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稻纵卷叶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水稻纵卷叶螟是我国大部分水稻种植区中的一类重要害虫,主要包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稻显纹纵卷叶螟C.exigua。由于稻显纹纵卷叶螟的研究报道很少,加上形态特征和危害习性相似,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常被混淆鉴定。本研究旨在明确快速准确地鉴定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方法】描述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蛹和成虫,以及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解剖了稻显纹纵卷叶螟雌雄成虫的生殖系统,比较了稻显纹纵卷叶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结果】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淡黄色,前胸、中后胸和腹部分别有骨片2,12和5个,分成1,3和2排;蛹末端有指状突起,其上着生8根毛;成虫前翅淡黄色,条带褐色,前缘横带宽,外缘纵带呈C形,内线和外线平行,中线达翅后缘;雄性睾丸金黄色,射精管和附腺长,贮精囊和输精管短,抱器瓣骨化弱,表面密被长毛,阳茎囊有两根骨刺;雌性卵巢短,侧、中输卵管长度相似,交配囊长。幼虫胸部的骨片颜色和中后胸骨片的排列方式,成虫翅颜色、条带的形状和长度及内线和外线的排列,抱器瓣的骨化程度和结构以及阳茎囊上的骨化物等可分别作为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幼虫和成虫准确鉴别的依据。【结论】本研究结果保证了稻纵卷叶螟和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准确鉴定,为稻纵卷叶螟的精准测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昆虫知识》2004,41(4):294-294
《中国植保资讯网》由于今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入虫量大,6月份的多雨气候条件又有利于迁入虫源繁殖而不利于药剂防治,造成6月下旬稻田稻飞虱及稻纵卷螟残虫量大,渝东南部及南部地区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白背飞虱百丛虫量:渝东南部的秀山县1 62 3 0头,为2 0 0 3年同期的3 1倍。稻纵卷叶螟亩残虫量:秀山县3 5 93 5头,为特大发生年1 986年的3 49倍。根据6月下旬田间残虫量并结合7月份天气预报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计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7月上、中旬主害代在东南部地区特大发生,低龄幼(若)虫发生期7月中旬。其余地区为中等至大发生。重…  相似文献   

3.
我县广大工农兵和科技工作者,在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开展了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据盆栽试验,用松毛虫卵培养的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都在80%以上。 田间防治第二代稻纵卷叶螟每亩放蜂2—3万头,经6—7天后检查,卵寄生率比对照区高出37.0—41.2%,15天后卷叶虫密度比对照区下降75.4—100%,卷叶率下降60.4—78.3%。赤眼蜂可在稻田内继续繁殖,寄生下一代稻纵卷叶螟的卵。 利用松毛虫卵繁殖赤眼蜂,出蜂正常,蜂体大而活耀。据室内观察,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率在90%以上。一粒松毛虫卵平均可出螟黄赤眼蜂17.1头,出松毛虫赤眼蜂13.66头。松毛虫卵冷藏15—36天后,仍保持新鲜,不影响寄生率。  相似文献   

4.
<正> 利用黑光灯作为稻虫测报验证手段,感到有不理想之处。1977年以来;我站采用20瓦蓝光灯和20瓦黑光灯(两种灯管都是上海的产品)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发现蓝光灯比黑光灯诱测效果显著。除能客观地反映田间稻虫数量消长与各代发生期的情况外,而且蓝光灯对主要稻虫,如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 Wood-Ma-son、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大螟Sesamia inferens(Walker)、稻螟岭Narangaaenescens Moore、稻飞虱、稻苞虫、稻叶蝉、粘虫等成虫都能诱到,其结果如表:  相似文献   

5.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odinalisGuen e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 (Walker)是缙云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 ,近年来发生危害上升 ,产量损失大。目前防治农药以沙蚕毒素类和有机磷农药为主。沙蚕毒素类农药由于使用多年 ,在部分地区治螟效果明显下降 ,而有机磷农药对水生动物和天敌杀伤大 ,会引起稻飞虱再猖獗 ,其副作用较大。为了筛选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理想药剂 ,指导当前的治螟工作 ,1 998~ 1 999年 ,作者对新型复配杀虫剂特杀螟进行了应用技术的试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6.
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稻显纹纵卷叶螟Susumia exigua Butler在我省七十年代前零星发生,随着栽培制度的改变和矮秆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使该虫逐渐上升为主要稻作害虫之一。1974-1976年在盆地西部平原稻区发生量大,1977年以来,在盆地内主要稻区均有较大的发生数量,给水稻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由于该虫在我省与稻纵卷叶螟混合发生,幼虫为害症状基本相似,多年来混认为一种。同时国内未见有详细的研究报道。为了结合生产的需要,我们于1977-1979年对该虫开展了系统地观察研究,现将结果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绢须野螟属Palpita Hubner 18种,分别为端突绢须野螟P annulifer Inoue;半环绢须野螟P.kiminensis Kirti et Rose,中国新纪录种;钩镰绢须野螟P.indannulata Inoue,中国新纪录种;小锥绢须野螟P homalia Inoue;弯囊绢须野螟P.hypohomalia Inoue;双突绢须野螟P.inusitata (Butler);细微绢须野螟P.minuscula Inoue,1996;弯刺绢须野螟P.curvdispina sp.nov.,该种与细微绢须野螟P.minuscula Inoue近似,但新种个体大,阳茎内端部角状器粗而弯可以与之相区别;尤金绢须野螟P.munroei Inoue;角斑绢须野螟P fraterna(Moore);小绢须野螟P.parvifraterna Inoue;端刺绢须野螟P.perunionalis Inoue,中国新纪录种;短叉绢须野螟P.pajnii Kirti et Rose;方突绢须野螟P warrenalis(Swinhoe);曲纹绢须野螟P.curvilinea(Janse);白腊绢须野螟P.nigropunctalis(Bremer);尖角绢须野螟P asiaticalis Inoue;宽钝绢须野螟P.sejunctalis Inoue.编制了中国绢须野螟属分种检索表,并提供了新种的外生殖器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异常高温干旱对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彭阳 《昆虫知识》1990,27(4):195-197
根据本县稻纵卷叶螟多年发生实况和气象资料,认为高温(29℃以上)促使稻纵卷螟迁飞,但天气异常高温(31℃以上)干旱(降水极少)反而迫使其在本地居留。迁飞代这种反常现象的发生,将较大程度影响下一代的发生程度。这一现象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掌握水稻迁飞害虫的迁飞规律和预测预报技术。  相似文献   

9.
2003年以来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在全国连年大发生,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永福县位于湘桂走廊要冲,属于南岭双季稻区,该稻区是江南和江淮稻区的主要虫源地之一,分析其早稻田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的原因,对江南和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1975~2008年永福县的种植制度的变化和5月、6月降雨量和日平均气温资料,以及1989~2008年稻纵卷叶螟早期迁入量,结果表明:5月、6月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种植制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著,第3代(主害代)高峰日蛾量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9,P=0.0035),因此,早期迁入量大是该地区稻纵卷叶螟2003以来连年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与寄主植物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侯茂林 《应用昆虫学报》2019,56(6):1178-1185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明确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与寄主植物间的关系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基础。本文综述了稻纵卷叶螟的寄主植物种类、稻纵卷叶螟的寄主选择性及寄主对稻纵卷叶螟发育适合度的影响,总结了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与水稻品种、水稻栽培制度间的关系,以及非生物因素对稻纵卷叶螟的寄主适应性和为害的影响,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稻纵卷叶螟与寄主互作关系的深入研究及其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沟姬蜂CambruswadaiUchida过去仅知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寄主有大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现已从山东省微山湖为害芦苇的芦苞螟Chiloluteellus(Motschulsk)和芦苇钻心虫Archanaraaer-ataButler中培育出来,而且寄生率很高,以致芦苞螺不能形成灾害。芦苞螟和芦苇钻心虫是微山湖芦苇的两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混生。芦苞螟属螟峨科,1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芦苇钻心虫属夜蛾科,1年发生1代,以卵越夏越冬。在对两种害虫的总寄生中,芦苞螟占89%,芦苇钻心虫占11%。芦苞螟是其第一寄主。二化螺沟姬蜂属外寄生…  相似文献   

12.
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玉米螟、大螟、三化螟、粘虫等均为弄蝶科、螟蛾科和夜蛾科中的重大害虫。寄蝇是抑制这些害虫发生数量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如1961年我们在湖南长沙地区的调查,寄蝇在第一代粘虫中的寄生率一般达40%以上。我国地域辽阔,作物种类繁多,有些重大害虫食性很杂;寄蝇的种类也形形色色,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知上述害虫的寄蝇有2个亚科21属24种。现用检索表的形式概述它  相似文献   

13.
许璐  王芳  吴进才  王亓翔 《生态学报》2007,27(11):4547-4554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不同稻菜邻作模式对稻区内主要害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影响,对水稻-白瓜、水稻-番茄、水稻-玉米、水稻-苋菜、水稻-菜心和水稻-菠菜等6种稻菜邻作模式下稻区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食虫沟瘤蛛、拟水狼蛛、拟环纹狼蛛、蛸蟏和稻红瓢虫的发生动态及其种群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稻菜邻作模式均可以显著降低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数量;早稻生长期,水稻与白瓜和番茄邻作模式下,稻纵卷叶螟蛾量、虫卵量和稻飞虱数量最大降幅分别达84.3%、38.9%和24.3%;晚稻生长期,水稻与苋菜和菜心邻作模式下,稻纵卷叶螟蛾量、虫卵量和稻飞虱数量最大降幅分别达79.5%、49.8%和13.4%;水稻-白瓜和水稻-菜心邻作模式还可以显著增加捕食性天敌数量。因此,水稻-白瓜和水稻-菜心邻作模式最能发挥稻田控害保益功能。  相似文献   

16.
Zhang J  Zeng L  Huang J  Chen KW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2126-2132
应用地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水稻与白瓜、番茄及玉米等邻作生境内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格局与变异.结果表明: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纵卷叶螟幼虫和食虫沟瘤蛛的空间分布基本为聚集分布,且两者的空间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1.91~182.57m和3.70~9.70m;种群密度的等值线图表明,两者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吻合程度高,说明食虫沟瘤蛛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较强的追随效应和控制作用;不同邻作模式下以白瓜邻作水稻田的控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包云轩  王明飞  陈粲  陆明红  刘万才 《生态学报》2019,39(24):9351-9364
为了探明东亚季风对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影响,为中短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0—2016年中国稻纵卷叶螟赶蛾量数据,结合NECP气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进退与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稻纵卷叶螟迁飞的关系,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的初始迁入与东亚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密切相关,除华南稻区稻纵卷叶螟迁入始期提前于东亚夏季风北界经过该区的时间外,在其他稻区两者基本同步;东亚夏季风北边界在不同稻区首次和二次出现的早晚对该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向北迁入的始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2)各稻区北迁的高峰期一般都发生在东亚夏季风控制范围内,其中6月中旬—8月上旬东亚夏季风活动范围到达30°N以北地区,此时是我国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东亚夏季风北界在本30°N以北地区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稻纵卷叶螟年发生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 8月中下旬是东亚冬、夏季风的转换期,也是稻纵卷叶螟种群的"混合迁"发生期,此时,西南稻区和江淮稻区北部迎来初次南迁峰;9月后东亚夏季风开始南撤,东北冬季风快速南下,稻纵卷叶螟种群也随之不断向南迁飞。(4)2007年稻纵卷叶螟在江淮稻区特大爆发的大气背景是:6月末—7月的强西南季风使沿江稻区迁入虫量比常年显著增加,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稻纵卷叶螟大规模向江淮稻区迁入奠定了虫源基础;7月份江南、华南地区的降水异常偏少使喜湿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进一步向沿江和江淮地区聚集;8月份东亚夏季风的回撤偏晚以及9月份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北部的相对偏暖,使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种群在当地滞留时间偏长、南迁起始期和高峰期异常偏晚。  相似文献   

18.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人工饲养技术是科研人员顺利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前题.稻纵卷叶螟人工饲养所要解决和重视的关键问题是食料和饲养条件.目前主要以天然食料、人工饲料以及2种食料相结合的方法饲养稻纵卷叶螟.而饲养条件,如温湿度、饲养密度、化蛹介质、产卵介质等会对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本文对目前我国稻纵卷叶螟人工饲料及人工饲养技术进行综述,有助于厘清该虫人工饲养技术的发展脉络,促进人工饲养技术的改善和提高,推动我国稻纵卷叶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目前,虽然已有利用玉米苗饲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成功方法,但仍然存在着玉米苗冬天不易种植、饲养成本较高的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了一种在室内以小麦苗替代玉米苗连续继代饲养稻纵卷叶螟的方法,从而使室内饲养该虫变得更简便和经济。【方法】将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接至小麦苗上饲养,采用生命表方法测定稻纵卷叶螟第1代及第4~6代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将小麦苗和玉米苗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分别回接至水稻苗上,分别建立其在水稻苗上的生命表。【结果】稻纵卷叶螟可以在室内用小麦苗进行连续继代饲养。稻纵卷叶螟在小麦苗上连续饲养6代后,除蛹重轻于玉米苗上饲养的外,其它生物学特征,如存活率、历期、性比、产卵量、卵孵化率等都与玉米苗上饲养的无显著差异。与玉米苗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相同,小麦苗上饲养了6代的稻纵卷叶螟仍能很好地在水稻上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结论】利用小麦苗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的生物学特征与玉米苗饲养的相似,可以利用小麦苗进行稻纵卷叶螟的室内保种与大量饲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