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卵期家蝇MuscadomesticaL .卵巢中的信息化学物质诱引家蝇产卵。行为试验表明 ,雌蝇产卵时优先选择被成熟卵巢污染过的发酵麦麸 ,诱集的产卵百分率依次为 :发酵麦麸 + 1对卵巢 >湿麦麸+ 1对卵巢 >发酵麦麸 >湿麦麸 ;卵巢提取物同样对产卵雌蝇有诱集活力。产卵雌蝇卵巢正己烷、二氯甲烷以及乙酸乙酯的提取物均能诱集雌蝇产卵 ,诱集的产卵百分率依次为 :雌蝇卵巢正己烷提取物 >乙酸乙酯提取物 >二氯甲烷提取物。推测家蝇卵巢中的信息化学物质可能含有家蝇产卵聚集信息素的组分。  相似文献   

2.
黄胸鼠昼夜活动节律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啮齿动物的昼夜活动有一定的周期性。其活动期和安静期相互交替着,这种日节律周期可分为旦出、夜出、晨昏和全昼夜活动类型。从活动高峰型又可分:单峰、双峰和多峰等类型。最近,曾缙祥等对小家鼠和褐家鼠昼夜活动作了研究。但对我国南方主要家鼠——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昼夜活动节律的专文报道至今还未见到。为此,我们于1982年2月15日至11月3日在福建省龙溪县团结公社卫生院对黄胸鼠昼夜活动作了初步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何毅 《植物杂志》2009,(11):40-43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有关昆虫产卵节律的报道,如埃及伊蚊、棉红铃虫、果蝇类和柞蚕。近些年来有关产卯节律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欧洲玉米螟(上)和长红猎蝽(下)。  相似文献   

4.
家蝇不同地理种群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家蝇Musca domestica L 14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筛选家蝇优良品种用于大规模饲养.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群卵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化蛹率,蛹的羽化率,成虫产卵量、寿命及性比均有较显著差异.产卵量是衡量家蝇能否进行大规模人工饲养主要的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新疆石河子种群(28.4粒)和浙江杭州种群(24.4粒)的单雌日平均产卵量显著大于其它种群,因此建议选取新疆石河子种群和浙江杭州种群进行大规模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5.
何毅 《生命世界》2009,(11):40-43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出现了有关昆虫产卵节律的报道,如埃及伊蚊、棉红铃虫、果蝇类和柞蚕。近些年来有关产卯节律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欧洲玉米螟(上)和长红猎蝽(下)。  相似文献   

6.
昆虫生物钟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昆虫生物钟节律的研究是人类了解生物节律的重要途径。昆虫在生理和行为上具有广泛的节律活动,如运动、睡眠、学习记忆、交配、嗅觉等节律活动,其中昼夜活动行为节律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昆虫乃至高等动物普遍具有保守的昼夜节律系统,昼夜生物钟节律主要包括输入系统:用于接受外界光和温度等环境信号并传入核心振荡器,使得生物时钟与环境同步;核心时钟系统:自我维持的昼夜振荡器;输出系统:将生物钟产生的信号传递出去而控制生物行为和生理的节律变化。早期分子和遗传学研究主要关注昼夜节律振荡器的分子机制及神经生物学,阐明了昼夜生物钟节律的主要分子机制及相关神经网络。最近更多的研究关注生物钟信号是如何输入和输出。本文以果蝇运动节律的相关研究为主要内容,围绕生物钟输入系统、振荡器、输出系统这3个组成部分对昆虫生物钟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冯炎 《动物学研究》1989,10(1):65-69
家蝇(Musca domestica Linnacus)是我国广布蝇种之一,常活动于住宅内外,与人关系十分密切。1983年至1984年在雅安,对它的昼夜活动规律作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王争艳  莫建初 《昆虫学报》2009,52(11):1280-1284
在中国许多地区, 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 F.已侵入过去由家蝇Musca domestica L.占绝对优势的垃圾生态位, 逐渐成为城市蝇类的优势种. 为了解单独和混合饲养时食物种类对家蝇和大头金蝇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室内观察了野外大头金蝇和家蝇F1代在湿麦麸、猪瘦肉以及两者混合物上的产卵选择和生活史. 结果显示: (1)大头金蝇嗜在含有猪瘦肉的基质上产卵, 而家蝇嗜在含有麦麸的基质上产卵;(2)初孵家蝇和大头金蝇幼虫都能在含有瘦肉的食物上发育至成虫. 在麦麸上, 初孵家蝇幼虫能发育至成虫, 而初孵和2龄大头金蝇幼虫在进入下一龄期前全部死亡, 但少数3龄大头金蝇幼虫能发育至成虫;(3)等量初孵家蝇与大头金蝇在含有猪瘦肉的食物上共同生长时, 与家蝇相比, 大头金蝇的发育历期较短、存活率较高. 与家蝇在麦麸上共同生长时, 与在麦麸上独立生长的同龄大头金蝇相比, 大头金蝇的发育历期较短、存活率较高. 这些结果表明, 共生时家蝇可促进大头金蝇对植物质营养的利用, 这也许是大头金蝇能成功侵入家蝇占绝对优势的垃圾生态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家蝇(Musca domestica L.)广州种群繁殖力及卵黄蛋白发生的影响,旨在为利用家蝇广州种群大规模高效养殖提供技术支持。选同一天刚羽化的健康雌、雄蝇,分别置于20、24、28、32和36℃环境下单对饲养,重复6次。每天测定成虫日产卵量、卵孵化率及死亡数等,统计家蝇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成虫寿命、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同时自雌蝇羽化第一日起,连续15 d,每天每个温度处理下取雌蝇3头,采用间接酶联免疫(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ID-ELISA)法测定5种温度下雌蝇每日卵黄蛋白合成量及羽化后前15 d卵黄蛋白合成总量。结果表明,温度对家蝇成虫繁殖力影响显著。产卵量以24℃环境下最高(1 921.17粒/雌),24~28℃时产卵量显著下降。28℃时卵孵化率最高(93.48%),高或低于此温度,卵孵化率显著下降,当温度达36℃时,孵化率仅为60.78%。雌蝇在20~28℃范围内产卵期差异不显著,32℃及以上温度下,雌蝇产卵期显著缩短。产卵前期以20℃最长(9.83 d),28℃最短(3.00 d),高于28℃产卵前期又显著延长。雌、雄蝇寿命均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缩短。温度对广州种群雌蝇羽化后前15 d的卵黄蛋白合成影响显著,24℃下前15 d合成的总卵黄蛋白最高(1 683.15μg/雌),其次为28℃(1 591.95μg/雌),20℃最低(232.81μg/雌)。家蝇广州种群在24~28℃繁殖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家蝇MuscadomesticavicinaMa-cquart的人工饲养时,发现一种有趣的共栖现象,即麻蝇Sarcopohagesp.与家蝇的共栖。笔者于199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期间,曾用罐头瓶装麦麸饲养家蝇幼虫。由于罐头瓶的纱网盖上缝隙较大,发现常有麻蝇飞到罐头瓶中的麦麸内产卵。于是,在同一罐头瓶中同时生活着麻蝇幼虫和家蝇幼虫。当麻蝇卵与家蝇共栖于同一瓶中时,麻蝇卵能正常孵化,幼虫生长良好,幼虫百头重及百头蛹重都为家蝇的2倍多,成虫比家蝇成虫大,所产的卵也比家蝇卵大。将麻蝇与家蝇分开单独饲养时,饲养家蝇幼虫的罐头瓶中的麦茨,经…  相似文献   

11.
家蝇的卵黄发生及其激素调节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龚和  李乾君 《昆虫学报》1992,35(2):129-137
用5—15%SDS-PAGE分析表明,家蝇Musce domestica viaina卵黄蛋白由三个亚基组成,其亚基分子量分别为58KD、50KD、48KD.火箭免疫电泳的结果表明,脂肪体、血淋巴和卵巢内卵黄原蛋白的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卵黄原蛋白在体内最早出现在羽化后30小时左右,然后迅速增加,在羽化后48小时,脂肪体和血淋巴中卵黄原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卵巢开始沉积卵黄蛋白在羽化后30小时,到产卵前达到最大值,脂肪体在离体培养条件下,通过测定3H-亮氨酸掺入卵黄原蛋白的量,对不同发育时期家蝇脂肪体合成卵黄原蛋白的能力及激素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羽化12小时后,合成能力迅速上升,48小时时形成高峰,60小时后迅速下跌直至产卵,其合成能力一直维持在低水平,产卵后合成能力又迅速回升,激素处理结果表明,保幼激素可以促进卵黄发生前期和后期家蝇脂肪体的卵黄原蛋白合成,20-羟基蜕皮酮可以大幅度促进卵黄发生期家蝇脂肪体的卵黄原蛋白合成.当二种激素共同处理时,对卵黄发生前期和卵黄发生期的家蝇脂肪体有协同促进作用,而对卵黄发生后期的脂肪体没有这种作用.本文还对家蝇卵黄发生过程中脂肪体、血淋巴和卵巢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家蝇卵黄发生的激素调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大劣按蚊Anopheles dirus实验室自然交配种群的建立,对于这一重要蚊媒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及疟疾防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本文为报道在饲养过程中对大劣按蚊产卵数量、产卵天数及昼夜产卵规律等所作的初步观察。材料与方法受试蚊虫均为本室培育的自然交配种群,产卵观察期小蚊笼处蓝光,照度为2—4Lux,其他如实验室条件、蚊笼结构及大蚊笼内部装置以及饲养方法、卵的收集等见刘连珠等(1985,1986)报道。结果一、大劣按蚊饲养初期产卵的情况饲养初期,在改进了饲料配方和长时间微弱蓝光诱导刺激情况下,大劣按蚊雌蚊可有1—3.7%的交配受精率。在…  相似文献   

13.
贵阳近郊中华大蟾蜍繁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的繁殖在国内有不少学者作过许多研究,如林光华(1965)、邹寿昌(1982)等。但关于繁殖期怎样识別异性和昼夜活动周期、产卵行为及余卵能否产出等方面报道较少。笔者就这方面的问题于1983年2月至1986年5月作了观察和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似昼夜活动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高原鼠兔活动节律的季节变化,不同光强对高原鼠兔似昼夜活动节律的影响,以及温度效应,饥俄效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昼夜节律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理论问题,内源性和外源性观点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5.
植物的生长及其生理过程随着昼夜和季节而发生有节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由种的生理特性所决定并受激素的调节,同时也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目前,以树木为对象研究这类问题的工作不多,本文对杨树的生长节律和水分状况的昼夜变化进行了观测,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椰子木蛾的产卵节律及其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景】椰子木蛾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棕榈科植物的害虫,研究其产卵习性可为监测和防治该虫提供参考。【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观察、记录了椰子木蛾雌成虫的产卵节律及其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结果】椰子木蛾最高日产卵量可达34.4粒·头-1,且主要集中在羽化后4 d内产卵,占总产卵量的54.1%;产卵活动主要发生在夜间23:00到次日8:00;在椰子、蒲葵、大王棕、槟榔和散尾葵等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无显著差异,为89.3~147.7粒·头-1,但产卵位置存在差别。【结论与意义】椰子木蛾雌成虫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产卵节律性,且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量一致。  相似文献   

17.
《蛇志》2018,(2)
目的观察人工饲养子一代尖吻蝮蛇的越冬繁殖与冬眠周期性节律关系。方法对已发育成熟的尖吻蝮蛇子一代蛇,研究其在非冬眠温度(25~29℃)和冬眠温度(11~14℃)条件下,交尾、产卵与冬眠情况。结果保持正常冬眠条件饲养的子一代尖吻蝮蛇,可以正常产卵并孵化,而破坏冬眠条件的则不能正常产卵。结论维持尖吻蝮蛇的冬眠周期性节律对尖吻蝮蛇的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态条件下家蝇生存力与繁殖力的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广业  张文忠 《生态学报》1988,8(4):330-335
作者通过室内饲养家蝇,对其生存力与繁殖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家蝇世代发育时间随气温升高而缩短,最佳温度为35℃。适于卵、幼虫、蛹发育的最佳基质湿度分别为75—80%,65—70%和45—50%。幼虫的最佳培养基为“喂鼠饲料”,(rodent chow)加麦麸,成蝇的最佳饵料为粉加糖。温度、营养和光照对成蝇的生存及产卵均有影响。动物质类对雌家蝇的诱惑力最强,但牛粪最适于其产卵。文中对各生态因子间的相互联系和营养等问题作了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武经纬 《昆虫学报》1986,(1):105-107
长期以来,家蝇雄性额宽率一直是区分家蝇复合体(domcstica complex)一些亚种的主要依据。作者在进行甘肃蝇类区系调查过程中,经常碰到一些家蝇标本难以归类的问题,遂对家蝇雄性额宽率进行了一些调查,现将初步结果报道于后,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孟祥玲  葛绍奎 《昆虫知识》1994,31(4):234-237
棉铃虫多胚跳小蜂是棉铃虫的一种寄生性天敌。该蜂一年1代,以幼虫在土内越复越冬(在棉铃虫幼虫体内),当5月份棉铃虫在麦田产卵时,该峰也同时羽化,并在棉铃虫卵内产卵寄生,当棉铃虫幼虫老熟入土后,该蜂突然行多胚生殖,一个棉铃虫幼虫体内有峰高达800~900头,棉铃虫则很快死亡。本文对该蜂的昼夜活动,田间消长、交配和产卵行为等都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