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予以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观察组使用微血管减压术完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情况、睡眠情况,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02%(40/43)比72.09%(31/43)](P0.05)。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显著低于对照组[(3.35±0.31)分、(7.02±0.81)分比(5.68±0.57)分、(8.45±0.92)分](P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3.43±8.22)分比(68.98±6.51)分](P0.05)。结论: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能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收治的50例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12年前采取常规MVD手术方法(MVD组,n=22),2012年后采取改良MVD的手术方法(改良MVD组,n=28)。MVD组采用传统MVD对三叉神经根进行全程减压,即沿首次切口入路,依次切开皮下、肌筋膜,充分分离骨窗边缘的瘢痕组织,适当扩大骨窗直至硬脑膜充分暴露。切开硬膜,锐性分离蛛网膜后探查Meckel腔至神经出脑区(REZ),仔细探查三叉神经全段,分离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以及首次手术置入的Teflon垫棉,对三叉神经进行全程减压。改良MVD组在此基础上,探查三叉神经颅内段及其周围结构,解剖三叉神经脑干延伸段,垫开小脑上动脉对三叉神经脑干延伸段的压迫。比较两组术后缓解率、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改良MVD组术后缓解率为100.0%,显著高于MVD组72.7%(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VD组术后1年复发率为0%,显著低于MVD组22.7%(P0.05)。结论:MVD术中三叉神经根全程减压联合脑干延伸段减压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复发风险,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HFS Hemifacial Spasm)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至2016年底在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四科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 M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治疗的40名面肌痉挛患者进行生活质量量表(QOL Quality of Life)评分,对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MVD的明显缓解率为95%,手术前后不同生活质量项目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QOL量表评分总值为21.83±2.01,术后总值为2.15±0.8,术后QOL量表评分总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对面肌痉挛患者的症状缓解效果显著,同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患者内心窘迫的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乙状窦后入路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能有效解除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科经MVD治疗的TN患者,分析其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20例TN患者中,单纯静脉压迫所致TN患者13例,单纯动脉压迫所致TN患者60例,混合性血管压迫所致TN患者46例。单纯静脉压迫患者术后1天、3月、1年、3年的缓解率分别为84.6%、76.9%、69.2%、61.5%。单纯动脉压迫患者为88.3%、85.0%、83.3%、70.0%。混合型压迫患者为93.5%、93.5%、91.3%、87.0%。A组患者术后1年、3年缓解率低于C组患者(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术后1天、3月、1年缓解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C组术后3年缓解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单纯静脉压迫TN患者MVD术后缓解率较单纯动脉压迫TN患者及混合性压迫TN患者低,混合性压迫TN患者长期缓解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羟考酮麻醉,研究组予以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血压、平均动脉压、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血压、平均动脉压、血清CRP、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压、平均动脉压、血清IL-8、CRP、TNF-α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研究组血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IL-8、CRP、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优良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心动过缓、瘙痒、头晕、恶心呕吐发生,但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右美托咪定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够显著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术用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分为A、B、C三组,A组(27例,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B组(20例,术后发生过敏肾功能异常病变但治疗后肾功恢复正常)、C组(13例,术后血肌酐水平持续增高肾功能异常者),三组均采用超微血管流成像术检测血管指数,比较不同组患者的血管指数并分析其与血肌酐水平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的肾移植长径、前后径、左右径、皮质厚度、叶间动脉阻力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患者的肾皮质血管指数(23.34±6.03%)明显低于A组(33.23±3.45%)、B组(31.23±4.23%)(P0.05)。肾功能异常患者肾皮质的血管指数较低,且随着血肌酐水平的升高而下降,两者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5)。结论:超声微血流成像术用于肾移植患者术后评估可较好地反映肾皮质血供及术后肾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对比开窗减压术与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颌骨囊肿的疗效及术后血清疼痛介质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区别分为A组(颌骨囊肿刮治术,28例)和B组(开窗减压术,32例),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情况、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及术后血清疼痛介质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B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评分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的骨密度水平更高,骨质增生厚度更厚,囊腔体积缩小率更大,囊肿愈合时间更短,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2 h、术后12 h血清神经肽Y(NPY)、P物质(SP)、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低于A组,β内啡肽(β-EP)水平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颌骨囊肿刮治术治疗颌骨囊肿相比,开窗减压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方面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筋膜切开减压术在挤压综合征家兔模型的治疗中能否起到积极作用,并指导临床救治工作。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家兔(不分雌雄)70只。随机分为未行切开减压的实验对照组(10只)和切开减压组(即减压组60只),2组均在挤压4 h后解压,减压组根据解压后行筋膜切开减压时间将其分为6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即刻切开组(0 h)、2 h后切开组、4 h后切开组、6 h后切开组、8 h后切开组及10 h后切开组,分别标为A-F组,对照组设为G组;测量A-G组挤压4 h后及减压组(A-F组)减压术后第2 h、6 h、12 h的静脉血,检测血BUN、Cr、AST、ALT、CK、CK-MB、K~+、Ca~(2+)、MYO等生化指标;24小时后取挤压处的肌肉、肾脏、肝脏、心肌并立即做切片处理,并在光镜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两组挤压后4 h血BUN、Cr、AST、ALT、CK、CK-MB、K+、Ca2+、MY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挤压伤组与对照组在各时间点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之间在相同时刻生化指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内随时间变动其BUN、Cr、AST、ALT、CK、CK-MB指标均呈上升趋向;而差异K~+、Ca~(2+)、MYO指标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结论:早期行筋膜切开减压术在挤压综合征家兔模型的早期治疗中无明显的疗效;筋膜切开减压术并不可以改善患机体全身多脏器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MC)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并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317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发生MC分为未发生组(n=221)和发生组(n=9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价值。结果:年龄偏大、病程长、高空腹血糖(FPG)、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为老年T2DM患者发生M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病程、FPG、HbA1c、HDL-C、LDL-C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9、0.769、0.649、0.704、0.678、0.705、0.950。结论:老年T2DM发生MC与年龄、病程、FPG、HbA1c、HDL-C、LDL-C密切相关。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有效预测老年T2DM患者发生MC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钟萍蒋毅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4):44-45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对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改善。方法:对58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前后对痉挛程度改善情况进行评定以及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进行评分,并对药物的副作用进行观察。结果:A型肉毒毒素明显改善面肌痉挛患者的痉挛程度,治疗后2周的HAMA、HA肋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迅速缓解或消除面肌痉挛患者肌肉痉挛及相关的抑郁和焦虑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TN患者124例进行研究,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MVD组及PBC组各62例,两组分别行对应手术,随访18个月,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MVD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分别大于PBC组(均P0.05)。MVD组治疗后完全无痛的比例显著高于PBC组,轻度复发的比例显著低于PBC组(均P0.05)。MVD组的麻木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分别显著低于PBC组(均P0.05)。结论:MVD术式与PBC术式在治疗PTN时均具有较好的疗效,MVD术后无痛和并发症情况较好,而PBC创伤较小,较适合高龄体弱而无法耐受较大手术者,临床治疗时应合理地选用相关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联合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及睡眠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T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MVD治疗)和研究组(n=40,MVD联合PS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围术期指标、睡眠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各项目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期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VD联合PSR治疗原发性TN,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是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状况等方面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V. P. Nikolaev 《Biophysics》2008,53(1):69-80
A probabilistic model of decompression sickness is modified by introducing corrections that determine more precisely the risk of tissue injury by gas bubbles as a function of blood supply and bubble nucleation intensity. Parameters of the “worst” virtual tissues and theoretical curves corresponding to empirical data on the cumulative probability of decompression sickness symptoms for some altitude decompression procedures are determined. The parameters are shown to depend on final pressure, physical load, and duration of preoxygenation. 相似文献
15.
Within the last 30 years, researchers have explored what role hypoxia might play in causing permeability changes in the pulmonary microvasculature. Since the data accumulated thus far are unclear, the effects of hypoxia on microvascular transport in the isolated, Ringer's perfused adult rabbit lung was observed and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or computed for both oxygenated and hypoxic perfusates: pulmonary arterial (ra) and pulmonary venous (rv) resistances, pulmonary capillary filtration coefficients (Kf), and pulmonary capillary endothelial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 for NaCl and inulin. Separate reservoir bottles were used to create the desired oxygenated (aeration of solution with 95% O2-5% CO2) gas mixture or hypoxic (aeration of solution with 95% N2-5% CO2) gas mixture. A higher, but not significant, resistance value was found during the oxygenated stat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ulmonary capillary filtration coefficient during hypoxia (10.72 × 10–4±0.446 × 10–4 cm3/s cm H2O for the hypoxic perfusate and 8.80 × 10–4±0.384 × 10–4 cm3/s cm H2O for the oxygenated perfusate) was found a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xygenated and hypoxic pulmonary capillary reflection coefficients for inulin was computed (oxygenated solution revealed a finding of 0.120±0.003 and the hypoxic solution revealed 0.105±0.002). These findings imply a change in the microvascular permeability during hypoxia. According to the pore theory, a change in pore number, pore size, or both could have occurred. However, from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data, a change in pore radius seems most likely.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尼可地尔联合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陕西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5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60例患者采用盐酸曲美他嗪进行治疗,研究组25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尼可地尔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内皮血管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88.76%(229/258)]显著高于对照组[62.69%(163/26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NO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3%(24/260),与研究组[10.85%(28/25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联合盐酸曲美他嗪较单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效果更好,其可显著改善患者内皮血管功能,且安全性与单用盐酸曲美他嗪相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