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苏太湖平原北翼的第四纪孢粉与环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根据湖北侧4个钻孔的孢粉分析,^14C和古地磁测试,并结合钙质超微化石,介形类和有孔虫所确定的海侵地层,将太湖地区的划为10个孢粉带,再参照长江下游相关资料,着重对12.7-1.5万年以来的4个孢粉带作了较深入的环境探讨,揭示出VI带(12.7-7.0万年)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其主要温暖阶段冬温较今高4-5度,当时湿度相对偏大,当然其中也有凉湿与干凉时段,Ⅶ带(7.0-3.0万年)为疏林草原,反映冷(半)干气候,其主要寒冷阶段年均温为8度左右,但仍存在剧烈的气候波动,Ⅷ带(3.0-2.1万年)为温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温凉湿润的季风海洋性气候,其主要温凉阶段生长季月均温比现在低约3度,其中亦有更为干冷或暖湿时期,IX带(2.1-1.5万年)为森林草原-草原或干草原植被,其极干冷阶段年均温约8度,年降雨量400mm左右。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第四纪孢粉记录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我国三大自然带的交汇部位,是全球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近年对该区我镍第四系剖面的系统研究,获得了较为可靠的年代学及环境深化信息。临夏东山顶和兰州烟洞沟顼的孢粉分析,取得了较为可靠的年代学及环境深化信息。临夏东山顶和兰州烟洞沟两剖面的孢粉分析,取得了迄今为止第四系连续地层中分辩率最高的孢粉记录。结合古地磁、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及其它沉积物研究,对孢粉组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福建沿岸晚第四纪孢粉,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对福建沿岸8个钻孔的孢粉、硅藻的综合分析,发现晚第四纪地层中有8个综合孢粉组合带与7个硅藻阶段。结合古地磁和14C测年资料认为,该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晚更新世中、晚期(早大理冰期、大理亚间冰期、晚大理冰期)和全新世(早期、早中期、晚中期、晚期)。气候变迁序列为冷而干燥→暖而湿→冷而干燥→温暖稍干→暖而湿→热暖潮湿→温暖略干→温暖湿润。据古环境分析认为有七次海侵(或海进),且各次海侵(或海进)的影响范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成都平原4 000aBP以来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平原晚全新世以来沉积的泥质层发现丰富的孢粉。根据孢粉成分组合特征和生态类型可划分出5个孢粉组合带,结合剖面上6个14^C测年数据,提出在过去的4000a研究区植被类型及气候环境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3800-3600aBP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暖偏湿;3600-3400aBP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3400-2600aBP为草/湿地,气温下降,环境更潮湿;2600-900aBP为落叶阔叶林,温度又开始逐渐回升,气候温和偏湿;900-300aBP再次变为草/湿地,偏干冷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5.
基于孢粉数据重建古植被和古环境是地层孢粉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孢粉数据库作为收集、存储、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有效工具得到了蓬勃发展,其类型可大致分为地层和形态两种.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第四纪地层和形态孢粉数据库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简要介绍了Neotoma和PalDat两大国际主流数据库以及我国的5个代表性孢粉数据库.文中还讨论了当...  相似文献   

6.
黄海大气中的孢粉及其对海底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8—1979 年在黄海上空共收集到孢粉321 粒,属23 个属种。春季大气中所含孢粉数量最多,秋季次之,夏季和冬季较少。大气中木本花粉含量达74% ,草本花粉23% ,孢子3% 。通过大气中孢粉与1990 年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对比,反映出大气中孢粉与海洋沉积物中孢粉属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海洋沉积物中的孢粉分布显现近岸草本花粉含量高,远海木本花粉含量高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口盆地第三系十分发育。在六个层段中自上而下分为七个孢粉组合带:万山组的壳斗粉-水龙骨科组合、粤海组的藜粉-壳斗粉组合、韩江组的光极弗氏粉-罗曼娜环孔粉(比较种)组合和三瓣弗氏粉-半瓣弗氏粉组合、珠江组的栎粉-网面三沟粉组合、珠海组的苗榆粉-双束松粉组合和宝安组的杉粉-高腾粉组合。本文根据各孢粉组合带的特征,讨论其相关层段的地质时代,同时阐述了珠江口盆地第三纪时期古植物群的更替、古气候的演化和古环境的变迁。还讨论了弗氏粉的起源及其在南海海侵过程中的指相意义。  相似文献   

8.
宁晋泊是河北平原南部三大古湖群之一,通过LN42.5m厚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获得古植物替达近20次,反映古气候变化具有明显减暖气候旋回5次以上,其中有2次寒冷期,3次湿暖期。结合6.4m以上^14C年龄数据推断计算更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在7.5m,这一界线与隐的群,古气候与古环境等分异界线非常吻合,因此作者推断宁晋泊的形成,发展与消亡时代相应在晚更新世早期的温暖,全新世高温期再次复兴,后被河流沉积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苏北平原滨海地区GZK-06钻孔39 m以上地层孢粉记录的分析研究,初步恢复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植被变化历史和气候变化过程.晚更新世早期区域植被为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晚更新世晚期区域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气候相对温和偏干;全新世时期区域植被主要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近海地区发育盐生草甸,反映...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中新统通古尔组孢粉组合及其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古尔组因盛产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其中的孢粉化石却很少有人问津,主要出于其岩性不利于孢粉处理之缘故。我所研究生周晓丹曾在1987年去通古尔采样,带回部分孢粉样品,经笔者分析后,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孢粉。地层概况样品采自二连浩特市东南约80km 处的准乌古尔狼帐房剖面和都古月剖面。这里仅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东部柳树河盆地古近系八虎力组为一套含油页岩矿床的地层。目前,对其时代的认定还没有确切的古生物学依据,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同时,关于成矿环境的探讨也较薄弱。通过对该套地层开展系统的孢粉学研究,由下向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分别是Quercoidites-Retitricolpites-Retitricolporites组合、Retitricolpites-Retitricolporites组合、Polypodiaceaesporites-Retitricolpites-Retitricolporites组合和Pinuspollenites-Polypodiaceaesporites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详细讨论了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指出八虎力组时代为中始新世至晚始新世。根据孢粉组合的组成情况推测,八虎力组沉积时为亚热带-暖温带温暖湿润气候下的山间盆地环境。在山地高处生长有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在低洼处生长有湿地水生植物、蕨类和苔藓类,从而有利于油页岩的形成和保存。温度向上可能有所降低,但幅度并不大。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东缘晚新近纪沉积的孢粉与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对长江三角洲东缘地区的南汇鹤鸣孔(Hm)、东海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晚新近纪地层的孢粉作了研究和对比,划分出了6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第1阶段为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凉冷稍湿;第2阶段为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第3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第4阶段为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第5阶段是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第6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气候变化相一致,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晚新近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东青东凹陷西部古近纪地层孢粉研究,共建立4个孢粉组合:Ⅰ.Ephedripites-Inaperturopollenites-Ulmipollenites minor,Ⅱ.Pinaceae-Ulmoideipites tricostatus-Taxodiaceaepollenites,Ⅲ.QuercoiditeshenriciTaxodiaceaepollenites hiatus,Ⅳ.Alnipollenites-Juglanspollenites-Polypodiaceaes porites。根据与渤海湾地区的孢粉资料对比,确定4个组合的时代分别为早始新世晚期—中始新世早期、中始新世早—中期、中始新世中—晚期、中始新世晚期—晚始新世。该区古近纪植被类型由落叶、阔叶和灌木混交林逐步转变为落叶、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古气候经历了干热的亚热带气候到湿热的亚热带气候再到亚热带型温暖气候的变化。沙四段上部到沙三段下部沉积时期是研究区烃源岩最为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莺琼盆地新生代的孢粉资料进行了综合梳理,划分出6个特征明显的孢粉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分子对地层的时代进行划分,探讨了各个时代的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及沉积环境。孢粉组合显示,莺琼盆地陵水组/三亚组出现的孢粉组合差异大,气候条件发生了较大突变,由偏凉干向偏暖湿变化,是古近纪/新近纪的界线。  相似文献   

15.
辽宁铁岭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铁岭盆地白垩系发育,1990年以来辽河油田公司在该区钻探了3口参数井,并在下白垩统采获了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建立了3个早白垩世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Protoconiferus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Abdiverrucospora-Piceaepollenites组合以及Deltoidospora-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Tricolpopollenites组合,分别产自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本文叙述了组合特征,通过与国内外孢粉组合的对比及特征分子的时代分布,确立了本区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孢粉植物群反映了温暖潮湿的热带-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辽西北票四合屯脊椎动物化石产地附近土城子组三段的孢粉组合,共计32属9种及25未定种。孢粉组合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占绝对优势,三缝孢子含量低。当前组合中见有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Jiaohepollis,Rugubivesiculites等早白垩世特征分子,同时未见被子植物花粉,推测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这与同位素测年结果相一致。这一孢粉组合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的高含量及Classopollis的低含量为特征,明显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土城子组的孢粉组合,却与辽西地区义县组下部层段的孢粉组合非常相似,表明辽西地区土城子组沉积的末期区域植物群面貌与义县组已无本质差别,尽管两套地层在岩相和沉积上差异明显。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土城子组的横向对比对于正确重建中国北方侏罗纪—白垩纪早期的沉积演化史十分关键,有必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开展其他地区土城子组的孢粉等生物地层及区域间的对比工作。  相似文献   

17.
江苏绰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期的孢粉组合和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苏州绰墩遗址马家浜期的文化层展开孢粉分析研究,结合绰墩遗址前期的研究成果,可以推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对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期人类生存与发展,影响甚微。预测未来数百至数千年间冰期的气候事件,也不会对这一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威胁。孢粉分析的结果再次证明长江下游是中国稻作起源地之一,但在马家浜文化期,绰墩遗址可能存稻作活动的间断。  相似文献   

18.
徐州王庄煤矿山西组孢粉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王庄煤矿山西组中、下部产有丰富的孢粉化石,保存完好,共计55属132种(包括3新种)2个未定型孢子及1个疑源类未定类型。根据孢粉属种组成及其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分为两套组合:Cyclogranisporites-Gul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Florinites组合(简称组合1)和Calamospora-Gulisporites-Vesiculatisporites-Florinites组合(简称组合2)。根据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讨论及其与相关组合的对比,将组合1的地质时代归为早二叠世早期,组合2的时代归为早二叠世晚期。文中描述孢子3新种,图示孢子花粉91种。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油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段和长7段钻井岩心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分别命名为Aratisporites-Punctatisporites组合和Asseretospora-Walchiites组合,组合特征分别与盆地东南部发现的铜川组孢粉组合和延长组孢粉组合相似,地质时代分别为中三叠世晚期Ladinian期与晚三叠世早期Carnian期。通过孢粉植物群类型地层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讨论,推测盆地区中晚三叠世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气候为温带—亚热带暖湿或湿热气候。这是由于本地区当时处于较低的纬度,且濒临大型湖泊,而长8—长7段沉积时期正处于湖泊扩张的鼎盛期。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了采自湖北宜昌远安真金和界岭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顶部的牙形刺,它们有Baltoniodus prevariabilis,Drepanoistodus venustus,Panderodus gracilis,Periodon aculeatus,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P.varicostatus?,Yangtzeplacognathus foliaceus和Y.protoramosus等,确认宜昌地区牯牛潭组顶部应归属于奥陶系达瑞威尔阶Pygodus serra带之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亚带,并可与宜昌黄花场剖面和南京汤山外杆沟剖面同名组顶部及新疆柯坪羊吉坎剖面一间房组顶部的牙形刺带相对比。同时,它要比重庆城口大槽剖面牯牛潭组顶部的牙形刺带低3个带(Pygodus anserinus带至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这一事实也说明了牯牛潭组顶部在中国扬子地台的穿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