显示了热带区系成分向亚热带地区渗透和过渡的特点;④广东蕨类区系与广西(特别是东南部)最为相似,属相似性指标达0.84,种的相似性系数亦达0.62,广东与海南、湖南南部、福建、江西南部亦较相似,充分显示了华南蕨类植物区系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7.
8.
根据紫金山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特点 ,对该区蕨类植物的区系和分布特点作重点分析 ,结果表明 :1)本区有蕨类植物 95种 (含亚、变种隶属 34科、6 0属 ,其中水龙骨科、鳞毛蕨科等 6科的种类占优 ;2 )本区蕨类植物中热带、亚热带属占总属数 88 33% ,具有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性质 ;3)古老植物成分丰富 ,单种分布的种类较多 ;4 )本区系成分与海南最为密切 ,与江西、浙江密切 ,与河北、东北较为疏远 ;5)分布特点表现为具有 5种生态类型 ,种类集中在海拔 340~ 6 50m区域 . 相似文献
9.
庐山共有蕨类植物39科87属247种(含变种、变型),其区系带有热带和温带双重性。其中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金星蕨科和铁角蕨科属种优势明显,共有38属16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43.7%和种数的64.8%,代表了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区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相互交错,其中热带性属占总属数的64.2%,温带性属占总属数的35.8%。东亚成分在该区系占有绝对优势,共有14属,占总属数的20.9%,中国特有属缺乏,特有种丰富,表明成分具有多样性并具有热带亲缘性,是亚热带向北温带的过渡地区。该区与井冈山、武夷山关系密切,与鼎湖山、秦岭和横断山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10.
以100m为单位,将保护区内山地划分为35个海拔段,以研究保护区内科的垂直分布格局。统计分析各类分布型科的垂直分布范围、各类分布型所占比例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地理分布属性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的垂直分布,T2、T3、T8表现出与其地理分布属性相符的垂直变化趋势。原始类群集中分布于中低海拔地段;以该区为分布边缘的热带科的垂直分布范围非常狭小,集中分布于低海拔地段。热带与温带分布科的平衡线大致在海拔1500m。根据科级区系组成,对35个100m段进行了系统聚类,结果:海拔2500m是该区内科级区系成分结构沿海拔梯度变化的断点。根据各百米段聚类分析的结果,结合不同海拔的区系组成与性质的实际特点,将该山地划分为<1200m、1200~2500m、2500~3500m、>3500m四个区段。 相似文献
11.
依据秦岭种子植物补遗和相关文献资料,采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方法,分析了秦岭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特点,并与其它7个毗邻地区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秦岭山地植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极为丰富,种子植物164科,1 052属,3 839种。(2)秦岭区系是以温带成分为主,温带区系成分占该区总属数的58.75%,具有绝对优势,同时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点,是亚热带和温带植物区系的交汇区。(3)区系成分中原始种类、孑遗成分多,表现出明显古老性。(4)秦岭植物区系与大别山、巴山、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组成相近,有着一定关联性,并且还与西藏色季山区系较为相关,但秦岭植物区系与祁连山北坡、贺兰山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云南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为探讨横断山区蚤类物种丰富度与区系垂直分布格局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本文以云南西部横断山区18个山峰为主体,对海拔高度在1000–5000m之间已知分布的9科43属142种(亚种)蚤类的垂直分布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蚤类的属丰富度、物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不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都呈现随海拔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中山海拔2500–3800m之间;(2)东洋和古北两区系成分物种构成比的垂直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前者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基本递减,后者则随着海拔的升高递增,垂直分布格局反映了它们沿纬度梯度分布的一般规律;(3)聚类分析将横断山9个不同海拔带的蚤类归为6个生态类型,反映出海拔高度、气候环境和森林植被等重要因素对蚤类分布的影响以及蚤类群落的组成、分布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一般规律,表达了蚤类分布与环境条件的统一性;(4)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呈现为双峰形分布格局,两高峰值都反映出蚤类的组成和分布在不同气候环境和植被带之间的过渡与转变,说明β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与海拔梯度上的气候和生境的变化程度有关。研究认为,中山地段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大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和山地水湿条件的影响。影响该区域蚤类垂直分布格局的综合因素有山体海拔高度、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山地雨量分配特征、气候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等。 相似文献
13.
在一定实地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及区系地理分析法,对云南地区蕨类植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共有蕨类植物60科193属1 53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科、属、种分别占中国蕨类植物科总数的58.8%,属的83.9%和种的95.2%;在这60个科中含30种以上的有13个,含5个属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该蕨类植物区系属、种数的56.5%和79.2%,特别是鳞毛蕨科、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金星蕨科,这4个科共拥有70属761种,分别占总属数、总种数的36.3%、49.7%;193属中含30种以上的有11个,分别占总属、总种数的5.7%和41.7%,最具优势的是鳞毛蕨属和耳蕨属、蹄盖蕨属、铁角蕨属、卷柏属,这5个属共有403种,占总种数的26.3%;该区系中无云南特有科,但具有4个亚洲特有科:雨蕨科、稀子蕨科、柄盖蕨科和骨碎补科;该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性质为主,科的区系成分中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占66.6%,热带成分的属有112个,占68.7%(除世界分布类型);该区系是东亚地区蕨类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分布31属和中国特有分布6属,分别占总属数(除世界分布属外)的19.0%和3.7%;该地区蕨类植物区系与西藏、台湾具有共同的区系起源和物种分化形成的背景,属的相似性系数约为70%,种的相似性系数约为30%,均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的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8.7%和27.6%,存在一定的区系过渡性;该区系科的分化强度为3.2,属的分化强度为7.9,在科、属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Woody debris stocks in different secondary and primary forests in the subtropical Ailao Mountains, southwest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oody debris (WD), including coarse woody debris (CWD) and fine woody debris (FWD), is an essenti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omponent of many ecosystems, particularly in montane forests. CWD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ajor part in forest WD and it
is primarily composed of logs, snags, stumps and large branches, while FWD mainly consists of small twigs. Attributes of dead
woody material may change in accordance with trends in stand dynamics. The primary forest (primary montane moist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Ailao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NNR) preserves the largest tract of natural vegetation in
China. The Alnus nepalensis (D. Don) association, Populus bonatii (Levl.) association and secondary Lithocarpus association represent the secondary and chronological types following human disturbance by fires and logging under different
intensity. The mass and composition of coarse woody debris (CWD, ≥10 cm in diameter) and fine woody debris (FWD, 2.5–10 cm
in diameter) were inventoried in a primary forest and its three secondary counterparts. Estimates of total mass of woody debris
across secondary types to primary forest ranged from 2.4 to 74.9 Mg ha−1. The lowest value was found in the A. nepalensis association and the highest values were in the primary forest of which logs are th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The ratios
of CWD to FWD were low in the secondary types (about 1–4) but high in the primary forest (above 15).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for the recovery of woody debris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it might last longer than the age of the oldest successional
stage studied.
Yang Lipan and Ma Wenzhang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相似文献
15.
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研究了福建观音座莲、华南紫萁、粗齿紫萁、粗齿桫椤、溪边凤尾蕨、娱蚣草、狭翅铁角蕨、乌毛蕨等21种庆类植物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如下:(1)对孢子和配子体性状的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秦仁昌分类系统中亲缘关系近的种类在孢子和配子体性状方面相似性也高,但也有少数例外的情况;(2)蕨类植物的配子体发育有许多共性,但也存在许多不同点;(3)配子体发育中出现的某些性状是稳定的,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会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地理位置为北纬 2 2°0 5′4 3″~ 2 2°4 8′2 4″,东经 1 1 2°4 7′0 3″~ 1 1 3°1 5′2 4″,南濒南海 .该地区共有维管植物 1 6 98种 ,隶属于 2 0 9科 81 6属 ,其中蕨类植物 32科 5 4属 82种 ,种子植物 1 78科 76 2属1 6 1 6种 .区系地理学研究表明 :蕨类植物地理成分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属居多 ,达 2 6属 ,占蕨类总属数的 4 8.1 3% ,而且是以单种属或少种属占优势 .种子植物地理成分以泛热带、热带亚洲分布占绝对优势 ,全部热带成分已达78.0 9% ;其特征科主要有 :山矾科、冬青科、壳斗科、桑科、金缕梅科、山茶科、樟科、萝摩科、大戟科、蝶形花科、野牡丹科、茜草科等 ;中国特有属杉木属、穗花杉属、石笔木属、四药门花属、马蹄参属、天星藤属、大血藤属、刚毛药花属、台闽苣苔属、酸竹属及广东特有属绣球茜草属、异枝竹属等 .与邻近的香港、惠东古田、鼎湖山和黑石顶的植物区系比较其相似性很高 ,体现出南亚热带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的过渡性及热带区系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7.
南岭东西段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树种多样性垂直格局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沿海拔梯度设置的样地的调查资料,对南岭东段的莽山和西段的猫儿山植物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莽山和猫儿山的植被类型差异不大,但相同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随海拔的上升,两山体乔木的最大树高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猫儿山乔木的最大胸径、胸高断面积之和以及立木密度在海拔梯度上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莽山乔木的最大胸径、胸高断面积之和与海拔呈明显的负相关性,而立木密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这种单峰曲线格局或负相关关系与中尺度上的海拔高度以及小尺度上的土壤特性、小地形以及人为干扰强度等因素有关。在海拔1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群落和1700m以上的山顶矮林群落,莽山乔木的物种丰富度均明显高于猫儿山。两山体的乔木种数与海拔之间都显示出负相关性,但莽山由于高海拔群落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这种相关性不显著。乔木层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并且在两山体之间也看不出明显的差别。本文最后还对两山脉低海拔区段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导致猫儿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S)和α多样性(H’)明显低于莽山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群落,而且落叶阔叶树种和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开始入侵到群落中。 相似文献
18.
新疆中天山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野外调查,采集植物标本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构建中天山野生种子植物名录,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天山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81科453属1 567种;(2)优势科有菊科、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唇形科、毛茛科等17科,表征科有石竹科、莎草科、百合科、茜草科、龙胆科、禾本科、蓼科等7科;(3)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分布型为主,其中科级水平上,温带分布型所属科共有36科,占到总科数(不含世界广布科)的76.60%.属级水平上,温带性质分布型的属有377属,占总属数的94.96%.同时该地区植物物种与地中海、中亚、西亚交流相对较多,与东亚交流很少. 相似文献
19.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附生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与附载植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与附载植物的关系,调查了附载植物胸径、树高、枝下高及附载植物种类对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按照径级分别对不周径级下的附载植物的附生蕨类植物的多样性进行偏相关分析,并采用方差分析判断附载植物种类对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附载植物树高和胸径与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附载植物的枝下高与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表明较低的枝下高有利于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增加.附载植物种类对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