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朱鹮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取得的成果使朱鹮分布区的扩大成为可能。2013年6月3日,在陕西汉阴县龙垭镇凤柳村(32°58′N,108°31′E,海拔526 m)发现一对朱鹮(H12♀和B747♂)营巢繁殖,成功出飞3只幼鸟。2014年1月12日,我们又在该地的青泥河畔发现8只朱鹮的越冬觅食群体。其中包括上述繁殖配对及其3只后代、1只来自洋县野生种群的个体(J41)以及2只无法识别身份的个体。同年5月该繁殖配对成功出飞幼鸟4只。自2011年之后,宁陕朱鹮再引入种群的个体与洋县野生个体形成配对,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汉阴朱鹮新分布的发现表明,陕西宁陕朱鹮再引入项目的实施增加了朱鹮野生种群(源种群)向秦岭东部地区扩散的速度,还将有利于朱鹮再引入种群(卫星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2013年通过对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Nipponia nippon调查,发现在城固、西乡、留坝、南郑、佛坪和洋县,朱鹮筑巢25个,其中城固10个巢,繁殖12只雏鸟,西乡10个巢,繁殖21只雏鸟,留坝1个巢,繁殖3只雏鸟,洋县4个巢,繁殖3只雏鸟。游荡期发现朱鹮66只,分布于城固、西乡、留坝、南郑、汉台和洋县6县区。因此,建议建立保护区周边地区朱鹮保护点,林业部门提供朱鹮专项保护经费并积极开展朱鹮的保护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概述了朱鹮的濒危状况及陕西省洋县1981—1986年的繁殖数量,计6年9窝27幼,已知死亡4只,人工喂养3只。 朱鹮在洋县为留鸟,越冬期间偶尔返回繁殖地,2月中旬后不再离开。有显著的领域性。3月上旬开始营巢,中旬至4月初产卵,多数3枚(1—4枚)。孵卵期30天左右,育雏期约为40天,均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6月中下旬全窝育成后一起飞离巢区。  相似文献   

5.
通采用人工调查, 测量的方法, 记录了董寨自然保护区内2016—2019年共计49个朱鹮巢穴各项数据, 通过分析获得朱鹮巢穴所在位置的气象因子、海拔、郁闭度、巢-觅距、干扰因素等因素与朱鹮窝卵数和繁殖成功率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董寨自然保护区自2016年野化放飞朱鹮到2019年止, 野外巢穴数量逐渐增加, 营巢区域不断扩大, 但营巢地点相对集中; 朱鹮选择筑巢树种多为马尾松, 选择频次显著高于黄山松(P < 0.05)。气象因子(温度和降水量)、朱鹮营巢地海拔、筑巢树种、营巢地林间郁闭度、巢—觅距及人为干扰因素并不影响朱鹮的窝卵数, 但营巢地海拔(P < 0.001)、巢—觅距(P = 0.001)显著影响朱鹮的繁殖成功率, 营巢地海拔越高, 巢—觅距越短, 朱鹮的繁殖成功率越高; 干扰因素中人为干扰对朱鹮繁殖成功率的影响比种间竞争和天敌大, 人为干扰强度越大, 朱鹮的繁殖成功率越低。朱鹮繁殖影响因子的研究为提高董寨自然保护区朱鹮野外繁殖成功率, 当地保护部门更好的保护野外朱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越冬地东方白鹳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陆续在长江中下游越冬地发现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繁殖个体。为了了解该种在当地的繁殖对策和种群现状,2004-2006年在安庆市望江县武昌湖地区(116°51.15′-116°49.47′E,30°19.53′-30°19.79′N)对东方白鹳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东方白鹳在当地开始营巢时间不一致,最早为2月5日,而受干扰的繁殖个体则延至5月6日。观察到的巢全在高压线塔上,巢高34.6±0.8m(n=11),巢间距908.8±1039.4m(n=6)。产卵期最早开始于2月11日,最晚6月21日,窝卵数4.2±0.4(4-5)枚(n=6)。育雏期71.0±16.1d(n=3),日育雏5.1±2.6(n=38),雏鸟离巢时间最早6月14日,最晚9月20日。2004和2005年东方白鹳在该地区共营巢8窝,产卵25枚,孵出雏鸟9只,出飞7只。繁殖失败5巢,其中,人工干扰造成4巢失败,高压电击毁1巢。繁殖不同时期,亲鸟的觅食、休息、警戒、取材、翻卵、育雏、交配、在巢、视野外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而飞翔、行走、理羽、击喙、整巢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雏鸟在发育的不同时期,觅食、飞翔、休息、整巢、在巢、行走、视野外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理羽、警戒、击喙和其它行为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子对笼养朱鹮自然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3~7月,在陕西省洋县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自然繁殖进行了研究。18对繁殖鸟的窝卵数平均为(3.10±0.54)枚,孵化率26.2%,育雏成功率64.7%。当笼舍面积低于某一阈值时,窝卵数与笼舍面积呈明显正相关(Pearson,r=0.591,P<0.01)。出壳数、出飞数均与巢距遮荫树的距离呈负相关(Pearson,r1=-0.674,P1<0.05;r2=-0.677,P2<0.05)。亲鸟的繁殖经验对繁殖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营巢环境是影响自然繁殖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柳鹏飞 《动物学杂志》2021,56(2):213-213
正2011年5月6日,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公园(35°32′46″N,106°40′10″E,海拔1 294 m)内发现乌鸫(Turdusmerula)繁殖巢一个,巢营于一高大柳树上,巢距地面高4.2m,巢中4只雏鸟即将出飞。2016年5月15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十八里铺村(35°61′02″N,106°06′91″E,海拔1 987 m)发现并记录到乌鸫雄性个体1只,生活环境为村庄。2018年5月25日,在该县黄家峡村(35°63′48″N,106°19′86″E,海拔223 0 m),  相似文献   

9.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自2013年开始在秦岭以北的陕西省铜川市开展了朱鹮的再引入工作。通过彩色数字环观察、无线电遥测和卫星跟踪,对再引入的62只朱鹮在2014—2015年2个繁殖季节的活动状况和繁殖状况进行了监测。2年共记录到8个巢,窝卵数为2.5枚±0.9枚,繁殖成功率达80%,高于野生朱鹮。主要营巢树种为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n=5)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n=2),分布在距主要觅食河流沮河300 m以内,巢址特征与野生朱鹮相似。2只卫星跟踪朱鹮的繁殖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62.4 km2和20.1 km2,远高于野生朱鹮。铜川单一的河流觅食环境是限制朱鹮种群繁育壮大的主要因素,采取适宜的湿地恢复和繁殖期投食措施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不同野化训练条件下朱鹮的行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至201 1年1月,在陕西省洋县朱鹮生态园和华阳镇朱鹮野化训练基地,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2处野化训练大网笼中朱鹮(Nipponia nippon)(n洋县=30只;n华阳=22只)的行为进行研究,同时调查2处大网笼野化训练条件的不同.结果表明,在觅食行为的时间分配中,秋季洋县群的划动寻觅、探...  相似文献   

11.
2011年5~7月对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N40°21'~40°22',E96°13'~96°14',海拔1 306 m)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巢址选择和繁殖成功进行研究。调查了58巢的巢址因子,巢主要位于营巢树主枝上,巢距地面高度多为2.0~2.5 m。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巢距地面高度、营巢树高度、营巢树胸径和营巢处树干直径是影响荒漠伯劳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这也是荒漠伯劳适应繁殖地大风天气的结果。既调查巢址数据又明确繁殖情况的49个巢中,红柳(Tamarix ramosissima)(5棵)上巢的繁殖成功率明显高于沙枣(Elaeagnus angusifolia)(43棵)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1棵)上的巢,原因可能是红柳郁闭度大。已知窝卵数和繁殖情况的30个巢中,窝卵数分别为2(1巢)、4(7巢)、5(18巢)、6(4巢)。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窝卵数和繁殖成功率之间差异不显著(χ2=3.921,df=3,P0.05)。发现的63个巢中跟踪监测了54个巢(包括调查巢址数据的和未调查巢址数据的)的繁殖情况,54巢中37巢繁殖成功,成功率为68.52%。所有繁殖失败的巢均为产卵阶段或育雏早期阶段由于同类的破坏而导致繁殖失败,繁殖失败巢的数量随着相邻最近巢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因而,繁殖失败可能与种群密度以及种内竞争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目前全球只有一个约500只的野生种群,分布在我国陕西省洋县。鉴于朱鹮种群的现状,在其历史分布区(Historical range)进行再引入(Re-introduction),扩大野生个体的分布区,是拯救这一物种的根本性措施。为了探讨朱鹮人工饲养个体再引入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法,我们于2004年和2005年在洋县华阳镇进行了两次野化放飞试验。试验的实施参考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SSC)制定的引入规程。在华阳镇的适宜地点搭建了一个面积约1800m2、高15m的六边形网笼,作为释放个体的野化…  相似文献   

13.
2007年至今,我国在陕西宁陕、铜川和千阳,以及河南董寨和浙江德清初步建立了朱鹮(Nipponia nippon)野化放归种群。鸟类的繁殖行为是其生活史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动物个体的营养状态、所处栖息地的质量,以及对栖息地的适应等。本文报道浙江德清朱鹮野化放归种群的繁殖行为,旨在了解其在我国南方的适应情况,为最终建立中国朱鹮南方种群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于2018年4和5月及2020年3至5月对浙江德清野化放归朱鹮的3个繁殖巢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孵卵期和育雏期繁殖行为,总记录时长为134 d,有效数据时长为2 958 h。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朱鹮衔巢材频率、孵卵期以及育雏期行为的影响因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朱鹮翻卵频率与孵卵进程的关系,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朱鹮亲鸟暖雏时长随雏鸟日龄的变化情况,并利用one-way ANOVA分析德清朱鹮与陕西洋县野生种群和其他野化放归种群的换巢频率差异。结果表明,德清朱鹮平均窝卵数3.7 ± 0.3,孵化成功率90.9%,雏鸟出飞率100.0%;繁殖的不同时期、营巢条件和亲鸟性别均显著影响朱鹮的衔巢材频率;朱鹮的翻卵频率随孵卵进程显著下降;亲鸟的暖雏时长在雏鸟11日龄时下降率最大;育雏的不同时期对朱鹮的暖雏时长、换巢频率以及喂雏频率有极显著的影响;环境温度较高可能是导致德清朱鹮比洋县野生种群提前产卵的原因之一;较高的平均窝卵数与出飞成功率表明,朱鹮对我国南方的栖息地较为适应。鉴于本研究发现利用人工巢筐营巢的亲鸟花费更多时间补充巢材,表明人工巢筐的结构和大小有必要优化,建议在今后设计时加大筐壁仰角并减小深度、扩大外径,使人工巢筐更接近于自然巢的盘状结构,同时,应将巢筐底部设计成多孔透气、利于排水的结构,以适应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  相似文献   

14.
1993~2005年,朱鹮在洋县刘家庄村集群营巢,成功繁殖了112窝,产卵372枚,成活雏鸟198只.繁殖地的优势树种为油松,其平均高度为14.9 m.9个样方的香农多样性指数(H)为2.6,乔木的多样性指数为1.8;辛普生指数(D)为0.77,乔木的多样性指数为0.58.繁殖地所有树种的平均密度为0.55株/m2,乔木的平均密度为0.12株/m2.刘家庄村分布有冬水田7.10 hm2.巢位树全部是油松.  相似文献   

15.
正红喉歌鸲(Luscinia calliope)在我国境内的东北和西部地区繁殖,目前繁殖资料报道仅限于《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赵正阶2001)中的记述,该记述是基于长白山地区繁殖种群的观察,其他地区繁殖种群的繁殖资料尚未有公开报道。2011年和2012年两个年度我们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河滩保护站各发现红喉歌鸲1巢,两个年度发现的巢几乎位于同一地点(34°55′56″N,103°44′16″E,海拔2 815 m)。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压输电线路的日益增多,鸟类在输电铁塔上的营巢现象日益普遍,其在鸟类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是备受关注的课题。自2018年首次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发现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在高压输电铁塔上营巢以来,至2020年累计在4个铁塔上统计到7个营巢记录。铁塔巢址通常比树巢更高[(16.3 ± 7.2)m,n = 4],距离干扰源如机动车道[(140 ± 66)m,n = 4]和居民点[(162 ± 95)m,n = 4]较近,距离觅食稻田较远[(235 ± 79)m,n = 4]。铁塔巢址的繁殖生产力为2.3 ± 0.5(n = 6),显著高于树巢,其原因可能是铁塔巢址较为稳固,不易被大风损毁,且天敌危害较少。由于铁塔巢址周边适于营巢的乔木较多,因而这种异常的营巢现象并非源于天然营巢树木的缺乏。对1只铁塔巢址出生的个体进行了卫星跟踪,表明其第1年的扩散距离为2.0 km,小于树巢出生的个体,而且其活动核心区覆盖了巢址和3条输电线路;第2和第3年的活动核心区分别向外扩散15.5 km和15.3 km,但夏季仍有约1个月的时间返回出生巢址附近。可见这些个体对铁塔和输电线路这种特殊的出生地有较深的印记,今后选择在铁塔上营巢的可能性较高。根据近年来朱鹮在铁塔上的营巢记录和巢址的重复使用情况,我们认为这一异常营巢行为并非偶然个例,今后会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能会对电网安全造成潜在风险。2018年的一个铁塔巢址造成输电线路的跳闸后,幼鸟被成功转移至旁边弃用的喜鹊(Pica pica)巢中并顺利出飞,这为类似情况的应对处理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此外,建议在野生朱鹮分布区的高压输电铁塔的安全位置安装人工栖架和人工巢筐,既可以满足朱鹮的繁殖需求,又能减少对输电线路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9-10月,我们对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共发现其游荡期夜宿地23个,其中20个有朱鹮夜宿,分布在洋县(16个)、宁陕县(3个)和城固县(1个)。对这些夜宿地进行了的同步调查,共统计到野生朱鹮1 090只,其中97.2%分布在洋县境内。最大的夜宿集群数量为184只,集群数量超过40只的夜宿地共11个,累计停歇的朱鹮占总数的91.7%,表明野生朱鹮在游荡期有趋于集结较大群体夜宿的习性。朱鹮野生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9.0%,据此估算,截至秋季朱鹮幼鸟的存活率约为67.2%。加强对保护区以外,尤其是野生朱鹮新扩散地区的的保护管理,将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的扩散,进一步增加这一濒危物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6—7月,在云南省双柏县法脿镇境内(101°52'18″E,24°34'28″N,1 350 m)发现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a在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巢内寄生繁殖的现象。6月12日,在法脿镇境内某河谷峭壁的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上发现一窝营巢的红嘴蓝鹊,鸟巢筑于离地5 m左  相似文献   

19.
河北张家口康巴诺尔湖国家湿地公园遗鸥繁殖群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4年4月14日在张家口市康保县康巴诺尔湖国家湿地公园(东经114°35′06″~114°36′32″,北纬41°49′05″~41°50′33″)发现遗鸥(Larus relictus)3 000余只。同年7月在湖边发现新繁殖的遗鸥幼鸟觅食。2015年4月底发现遗鸥在湖心岛筑巢产卵,同年6月采用国产大疆精灵3四轴航拍飞行器航拍法及样方法统计湖心岛遗鸥种群数量,共记录遗鸥成鸟2 100余只,806巢,出壳雏鸟2 080只。此次发现属于我国遗鸥繁殖地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20.
正绿孔雀(Pavo muticu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部、南部及西部地区,国内关于其在野生状态下的繁殖生物学资料较为缺乏,仅郑作新(1979)、杨岚等(1995)对绿孔雀的巢与卵等有简单描述记录,但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尚无确切的野外绿孔雀巢的影像资料发表。2017年5月20日,在元江上游绿汁江流域的楚雄市双柏县(23°25′55″N,101°11′13″E,海拔1 132 m)境内进行样线调查时惊飞绿孔雀,从而发现1处绿孔雀繁殖巢(图1、2)。该巢简陋,无明显边界,几乎无巢材,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