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超  汪青雄  黄原  肖红 《动物学杂志》2013,48(4):605-618
本文对采自陕西红碱淖湿地繁殖的遗鸥(Larus relictus)、棕头鸥(L.brunnicephalus)、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和鸥嘴噪鸥(Gelochlidon nilotica)线粒体ND2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联合已知该基因全序列的其他44种鸟类,重建了48种鸟类51个体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确定了4种鸥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结果表明,4种鸥ND2基因全长均为1 041 bp;ML、MP和Bayes树拓扑结构大致相同,支持遗鸥划归为黑头鸥族(Black-headed species),棕头鸥划归为面具鸥族(Masked species),棕头鸥较为原始;普通燕鸥和鸥嘴噪鸥均隶属于黑帽族(Black cap species),鸥嘴噪鸥较为原始,处于分支底部,普通燕鸥与黑枕燕鸥(S.sumatrana)及与北极燕鸥(S.paradisaea)、南美燕鸥(S.hirundinacea)、南极燕鸥(S.vittata)聚类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但未能明确其具体分类地位;由于样品缺乏,鸥科(Laridae)、燕鸥科(Sternidae)和剪嘴鸥科(Rynchopidae)拓扑结构未能正确解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回归线附近岛屿及沿海初夏鸟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1年6月8日至19日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粤闽沿海岛屿及沿海湿地(东迄福建省南部的东山岛,西至广东省东部汕头地区的牛田洋湿地和南澳及其附近诸岛)进行鸟类调查,后又于2004年6月做了补充调查.共记录到鸟类77种,其中海岛鸟11种,湿地鸟25种,陆地鸟41种,包括国家一、二级保护种类分别为白腹军舰鸟Fregata andrewsi和岩鹭Egretta sacra.观察新增了10种以往未曾在该地区记录到的鸟类,首次记录到岩鹭在南澳及其附近诸岛的繁殖,再次印证了粉红燕鸥Sterna dougallii、黑枕燕鸥.Sterna sumatrana、褐翅燕鸥Sterna anaethetus和黑叉尾海燕Oceanodroma monorhis在该地区的繁殖记录.通过对比该地区一个多世纪以来鸟类记录(包括繁殖记录)的差异,探讨该地区鸟类区系的演替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全序列,对采自陕西红碱淖湿地繁殖的遗鸥Larus relictus、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和鸥嘴噪鸥Gelochlidon nilotica的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联合已知该基因全序列的其它32种鸟类,构建了36种鸟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确定了4种鸥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结果表明:4种鸥Cytb基因全长均为1 143 bp;MP、ML和Bayes树拓扑结构大致相同,支持遗鸥、渔鸥Larus ichthyaetus和地中海鸥Larus audouinii、Larus melancephalus划归为黑头鸥族;棕头鸥划归为面具族;遗鸥与地中海鸥亲缘关系较近,与渔鸥次之,与棕头鸥亲缘关系较远;普通燕鸥和鸥嘴噪鸥均划归为黑帽族;燕鸥属和凤头燕鸥属亲缘关系较近,噪鸥属较为古老,是较早分化出的一支;鞘嘴鸥科作为单型科,受不同选择压力导致和鸥类亲缘关系甚远;建议将灰头鸥Larus cirrocephalus移人巾头鸥族;鸥科、燕鸥科和剪嘴鸥科的拓扑结构未能准确解析,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2004年7月28日~8月2日,在考察浙江象山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时,发现了正处于繁殖中期的黑嘴端凤头燕鸥(Sterna bernsteini)的群体混群于大凤头燕鸥(S.bergii)的繁殖群中。据估测,大凤头燕鸥的种群数量为3500~4500只,黑嘴端凤头燕鸥的种群数量为10~20只。这是目前继2000年马祖群岛发现黑嘴端凤头燕鸥繁殖群之后的第2个繁殖群体。  相似文献   

5.
2020年5月21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天兴洲(114°27′57"E,30°42′51"N,海拔6 m)进行武汉市重点区域鸟类调查时观察到3只红嘴巨燕鸥Hydroprogne caspia (图1:左) ,发现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武湖街道熟地村附近的长江江滩,该区域水位较低,河床露出大片沙洲,沙洲间遍布浅滩与水洼(图1:右...  相似文献   

6.
河北沿海发现小凤头燕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7年7月25日,在河北省唐山市海港开发区金沙岛一季节性水塘(39°10′26″N,118°58′16″E)观察到1只小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ngalensis),该鸟停歇约10 min后飞离该地。至8月7日,在该地点多次记录到单只小凤头燕鸥停歇洗浴。附近亦有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白额燕鸥(S.albifron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等水鸟在此停歇或觅食。所发现的小凤头燕鸥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6月5日作者在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洞塘乡板寨村(25°13'40.68″N,108°01'22.59″E,海拔528 m)进行定期鸟类监测时拍摄记录到一只灰燕鵙Artamus fuscus,发现的地点在保护区内的实验区,主要生境为水田和旱田,记录到该鸟时其正停栖在水田上方的电线上。作者在茂兰保护区已进行了连续4年的繁殖鸟类监测,该鸟为首次记录。经查阅《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郑光美,2011)、《贵州鸟类志》(吴志康,1987)、中国观鸟记录中心(http://birdtalker.net/report/index.,2014-6-16)及《贵州茂兰国家级保护区鸟类调查》(冉景丞,2003),确认该鸟属于燕鵙科Artamidae,为贵州省鸟类科的新纪录。燕鵙科鸟类全世界有1属10种,我国记录1属1种。灰燕鵙全长155~185 mm。头、上体深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胸和腹浅棕灰褐色;尾下覆羽近白色;翅尖长,折合时超过尾端,嘴形宽厚呈蓝灰色。两性相似。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黔、桂  相似文献   

8.
射阳盐场湿地禽类资源考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江苏省中部沿海的射阳盐场,1989年2月至1990年2月经考察共发现110种湿地禽类生活或迁徒于该人工湿地。其中有丹顶鹤、白鹳、黑鹳三种国家一级保护珍禽,以及角(辟鸟)(?)、斑嘴鹈鹕、小苇(升鸟)、白琵鹭、黑脸琵鹭、灰鹤、白额雁、小杓鹬、小青脚鹬九种国家二级保护珍禽。共记录到中日保护候鸟湿地禽84种。110种湿地禽类占国内湿地禽类总数46.03%,其中留鸟6种,夏候鸟15种,冬候鸟51种,旅鸟38种。考察中发现黑嘴鸥、环颈鸻为江苏省留鸟分布新记录;黄斑苇鸻、蛎鹬、黑翅长脚鹬、红脚鹬、白额燕鸥、普通燕鸥为江苏鸟类繁殖新纪录;角(辟鸟)(?)、黑颈(辟鸟)(?)、红嘴巨鸥、鸥嘴噪鸥、三趾鹬、灰斑鸻、渔鸥为江苏冬候鸟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浙江舟山五峙山列岛夏季繁殖水鸟资源及其分布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2007年,对浙江舟山五峙山列岛自然保护区繁殖水鸟进行调查和监测,记录繁殖水鸟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繁殖生态。在五峙山列岛繁殖的水鸟主要有黑尾鸥Larus crassirostris、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小白鹭E.garzetta、中白鹭Mesophoyx intermedia、大凤头燕鸥Sterna bergii、黑枕燕鸥S.sumatrana和蛎鹬Haematopus ostralegus等7种。自1988年保护区建立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五峙山列岛繁殖水鸟的种类和珍稀鸟类黄嘴白鹭的繁殖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黄嘴白鹭和大凤头燕鸥大繁殖群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的保护价值,不同年份间鸟类总体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五峙山列岛繁殖水鸟的资源和分布动态呈现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繁殖资源限制,繁殖种类间存在竞争替换;另一方面,不同繁殖年间繁殖水鸟在不同岛屿的分布数量存在较大的波动。其内在的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探讨,这对有针对性地制订保护和管理对策,降低黄嘴白鹭的竞争压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保护区繁殖水鸟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9月22日,笔者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4°25'N,108°44'E)发现一鹭科鸟类尸体。发现处为平坦的低矮草地,附近有数日阴雨天后形成的小面积水滩。该鸟头部后侧至尾上覆羽为暗栗褐色,并具黑白色和褐色杂点,翅上覆羽棕栗色具白色点斑,翼下为灰色,下体浅黄色具褐色纵纹,嘴峰黑色,上嘴基部和下喙为黄绿色,跗跖和趾均为绿褐色。该个体体质量110.6 g,体长324 mm,翅长144 mm,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