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人工长白落叶松边材、心材、树皮、树干含水率沿树干的纵向变化规律,本研究结合样地、样木效应,构建了基于beta回归的含水率混合效应模型,采用不限定相对高度(方案Ⅰ)和限定高度在2 m以下(方案Ⅱ)2种抽样方式对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表明:边材、树干含水率沿树干向上逐渐增加;心材含水率沿树干向上先略减后增大;树皮含水率沿树干向上先增大后趋于平缓,然后再增加。相对高度、活冠高、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年龄和林分优势高是显著影响长白落叶松木材含水率的因子。方案Ⅰ下,随机抽取2~3个圆盘的含水率测量值来校准模型可以得到稳定的预测精度,树干含水率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APE)可达7.2%(随机抽取2个),边材、心材、树皮含水率的MAPE可达7.4%、10.5%、10.5%(随机抽取3个);方案Ⅱ下,抽取1.3和2 m圆盘的含水率测量值校准模型最适宜,边材、心材、树皮和树干含水率的MAPE分别达到7.8%、11.0%、10.4%和7.1%。所有beta混合效应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都明显优于基础模型。包含样地、样木效应的两水平beta混合效应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长白落叶松各部位的含水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近年来严重威胁我国城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的健康,受害严重时造成树木死亡。在越冬后期对悬铃木树干上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越冬习性开展研究,能为冬季防治积累生物学研究基础。【方法】早春随机调查河南省新乡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树干栓皮层外层下方隐藏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比较阳侧和阴侧虫口密度。同时记载悬铃木树干0.00~0.50 m、0.51~1.00 m、1.01~1.50 m、1.51~2.00 m 4个不同高度区段范围和树干皮层外层皲裂程度在5%以下、5%~25%、25%~50%、50%~75%、75%~95%、95%以上6个等级条件下害虫的虫口密度。【结果】栖息在悬铃木树干树皮下方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在阴面更多,阴面和阳面的虫口密度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F=6.63)(F0.01(1,19)=1.0132),P=0.00]。对寄主树干4个不同高度区段的虫口密度比较后,发现在树干1.0~1.5 m区段间的虫口密度最大,平均11.5头;且虫口密度在悬铃木不同高度区段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26.91)(F0.01(3,56)=4.1519),P=0.00]。悬铃木树皮的不同皲裂程度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密度的影响达极其显著水平[(F=31.02)(F0.01(3,56)=4.1519),P=0.00],在树皮外皮50%~75%皲裂程度条件下的虫口密度最大,平均9.8头。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树干不同高度和树皮不同皲裂等级的互作对虫口密度的分布影响达显著水平[(F=2.46)(F0.05(9,56)=2.0519),P=0.0195]。【结论】华北地区害虫秋冬防治时,在寄主悬铃木树干的最好涂白时机是在害虫全部下树后的12月上中旬进行,涂白高度以树干1.0~2.0 m范围为宜。本研究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在越冬期的预防和治理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矿质元素在油松树干中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树干年轮的元素分析,揭示矿质元素在树干中的转移与分布,以期有益于对森林生态系统矿质循环年进程的认识。通过对28龄油松(Pinus tabulaeJormis Carr.)树干圆盘年轮和树皮的元素分沂,揭示矿质元素钙、钾、镁、钠和锰的含量与年轮的年龄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磷、铜与轮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树皮中钙、钾、镁、钠、铁、磷、锰、铜、铝和氮的含量,与树皮的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内树皮的矿质灰分相当高,分别为树皮和木质部的3.3倍和13倍。  相似文献   

4.
不同林龄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能量分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广东省遂溪县北坡林场1~4年生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对林分现存生物量影响极显著(P0.01),1~4年生林分生物量在10.61~147.28t.hm-2,随林龄增加,各组分和林分的生物量均增加,叶片、枝、树皮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逐年减小,而树干则呈逐年升高趋势.4个林龄阶段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1~2年生为树干枝树皮根叶片,3~4年生为树干根枝树皮叶片.不同林龄各组分的平均灰分含量在0.47%~5.91%,以树皮的灰分含量最高、树干最低.各组分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7.33~20.60kJ.g-1和18.42~21.59kJ.g-1,均以叶片数值最高、树皮最低.林龄对枝、树干、树皮的干质量热值及对叶片、树干、树皮的去灰分热值有显著影响(P0.05),对叶片和根的干质量热值、枝和根的去灰分热值及植物体热值的影响不显著(P0.05).1~4年生尾细桉的林分能量现存量在199.98~2837.20GJ.hm-2,林龄对其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随林龄增长,各组分和林分能量现存量增加,且各组分能量分配比例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相同.  相似文献   

5.
会同杉木人工林不同生长阶段植物固碳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探讨杉木人工林不同生长阶段的固碳功能,以会同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在定位连续测定林分生物量和碳素含量的基础上,研究了杉木林不同年龄阶段的储存碳量及在各组分的分配和植物固碳能力。结果表明:杉木各器官碳素含量树叶树皮树根树干树枝,且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大;杉木林植被储存碳量为22.93—86.98 t/hm2,各个层次储存碳量乔木层林下植被层枯死物层;乔木层碳素在器官间的相对分配大小依次为树干树根树叶树皮树枝;树干碳素分配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树枝、树叶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树根和树皮虽有波动,但变化较平稳;树枝、树叶、树干、树皮和树根碳积累年均变化都呈单峰形曲线,但波峰出现林龄各有不同;杉木林固碳动态特征可分为固碳功能建立、固碳能力迅速增长、固碳能力最大、固碳能力相对平稳和固碳能力下降等5个阶段;杉木林的固碳能力,不仅受不同生长阶段生长发育生物学特性的制约,而且还受林分冠层结构特征以及土壤肥力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和利用尾巨桉能源林,通过测量1~4年生植株的叶片、树枝、树根、树干和树皮的热值和生物量,对短周期尾巨桉能源林的生物量和能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巨桉叶片、树枝、树干、树根、树皮和林分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叶片、树枝、树皮生物量占单株总生物量的比例逐年减小,而树干则呈逐年升高趋势。1~4年生尾巨桉单株和林分的生物量分别为4.32~66.29 kg和10.68~153.33 t hm-2。生物量的结构特征表明,尾巨桉林分在第4年开始郁闭,生长以增加树干的生物量为主。尾巨桉各组分的平均干质量热值为17.23~20.56 kJ g-1,且差异极显著(P<0.01),以叶片的值最高、树皮的最低;同一组分不同林龄的热值差异不显著(P>0.05)。1~4年生尾巨桉的单株和林分能量现存量为81.61~1255.22 MJ和201.83~2903.32 GJ hm-2,其变化趋势及大小排列顺序与生物量相同。因此,对尾巨桉能源林可以4年短周期进行经营。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林分密度(1800、3000、4500株/hm~2)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三种林分密度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别为131.54、161.42、172.69 t/hm~2,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且具有显著差异(P<0.05)。杉木林碳密度表现为土壤层>乔木层>林下地被物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最大(53.11%—67.37%),其次是树干、树根、树皮(25.89%—35.74%),高密度杉木林分有利于树干、树皮、树根碳密度分配比例的增加。2)乔木层,树干、树皮、宿留枯枝及宿留枯叶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升高,鲜枝及鲜叶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具显著差异(P<0.05);树干、树皮碳密度随树体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鲜枝鲜叶碳密度集中于树体中上部(8 m≤h≤10 m),宿留枯枝枯叶碳密度集中分布于树体中部(4 m≤h≤8 m)。3)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不同径级根碳密度呈上升趋势,且不同径级根碳密度随林分密度变化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  相似文献   

8.
温带森林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存储和利用策略, 树干是成年树木NSC主体储存库。但树干NSC径向变异和种间差异仍不清楚, 无孔材(裸子植物)、散孔材和环孔材(被子植物)所代表的木材孔性功能群对树干NSC浓度的影响尚缺乏定论。为探索温带森林主要树种树干NSC浓度随树木木材孔性和组织的变化特征, 该研究在黑龙江省穆棱市的东北典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选择32个树种, 采集胸高位置树皮、边材和心材3种组织, 分析NSC浓度随木材孔性和组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树种、组织和木材孔性均显著影响树干的NSC浓度。3种组织可溶性糖、淀粉、总NSC浓度和糖/淀粉的种间变异较大, 变异系数最低为37% (树皮总NSC浓度), 最高达到101% (心材淀粉浓度), 树干组织、树种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NSC浓度。(2)总体上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浓度均随径向深度增加而降低。无孔材树皮的可溶性糖浓度和糖/淀粉显著高于散孔材和环孔材, 而边材中的淀粉和总NSC浓度为环孔材>散孔材>无孔材。(3)无孔材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浓度边材和心材比均在1左右, 显著低于散孔材和环孔材, 而且无孔材边材和心材之间淀粉浓度相关较紧密, 表明被子植物的边材、心材功能分化较裸子植物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木材孔性影响了温带树种树干NSC存储策略, 研究整树NSC以及树木生理生态学功能需要区分树干组织。  相似文献   

9.
植物温度是森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和植被呼吸估算的重要参数.采用T型热电偶监测树皮和木材特性各异的2个阔叶树种(白桦和水曲柳)不同深度、高度和方位的树干温度(Ts),探索Ts日变化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Ts月平均日变化格局与空气温度呈相似的正弦曲线,但Ts变化滞后于空气温度,时滞从树皮表面处的0 h增加到6 cm深度处的4 h.随测定深度的增加和高度的降低,Ts日变化的峰值和日较差均逐渐减小.Ts周向差异不大,休眠季节白天南向、西向Ts日峰值略高.两树种树皮和木材的热学特性(比热容和导热系数)的差异,会通过影响树干表面与外界的热交换和树干内部热扩散而造成Ts径向变化的种间差异.白桦树皮较高的反射率削弱了太阳辐射对Ts的影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可以很好地估测Ts日动态(R2>0.85),影响程度依次为空气温度>水汽压>净辐射>风速.估算生物量热储和树干表面CO2通量时应考虑Ts径向、纵向和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0.
基于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东京城林业局和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35株人工长白落叶松的解析样木数据,构建长白落叶松的边材、心材和树皮密度的Beta回归模型,采用赤池信息准则、决定系数、平均绝对偏差、均方根误差和似然比检验对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比较评价,进而选取边材、心材和树皮密度的最优模型,最后采用刀切法对选择出的最优模型进行检验,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表明: 边材、心材和树皮密度的最优模型的自变量不完全相同,其中,边材密度与树木年龄、树高、相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平方关系较好,而心材密度最优模型的自变量为年生长量、相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平方,树皮密度最优模型的自变量为树木年龄、年生长量、相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平方。对最优模型分析可知,从树干基部到树梢,边材密度逐渐减小,心材密度先减小后增加,树皮密度先增加后减小。本研究所建立的Beta回归模型可以预估该研究区域的人工林内长白落叶松的边材、心材和树皮任意位置的木材密度,为树干平均密度和生物量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梁书宾  李兴文 《植物研究》1986,6(2):135-137
乔木,高12米;树干通直。树冠长卵形或卵形。枝条外上展开。树皮灰绿色或灰白色,老时树干基部浅纵裂,灰黑色,皮孔菱形。一年生枝赤褐色,圆柱形,初被短柔毛,后变光滑。芽圆锥形或卵状圆锥形,赤褐色,微具粘质。  相似文献   

12.
食叶害虫在森林中广泛存在。一般它们生活在树皮下或者大树的表面,白天伏于树干粗皮缝处及树杈间,夜晚出来蛀食树叶,黎明前后在叶面沿枝干下潜伏,并吐丝缀叶,结薄茧化蛹繁殖。本文针对森林害虫生活特点与规律,并以食叶害虫为例讨论了如何开展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泡桐在生长过程中,树皮易被牲畜环啃,轻者树木生长受阻,日后树干腐空,重者死亡。笔者多次实验找到一种树皮再生方法,介绍如下:发现树皮被环啃后,立即用清水洗净环啃处脏物,然后用宽5厘米左右塑料薄膜条自下而上螺旋缠绕结实。因塑料薄膜透光保湿,可保护形成层,使之分裂渐有树皮生成。当环啃处呈瘤状,手按压新皮无海绵状感觉时,可将薄膜去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阶段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分配和生物循环以及它们随林分年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叶的养分含量最高,树干材的养分含量最低,凋落物的养分含量与树枝或树皮的养分含量接近,土壤中K、Mg元素丰富,N、P、Ca 3种元素亏缺。树叶、树枝、树皮和树根中各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K>N>Ca>Mg>P,树干材中则是Ca>K>N>Mg>P,5种元素含量随马尾松林分年龄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5种元素贮存总量为460.19~1950.32 k  相似文献   

15.
广西亚热带主要林型的树干茎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80~1991年对广西亚热带主要林型的树干茎流进行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广西亚热带主要林型的年树干茎流量为6.2~66.7mm,分别占林外降雨量0.5~3.3%;不同林型的年树干茎流率显示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占1.7~3.3%)大于针叶林(占0.5~1.4%)。树干茎流的大小主要受树皮的吸水性能、树木胸径、树干枝角与冠型结构、降雨量及降雨强度的影响。杉木林树干茎流营养元素的年平均浓度为8.707~14.848ppm,是林外雨年平均浓度(2.453~3.753ppm)的3.0~6.0倍;是林内穿透雨年平均浓度(5.861~10.454ppm)的1.4~2.0倍。说明树干茎流具有重要的水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6.
2005 ~2008 年于陕西省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使用瞬时扫描法观察了川金丝猴的食性。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冬季和夏季共取食42 种植物,可鉴定植物归属23 科34 属。川金丝猴食物类型包括果实、花、树叶、树皮、树芽。夏季取食21 种植物的果实或树叶;冬季取食25 种植物。树叶是其冬季主要食物,取食频次占总取食频次的73.0% ;夏季取食果实的频次占总取食频次的72.2% ,灯台树果实是其主要食物。啃食树皮行为主要发生在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树皮啃食强度则相对较小。与其它地区金丝猴的食性比较,该地区川金丝猴食物谱较宽。蔷薇科和壳斗科植物在川金丝猴食物组成中最多,杨柳科、桦木科、山茱萸科、槭树科和忍冬科植物也取食较多。  相似文献   

17.
树干解析中圆盘直径及树皮断面积精准测定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琪璟 《生态学杂志》2009,28(6):1194-1200
讨论了树干解析中被忽略的2个问题,即直径和树皮体积的测定方法的严密性。传统的方法是选取南北和东西二个方向测定后平均,但因其值小于实际值而造成材积的低估;树皮断面积的计算是用带皮断面积减掉去皮断面积。为了减少森林生产力测定的不确定性,本研究提出新的方案测定各年度的直径以及树皮断面积。利用校正系数对传统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校正,或者在直径测定时采用符合实际直径的方位;对于有裂隙的树皮(假设内皮厚度为0)的断面积,把目前的去皮半径当作带皮半径进行计算,而不是带皮断面积和去皮断面积之差。  相似文献   

18.
小兴安岭主要树种热值与碳含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立海  孙墨珑 《生态学报》2009,29(2):953-959
对小兴安岭林区15种主要树种(红松、落叶松、鱼鳞云杉、臭冷杉、紫杉、蒙古栎、白桦、枫桦、紫椴、黄檗、水曲柳、胡桃楸、山杨、五角枫和春榆)不同器官的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和碳含量进行了研究.采用快速灰化法测定灰分含量,量热法测定热值含量,吸收质量法测定碳含量.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灰分含量(质量分数)为:树叶0.60%~1.28%;树枝1.00%~2 98%;树干0.16%~1.22%;树皮2.15%~6.36%.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灰分含量(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树皮、树枝、树叶、树干;不同器官的灰分含量(质量分数)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p < 0.01).15种主要树种平均灰分含量(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春榆、山杨、蒙古栎、紫椴、黄檗、枫桦、水曲柳、鱼鳞云杉、五角枫、胡桃楸、红松、臭冷杉、紫杉、落叶松、白桦.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去灰分热值为:树叶20.85~22.85 kJ/g;树枝19.92~21.95 kJ/g;树干19.66~21.98 kJ/g;树皮18 58~21.74 kJ/g.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去灰分热值基本从高到低依次为树叶、树枝、树干、树皮;不同器官的去灰分热值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p < 0.01).15种主要树种平均去灰分热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落叶松、红松、紫杉、鱼鳞云杉、胡桃楸、臭冷杉、山杨、五角枫、白桦、黄檗、水曲柳、紫椴、蒙古栎、枫桦、春榆.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碳含量(质量分数)为:树叶43 11%~45.08%;树枝44.31%~46.06%;树干46.30%~47.46%;树皮44.31%~45.46%.15种主要树种不同器官的去灰分热值基本从高到低依次为树干、树枝、树皮、树叶;不同器官的碳含量(质量分数)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p < 0.01).15种主要树种平均碳含量(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落叶松、臭冷杉、鱼鳞云杉、红松、黄檗、紫杉、紫椴、山杨、白桦、枫桦、水曲柳、胡桃楸、五角枫、蒙古栎、春榆.针叶树种平均灰分含量普遍低于阔叶树种,平均去灰分热值和平均碳含量普遍高于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19.
森林为家     
程顺溪 《人与生物圈》2013,(Z1):121-123
天地初开,在大地的黄色肚脐上,耸立着一棵大树。树上有八根繁茂的树枝,树干一直穿过了三层天。树皮和树节都是银的,树叶闪着黄金色的光芒,果实像巨大的酒杯,树叶像张马皮。从树梢经过树干流淌着神圣的黄色泡状液体,人们饮过它就得到了大福。《中国神话》第1集,第43页  相似文献   

20.
树干皮层光合作用--生理生态功能和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锡安  曾小平  陈远其 《生态学报》2015,35(21):6909-6922
大部分植物的树干(枝条)等部位含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组织,树皮叶绿素含量最高可达750 mg/m2。这些绿色组织能够再固定树干内部的CO2(来源于自身组织呼吸或者木质部液流运输),使树干向大气排放的CO2量减少60%—90%皮层光合作用是树干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树干呼吸和液流速率之间均有密切关系,对植物的碳平衡有重要作用。概述了皮层光合作用的生理生态功能;介绍了皮层光合作用测定和计算方法;讨论了皮层光合作用研究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入皮层光合作用的测量修正质量平衡法,以减少树干呼吸测定的不确定性。建议综合运用稳定碳同位素示踪、CO2和O2微传感器、树干液流技术等,准确地区分树干内部CO2的来源及比例,分析各个组分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同时,在微观上揭示皮层光合作用的基因组调控功能,在宏观上探讨尺度扩展、模型模拟,并与涡度协方差技术和遥感技术相融合以提高区域尺度估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