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任凯  郭强  徐欣 《微生物学报》2021,61(8):2264-2277
链球菌是人类口腔中最为常见的细菌类群之一,在口腔微生态平衡的维持与致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口腔链球菌中的大多数可以进入感受态,在此生理状态下,细菌可摄取环境中的DNA并整合进入自身基因组从而获得新的遗传表型或特性。大量研究表明,口腔链球菌的感受态调控通路不是孤立的,与生物膜形成、细菌素产生、耐酸、氧应激、细胞自溶和耐药性等多个表型的调控存在紧密关系,研究这些不同表型间的相互影响对理解口腔菌群稳态及防治疾病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变异链球菌、格氏链球菌、血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4种典型的口腔链球菌为代表,对感受态与口腔链球菌多种表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肺炎链球菌转化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肺炎链球菌转化模型,优化转化体系,提高转化率,以便于进一步研究其致病的分子机制。制备肺炎链球菌感受态,首先在不同菌密度下转化外源DNA,计数抗生素筛选平板上的转化菌落,比较其转化率,确定转化的最适菌密度;然后在此菌密度下比较CSP诱导不同时相的转化率,同时用RT-PCR检测感受态调控基因comE的表达。对所用血清3型菌株而言转化的最适菌密度在OD550=0.09~0.10之间;CSP-2诱导10 min后转化率最高,可达(15.6±3)%;comE的表达也在CSP-2诱导10 min后达到最高。在实验室条件下,肺炎链球菌转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需控制好各种因素,选择最优条件才能获得稳定、高效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炎链球菌是导致肺炎、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等疾病的主要病因.近年来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日益突出,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兹将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普遍定植于呼吸道,是人类重要的侵袭性病原菌之一,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耳炎、脑膜炎、菌血症、鼻窦炎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粘附和毒力因子A(pneumococcal adherence and virulence factor A,PavA)是肺炎链球菌早期感染和侵袭过程中关键的毒力因子。体外试验表明,缺失PavA的肺炎链球菌的突变株其粘附和侵入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能力明显下降。作为一种保护性抗原,其诱导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可以有效的抵抗肺炎链球菌的感染,是肺炎链球菌新一代疫苗的候选蛋白。但是,PavA在肺炎链球菌与人肺上皮细胞交互对话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就肺炎链球菌粘附和毒力因子A得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肺炎链球菌是导致婴幼儿和老年人罹患肺炎、脑膜炎、中耳炎等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其致病力与位于细菌表面的荚膜多糖密切相关,而荚膜多糖层的薄厚和多糖结构是影响致病力的主要因素。在分子水平探索参与荚膜多糖合成的相关基因,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机理,而且可从基因水平选育高表达荚膜多糖的肺炎链球菌菌株用于多糖疫苗的研发。鉴于此,现就合成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基因的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细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透彻地了解肺炎链球菌的信号转导对于系统地认识该菌的致病机制和靶标药物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二元信号转导系统作为在病原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跨膜信号转导机制,在细菌响应外界环境变化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随着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信号标签诱变、差异荧光诱导以及DNA微阵列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关于肺炎链球菌的二元信号转导系统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就肺炎链球菌二元信号转导系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徐冬怡  蒋佳利  方仁东 《微生物学报》2020,60(10):2111-2121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定植于上呼吸道的革兰阳性胞外菌,是导致侵袭性肺炎的主要原因,所致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炎症小体(inflammasome)是胞浆内重要的蛋白复合体,在先天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肺炎链球菌感染可诱导宿主炎症小体的激活、半胱天冬酶1的活化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在长期选择压力的作用下,肺炎链球菌的部分突变菌株可以逃避炎症小体的识别。本文就肺炎链球菌感染过程中炎症小体的激活、炎症小体在抗肺炎链球菌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肺炎链球菌逃避宿主炎症小体识别的机制三方面对肺炎链球菌与炎症小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田琇  张利  刘马峰 《微生物学通报》2019,46(7):1723-1730
基因的水平转移在细菌的进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的细菌之间主要通过3种机制进行基因水平转移:由噬菌体介导的转导、接合转移和自然转化。自然转化是指自然感受态的细菌能够自发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DNA分子并整合到自身基因组上的过程。该现象首先发现于肺炎链球菌,目前至少有83种细菌被发现具有发生自然转化的能力,其中革兰氏阳性菌以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 pneumoniae)为代表,革兰氏阴性菌以奈瑟氏菌(Neisseria)为代表,对其自然转化机制的研究和认识较为清楚,但不同细菌之间自然转化的机制有所差异。自然转化的生物学功能一直以来有以下几种推测:获取营养、修复DNA损伤、生物进化,而近年来对此认识争论不休。本文将详细描述细菌自然转化的分子机制,并对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争论焦点进行评述,以期对细菌自然转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常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和较高的病死率。本文总结了肺炎链球菌引起脑膜炎的主要毒力因子及其作用,肺炎链球菌通过血脑屏障的机制及其引起的病理生理效应等方面的最新进展。随着对链球菌性脑膜炎认识的深入.可望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降低其发病率,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正> 早在80年前就已发现肺炎链球菌溶血素是肺炎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巯基激活的细胞溶素,但对其性质和在肺炎链球菌致病性中起的作用一直不清楚。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的肺炎链球菌菌落可以形成绿色的α溶血环,这种α溶血与肺炎球菌溶血素无关,已经证明加一滴纯化的肺炎球菌溶血素到血琼脂板上可以产生透明的β溶血。目前尚未有准确数据说明肺炎链球菌产生溶血素的频率,但发现从临床分离到的肺炎链球菌99%以上能产生这种溶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