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在自然保护区工作了30年,头发已斑白的技术员,他经历了大明山林区的采伐、造林和管护三个阶段,至今仍在这片绿地上默默耕耘。他给我们讲了几个小故事。当然,几十年的经历,故事肯定很多很多,但从这几个小故事中,我们仍可了解到大明山保护区坎坷的历程,也看到了绿色的希望。 汉江河的悲哀 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大明山林场,当时还没有建立保护区,刚来的第五天,场领导便将我分配到一个分场,因为要去的这个分场处在海拔900米的山顶上,所以场里安排一位工人帮我挑行李。路是沿着一条名叫汉江河的岸边七扭八拐地往上延伸,说是路,实际上是一条仅容得  相似文献   

2.
正狒狒列诺从小就觉得自己非池中物。"是啊,你是生活在岸边的狒狒,当然不是‘池中物'!"列诺向发小倾诉时,对方如是回答。"我的意思是,我不是一般的狒狒,我是一只浑身充满了艺术细胞的狒狒。你看我随便叫两声都是跃动的音符,随便划拉几下就是一幅画卷……"发小用看病人的眼神看着列诺。"你别不信,我这就在沙滩上画一幅画出来。我要画的是《非洲动物水塘生活画卷》,相当于动物版的《清明  相似文献   

3.
<正>去非洲需要一个理由吗?因为东非是人类的摇篮,那里是动植物的家园?因为这次是动植物学家带队,深度游可以了解得更多?因为它比月球还遥远?月亮仰望可见,而非洲,飞机要不停地飞12小时。不不不,去非洲只需要一个理由:因为,我想去。引用哈维尔的一句话:"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认人生有许多虚假意义的人,更能寻找人生的信念。"好吧,我承认我有都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只蜜獾和一只臭皮靴的故事。身为皮靴的主人,我很荣幸地参与其中,并谋得了一个戏份还算多的角色。故事发生在3年前,那时的我,正在研究非洲土著文化。我还记得,那是一个燥热的午后,为了拜访一个布须曼人村落,我徒步跋涉在荒芜的非洲大地上……原本,一切都与往日的寻访没什么两样,直到……我的脚踩在了一个软乎乎的东西上。  相似文献   

5.
1972年,澳大利亚生物学工作者在维多利亚洲东部的一条河边,发现了世界上已知陆生脊椎动物最古老的脚印化石。这几处脚印化石原来是埋藏在砂岩下面的,由于1971年的洪水才使它暴露。脚印共计七十点,分布在23-33吨重的三个大岩块上。经测定,该岩层的年龄  相似文献   

6.
<正>在肯尼亚的纳瓦莎停留的晚间,我在微博上发表了对这次出游的感想:看到了很多鲜活的动物生活云云。很快有一个朋友评论我:说到底还是去瞎逛了。我一下子竟无言以对。好吧,朋友的留言也许是出于羡慕嫉妒恨,但是我的工作生活确实和野生动物扯不到一起去,学习羚羊的种类、看斑马打架等也只是增加了我的饭桌谈资而已。旅途结束后,随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去非洲  相似文献   

7.
东非裂谷北端的死海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它代表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最深的洼地,在众多的水体中,它的盐度最高,高达33%。如今,在死海南部的盐被用于工业回收。约旦河是死海的主要水源。由于农业和工业大量使用死海的水,以及自然蒸发,其水位每年减少约1 m。自古以来死海一直以其治疗的功能而闻名,近年来死海已成为一个旅游圣地(马察达,谷木兰)。"死海"的名字意味着不适宜居住和致命的地方。到目前为止,只有较低等的微生物(细菌、真菌、藻类)在死海中生存。为了找到更高级的生物,如丝状真菌,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以色列、乌克兰、德国)共同对死海中的高级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在不同的水质类型、矿化度和孵化温度条件下,在琼脂培养皿中测试其生长特性、酶活性和染料的降解作用(自我清除活性的指示反应)。总之,作为假设,许多不同分类系统和生态群丝状真菌的菌株都已被鉴定,并针对其生长特性、酶活性和染料降解能力进行研究。正如题目所言:死海不死!由此,《旧约》称之为"盐海",不是"死海",所以,我们可以确信的说:"圣经毕竟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在贵州贫困山区几乎所有的村寨,都留着一个人的脚印,那是在整整30年里散布下的脚印。那些脚印记录的是贵州乡村旅游艰难曲折发展的步履,而留下这脚印的人就是贵州省原旅游局长、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委员会专家杨胜明。与她面对面地交谈,你丝毫不会感到在其它场合里司空见惯的官气,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种难以名状的力量所感染,这兴许就是能把在一般人看来尚属奢华的旅游与穷困山区百姓命运联系起来的一种气质和使命感。杨胜明在2007年出过一本书:《蹒跚的步履》,近百万字真实地记录了她作为一位政府官员对贫困山区发展旅游的认识过程和步步深入的施政轨迹,从以经济目标出发的旅游扶贫,到村寨全面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乡村旅游,再到倡导村民自主发展的核心理念……每一步转变和前进都折射出她所著书名中的"蹒跚"二字。如今,乡村旅游的蹒跚之旅尚处在进行时态,或许进入了更加艰深的阶段。世界旅游组织将贵州的乡村旅游作为长期观察点,并于2006年在贵州召开了"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会上发表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贵阳宣言》,而这一切皆出于一个原因: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尚无成功案例。杨胜明抱定决心去破解这道难题,她说:"乡村旅游肯定是我终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惊险洛克路     
当年洛克走过的道路几乎成了传说,在我们又一次踏着他的脚印,寻访神秘的香格里拉的时候,忽然真的明白,传说中的“美丽”是什么样的了……一段不到1公里长的路段,绝对高差竟然达到了1000米,每走一步路都显得那么痛苦,想赶上另一个相距很近的人都很艰难,双脚像灌了铅,沉沉的,喉咙里像塞了棉花,干涩得让人难受,垭口风吹得人几乎站不稳。队员们站在洛克当年拍照的地方拍张照片,然后在气喘吁吁中几人分吃一个苹果。白雪皑皑的夏洛多吉近在咫尺,这时的队员们似乎更能理解洛克当时的感受,甚至有人站在巨石上兴奋地说:原来,幸福的滋味就是在5000米的高山上几个人吃一个苹果。也许,香格里拉的美丽便是在这一寻找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正我知道,它们都在背后偷偷说我冷血——有同伴在水潭边遭遇鳄鱼偷袭,其他非洲野犬都着急地在岸边打转,有热心的伙伴试图跳进水里,从鳄鱼嘴里抢回同伴,只有我这位女王冷冷地站在岸边,一动不动,仿佛鳄鱼撕扯的不是我的同伴,而是一截破木头。可是,着急有用吗?那条鳄鱼那么大,就算再搭进去两只野犬都没用,又何必再做无谓的牺牲呢!"黑尖,刚刚猎杀的那只羚羊连骨头渣子都被  相似文献   

11.
正非洲大草原,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今年暑假,跟着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的专业导师,我来到了梦想中的国度——肯尼亚。非洲初印象令我意外的是,我们刚下飞机时,居然感觉冷飕飕的。"这可一点儿都不像我想象中的非洲啊!"不过,司机马丁叔叔倒是很热情:"你们知不知道非洲五霸?"虽然是无奖竞猜,但显然大家的答题积极性很高。"肯定有狮子、大象和犀牛!""花豹!""非洲野牛也很厉害的!"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几个小伙  相似文献   

12.
讲故事是很好的将自然资讯传达给公众的方式.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差不多每一期都会有一个或几个关于自然的、动物的图片故事.如雪豹、非洲猩猩或者鲸鱼的.每个故事都是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积累的结果,内容纯粹是讲一个动物的自然历史.讲它一年的生活.在全世界的状态。例如讲非洲象,摄影者就会去很多国家采访,包括对专家、保护人员和当地人。这些图片拍摄得很细致,有创新。故事有开篇、高潮.背景.甚至第二个高潮,合适的结尾。这些图片是经过很精细的编辑.从许多图片中选择出来。  相似文献   

13.
趣事贴吧     
正1.小卖部老板:"听过这样一个传说吗?如果易拉罐拉环拉断了,没能打开饮料,那就说明这个拉环是上天选中的,可以当戒指,能为你带来好运……"我:"所以您是一定不会给我换一瓶了,是吗?"小卖部老板:"是!"2.一天,广场上举办放鸽子大赛,结果就我一个人去了。3.开学第三天,小明把同桌打了一顿,老师让他叫家长。小明说:"没事!我一个人能打赢!"(哈哈哈,这是个什么脑回路?老  相似文献   

14.
<正>猴年春节,我跟思问网的一帮小伙伴一起去了坦桑尼亚。这是我第三次去非洲大陆,而同行的张劲硕博士已经是第六次了。即便是这样,也丝毫不影响大家的期盼和热情,因为我们都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大陆之上总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那里有奔腾而过的角马群,缓步向前的象群,来去如风的花豹,还有旁若无人造后代的狮子夫妇。当然,这片人类的老家还生长着各种奇异的花和果。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总是抑制不住尝尝祖先美食的冲动,那里有  相似文献   

15.
2012年6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广西课题组的野外调查,而这次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去大新黑洞(又名大新巨猿化石点)采集一些原始的野外资料.这项任务令我感到很兴奋,毕竟能亲自去首次采集到巨猿化石的地点、去体验解开谜题时的激动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机会的.怀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我便与几个师兄及其他同队的人踏上了此次旅途. 巨猿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大的灵长类.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者孔尼华(G.H.R.von Konigswald)在香港中药铺所获得的大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下右第三臼齿,认为是属于高等灵长类,于是建立了新种新属,定名为布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  相似文献   

16.
新月形沙丘稳定性机理——以甘肃河西沙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月形沙丘是一种重要的沙丘类型,一般存在于绿洲边缘。研究新月形沙丘的稳定性,对于揭示绿洲缘的风沙运动规律有重要学术价值,而到目前新月形沙丘的稳定性还是沙漠生态学领域中一个的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以河西沙区新月形沙丘为例,通过调查其分布环境、测定沙丘各部位风速和风蚀积沙等,分析了新月形沙丘顶部稳定机理。结果表明:1)甘肃河西沙区的新月形沙丘分布在沙漠边缘的下风向,一般为斑块状分布。分布区域为平坦的沙粘质或沙砾质滩地,丘间地较为开阔且具有明显的主风向。2)主风向(NW)过程是新月形沙丘顶点与沙脊线重合的过程,也是新月形沙丘前移和高度降低的过程;反主风向(SE)过程是新月形沙丘顶点与沙脊线分离的过程,也是新月形沙丘背风坡上部风蚀与沙丘增高的过程。3)新月形沙丘越高大,两翼越长、夹角越小。4)较为开阔的前后滩地是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存在所必须的环境条件,相对单一的主风向是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维持其稳定性的关键因子,反向风及两翼的廊道效应是新月形沙丘增高增大的关键因子,主、反两个方向的风速及其分布频率是控制该区域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高度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7.
叶剑 《化石》2010,(4):45-52
看见雪地上的一片片"竹叶"和一朵朵"梅花",你可能马上就能联想到,那里刚刚有过一阵鸡飞狗跳。看见几天前留在池塘边软泥地上的一片脚印,你如果足够仔细,甚至能分辨出哪些是自己踩下的,哪些是同伴踩下的。但是,当看见岩层上大大小小的坑.你会做一番时空穿梭.联想到那可能是亿万年前恐龙留下的脚印吗?  相似文献   

18.
追踪任何动物都需要敏锐,迅捷、耐力和经验。对追踪虎而言,还有那种既想见到虎又害怕见到虎的复杂心情。 2004年2月16日 上午十点左右,接到辗转传来的消息:西北沟有居民发现了横穿土路的远东豹脚印。对我来讲,无论是虎还是豹,只要是大型猫科动物,都是我追踪的目标。我马上和保护区管理局联系好吉普车,从珲春市往西北沟腹地进发了。 一路颠簸,直到下午两点才到了报告人的工棚,我询问了一番情况,原来,要看到足迹,还要沿着一条小路步行半小时。冬天三四点就黑天了,如果现在出发我就无法赶在天黑前返回。于是我在工棚里安顿好,和工棚里的付哥、杨哥合计好,明天一早就去追踪那串脚印。  相似文献   

19.
我,是非洲第一伟岸的长颈鹿……身旁一棵高大的金合欢树……其中一根树枝上挂着的……一百个织布鸟巢中的一个……咳咳……里面的一只小跳蚤!我知道,比起那些一不小心就重达好几吨的大象,我简直微不足道。但是,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跳蚤界,我绝对是一个骨灰级驴  相似文献   

20.
<正>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去过动物园,观赏过狮子、花豹、大象、长颈鹿、犀牛、河马……或者,曾观看过关于非洲野生动物的纪录片,被非洲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所吸引!在动物园里,它们总是慵慵懒懒,或者状态不佳;而在纪录片中,它们永远藏匿于屏幕之后,狮子的威猛、大象的庞然、河马的雄壮,又怎是一个屏幕所能装下的呢?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