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蚂蚁区系的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正会 《动物学研究》1999,20(6):446-450
从早寒武纪至早侏罗纪,西双版纳古陆一直与其南面的缅甸古陆连为一体,并具有相同的物种起源和演化历史,但西双版纳古陆分别于晚石炭纪和中,晚侏罗纪两次沦为海洋,其物种起源与演化成果前功尽弃,蚂蚁起源于白垩纪中后期或更早,大量分化于第三纪,至白垩纪早期,西双版纳古陆同时与南面的缅甸古陆和北面的中国古陆 为一体,从此再未沦陷,因此西双版纳的物种是此时开始从缅甸古陆和中国古陆同时移入的,至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  相似文献   

3.
四川被子植物区系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四川地区被子植物区系188科1493属8711种及1252变种,全球50%以上的科都有代表,与毗邻地区及世界植物区系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区系古老而原始,珍稀孑遗类群丰富;单型或少种的科属众多,含100种以上的大科和大属也十分繁荣;含5种以下的属占76.89%,但占总属数约22.64%的多种属和大属是区系的主体,包含区系总种数的63.28%。科的分布类型有明显热带性质,属、种的分布类型反映出典型的亚热带属性。优势现象明显,特有类群和表征类群丰富。该地区被子植物区系对中国乃至东亚都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木本植物区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西北地区在中国植物区系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其南部基本上控制在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华中地区内,区系成分以北亚热带成分占优势,中、东部主要控制在中国-日本植物亚区内的华北地区中的黄土高原地区内,以华北区系成分占优势,西南部主要属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区系成分以唐古特和横断山区系成分占优势,北部主要是亚洲荒漠植物亚区,区系成分是以古地中海成分占优势。本区有木本植物(不包括栽培植物)103科338属1729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6科17属57种,被子植物97科321属1672种,另外,具有中国特有属26个,土著特有种173个(含种下等级)。大科、大属在区系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区木本植物区系包含有15个分布区类型及其17个变型,其中北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东亚至北美间断分布、东亚分布等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其木本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为:种类比较丰富;分布不均,区域差异大;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起源古老;土著特有种较多;区系联系广泛,多种区系成分的汇集、混杂和过渡。  相似文献   

5.
秦岭豆科植物区系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豆科是组成秦岭植物区系的四大科之一。计约51属175种,不仅含有大量的草本植物,亦有发育丰富的灌木以及乔木和藤本植物。其中有中国特有种78种,秦岭特有种25种,这些豆科植具备了豆不同发育阶段,演化级别的类型,汇聚了温带热带多种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   

6.
陕西木本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张文辉  康永祥 《植物研究》1999,19(4):374-384
陕西省位于黄土高原、秦巴山地二个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接地带,生长着相当丰富的木一植物种类,计有木本植物1260种,分别隶属于101科,324属。其中中国木本植物特有属27个,陕西土著特有种25个。本文在主要区系晟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陕西木本植物区系的5个基本特征:1,种类丰富;2.历史起源古老;3.南北区系差异明显;4.陕西土著特有成分繁多;5.珍稀濒危植物聚集。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蚁科昆虫区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正会 《动物学研究》1999,20(5):379-384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鉴定蚊科昆虫9亚科76属267种。西双版纳地区的蚂蚁区系以热带至亚热带分布的东洋界成分最为丰富。在属级水平上,与马来西亚界关系最为密切。与澳洲界关系较密切;与非洲界和马拉加西界的关系知中。与新北界,新热带界和古北界的关系最为疏远。可见西双版纳的蚂蚁区系具有典型的热带亚洲起源特征,同时与澳洲和非洲的热带区系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茶园蜘蛛区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轩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9,29(5):2356-2367
经10多年考查和鉴定,记述了贵州省茶区蜘蛛26科204种,其中优势类群园蛛科50种、跳蛛科25种、肖蛸科20种、蟹蛛科14种、平腹蛛科13种,占总种数60%.全省性种类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三突花蛛、鞍形花蟹蛛、机敏蝇豹、纵条蝇狮、悦目金蛛、棒络新妇蛛、八斑鞘腹蛛、星豹蛛、棕管巢蛛、斜纹猫蛛、机敏漏斗蛛、浙江豹蛛、兰翠蛛、黑色蝇虎、茶色新园蛛和锥腹肖蛸等64种,占总种数31%.在我国动物区划中,贵州大部属于华中区的西部山地高原亚区,西部少数地区属于西南区的西南山地亚区.结合茶树适生格局,把茶园蜘蛛区系划分为:黔中山地丘陵区(Ⅰ)、黔东低山丘陵盆地区(Ⅱ)、黔南低山河谷区(Ⅲ)、黔北中山峡谷区(Ⅳ)、黔西高原中山区(Ⅴ).Ⅰ区发现蜘蛛21科137种,占全省总种数67%;常见的优势种有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灌木新园蛛、青新园蛛和悦目金蛛等37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7%;特有种为山地艾蛛、畸形艾蛛、对称曲腹蛛、西山新园蛛、小青新园蛛、四点亮腹蛛、桐庐指蛛、锯胸微蛛、黑底狼蛛、中华刺足蛛、裂额银斑蛛、贵州花蟹蛛和三斑花蟹蛛等13种.Ⅱ区发现蜘蛛26科185种,占全省总种数91%;优势种有角类肥蛛、棕管巢蛛、毁坏管巢蛛、斜纹猫蛛和三突花蛛等31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17%;特有种有中华蟱蛛、棒络新妇蛛、四斑粗螯蛛、风雅丽蛛和江安七纺蛛等58种.Ⅲ区发现蜘蛛15科92种,占总种数45%;优势种为角类肥蛛、草间小黑蛛、食虫瘤胸蛛、驼背额角蛛和八斑鞘腹蛛等18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0%.特有种为圆腹艾蛛、椭圆新园蛛、横带隆背蛛和凤振粗螯蛛等4种.Ⅳ区发现蜘蛛15科76种,占全省总种数37%;优势种为角类肥蛛、机敏漏斗蛛、机敏蝇豹、纵条蝇狮和黑色蝇虎等18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4%.Ⅴ区发现蜘蛛14科64种,占总种数31%;优势种为角类肥蛛、黄褐新园蛛、机敏漏斗蛛、机敏蝇豹、黄斑菲蛛等15种,占该区蜘蛛总种数23%;Ⅳ和Ⅴ区无特有种类.Ⅲ区雨、热和光照条件较优越,但其为新辟茶区,蜘蛛种数少于Ⅰ和Ⅱ区.从西北部高寒山区向东部低丘,海拔明显降低,气候从北亚热带过渡到中亚热带,雨量、光照和积温加大,茶树等农林作物增多,茶园蜘蛛种类增多.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史原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武云飞  谭齐佳 《动物学报》1991,37(2):135-152
本文以作者大量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对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提出青藏高原鱼类6科26属114种的名录及各水系间鱼类共有属种的比较图。首先阐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的单纯性与复杂水系的概况,进而找出青藏高原与新疆等干旱地区间的鱼类区系和高原内部各水系间的鱼类区系的相互联系。第二部分,通过分布特征的分析确定青藏高原鱼类分布的三大特点,即在外泄河流上有明显的地理分界;在东南外围水域中呈点状分布,在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地带性。最后,基于区系特征的分析,联系有关古地理、古气候和鱼类化石资料,探讨了形成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地史原因。认为适应于温暖水域生活的原始鲃类和鳅类,在早第三纪时已广布于东亚和中亚地区。青藏高原现代鱼类区系不是由一个起源中心辐射或跨阻传布所形成的,而是通过喜马拉雅运动的三次重大地质历史事件产生隔离,导致青藏高原鱼类与其它地区鱼类的分离而形成的,其分别是:1.喜马拉雅地槽闭合引起“西康群山”再次隆起构成中亚与东亚鱼类区系的分离;2.喜马拉雅山隆起引起中亚与南亚鱼类区系间分离;3.阿尔金山等山脉再度隆起构成中亚地区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分离,最后完成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鱼类区系的雏形。 此外也论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东部分界线实际  相似文献   

10.
江西木本植物区系成分及其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国文 《植物研究》1991,11(1):91-99
江西位于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植物种类相当丰富。本文根据笔者历年的调查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探讨了江西木本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该区系主要起源于中生代的古热带植物区系和泛北极植物区系。并对该区系各类地理成分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江西的野生木本植物计有102科430属约2000种(含种下单位),木本植物以热带亚洲、泛热带、东亚和北温带分布型成分为主体。将该区系的特征初步归结为如下几点:(1)地理成分复杂,区系联系广泛;(2)区系起源古老,子遗树种众多;(3)热带成分占优势,特有现象较显著;(4)南北区系交汇过渡,具明显的中亚热带华东区系特点;(5)珍稀濒危树种繁多,森林区系急待保护。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夜蛾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申效诚  孙浩  赵华东 《昆虫学报》2007,50(7):709-719
本文在收集整理中国夜蛾全部种类名录和分布资料的数据库基础上,对其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夜蛾共有20个亚科845个有效属3 751个有效种,占世界种类的13.66%,其中1 734种模式产地在中国。这些种类主要归属4种区系成分,其中东亚成分占优势,占总数的51.35%,东洋成分占25.51%,古北成分占18.45%,广布成分仅2.26%。夜蛾在全国七个动物地理区中的分布,是不同类群不同分布特点的复合体,84种广布种分布广泛而均匀,七区之间的多元相似性系数达显著水平。 957种东洋种类和692种古北种类随纬度呈阶梯状分布,各区间无显著相似性。 1 926种东亚种类中,南中国型1 363种,分别较为孤立地分布在华南、华中、西南三区,各区之间联系微弱; 北中国型290种,零星分散地分布在东北、蒙新、华北、青藏四区; 中中国型273种遍布全国,但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的华北、华中、西南、青藏四区,以跨界分布为特点,四区之间具有显著的多元相似性。特有种的简约性分析结果表明,特有分布区的分布和划分基本和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相一致,但台湾和华中区关系密切。关键区系分析显示,台湾、云南、新疆、西藏等11个省区包含了中国夜蛾物种的90%,是物种保护的优先区域。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87年以来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西藏已知蠓类种类、地理分布及区系特点。目前已知西藏蠓科昆虫4亚科14属31亚属151种,占我国已知蠓类(约1100种)的13.73%。其中,仅在西藏有分布并以西藏为模式产地的特有种为99种,占西藏已知蠓种的65.56%。区系分析表明,在所报道的西藏蠓科151种中,古北界15种,占西藏蠓种总数的9.93%,均分布于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东洋界131种,占西藏蠓种总数的86.75%,有105种分布于西南区喜马拉雅亚区,有18种分布于西南区西南山地亚区,有8种分布于喜马拉雅亚区和西南山地亚区;两界均有分布的有5种,占西藏蠓种总数的3.31%。  相似文献   

14.
The genus Nepalomyia is the largest genus in the subfamily Peloropeodinae, with 47 described species.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Nepalomyia pallipilosa species group is established for the following three described species and seven new species: Nepalomyia biseta sp. n., N. emeiensis sp. n., N. guangxiensis Zhang et Yang, N. liui sp. n., N. pallipilosa (Yang et Saigusa), N. ruiliensis Wang et Yang, N. sichuanensis sp. n., N. ventralis sp. n., N. yangi sp. n. and N. zengchengensis sp. n. Information on their distribution is also given or updated.  相似文献   

15.
南海东沙岛及太平岛鱼类种类组成和动物地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笔者等在南海之东沙岛及太平岛两处海域所调查记录到的珊瑚礁鱼类,连同自1975年以来之文献与数据库的记录作综合整理.结果表明,东沙岛有73科652种,太平岛有56科466种,两岛合计共有76科759种.太平岛所记录的总鱼种数较东沙岛为少,主要原因纯系因太平岛之礁域面积较小,且调查次数甚少之故.根据各鱼种地理分布范围之分析,发现在此二岛所记录到的鱼种几乎全部都是印度-太平洋、印度-西太平洋及西太平洋等广泛分布的鱼种,目前只有黄头刻齿雀鲷(Chrysiptera chrysocephala)1种是只在南海发现之鱼种.由此可推测南海的鱼类相应与周边海域或珊瑚三角的鱼类相充分交流,并未有明显隔离或种化的现象.东沙岛及太平岛鱼类相之Sφrensen相似性系数值虽已达85.69%,但其中仍有240种是只分布在东沙岛及台湾(165种),或太平岛及台湾(75种),而未在另一岛屿发现之鱼种,且其中只在太平岛及东沙岛发现的21种及20种鱼中,大多为稀有种,非常不容易被调查到.故推测目前在此二岛所作的调查频度相当不足,如果调查能更密集更长期,则两岛的鱼相会更相似.  相似文献   

16.
A large number of models of the species abundance distribution (SAD) have been proposed, many of which are generically similar to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from which they are often indistinguishable when describing a given data set. Ecological data sets are necessarily incomplete samples of an ecosystem, subject to statistical noise, and cannot readily be combined to yield a closer approximation to the underlying distribution. In this paper, we adopt the Webworld ecosystem model to study the predicted SAD in detail. The Webworld model is complex, and does not allow analytic examination of such features; rather, we use simulation data and an approach similar to that of ecologists analysing empirical data. By examining large sets of fully described data we are able to resolve features which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models but which have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 in field data. We find that the power-law normal distribution is superior to both the log-normal and logit-normal distributions, and that the data can improve on even this at the high-population cut-off.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昆虫区系的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和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总结分析中国昆虫的分布规律, 为昆虫地理区划提出依据, 作者2008年创建了新的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方法, 它与传统的聚类分析方法的主要不同是直接计算任意多个地区之间的相似性系数, 从而摈弃原来的合并环节。我们应用这种方法对中国823科17 018属93 662种昆虫的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当种级水平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19和0.14时, 全国64个基础地理单元聚类为20个小单元群和9个大单元群。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提出我国第一个由定量分析产生的9个昆虫区20个昆虫亚区的中国昆虫地理区划的初步方案。西北昆虫区、 东北昆虫区、 华北昆虫区、 青藏昆虫区稳定地组成中国北方昆虫大区, 江淮昆虫区、 华中昆虫区、 西南昆虫区、 华东昆虫区、 华南昆虫区稳定地组成中国南方昆虫大区。江淮昆虫区的设立是因为这里多平原和丘陵, 为重要农业区, 昆虫区系简单, 种类显著少于华东、 华中、 华南昆虫区, 而和华北昆虫区相当; 包括台湾在内的华东昆虫区是昆虫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 显著高于邻近的华北、 江淮、 华南昆虫区。最后, 对昆虫地理定量分析中的重要环节进行讨论, 还对今后昆虫区系调查的薄弱地区提出建议。这项研究证明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方法是简便、 快捷、 实用的, 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应用, 这预示着生物地理学研究将会由定性研究进入到定量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8.
在标本鉴定和文献汇总的基础上,对东北亚地区(包括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的蜉蝣区系做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截至目前该地区已报道蜉蝣18科48属237种.其中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蜉蝣属种多样性最高,而从地区对比来看,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蜉蝣区系最为相似(属种相似度分别为83%和64%).日本群岛蜉蝣区系相对独特,这可能是由于它长期与大陆分离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玉梅  张健  杨万勤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2):2327-2331
研究了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及数量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四季共获中小型土壤动物13 550头,分属6门13纲26目,以蜱螨目、线虫纲、弹尾目为优势类群,以线蚓科为常见类群.各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均有明显季节变化,以秋季或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夏季次之.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剖面分布表聚性明显,但在5~10 cm和10~15 cm土层间有时会出现逆向分布现象.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密度为3.333×103~2.533×105个·m-2,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密度为1.670×102~2.393×105个·m-2,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密度自上而下减少的速率小于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巨桉人工林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类群(DG)指数以春季最低,秋季或夏季最高(可达6.637).巨桉人工林与青冈次生林中小型土壤动物密度及DG指数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