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全面了解江西省野生维管植物资源的现状并为开展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基础资料, 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收集、标本考证、数据分析, 并结合作者的野外调查结果, 按照维管植物最新的分类系统整理出江西省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并根据标本信息核实了每个物种县市级的分布信息。结果显示, 江西省共有野生维管植物214科1,253属4,761种(含种下等级), 其中石松类与蕨类植物35科103属444种, 裸子植物5科21属36种, 被子植物174科1,129属4,281种。石松类与蕨类植物中, 物种数最多的前5个科为鳞毛蕨科(84种)、水龙骨科(55种)、凤尾蕨科(49种)、蹄盖蕨科(47种)和金星蕨科(47种), 最多的属是鳞毛蕨属(Dryopteris, 40种); 裸子植物中物种数最多的科和属为松科(7属12种)和松属(Pinus, 5种); 被子植物是江西省野生维管植物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分别占科、属、种总数的81.3%、90.1%和89.9%, 其中种数最多的前5个科分别是禾本科(315种)、菊科(241种)、蔷薇科(228种)、唇形科(200种)和豆科(197种), 前6个属依次是薹草属(Carex, 71种)、悬钩子属(Rubus, 66种)、冬青属(Ilex, 56种)、蓼属(Persicaria, 40种)、珍珠菜属(Lysimachia, 37种)和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37种)。江西省维管植物调查呈现出地区不均衡性, 建议增加后续调查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尤其在武夷山脉、赣南山区、鄱阳湖湿地等生物多样性较高或较特殊的地区进行补充采集。同时, 本文呼吁加强专科专属的分类学研究, 为后续名录的修订与完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杨永 《生物多样性》2021,29(12):1599-189
定期开展物种红色名录评估, 了解植物濒危状态、致危因素变化, 对于物种保育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国产裸子植物的最新评估结果, 并与2013版红色名录进行了比较。本次评估了国产裸子植物274个种和种下分类群(隶属于8科37属)。与2013版红色名录相比, 本次评估减少了2科, 增加了3属和40个种和种下分类群。分类群变化是由于上次评估遗漏属种、新类群、新分布记录以及分类群名称和等级变化所致。本次评估有139个种和种下分类群被列入受威胁等级(包括极危、濒危和易危), 占总评估种类的50.7%, 与2013版的51.0%相比, 受威胁程度基本不变。物种自身进化属性、资源过度利用、生境丧失和全球变暖是国产裸子植物的主要致危因素。此外, 还有27种列为数据缺乏(DD), 占总种数的9.9%, 较2013版略有增加, 表明我国裸子植物需开展针对性野外调查和相关研究, 以摸清物种的野外生存现状, 为深入认识我国裸子植物濒危程度奠定数据基础。新的红色名录评估对濒危物种保育实践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艳艳  刘畅  魏晓新 《生物多样性》2022,30(2):21344-Boston
合理的物种划分和深入的系统学研究对理解物种的进化历史、物种编目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松属(Pinus)是裸子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 也是北半球针叶林的重要组成成分。白松亚组(Subsect. Strobus)隶属于松属白松亚属(Subg. Strobus)五针松组(Sect. Quinquefoliae), 是松属物种数目最多的亚组之一, 其中半数以上物种分布在我国及周边地区。白松亚组(又称五针松亚组)所有物种针叶均为五针一束, 由于形态相近、种间遗传分化小和野外调查不充分, 这些五针松的物种界定和种间关系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此外, 亚热带地区大多数五针松物种的地理分布非常狭窄或群体片断化严重, 已有多个物种被IUCN评估为受威胁物种。在2021年9月我国新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 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和毛枝五针松(P. wangii)也由原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调升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近年来, 得益于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在裸子植物等大基因组的木本植物类群中的成功应用, 我国及周边地区五针松的种间关系和群体历史得到初步解析。本文主要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及周边地区的五针松在系统分类、群体遗传及物种保护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 提出未来应当充分重视基础研究和野外调查, 并加强学科交叉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以实现濒危物种的精准保护。  相似文献   

4.
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是制定野生动物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两栖、爬行动物在生物演化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又是脊椎动物分类体系变动较大的类群。为了掌握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现状, 促进湖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野生动物管理工作, 我们参考分类学及分子生物系统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系统地收集了近10多年来有关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的文献资料, 结合团队长期以来的野外调查数据, 对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名录进行了整理与更新(截止到2021年10月31日)。结果表明: 湖南省已记录两栖动物2目10科30属86种(含亚种), 爬行动物2目22科55属105种(含亚种), 其中中国特有种分别有62种和30种, 湖南省特有种分别有10种和4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的两栖动物有11种, 爬行动物有10种; 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21)受威胁等级的两栖动物有20种, 爬行动物有30种。此外, 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特征明显, 以东洋界种类为主(81.2%), 广布种较少(18.8%), 无古北界种。在地理分布上, 湘南山地丘陵区、湘西北山地区是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区域物种编目及适时更新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实践的必要前提。本文基于福建省全省网格化的野外调查, 并整合文献资料(截至2021年12月), 更新了该省现生本土两栖、爬行动物名录。本名录共收录两栖动物2目9科29属55种、爬行动物2目25科72属126种。其中, 分别有4种两栖动物和2种爬行动物是福建省特有种; 24种两栖动物和18种爬行动物的模式产地位于福建省。与《福建省两栖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和《福建省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的物种名录相比, 本名录新增物种22种, 删除8个物种, 修订64个物种的名称。有6种爬行动物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分别有5种两栖动物和25种爬行动物被列为II级保护动物。10种两栖动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四卷): 两栖动物》评估为受胁物种(2种极危, 1种濒危, 7种易危, 分别占两栖动物物种数的3.64%、1.82%和12.73%); 41种爬行动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 爬行动物》评估为受胁物种(11种极危, 15种濒危, 15种易危, 分别占物种数的8.73%、11.90%和11.90%)。  相似文献   

6.
师雪芹  王健 《生物多样性》2021,29(6):798-159
物种名录是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本底性资料, 及时更新生物物种名录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促进基础数据共享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及时总结安徽省苔藓植物的分类学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和分析, 整理出安徽省苔藓植物名录。结果显示, 安徽省共有苔藓植物95科253属777种, 其中角苔类3科3属3种, 苔类36科62属185种, 藓类56科188属589种。种数多于25的科为青藓科、细鳞苔科、丛藓科、真藓科、灰藓科、提灯藓科、白发藓科、绢藓科和蔓藓科。种数多于15的属为青藓属(Brachythecium)、真藓属(Bryum)、绢藓属(Entodon)、光萼苔属(Porella)、羽苔属(Plagiochila)、灰藓属(Hypnum)、凤尾藓属(Fissidens)、棉藓属(Plagiothecium)和耳叶苔属(Frullania)。区系成分组成上, 安徽苔藓植物以东亚成分占优势, 达到44.40%, 温带成分占31.53% (其中以北温带型最多, 占25.61%), 热带成分占18.92% (其中以热带亚洲成分最多, 达到10.30%)。安徽省共有中国特有苔藓55种, 濒危种1个, 易危种8个。安徽苔藓植物调查呈现出地区不均衡性, 建议在广泛调查的同时加强名录修订和专科专属研究, 对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时空变化下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勇  龚大洁 《四川动物》2022,(2):223-232
本文基于前人对陕西省两栖爬行类基础调查文献的总结,重新整理、修订了陕西省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并分析了区系分布特征。截至2021年6月底,记录陕西两栖动物2目9科20属28种,爬行动物2目15科34属57种,比《陕西省脊椎动物名录》记录的两栖动物(26种)删除或修订了11种,爬行动物(51种)删除或修订了13种,增补了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9种。中国特有种3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受威胁物种20种。动物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15种(17.65%),东洋界51种(60.00%),广布种19种(22.35%);分布型以南中国型为主(38种),东洋型次之(14种),古北型最少(2种)。生态类型以水栖-流溪型和陆栖型为主(共65种)。在动物地理省级区划中,秦岭南坡山地省物种数最多(82.35%),秦岭北坡山地省次之(52.94%),陕北沙漠省最少(11.76%)。本文通过整理并修订陕西省两栖爬行类物种与分布名录,旨为后续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2019,27(6):698-703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简称《国家重点保护名录》)、《具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简称地方重点保护名录)。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实施后,《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修订工作提上日程。修订《国家重点保护名录》应明确该名录与《三有名录》之间的关系,前者要突出重点,体现保护优先和方便管理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保护责任。建议依据物种的濒危属性、特有属性、稀有属性、珍贵属性以及管理属性来确定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的级别。保护名录可以采取将整个属、整个科等较高的分类阶元集体列入原则(Principle of Clump Listing)。当一个亚种、一个种群有显著的进化潜力和确定的分布区时,也可以应用拆分列入原则(Principle of Splitting Listing),将其作为管理单位列入物种保护名单。此外,还应密切跟踪并及时更新物种分类法的变化、制订保护级别的判定标准、编写物种恢复计划指南、制定《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修订程序。建议为每一个重点保护物种制定相应的种群和生境恢复计划。根据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动态管理的需要,通过定期评估,及时对列入名录的物种进行升级、降级、删除或维持现有保护等级等处理。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每5年组织科学论证评估,根据论证评估情况进行调整,也可以根据野生动物保护的实际需要及时进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公布;名录调整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不断适应各种新的变化和要求至关重要。为提高名录调整的效率和合理性,有必要建立一套高效的遴选方法。本研究使用公开的中国脊椎动物名录(不含海洋鱼类)数据,从国内外已广泛使用、由专门的组织或机构编制发布的专项名录中,选用了6项8个指标并赋予权重来遴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调整名录,并进行了案例研究。所得到的案例名录有一级保护动物204种、二级718种,合计922种,其中92.0%的物种与2021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相对应部分相同,两者一致性较高;2021年名录中有8.0%的物种未进入案例名录,案例名录中有7.6%为新增种,并对部分物种的保护等级进行了调整。案例名录明显提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红色名录中受威胁种、中国特有种的保护比例(分别提升了6.5%、5.2%和5.6%),契合遴选出更濒危、更有意义、更具代表...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种子植物, 但对该地区特有植物的区系特征以及多样性还鲜有报道。本文通过植物志(书)以及在线数据库, 整理了只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种子植物名录及其地理分布, 分析了它们的科属特征、区系成分以及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共有特有种子植物3,764种, 隶属113科519属, 多数为草本植物(76.3%); 包含100种以上的科有菊科、毛茛科、列当科等15个, 属有马先蒿属(Pedicularis)、杜鹃花属(Rhododendron)、紫堇属(Corydalis)等7个; 从属的区系成分来看, 温带成分占主导(67.5%)。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多样性格局呈现从高原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的趋势, 其中东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的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而且多数物种分布在高原的中海拔地带。理解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特征及多样性格局对探讨高原植物区系的演化历史和物种保护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兰科(Orchidaceae Juss.)是被子植物最大科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具生态、观赏、药用、食用、文化、科研等多重价值,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重点保护类群。中国是野生兰科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从原始类群到高级类群的一系列进化群以及复杂多样的地理分布类型。对中国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和濒危、保护情况进行综合阐述、分析,并针对未来兰科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展望。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发布打开了我国兰科植物保护新局面,加强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兰文化和散落民间的相关传统知识的归纳整理及科学普及,重视兰科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并根据传统知识线索,探索兰花新品种和药食新资源,不仅可能成为兰科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新思路和新动力,也将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端, 省下辖区划分复杂而繁多, 植被可分为3大区域: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本名录主要参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东北植物志》《东北植物检索表》《黑龙江省植物志》《黑龙江省树木志》《东北植物分布图集》《东北草本植物志》等著作、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和来自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SII)、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东北林业大学植物标本室(NEFI)、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NEAU)、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东北生物标本馆(IFP)的标本资料以及最近发表的文献资料。由于“无分布”比“有分布”的信息相对较难确定, 我们在整理数据时, 轻易不删除重要著作中已经有收录的物种, 除非有较可信的证据, 这可能使得本数据集的物种数量稍偏多。本名录中物种分布精确到县级, 共收录黑龙江省野生维管植物132科651属2,276种(亚种、变种), 有凭证标本的本土植物2,122种(亚种、变种), 广泛入侵的44种, 无凭证标本但是有较可靠资料的154种。其中石松类2科6属17种, 蕨类植物16科34属81种, 裸子植物3科6属20种, 被子植物111科605属2,158种。收录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2科25属39种。黑龙江野生维管植物中, 菊科(67属258种)、禾本科(61属187种)、莎草科(14属174种)、毛茛科(18属124种)和蔷薇科(24属112种)所含种数较多。统计发现, 黑龙江省物种县域分布差异较大, 131个县级行政单位中, 物种数超过1,000的约占1/6, 且县级分布数据严重不均衡。本名录中, 省级名录的可信度相对较高, 县级分布数据质量还需要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湖北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后河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区系组成的变化, 我们通过样线、红外相机调查和检索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后河保护区鸟类名录, 并将其与后河保护区1999年科学考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于2017-2019年共在后河保护区内设置了82 km的鸟类调查样线, 共在309个位点上放置了红外相机, 累计99,586个相机日。我们用“后河” “鸟类” “湖北省”等关键词搜索相关出版物, 并查阅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经审核后发布的鸟类信息, 结合样线和红外相机调查结果形成后河保护区鸟类名录。共整理得到后河保护区鸟类255种, 隶属于16目55科。其中, 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种, 包括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s); 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46种, 包括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棉凫(Nettapus coromandelian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灰林鸮(Strix aluco)、蓝鹀(Emberiza siemsseni)等。此外, 后河保护区有11种中国特有鸟类, 占我国特有鸟类种数(n = 93)的11.83%。在区系成分上, 后河保护区鸟类以东洋种为主(151种, 占59.22%), 其次为广布种(55种, 占21.57%)。与1999年科学考察结果相比, 鸟类增加了116种, 其中有1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在区系组成上, 后河保护区内东洋种占比增加, 包括分布区向北扩散的物种成分。此外, 本次调查未记录到20世纪在保护区内有分布的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和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本研究表明, 后河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高、特有种及珍稀濒危物种丰富, 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后河保护区内野生鸟类动态变化, 可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案设计和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经调查,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植物46种,隶属于29科39属,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一级保护的有5种,二级保护的有29种.建议将19种列入国家保护名录,20种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其中包括广东新分布6种,粤北及南岭特有种9种.分析了广东南岭珍稀濒危植物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为破坏,并针对所受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苏铁类植物含2科10属, 是现存种子植物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保护价值。苏铁属(Cycas)是唯一在中国有自然分布的苏铁类植物, 约20种, 多数种类为中国特有。中国的苏铁属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 大部分种类为狭域分布的类群, 其生存繁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均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基于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和野外调查, 本文对中国苏铁属植物的研究和保护进行了阶段性总结。介绍了中国苏铁属植物分类研究、地理分布; 阐述了中国苏铁植物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提出了保护方案的制定应遵循遗传学特征等科学依据。文中总结了我国苏铁植物保护科研工作中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 (1)苏铁植物基础科学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2)苏铁植物生境破坏较为严重, (3)人为盗采贩卖依然猖獗而苏铁植物园林园艺育种事业却举步不前, (4)苏铁自身生物学特性导致繁殖困难, (5)迁地保护难以保证苏铁种质“纯洁性”等, 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以期为我国苏铁属植物的研究、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冰  覃海宁 《生物多样性》2022,30(7):22397-23
中国高等植物多样性编目是“中国生物物种名录”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后植物志时代对中国高等植物的物种名录进行修订和年度更新。自2017年深圳国际植物学大会以来, 中国高等植物物种名录已进行了5次年度更新。名录参考最新的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对各大类群全面采用有分子证据的新分类系统, 收录5年来发表的中国植物新类群和新记录, 补充往年遗漏的部分类群, 并依据新的专科专属的修订结果对发生属间分类变动的类群进行了更新。目前的中国高等植物物种名录包含角苔类4科9属27种, 苔类62科170属1,081种94个种下等级, 藓类94科453属2,006种154个种下等级, 石松类3科12属165种4个种下等级, 蕨类38科177属2,215种228个种下等级, 裸子植物10科45属291种118个种下等级, 被子植物272科3,409属32,708种6,909个种下等级, 共计483科4,275属38,493种7,507个种下等级, 较5年前增加了19科270属2,334种。  相似文献   

17.
DNA barcoding is a tool to provide rapid and accurate taxonomic identification using a standard DNA region. A two-marker combination of rnatK+rbcL was formally proposed as the core barcode for land plants by the Consortium for the Barcode of Life Plant Working Group. However, there are currently no barcoding primers for matK showing high universality in gymnosperms. We used 57 gymnosperm species representing 40 genera, 11families and four subclasses to evaluate the universality of nine candidate matK primers and one rbcL primer in this study. Primer (1F/724R) of rbcL is proposed here as a universal primer for gymnosperms due to high universality. One of the nine candidate matK primers (Gym_F1A/Gym_R1A) is proposed as the best "universal" matK primer for gynnosperms because of high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uccess and routine generation of high quality bidirectional sequences. A specific matK primer for Ephedra was newly designed in this study, which performed well on the sampled species. The primers proposed here for rbcL and matK can be easily and successfully amplified for most gymnosperms.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199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下称《名录》(第一批))明确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范围, 为依法强化保护、规范无序开发利用、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奠定了基础。20多年来, 我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需要对《名录》进行调整。2018年,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启动《名录》调整工作, 物种的遴选遵循了5条基本原则和4条补充性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涉及中国珍稀濒危物种, 具有重要经济、文化、科研、生态等价值物种的入选以及部分物种的排除。经国务院批准, 2021年9月7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调整后的《名录》, 包括真菌类、藻类、苔藓、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共计约1,101种(455种和40类)野生植物列入其中。本文简要介绍了《名录》调整的必要性、原则和程序及调整后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