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陕北的弓鲛化石二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1年秋,著者在陕北延长县延长组下部的黑色百岩中发见了几个弓鲛(Hybodus)牙齿化石,保存的尚称完好。另外由肖和钟同志送交著者鉴定的少许标本中,也找到一个弓鲛牙齿化石,化石保存在一钻井岩心中,地点为延安以两约40公里砖(穴夕丶缶)湾西方,层他属于安定粗下部的油页岩层。弓鲛化石在云南昆明上三迭统杂色层中,四川广元系上部,以及甘肃永登的煤系中都曾发见过,不过全是背刺部分,至于牙齿的化石,这次还是首次发  相似文献   

2.
广东合浦早石炭世的几个米氏珊瑚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广东省地质局某煤田勘探队送来一批早石炭世的床板珊瑚化石。这些化石保存极为完好。经鉴定有:Michelinia kwangtungensis Lin(新种)Michelinia dubatolovi Lin(新种)Michelinia hoppuensis Lin(新种)上列三种的标本是采自广东合浦宏德下石炭统维宪阶煤系底部灰黑色泥质灰岩中,与它们一起找到的有数十个维宪期的腕足类化石和数个保存极好之四射珊瑚化石。腕足类经侯鸿飞、常美丽鉴定有:Linoproductus tenuistriatus(Ver.),Echinoconchus elegans  相似文献   

3.
最近由西北煤田地质局送来一块灰绿色细砂岩,其上保存有两个足印,要求鉴定。化石是由一野外队的成员程树森采集的,地点为陕西铜川焦坪煤矿前河露天东北邦坡。地质年代被认为是属于中侏罗世的直罗群的下部。因为陕北一带的中生界地层中,脊椎动物化石很少,所以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很感谢西北煤田地质局的负责人把这一化石交我们鉴定,并把这一标本赠交我所。  相似文献   

4.
宁夏南部晚泥盆世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斯行健(1954)报道宁夏上泥盆统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以来,虽有多种植物化石发现(沈纪祥,1959;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宁夏分册,1979;潘江等,1980;蔡重阳、李星学,1982),但均未详细描述。近年来,宁夏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调查中宁、中卫、青铜峡等地泥盆系时,在其上统中宁组中采得不少植物化石,其中一部份保存较好,经鉴定计有: 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  相似文献   

5.
自周明鎮和我記述了广东北部的龟类化石和恐龙化石并且作为附录报导了浙江浦江的恐龙化石初迹以后(楊、周,1962)。最近又有新的恐龙化石地点发现,而且因保存的是牙齿,因而准确性更大。这个地点位于江西省泰和县鉄枯岭水庫,詳細地点并未註明。化石是由江西区測三分队李洪林采集的,地点編号16611,本所化石編号为V.2691及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残破的未成年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下颌,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dp4,m1齿列。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中心小尖凸显,中附锥和中心小尖趋于分裂,有弱的白垩质发育,符合维曼嵌齿象的鉴定特征。维曼嵌齿象此前发现于甘肃的中中新统,而南峪村地点的含化石地层可与周围其他地点的中中新统对比,因此,南峪村地点维曼嵌齿象层位的地质时代为中中新世。同时,结合孢粉学研究的结果,可能说明中中新世时期,天水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低齿冠的哺乳类如嵌齿象等动物生存。  相似文献   

7.
这里記述的标本是1951年由周口店第20地点发掘出来的。这一化石地点(贾兰坡,赵資奎和李炎賢,1959)位于第14地点东北60米,根据对化石动物羣的分析,其时代为更新世中期的晚期。在这一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有一个保存得相当完好的犀牛头骨,附有完整的上頰齿齿列。可以較全面的观察到各部分的特征,提供較全面的測量数据。对于进一步研究周口店各地点的犀牛化石,以至其他地区的犀类化石均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角质层微细构造是鉴定植物属种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又在古气候恢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从甘肃永昌下二叠统采获了角质层保存较好的两种科达叶化石,详细分析了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并结合其外形特征进行了属种鉴定:其中一种鉴定为淮南科达(Cordaites huainanensis Chen),另建立了一新种,命名为永昌科达(Cordaites yongchangensis sp.nov.)。本文选取与化石标本的宏观形态和角质层微观形态较为相似的长叶竹柏(Podocarpus fleuryi Hickel)作为其现存最近对应种,初次尝试利用化石气孔特征重建了甘肃永昌早二叠世的古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9.
1960年8月,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师生在湖南道县龙江桥附近下石炭统孟公均组的上部,采得一枚保存极为完好的海蕾化石。此类化石在我国颇为罕见,过去所知,仅有贵州独山下石炭统的Mesoblastus tushanensis,和黑龙江密山中泥盆统的Devonoblastus heitaiensis。因此有必要将这一枚海蕾化石加以研究,予以报导。标本的详细产地是湖南省道县城东约9公里的龙江桥附近,层位是下石炭统孟公均组上部灰色薄层泥灰岩中,共生的化石有Camarotoechia kinglingensis(Grabau)等。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记述的鸟类化石标本是1966年9月由吴家湾生产队社员发现,原玉门石油管理局银川石油勘探指挥部102地质队同志采集的。发现化石地点在宁夏海源县吴家湾附近支沟中的地面露头,产出层位属于晚第三纪甘肃群的土黄色钙质砂岩中。该化石经笔者鉴定属鸵鸟蛋化石。鸵鸟蛋化石虽然在我国某些地区的上新统或更新统地层中都有过一些发现,但完整者甚少,像这次所发现的如此完整别致者尤为稀少。同时根据目前资料所知,在宁夏海源地区晚第三纪甘肃群中发现此类化石还属首次,达对研究宁夏南部及陇东地区晚第三纪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记福建省二叠纪一蛇尾纲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建省区测队一中队地层组在测制龙岩幅地质图时,于1976年8月在华安县福里村西南500米处的上二叠统中采获一枚保存完美的蛇尾纲化石。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报道的蛇尾纲化石均产于三叠纪和早侏罗世的地层,在古生代地层中发现,尚属初次。与蛇尾纲化石共生的化石经我们鉴定计有:Schuchertella frechi,Orthotetina ruber,Leptodus nobilis,Linoproductussp.,Aviculopecten cf.bella-tulus,这些共生的化石证实该地层的时代应属于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这里描述的化石,主要是张研和余兴邦同志在1960年5月采集的,部分是安徽省地质局某地质队在同年4月送交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的。化石产地是安徽泾县晏公堂附近。解放后,地质工作者对皖南含煤地层的划分日益详细,但本区晚二迭世晚期沉积的有无,及其下界的位置,仍是勘探工作中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本文描述的化石均产于上二迭统中上部的一层泥灰岩中,保存相当完美,数量也很丰富。近年来,野外地质队往往把  相似文献   

13.
淡水小龙虾化石在世界上十分少见。龙虾蜕皮的化石还未曾有过记录。文中讨论热生物群上侏罗统义县组发现的,保存十分完好的蜕皮化石。判断其蜕皮标本的3个理由是:没有保存头胸甲;步足与体节之间的关节膜很薄以及几乎看不到磷盐化的软组织。  相似文献   

14.
始新世晚期的哺乳类化石层位是我国发现化石种类最丰富、研究工作做得最多的早第三纪脊椎动物化石层位之一,而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产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的地层,是我国除内蒙二连地区外在这方面研究最早和发现化石最多的一个地区。但是,有关这一地区主要含化石的地层和化石地点的资料,大多比较零散,而且有一些错漏之处,需要补充、修订和从地层及生物群方面进行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1)河南卢氏盆地始新统卢氏组剖面的描述、化石地点与发现的脊椎动物属、种名单及其动物群性质的讨论。(2)关于河南、山西间黄河岸边“垣曲盆地”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的分布、层位和时代方面的修订和补充资料。(3)河南济源的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地点述要。  相似文献   

15.
南京方山中新世哺乳类动物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的几位教师和同学在南京东南江宁县属的方山采集了一个哺乳动物化石的标本。这是一种Anchitherium 属马类的右下颌骨水平枝的中间一段,保存有3个完整的牙齿(P_3-M_1)。Anchitherium 是中新世典型的全北区的属类。中新统的地层在我国知道得很少,尤其在南方及长江流域过去还没有发现过含中新世化石的地层;因此,这个标本在方山的发现就有很大的地层和古生物学上的意义。原标本是在方山山麓一个沟里拾到的,但是根据采集地点的位置观察,无疑是从旁边坡上地层里冲出来的。含化石地层的层  相似文献   

16.
李琪  李国彪 《古生物学报》2019,58(3):353-362
白垩纪是大洋缺氧及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一个时期,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时期。因此,白垩纪研究对于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系统演化,尤其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藏定日贡扎剖面保存着上白垩统较为完整的地层序列,文中对上白垩统岗巴村口组和宗山组剖面岩石样品中获得的有孔虫化石进行研究,鉴定出有孔虫化石8属22种,识别出Dicarinella asymetrica、Globotruncanita elevat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Radotruncana calcarata等4个有孔虫化石带。根据有孔虫化石确定贡扎剖面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桑顿期(Santonian)至坎潘期(Campanian),桑顿阶/坎潘阶界线位于Dicarinella asymetrica带与Globotruncanita elevata带之间。  相似文献   

17.
四川龙门山晚泥盆世植物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四川西北龙门山北段海相泥盆系上统十分发育,化石也非常丰富,尤其腕足类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含植物化石的上泥盆统至今还没有可靠的报道.广元上寺长江沟一带假整合于中志留统之上的一套石英砂岩,历年来都被视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见1978,《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四川分册,地质出版社出版,349页).1974年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地古教研室何廷贵等同志,曾采得一些保存较差的植物化石,由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蔡重阳同志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了出自山东省沂水县旧石器地点的42件石制品,根据对该地点地层的观察,结合地貌和化石资料,认为石制品产出的层位应为中更新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寒武系芙蓉统江山阶长山组的锥石化石,鉴定为有柄琴状锥石(Barbitositheca ansatus Qian et Jiang, 1980)。化石保存为印模,轮廓及横肋特征清晰。其中一块标本保存有触手,是对该种特征的补充。目前的化石资料表明,寒武纪早期琴状锥石属主要分布在华南,寒武纪晚期分布范围扩大到华北,形态随时空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华北标本角脊数量多于华南标本,并且前者每个角脊上都有一条触手。另外,研究发现寒武纪之后的锥石保存状态与寒武纪有所区别,可能反映了这类生物在不同时期内面临不同的生存压力。本文研究的寒武纪锥石为华北地区的首次发现,扩大了此类生物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20.
描述了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一始新世化石点的3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梳趾鼠类一新属种:林氏汉南鼠(新属、新种)Hannanomys lini gen. et sp. nov.。根据林氏汉南鼠与其他梳趾鼠类性状对比及该地点动物群组合特点推测其时代为早始新世晚期,与产于玉皇顶组中段的王家营大尖地方动物群的时代相当。该化石点是李官桥盆地中汉江南岸早始新世化石地点的首次发现,它的认定对在此地区寻找古新统/始新统界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