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之旅     
李音 《化石》2013,(4):64-66
孩子(王楷越)从小对恐龙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恐龙,但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他的爱好。杨钟健老先生(中国古生物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2.
杨钟健在古脊椎动物学中最早接触的是小哺乳动物,他研究了中国北方的啮齿类化石,从而在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了国人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他早期主要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后来研究重心转向中生代的四足类,尤其是恐龙为代表的主龙类.他是中国许多中生代类群的第一个研究者,在主龙型类、兽孔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化石》2011,(3):31-31
2011年5月19日,中国恐龙协会(筹)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理事会议在江苏常州中华恐龙园召开。退休后依然活跃在恐龙科研和科普领域的资深学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先生被推举为协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4.
《化石》2017,(3)
<正>杨钟健在古脊椎动物学中最早接触的是小哺乳动物,他研究了中国北方的啮齿类化石,从而在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了国人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他早期主要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后来研究重心转向中生代的四足类,尤其是恐龙为代表的主龙类。他是中国许多中生代类群的第一个研究者,在主龙型类、兽孔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年是他诞辰120  相似文献   

5.
董枝明 《化石》2003,(3):39-40
探索恐龙的起源、演进、分布和绝灭 ,一直吸引着世人的视野 ,每一次恐龙新发现都将成为媒体的焦点。恐龙已是旅游业一大卖点。选择恐龙化石地点 ,开发建立恐龙主题公园 ,已是世界科普旅游业的一种明智之举。 1995年 ,云南禄丰川街发现的恐龙大坟场 ,有得天独厚的恐龙化石资源、优越的遗址条件 ,方便快捷的交通位置 ,为开办旅游和普及恐龙知识提供了理想的工作平台。这一丰富的化石产地已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禄丰县川街恐龙保护区” ,正在开发成集科学研究、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基地 ,建成一座田野生态恐龙馆———中国的侏罗纪公园。1 禄丰盆地…  相似文献   

6.
《化石》2015,(3)
<正>自贡是举世闻名的"恐龙之乡",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曾风趣地说过"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这句话应该是对自贡恐龙总体特点最形象而直观的评价。作为中国恐龙发掘和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教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他与自贡恐龙之间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还要从一百年前的那次发现说起。1915年,应中国当时相关部门的邀请,美国地质学家乔治·D·劳德伯克博士带领美国的一个地质调查组来  相似文献   

7.
《化石》2010,(4):F0003-F0003
江苏常州“中华恐龙园”开园十周年之际,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失手龙城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24-26日在常州闪亮推出大型科普论坛--“论道:恐龙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化石》2015,(4)
<正>云南省禄丰县是中国最大的化石埋藏地之一。如今的国家4A级景区"世界恐龙谷"(见题图)就建立在一条曾经发掘出大量恐龙化石的山谷中,其中川街恐龙大遗址馆展览有将近70余具禄丰出土的恐龙化石骨架,以及一大片被保留的恐龙发掘现场。这些恐龙之得以"重见天日",与一位本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出身的"化石猎人"分不开。他的名字,叫王涛。  相似文献   

9.
1998年初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甄朔南编著的《中国恐龙》一书。全书共23万字,有彩色及黑白插图近百幅,书中有英文的目录及摘要。出版后立即受到国内外恐龙专家及读者的好评,这是近年来恐龙科普中的佳作。这本书至少有三个特点。首先,...  相似文献   

10.
《化石》2015,(3)
<正>2014年12月20日,公益科普人偶剧《恐龙去哪儿了》在自贡恐龙博物馆游客中心广场首次公演。近千名中小学生、市民和游客观看了这场形式新颖、主题突出、情趣盎然、表演生动的恐龙科普人偶剧。整场演出台上演员演得认真,台下观众看得尽兴,时有互动,欢声不断。《恐龙去哪儿了》是由自贡恐龙博物馆与自贡市灵犀义工联合会共同创编的一出以恐龙为题材、旨在普及恐龙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弘扬正能量、传播团结友爱和勇敢奋进精神的人偶剧。  相似文献   

11.
正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自1993年首映以来,在全球引起了恐龙热,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与恐龙有关的主题公园。关于古生物和化石的各种宣传与介绍逐渐变得方兴未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系列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对于古生物等方面知识的科普宣传功不可没。电影《侏罗纪公园》再现了1亿4千多万年前恐龙繁盛的地  相似文献   

12.
恐龙拾趣     
盖志琨 《化石》2004,(4):12-16
笔近日翻译完了一套有关恐龙的科普丛书,惊喜的发现在这恐龙世界里竟然有这么多令人着迷的趣闻轶事,下面就从中撷取几篇,以飨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深情怀念本学会的重要创始人———杨钟健院士。中国人自己组织队伍进行系统的恐龙采集工作是从30年代开始的,领导组织者便是杨钟健。杨氏于1897年出生在陕西华县,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教育家,杨钟健早年受到很好的家教。青年时期他在北京大学,得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Grabau)和李四光教授的教诲。1923年北大毕业后自费去德国慕尼黑大学,从师于布罗里,学习古脊椎动物学。1928年他由德国学成回国,进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先从事于周口店之发掘,…  相似文献   

14.
王大锐  项敏 《化石》2005,(2):18-20
不论是以往的教科书还是各种科普展览中,提起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人们的印象中,那是恐龙独霸天下的时期。那时候也有哺乳动物,但大都是像老鼠一样不起眼的小家伙,它们或流窜在茂密的丛林、石缝中,或成为恐龙的小点心,总之,是生活在庞大的恐龙家族的阴影之下的“小玩闹”。直到6500万年前,恐龙家族神秘地绝灭以后,哺乳动物才得以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恐龙也许比它的其他任何展品都更引人注目。可是在1897年,一位名叫巴纳姆·布朗(Barnum Brown)的年轻的学生来到这所博物馆时,那里还没有一块恐龙标本。1963年,在离他90岁生日还差一周,他死去时,博物馆已囊括了世界上最大的、最重要的标本,它们之中许多是由布朗挖掘的。在66年的科学生涯中,他发掘的恐龙比任何人都多,这所博物馆的许多出色的标本,其中包括霸王龙,  相似文献   

16.
正你喜欢恐龙吗?你见过恐龙吗?为什么恐龙会消失啊?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咦?这个琥珀里为啥有三只蚊子呀……带着这些问题,1月17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定慧里小学一年级一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化石科普课——话说琥珀。当然了,这也是《化石》杂志推出的"化石四季"科普系列的一场活动,由2016年第四期《化石》杂志的作者之一,《琥珀解码》一书的作者、《北京观赏石》杂志主编浅草女士为小学生们主讲。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多学科的互相渗透,使过去偏重于形态描述的古生物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少的传统结论正在为新的科学实验所修订。过去的教科书和科普文章中,总是把恐龙当成愚蠢笨拙的象征。画家笔下的典型的恐龙,常常是巨大的体躯上搭配着很不相称的豌豆般的脑子;它们在阴沉的沼泽中,迟钝地跋涉着。在谈到恐龙的绝灭时,也经  相似文献   

18.
叶勇 《化石》2007,(2):26-27
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大型的长颈椎型蜥脚类恐龙.由于这类恐龙具有许多独有的特点,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恐龙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迄今发现的颈椎数最多、脖子最长的恐龙;它是中国个体最大的恐龙;它是中国种类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蜥脚类恐龙;它是中国首次发现皮肤化石的蜥脚类恐龙.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倡学科学、用科学,加强科学管理水平,中国微生物学会和科学出版社共同组织编辑出版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丛书。这套丛书是中级科普读  相似文献   

20.
刘国梁 《化石》2007,(1):16-17
在我国的科普书籍中,一般都说,“恐龙”一词是早年由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从拉丁文dinosaurus翻译成中文的。Dinosaurus一词原为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于1842年所创,系“恐怖的蜥蜴”之意,其中并无“龙”的意思。但中文译者将其翻成“恐龙”而不是翻成“恐怖的蜥蜴”,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