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南极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特有的生态环境,突出了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与地位。南极大气科学考察的重要性南极地区,通常指南纬60以南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亚南极岛屿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南极是一块被海洋包围的冰雪大陆,与北极是一片由陆地包围的冰雪海洋绝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南极,是世界上人类最后踏上的一块大陆,也是地球上目前唯一尚未开发、没有居民的一个洲。南极大陆终年冰天雪地,气候条件极为恶劣,而且它与人类生存的其他大陆远隔重洋。那浩浩洋面,狂风恶浪加上  相似文献   

3.
海冰中的旺盛生命--南极冰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极冰藻对南极海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直接贡献率超过20%,是南极磷虾等南极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也是地球上能够在海冰中旺盛生长的罕见的生物群落。单细胞的南极冰藻,在低温的海冰盐囊中能够生存,必须保证在温度下降时能够抑制冰晶的生长,避免冰晶生长破坏冰藻细胞(膜)的结构。因此,南极冰藻能够合成并分泌胞外的抑制冰晶生长的冰活性物质,是南极冰藻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常规的南极旅游,通常有四条线路,分别是南极三岛游(包括南极半岛、福克兰群岛和南乔治亚岛),穿越南极圈游和南极极点游。其中,南极极点游又分为南非和南美两条路线。随着南极旅游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把去冰天雪地的极地旅行作为自己的"终极梦想之地"。在国际南极旅游经营者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中提到:在2015~2016年南极旅游季,到南极旅游的人员总数为38478人次。其中,美国和澳大  相似文献   

5.
帅春燕  支崇远 《生态科学》2016,35(3):210-216
南极硅藻在南极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南极食物网的基石, 其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直接或间接影响南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近30 年来国内、外有关南极硅藻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综述了海冰硅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 南极湖泊硅藻的物种构成特征及附生硅藻和共生硅藻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为南极硅藻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分子生态学研究、生物地理学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极大陆是一个神秘的大陆,虽然早在古希腊时代,学者们就提到南极大陆的名称,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关于南极的知识却只是一种玄想。这是因为南极大陆同有人类居住的其他大陆远隔重洋,大洋之上风狂浪恶,更有冰山、冰障之阻隔。在古代科学技术低下的条件下,人类是无法实现到南极的梦想的。直至1882年,英国一个探险队才首次登上南极大陆。真正  相似文献   

7.
据英国南极局(BAS)的考察结果表明,受 地球温暖化的影响,狗尾草及石竹一类的高等植 物在南极大陆迅速地蔓延开来。这是英国科学家 首次向人们展示了反映南极植物分布变化的具体 资料。目前,在南极开花的高等种子植物有两种, 一种是属于石竹科的南极绿石竹,另一种是属于 禾本科的南极发草。其他的只有苔藓及地衣类植 物。科学家考察了位于南纬65度附近,靠近南美 大陆最南端属于南极半岛的三个岛。考察结果表 明,从1964年到1990年的20多年时间里,上述 两种高等种子植物有了大量的繁衍,其中南极绿 石竹的株数增长了5倍,南极发草的株数增长了  相似文献   

8.
南极鸟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鸟类研究概况张正旺,郑光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875)关键词南极鸟类,生态,研究进展鸟类是南极地区最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也是最主要的动物类群之一。与其它地区相比,南极鸟类区系的特点是种类少但数量多。据统计,目前在南极地区所记录到的鸟类有...  相似文献   

9.
极端的环境造就了南极独特的生物群体, 其中鱼类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最具多样性的脊椎动物, 也是许多寄生虫的中间或终末宿主。南极鱼类寄生虫种类丰富, 是南大洋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南极鱼类及其寄生虫的营养关系可为阐释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变动提供重要的生态数据。虽然关于南极鱼类寄生虫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寄生虫的种类鉴定、区系调查和组织病理等方面。由于南极鱼类寄生虫研究跨度时间长、地域范围广, 相关研究较为零散。文章综述了南极鱼类寄生线虫、绦虫以及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宿主范围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 并对今后开展南极鱼类寄生虫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人类认识南极的过程不断深入,其中,几个关键时间点分别是大航海时代、航空时代和航天时代。人类认识南极的几个阶段大航海时代:1774年,来自英国的库克船长在执行航海任务时发现了一片"隐约的大陆",即南极大陆。库克船长成为第一个进入南极圈的人,也由此拉开了世界各国南极探险的序幕。在南极探险的历史中,竞先到达南极点的故事最为人们熟知。1910年,英国海军上校斯科  相似文献   

11.
正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一般将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统称为"南极"。南极其实是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总称。地理学上把南纬66度33分的纬线称为"南极圈"。在极圈内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同时,极圈也是划分温带与寒带的界限。因此,南极的范围其实要比南极圈的更大。南极腹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仅有的生物就是一些简单的植物和一两少数昆虫,偶尔能见到一些苔藓、地衣等。但是,在靠近南极圈附近,  相似文献   

12.
南极冰藻是生存在南极海水、海冰及冰川融水等环境中各类微藻的总称,是南极海冰-海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群体和主要的初级生产力来源。南极冰藻有特殊的适应机制来响应南极地区低温、季节性光照、强紫外辐射和高盐度等极端环境,其环境适应性机制的研究是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南极冰藻的低温、光照和强紫外辐射适应性及其抗逆基因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期从多方面阐述和揭示南极冰藻的极端环境适应机制,使人们能更清晰的了解南极微藻在整个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国际科学界在南极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重要进展集中在南极深冰芯研究、南极冰下地质、南极大陆和周缘海域地壳以及上地幔三维结构、南极冰下湖、南极冰下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等方面。一些已经开展的重要项目和后续即将开展的重要项目将逐渐揭开南极冰雪中和冰雪下隐藏的重要秘密。本文将介绍近1 0年来南极冰下地质和利用天然地震探测南极大陆深部结构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南极鱼类多样性和适应性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极地区是地球上唯一未被人类活动大量影响的地区, 其极端寒冷的环境为南极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温床”。过去三千万年间, 南极鱼亚目鱼类在南极海洋逐渐变冷的过程中快速进化, 从一个温暖海域的底栖祖先分化成南极海域最为多样化的鱼类类群。由于其在南极圈内和南极圈外的各种温度区间都有分布, 因而成为研究鱼类适应性进化和耐寒机制的良好生物模型。本文综述了有关南极海域鱼类区系组成与物种多样性现状, 南极鱼亚目鱼类适应低温的一系列特化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关键的遗传进化机制。现有研究表明: 南极鱼类在几千万年零度以下低温环境的进化中发生了大量基因的大规模扩增和基因表达的改变, 如铁调素、卵壳蛋白和逆转座子等118个基因发生了显著的扩增。另外, 有些从南极鱼中获得的抗寒基因已经用于提高动植物低温抗性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几年中, 将会有多个南极鱼物种的全基因组得到破译, 在低温适应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进化方面的研究也会更加深入, 这些研究将深入揭示低温压力下基因组的进化规律以及鱼类低温适应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提到南极的生物,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企鹅、海豹和鲸类,其实还有另一类非常有代表性的生物,那就是这些大型动物的饵料—南极磷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南极磷虾都是我们这颗星球上数量最大和繁衍最成功的动物。在南极食物网中,仅南极大磷虾一个种就足以维持以它为饵料的鲸类、海豹和企鹅的生存与繁衍,所  相似文献   

16.
气候环境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天气复杂多变且医疗条件简陋的南极,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已经连续进行29年,确保每一名考察队员的身体健康是各次南极考察的首要关注焦点。通过统计分析中国南极考察站的气候环境及气象要素变化特点,探讨了独特的南极气象环境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和容易引发的疾病及伤害,提出医学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南极磷虾是地球上多细胞生物中生物量最大的单种生物资源之一。南极磷虾因其巨大的生物资源量及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冷冻南极磷虾为原料,优化了南极磷虾蛋白质的提取条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了离心时间、料液比、匀浆时间等对南极磷虾蛋白质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蛋白质较佳的提取条件为:碱溶阶段p H 11.5,酸沉阶段p H 5.5,离心温度4℃,离心转速10000 rpm,离心时间10 min,料液比1∶3(w/v),匀浆时间3.0 min;在以上提取条件下的南极磷虾蛋白质得率为10.81%。  相似文献   

18.
南极风大最高每秒可达百米,南极寒冷最低可选零下892摄氏度.南极雪多.遇有阴天随时雪花飘飞。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中国南极考察队员要生存要坚持常年考察必须拥有能够依身的站房。可以说把国内的任何建筑模式照搬到南极都是行不通的,不仅影响考察任务的完成.还会对考察队员生命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9.
尽管南极被认为是远离人类污染的净土,但近年来不断发现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和全/多氟化合物等传统和“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存在于南极的非生物及生物环境中,由此引发了全球各国对南极生态系统的不断关注。POPs性质稳定,能够久存于环境中,并具有毒性,易富集于生物体内并产生一定的健康风险。为了解南极和南大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本文以南大洋典型食物链为主线并结合南极海洋生物生活习性,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南极海洋食物链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POPs的研究现状,并对南极海洋生态系统POPs研究前沿和热点提出了展望。研究显示,南极地区是世界上污染程度最低的地区,但过去几十年有关南极海洋生物中POPs的类型不断增加,表明该地区受到地区内/外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加。零散的研究数据以及各异的技术方法使得目前仍无法阐析POPs沿食物链传递的机制。有关南极海洋生态系统POPs动态的长期监测与评估计划亟待建立。  相似文献   

20.
南极企鹅广泛分布于南极大陆沿岸和南极半岛沿岸,特别是亚南极数目众多的岛屿上其群体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使其在南极海洋生态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过去不少生物学家对其形态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过观测,但对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King George Island),西南部费尔德斯湾(Fildes Bay)沿岸和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