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的关系;婴幼儿腹泻去乳糖饮食的疗效。方法采用醋酸铅法检测粪便乳糖的含量。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抗。分组观察婴幼儿腹泻去乳糖饮食的疗效。结果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2.5%。其中<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70.59%;>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2.86%,0.01
0.05。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去乳糖饮食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53.33%,P<0.01。结论(1)婴幼儿腹泻时乳糖不耐受发生率高达62.5%;(2)RV肠炎时可合并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可能加重腹泻症状,是使腹泻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3)婴幼儿腹泻时乳糖不耐受给去乳糖饮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营养健康的关注,牛奶成了家庭必备的食品。但有些人喝牛奶会腹胀、腹泻,而喝酸奶会避免这个症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采访专家,参考文献,开展社会调研,亲自制作酸奶,实地考察酸奶生产线,以及对对酸奶成分进行检测后,发现喝牛奶腹胀、腹泻的现象(乳糖不耐受)较为普遍,其主要原因是体内缺乏乳糖酶的人群不能分解牛奶中的乳糖所致。酸奶与牛奶的加工工艺不同,在发酵过程中20%-30%的乳糖被分解,含量明显下降,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加之酸奶中的活性乳酸菌的代谢物可增加小肠乳糖水平,从而有效缓解和克服了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及与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L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的纵向观察并随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月收治的52例确诊为RV肠炎的患儿,分成LI组(观察组)28例及非LI组(对照组)24例,比较分析2组之间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腹泻次数、脱水程度及腹泻的预后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乳糖治疗后2组的腹泻次数均有显著性减少(P〈0.01),但去乳糖3 d后观察组的腹泻次数比对照组多(P〈0.05)。结论 LI对RV肠炎临床表现及预后没有明显的影响,在RV肠炎急性期去乳糖治疗的价值有限,益生菌可能有助于急性腹泻的缓解。 相似文献
4.
陈春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7):866-868
由于乳糖在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M或LI不仅可诱发小儿佝偻病、成人骨质疏松,而且还可造成人体腹泻、影响婴幼儿脑组织和神经系统的构建,对婴幼儿的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损害。本研究对乳糖不耐受的病因及发病因素、分型、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方法等做一概述,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乳糖酶水解牛乳的乳酸菌发酵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酵母乳糖酶水解牛乳经乳酸菌发酵时,其凝乳时间、产酸速度和pH下降均比普通乳为快。但对乳酸菌的生长影响不大。两种乳制作的酸奶,它们的组织状态、口感和香味物质乙醛也没有差异,但双乙酰和奶油香似乎略差些。 相似文献
6.
乳糖酶是人类肠道分解利用乳糖必需的一种双糖酶,乳糖酶在食品医药、分析、环保及遗传学等相关学科都具有重要应用,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活性的检测方法对乳糖酶制剂的研究及乳糖酶缺乏症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作用。乳糖酶活性定量检测方法主要有:小肠黏膜活检法、ONPG试验法、稳定同位素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粪便还原糖测定法;定性检测方法主要有呼氢试验法、乳糖耐受试验法及尿半乳糖比色法等。本文通过对乳糖酶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乳糖酶检测方法的改进及新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小儿腹泻病继发乳糖不耐受的年龄、病因及乳糖酶治疗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效果.方法 对382例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患儿进行年龄、病因分析,同时将患儿分成治疗及对照两组,分析乳糖酶的疗效.结果 小儿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以婴幼儿多见,轮状病毒感染是继发乳糖不耐受的主要病因,乳糖酶治疗继发乳糖不耐受疗效显著.结论 婴幼儿腹泻常规给予乳糖酶可以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株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的乳酸菌进行胃肠道环境耐受能力的测定。方法分别测定菌株对胃内酸性和胃蛋白酶的耐受能力以及对小肠内胆盐和胰蛋白酶的耐受能力。结果该菌株对胃肠道有良好的耐受能力。结论本研究为后期菌株在动物及人体内发挥其功能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喂养不耐受是指无法实现肠内营养的目标摄入量的同时出现了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症状,如大量胃潴留、腹胀、腹泻及呕吐等。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对消化道营养吸收、内脏感知及运动、黏膜免疫以及量代谢调节等起关键作用。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关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新研究发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具有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而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减少的特点,本文就喂养不耐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母乳联合鼠李糖乳杆菌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生后24 h内入住本院儿科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随机分配成2组,其中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研究组以新鲜母乳联合鼠李糖乳杆菌早期开奶喂养,对照组以早产儿配方奶早期开奶喂养,比较2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的发生率及其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体重增长速度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体重增加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喂养母乳联合鼠李糖乳杆菌能够较早建立全胃肠道营养,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的发生率,促进患儿体重增长,缩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降低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1.
Michael J. Gasson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1993,12(1-3):3-19
Abstract: Current activitie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biotechnology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re reviewed.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cluding advances and limitations of plasmid vectors and chromosomal integration strategies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 status of gene express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 vivo gene transfer systems and transposition. Areas of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considered include proteolysis and flavour generation, bacteriophage resistance, antimicrobials, metabolic engineering and the possible us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relation to health. 相似文献
12.
1株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从植物性材料中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方法 琼脂扩散法。结果 所筛选的产细菌素R260菌株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等干扰因素后,发酵液仍有很强的抑菌作用;用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处理后,发酵液抑菌活性急剧下降,因而确定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蛋白质性质,是一种细菌素。抑菌谱试验测定表明,此菌株的发酵液不仅抑制革兰阳性菌,而且对部分革兰阴性菌也有抑制作用,因此产生的是一类广谱细菌素。结论筛选到了1株产广谱细菌素的乳酸菌。 相似文献
13.
Lactic acid bacteria, their metabolic products and interference with microbial growth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Peter A. Vandenbergh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1993,12(1-3):221-237
Abstract: Lactic acid bacteria produce a variety of metabolic products that are capable of interfering with the growth of other microbes. These bacterial end products have been applied to food systems to prevent the growth of certain undesirable bacteria. The following review will discuss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several of the metabolic products produced by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food systems. 相似文献
14.
乳酸菌是一类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重要微生物,它的菌体、无细胞提取物和胞外分泌物都有益生作用,其益生作用主要表现在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性、降低胆固醇含量、延缓机体老化和消除病变等方面。因而,含有乳酸菌的益生菌产品在饲料生产、食品和临床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从市售酸奶中分离出2株乳酸菌,经鉴定为嗜热链球菌(St)与保加利亚乳杆菌(Lb),并对其产酸性能及对抗生素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t与Lb 1∶1混合发酵效果优于单菌发酵;乳酸菌对4种抗生素类药物敏感性较弱,服用该类药物对人体肠道内乳酸菌的有益作用产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尿路结石70%~80%主要由草酸钙结晶构成。人体内的草酸一般通过肠道内微生物降解,经由粪便排出或在泌尿道吸收由尿液排出。本研究对市场上商品化的发酵乳制品、饮料和药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得到37株菌,包括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乳球菌,并检测这些菌株降解草酸的能力。结果提示,乳酸菌在体外能够有效的降低培养物中的草酸浓度,并筛选出了具有高效降解草酸能力的乳酸菌菌株。有望成为尿石症预防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NA指纹图谱在乳酸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方法 选用S23随机引物,对乳酸菌基因组DNA进行RAPD随机扩增,获得能够区分不同菌株的DNA指纹图谱,依据图谱DNA条带的多态性,对10株乳酸菌菌株进行分类与鉴定。结果 实验室保藏菌株LAP2、LAT、LAM、LAC和LAO之间的基因组DNA相似性达80%,亲缘关系最为相近,而LAB菌株与所有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远。结论 DNA指纹图谱技术与常规方法结合使用,将使乳酸菌的分类、鉴定更为准确、便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健康雄性ICR小鼠肠道内乳酸菌的组成结构进行研究。方法收集10只健康雄性ICR小鼠的新鲜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中微生物的总DNA,采用乳酸菌类群特异性引物(Lac1)和细菌通用性引物(1391r)的组合扩增16SrRNA基因并构建乳酸菌特异性克隆文库,研究小鼠肠道内各种乳酸菌的组成和比例。结果克隆文库的分析结果表明罗伊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和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为ICR小鼠肠道内的优势种,其他还包括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阴道乳杆菌(Lactobacillus vaginalis)、肠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testinalis)等乳酸菌以及一个潜在的乳酸菌新种。结论健康ICR小鼠肠道内乳酸菌的多样性较高;L.re-uteri种可能具有较高的菌株水平多样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