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球甘兰下胚轴组织培养形态发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球甘兰离体下胚轴培养,近切口的中柱薄壁细胞首先启动分生,中柱外的内皮层,皮层,表皮细胞随后也启动分生。随着愈伤组织的生长和愈伤形成层的建成,维管组织与分生组织产生。组织培养中出现的多倍性细胞团和单倍性细胞,不会引起原二倍体物种的遗传性变异和性状变化。在愈伤组织中,芽多为外起源。由原体原始细胞和原套原始细胞发育成芽原基,进一步形成不定芽。另外,不定芽还可由外植体皮层内薄壁组织直接产生。不定根为内起  相似文献   

2.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经10℃低温处理2d的绿豆下胚轴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结果表明,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大部分细胞的损伤是可逆的而非致死性的,如内质网膜模糊和呈颗粒状;线粒体呈现不同程度的膨胀,其数量增加,且聚集分布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附近,核糖体聚集成为多聚核糖体等。也有小部分细胞受到的伤害是致死性的,如细胞质电子密度显著升高,质体中淀粉粒过度积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膨胀和解体,小液泡频繁吞噬细胞质和细胞器,细胞自溶死亡等。  相似文献   

3.
星叶草下胚轴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叶草的茎部很短,下胚轴的长度几乎占有植株的整个高度。纤细的下胚轴主要依靠表皮层细胞外壁角质膜的增厚,以及中央初生木质部束的支持。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之间可见到2—3层排列规则或不规则的薄壁组织细胞,但是没有维管形成层的发生。这种植物的根茎维管组织的过渡区域,看不到一般双子叶植物中所见到的初生木质部束扭曲、分开或倒转的现象。伸向子叶的子叶迹,直接由原生木质部极外面的一群薄壁组织细胞分化形成。第一和第二片叶子的叶迹则在初生韧皮部中间发生。  相似文献   

4.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经10℃低温处理2d的豌豆下胚轴细胞超微结构的结果显示,10℃低温处理后,豌豆下胚轴细胞超微结构未受到显著伤害,但其一些抵御寒冷的适应性能力有变化。质膜呈波浪状,或质壁分离,或凹陷、外凸形成小泡;中央大液泡和细胞质内、以及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附近多处出现泡状结构或小泡;多数质体变形为哑铃形、变形虫形、马蹄形、镰刀形和棒状等,其中的淀粉粒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
6.
建立了拟南芥下胚轴原生质体的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观测到的全细胞电流主要是外向K+电流,其对胞外K+浓度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并为K+通道阻断剂Ba2 显著抑制,外源ATP和Ca2 分别对拟南芥下胚轴原生质体的全细胞外向K 电流有显著影响,表明拟南芥下胚轴细胞质膜外向K+通道,可能通过蛋白磷酸化或Ca2 信使调控的机制,参与细胞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7.
宋雨函  张锐 《生命的化学》2021,41(6):1116-1125
自然条件下,植物种子在地下萌发后需要穿透土层,才能吸收阳光开始光合作用并逐步进入自养阶段。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后主要借助下胚轴伸长来实现出苗,单子叶植物则依靠胚芽鞘的生长来破土。下胚轴的伸长速度及长度关系到植物能否破土出苗以及苗势,因此,下胚轴的伸长生长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第一个关键阶段。本文综述了高等植物下胚轴的伸长过程、伸长的细胞学机制以及植物激素、环境信号和营养代谢状况调控下胚轴伸长的分子机制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白桦下胚轴再生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白桦下胚轴的再生系统作了研究。讨论了不同的基本培养基、激素组成、培养条件及外植体的生理年龄在不同阶段产生的效应。通过诱导、分化和生根阶段, 得到了再生植株, 提出了最适的基本培养基、激素组成、培养条件及下胚轴外植体的生理年龄, 为白桦的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拟南芥下胚轴伸长与向光性的分子调控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楠  王超  潘建伟 《植物生理学报》2014,(10):1435-1444
下胚轴快速伸长和向光性是高等植物进行固着生活的重要适应性机制,是子叶钻出土层进行光形态发生和光合作用的必要前提。拟南芥下胚轴因其简单的生理形态结构和特异的生理功能而成为剖析植物细胞伸长和向性生长的理想模式系统。本文主要介绍光和植物激素调控拟南芥下胚轴伸长和向光性弯曲的生理基础、遗传学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理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物的甾类激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Hewitt等1980,周永春和曹宗巽1982,王焕民和曹宗巽1986,Jones和Roddick 1988,Simons和Grinwich 1989,Zhang等1991a,b)。而这些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雌二醇可以促进多种植物开花,增加菠菜、女蒌菜等雌花比例;雌酮和雌二醇在适当浓度下可以促进豌豆  相似文献   

11.
慈姑导管仅在根中出现。根的后生木质部中央导管由顶端平截、单穿孔的网纹导管分子连接组成;周围较小的导管分子和管胞有从梯纹管胞向导管分子演化的各种过渡类型;有一至多个梯形穿孔或单穿孔发生在导管分子的端壁或侧壁,并有分枝型导管分子存在,特别在根与主茎连接处尤为明显。管胞亦有分枝与不分枝的类型。  相似文献   

12.
慈菇匍匐茎中分泌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慈茹匍蔔茎的分泌道是裂生的胞间道,分布于匍匐茎的基本组织中。单个分泌道原始细胞起始于离茎端约1毫米处的基本分生组织中,原始细胞经分裂形成5—7个上皮细胞包围着中央的裂生腔隙,成为管道系统。上皮细胞无鞘细胞包围。上皮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发达,并溢出小囊泡向着分泌道腔隙面壁的质膜附近迁移,乳汁中亦存在大量完整的小囊泡。上皮细胞和外围薄壁细胞之间的壁层具有大量胞间连丝,小囊泡和内质网的膜结构与胞间连丝末端相接,同时可见上皮细胞的质膜在数处反折内陷,形成袋状结构,在与上皮细胞相对的薄壁细胞内也有同样现象出现,袋状结构内含小形颗粒或囊泡,并在结构上显示出上皮细胞与相邻薄壁细胞间存在着活跃的物质交流。由此认为。代谢物质以整体小囊泡的形式经胞间连丝或内陷的质膜向分泌道迁移是物质运输和分泌的可能方式之一。在电镜下观察,液泡中的积聚物与乳汁十分相似,液泡可能是乳汁的贮存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13.
匍匐茎的发生一般见于主茎倒二或倒三叶原基的叶腋部位。在匍匐茎发生区域的主茎一侧,匍匐茎原始细胞的基部形成壳状区;壳状区的形成对匍匐茎原基的外凸起一定作用。匍匐茎无居间分生组织;它的伸长依靠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横向分裂,使轴向细胞数目增多,并使细胞的轴向延伸。球茎的膨大是通过匍匐茎第8—10节基本分生组织的细胞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然后细胞体积的扩大来实现的。球茎中的淀粉一般为单粒淀粉;匍匐茎中的淀粉由单粒和复合两种淀粉粒组成。  相似文献   

14.
主要研究了水环境中Cd2+污染对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根的毒害影响。结果表明:在Cd2+胁迫下,慈姑根出现不同程度的褐变、发黑,生长受到限制;叶和根尖细胞超微结构受损,叶绿体膨大、类囊体排列紊乱、线粒体嵴减少、空泡化、染色质凝集等;根尖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细胞壁增厚、细胞形状扭曲和排列不规则现象。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随外界Cd2+浓度增大,单个慈姑根尖中的Cd2+含量升高,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Cd2+对慈姑的毒害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15.
16.
泽泻和慈姑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了泽泻和慈姑的核型,并综合形态与孢粉学资料,认为慈姑比泽泻进化。结合前人对泽泻属和慈姑属核型的研究,简论了它们的演化。对泽泻的间期细胞核仁数也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17.
胡金朝 《西北植物学报》2012,32(8):1573-1578
分别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标记,并运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慈姑根尖固定后酶解获得的去壁细胞和细胞团块以及根尖细胞分裂周期中微管骨架列阵进行详细观察,以探索高等植物微管周期的普遍性。结果表明:慈姑根尖固定后酶解可获得大量结构完整的去壁细胞与细胞团块;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可见,慈姑根尖细胞中丰富的蛋白物质以及处于不同分裂期的细胞核染色体;免疫荧光观察可见,慈姑根尖细胞周期中微管骨架保存较好,主要有周质微管、早前期带微管、纺缍体微管和成膜体微管4种循序变化的排列方式,构成了高等水生植物分裂细胞中典型的微管周期。实验结果证明,高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微管周期具有相似性,为植物微管周期概念提供了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Protease inhibitors play key roles in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rrowhead protease inhibitor A (API‐A), a member of the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family, can inhibit two trypsin molecules simultaneously. In the present work, API‐A from Sagittaria sagittifolia has been cloned, expressed, purified and crystallized in complex with bovine trypsin. The crystals were obtained by the sitting‐drop method. A data set was collected to 2.48 Å resolution from a single crystal. The crystal belonged to space group C2221, with unit‐cell parameters a = 76.63, b = 110.86, c = 152.99 Å, α = β = γ = 90°.  相似文献   

19.
桃下胚轴高频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桃品种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因型、不同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组合等对桃下胚轴离体再生不定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桃下胚轴再生率差异显著;QL为'97-8-4'和'甜桃王'的最适基本培养基,MS为'金童5号'的最适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用2.0 mg/L BA+0.04 mg/L NAA或单独使用2.0 mg/L BA的再生效果好.'97-8-4'在QL+2.0 mg/L BA+0.04 mg/L NAA+100 mg/L肌醇的培养基中再生率最高,为94.44%;'甜桃王' 在QL+2.0 mg/L BA+0.04 mg/L NAA+100 mg/L肌醇+500 mg/L CH的培养基中再生率最高,为80.42%;'金童5号'在QL+2.0 mg/L BA+0.04 mg/L NAA+200 mg/L肌醇的培养基中再生率最高,为78.00%.  相似文献   

20.
野慈姑自然群体异交率的定量估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小凡  陈家宽 《遗传》2000,22(5):316-318
用自然群体取样和同工酶遗传标记的方法对沼生植物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inn.)及其变型长瓣慈姑[S.trifolia Linn.f.longiloba(Turcz.)Makino]的异交率作了定量研究,3个自然群体的异交率估计值为=91.0%~98.0%,表明该种为异交占绝对优势的交配系统。在野慈姑各群体间未发现异交率的显著差异。Abstract:The outcrossing rates of Sagittaria trifolia Linn.and S.trifolia Linn.f.longiloba(Turcz.) Makino,a helophyte species and a form under the species,were estimated by sampling from natural habitats and using isozyme locus as genetic marker.According to the values of outcrossing rates in 3 populations( =91.0%~98.0%),the mating system of the species studied was found to be dominated by outcrossing mechanisms.Statistical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utcrossing rates among the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