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采用HE染色和Holmes银染法对蟾蜍中脑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中脑背侧,视叶可分为顶盖和被盖,顶盖从外侧到内侧依次分为:带状层、外灰质层、浅白质层、中灰质层、中白质层、深灰质层、深白质层和中央灰质.被盖前端分层与顶盖相同,后端分层不明显.中脑腹侧包括被盖和大脑脚,HE染色和Holmes银染法显示,大脑脚从外向内颜色由浅变深,存在大量纵向神经纤维束,两脚底分界处有横向交错的神经纤维.被盖外侧细胞不分层,聚集形成核团.被盖内侧,细胞和纤维以中脑水管为中心,呈同心圆环分8层.通过比较蟾蜍中脑背腹差异程度,了解背腹功能不同.同时对中华蟾蜍中脑同其他脊椎动物的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2005年10月~2006年5月,用组织学技术研究中华蟾蜍颈动脉腺结构。结果表明,颈动脉腺位于外颈动脉基部,圆球形,深红色至棕褐色。组织结构显示:颈动脉腺的外壁是动脉管壁的延续,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整个外壁厚薄不均。颈动脉腺的最大特点是中膜和内膜并不像一般血管形成环圈状,而是从不同部位向管腔突出延伸、相互连接构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迂回曲折的网状血管。管腔大者,管壁厚,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多,内膜靠腔面内皮细胞多成立方状,细胞核端位近圆形;管腔小者,管壁薄,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少,内皮细胞扁平、排列稀疏,胞核长梭形;一些区域管径极小,管壁极薄,成为开放的血窦,只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网状管壁间有密集成团的大型类上皮细胞等细胞分布。据结构推测中华蟾蜍颈动脉腺有调节血压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爪鲵端脑的发育特点,充实比较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资料,本文采用常规HE染色法,初步研究了成体和亚成体爪鲵端脑的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爪鲵嗅球内细胞从外到内大致可分为6层结构,亚成体的细胞数量少于成体;成体爪鲵的侧脑室所占空间较大,脉络丛更为丰富,原始大脑皮层和原始海马都比亚成体发达,后者大脑内原始梨状区较为发达;隔区位于原始海马的下方,成体和亚成体都没有外侧隔核和内侧隔核之分,也没有外侧界沟作为原始梨状区和纹状体的分界,而在亚成体的侧脑室壁有内侧界沟区分原始海马和隔区,成体则没有;此外,爪鲵的纹状体属于古纹状体,杏仁核是位于第三脑室两侧的两个细胞团,端脑内细胞形态和大小分化较为单一.这些都表明亚成体爪鲵的端脑已大致具备了成体所具有的结构,并且也说明了爪鲵在两栖纲动物中属于较原始的种类,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有关有尾两栖类神经系统资料以及神经发育资料的空白. 相似文献
4.
白鲟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白鲟消化道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其口咽腔结构既适合捕食又适合吞食与滤食水生动物。咽后消化道可分为食道、胃后行支、胃前行支、小肠、瓣肠、直肠与肛门。幽门盲囊似一致密器官,小肠与瓣肠连接处有一特殊淋巴器官,肛门两侧有腹孔。白鲟口咽腔被覆层扁平上皮,上皮内有味蕾分布。咽后消化道组织分层为粘膜(无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小肠及瓣肠前部无)、肌层与外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一般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还散在有颗粒细胞和游走细胞。食道后部与胃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分泌粘液的细胞,肠内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吸收细胞。胃后行支及部分前行支固有膜内有消化腺,其余各部的固有膜为致密层。小肠前中部粘膜形成蜂窝状粘膜窦,无肠腺。除食道前部肌层中有横纹肌外,其余部的肌层均为平滑肌。外膜内结缔组织有的致密有的疏松,外膜表面细胞柱状或立方形或扁平。 相似文献
5.
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脊椎动物神经标本制作法和HE染色法,对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的外部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东北小鲵神经系统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的特点,并与无尾两栖类和爬行类相对比,探讨了有尾两栖类的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与无尾两栖类(如蛙)相比,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半球较小,结构较为原始,小脑结构简单,是两栖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此外,东北小鲵开始具有了臂神经丛和骶神经丛,但没有爬行类的发达,可作为两栖类向爬行类进化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应用活体解剖和光镜技术对中华刺鳅消化系统形态与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刺鳅属典型的无鳔管、有胃鱼类,消化道较短,约为体长的45%,整体呈“Z”字形。食道很短,后与胃相联,胃呈“V”型,胃分为贲门部、胃底部和幽门部,贲门胃自食道末端到胃的底部都具有丰富的腺组织分布,其长度也是胃部最长的,约占中华刺鳅消化管长度的23%。胃底部的肌肉发达较厚,但仅贲门部有丰富的腺组织。消化道各段在组织结构上差异显著。胃前,消化道肌肉层内环肌与外纵肌厚度之比自前向后逐渐增大,杯状细胞数量自前向后逐渐减少;胃后,肠道肌肉层内环肌与外纵肌厚度之比则逐渐减小,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消化腺分为肝脏和胰腺,肝脏与胰脏为独立的两个器官,胰脏分散分布于胃与肠道周围的系膜内,肉眼可见。未发现类似鲤科鱼类弥撒于肝脏或脾脏内的胰腺结构。中华刺鳅以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为主要摄食对象,性凶猛,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耳后腺的外部形态及皮肤分泌物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技术、HE和PAS染色方法观察皮肤腺和耳后腺的结构。结果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相比,皮肤黏液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差异有显著性,皮肤颗粒腺结构相似,推测当颗粒腺中的分泌物排出后,腺体外的上皮肌细胞变厚,细胞界限明显。花背蟾蜍皮肤黏液腺有两类分泌细胞相间排列成花环型。根据黏液腺分泌细胞的高矮(即中等高柱状、矮柱状和极矮柱状),中华蟾蜍皮肤黏液腺相应地可见到三种形态,第三种黏液腺的分泌细胞极矮腺腔较大,数量极少,基本上只在前后肢皮肤中观察到。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的耳后腺也有差别:一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内含物明显不同;二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的大导管外侧有不同腺体存在,花背蟾蜍则无;三是,中华蟾蜍耳后腺表皮下大瓶状腺体上有钙化层存在,花背蟾蜍则无。结论两种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形态结构的差异与其生活习性和防御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中华蟾蜍血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应用常规血涂片Wright氏染色、活体观察和血细胞计数法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的血细胞形态。结果表明:红细胞有有核和无核两种类型。有核红细胞较大,椭圆形,平均19.41×14.25μm,细胞核染色质密集。白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比红细胞长径短,核比例一般较大。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次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少,嗜碱性粒细胞极少。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均有直接分裂现象。红细胞平均值为7.67×105/mm3,白细胞平均值为0.75×105/mm3。血栓细胞纺锤形或卵圆形,胞质少或裸核状,推侧为红细胞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10.
刘丽仙;刘万辉;陈晓蕾 《武汉植物学研究》1992,10(3):219-225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等较先进的实验研究方法,对水栀子(大花栀子Gardeniajdsminoides Ellis. var. grandiflora Nakai. 的果实)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发现其侧膜向果腔延伸,并产生桔红色的、肉质分枝的假隔膜,其与种子相间排列并将种子包裹而交结成球状体,种皮石细胞五面增厚,细胞腔中填充色素块,薄壁细胞富含栀子索等,特征明显,为水栀子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水栀子所含的色素和药用有效化学成分栀子甙较栀子高,对水栀子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向人们显示了可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Three anti-keratin MAbs were used to identifykeratins expressed in early embryos of Bufo bufogargarizans.MAb AF5 recognized three polypeptides ofkeratin in oocytes,fertilized eggs,up to neurula withMr of 68,65 and 60Kd respectively.At tailbud stage,three other keratins(62,58 and 54Kd)began to expressand could be detected by AF5.MAbs D10 and K12 gavedifferent results,both of them could identify four keratin-like molecules with unusual molecular weights(Mr 98,95,30 and 27 Kd).Moreover,D10 could also detect a 54 Kdkeratin in neurula and tailbud stage embryos,while K12could reveal,beside 54Kd keratin,other four more kera-tins(68,65,62 and 60 Kd).The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ofthese resul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双微电极电压钳方法研究了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内源性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的成分及其生理特性。卵母细胞去极化至 -30 mV 及更正电压时,有一持续的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出现。钾离子通道拮抗剂四乙基氯化氨(tetraethy-lammonium chloride, TEA, 10 mmol/L)和 4- 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 4-AP, 10 mmol/L)协同作用时,该电流只能被抑制到最大电流幅度的(23.4±0.72)%。但是,上述浓度的TEA和4-AP 与氯离子通道拮抗剂5- 硝基-2, 3- 苯酚丙胺苯甲酸盐 (5-nitro-2,3-phenypropylamino benzoate, NPPB, 30 μmol/L)、无钙 Ringer 氏液或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40 μmol/L)协同作用时,可分别将此外向电流抑制到最大电流幅度的(2.1±0.08)%、(2.2±0.04)% 和(3.1±0.15)%。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质膜上除有钾离子电流之外,还存在钙依赖性的氯离子电流。 相似文献
13.
Cd、Pb对蟾蜍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腹腔注射法分别对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给Cd和Pb (按镉计0 . 2、0 . 4、0 . 8、1 .6mg/kg体重;按铅计2、4、8、16mg/kg体重) ,连续染毒7d后,观察不同浓度Cd、Pb染毒条件下的蟾蜍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 . 2mg/kg、0 4mg/kgCd和4mg/kg、8mg/kg和16mg/kgPb染毒,下蟾蜍肝SOD活性被显著诱导(P <0 . 0 5 ) ;前者酶带2 (Rf=0 . 4 3)活性增强,且均比对照增加1条新酶带(Rf=0 . 38) ;后者只表现为酶带1(Rf=0 . 5 1)和酶带2 (Rf=0 . 4 3)活性的增强,无新酶带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铅对蟾蜍肝、肾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腹腔注射法对蟾蜍 (Bufobufogargarizans)给铅 ,处理 7d后 ,使用聚丙烯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 ,研究了不同浓度 (按铅计 1、2、4、8mg·kg-1 体重 )的铅对蟾蜍肝脏、肾脏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铅均可使肝、肾组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强弱发生明显变化 ;对肝、肾酯酶同工酶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组织差异性 ,且在一定范围内主要表现为应激性 ,即低剂量的铅可诱导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两栖类动物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规律。方法:利用阿利新蓝与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法对中华蟾蜍(Bufo bufo gargazizans)、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消化道黏液细胞进行石蜡切片和染色。结果与结论:黏液细胞表现为4个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两种动物食管黏膜上皮中黏液细胞主要是杯状细胞,其中中华蟾蜍的黏液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细胞,黑斑蛙的黏液细胞主要Ⅲ型细胞。胃体柱状黏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细胞,黏原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核上区。胃腺浅部有成团分布并着色较浅的黏液细胞,其中黑斑蛙胃腺黏液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细胞,中华蟾蜍胃腺黏液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细胞。小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细胞。大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细胞。 相似文献
16.
17.
蔬菜汁、乙醇对四氯化碳致毒中华大蟾蜍脂质过氧化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氯化碳(CCl4)致毒中华大蟾蜍为肝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胡萝卜、西红柿、甘蓝、莴苣、芹菜、洋葱、茄子、青菜8种蔬菜的混合汁、乙醇分别对致毒的中华大蟾蜍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谷丙转氨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显示,单纯四氯化碳致毒组肝脏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均明显高于混合蔬菜汁干预组(P<0.01),而显著低于乙醇干预组(P<0.01).表明混合蔬菜汁对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害有保护作用,乙醇则会加重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除草剂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中华大蟾蜍心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对草甘膦异丙胺盐胁迫条件下中华大蟾蜍(BufogargarizansCantor)的心率和心电活动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不同浓度的草甘膦异丙胺盐溶液被喷施到中华大蟾蜍的体表,由皮肤进入体内而作用于心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草甘膦异丙胺盐处理浓度的增大,中华大蟾蜍的心率减慢,心电图中P波、R波和T波的电压峰值降低,而P-R间期、QRS期和Q-T间期的时值延长。草甘膦异丙胺盐胁迫条件下,蟾蜍心率与心电图的各项指标有显著相关性,可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蟾蜍心率与心电图中P、R、T波和P-R、QRS、Q-T间期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蟾蜍心电图中Q-T间期值对心率的影响最大,可以推断草甘膦异丙胺盐主要是通过延长蟾蜍心电活动周期中Q-T间期时值即心室收缩期而延长心动周期,导致蟾蜍心率减慢。由此可见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的喷施对中华大蟾蜍心脏的电活动周期和机械活动周期均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镉、铅对蟾蜍精巢毒作用的酶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研究镉、铅对精巢的生化毒作用机理 ,应用氯化镉、硝酸铅溶液对成年雄性蟾蜍进行腹腔染毒 (按镉计 0 .1、0 .2、0 .4、0 .8mg/ kg体重 ;按铅计 1、2、4、8mg/ kg体重 ) ,连续染毒 7d后活体解剖 ,测定分析精巢中各种酶的活性。结果显示 ,在镉染毒下 ,精巢乳酸脱氢酶 (L DH)和酸性磷酸酶 (ACP)的活性随镉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而碱性磷酸酶 (AL P)未发现明显变化 ;在铅染毒下 ,乳酸脱氢酶 (L DH)和碱性磷酸酶 (AL P)的活性随铅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而酸性磷酸酶 (ACP)未发现明显变化 ;乳酸脱氢酶 (L DH)同工酶在镉、铅染毒下则主要表现为酶带 L DH1 、L DH2 的抑制或缺失和 L DH5活性的增强。因此 ,镉、铅对蟾蜍的雄性生殖毒性机理可能与酶的活性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L DH可以考虑作为反映镉、铅中毒对精巢功能影响程度的一种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