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水稻成熟花药和花粉的结构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一兵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3,1(1):39-46
用乙二醇甲基丙烯酸脂(简称GMA)和环氧树脂Epon812包埋的薄切片方法对水稻成熟花药和花粉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各种结构的性质和细胞中的后含物做了细胞化学的分析.对成熟花药的绒毡层膜及乌氏体的研究采用了分离技术,做了显微和超微观察.证明水稻成熟花药壁和花粉除具一般禾本科植物特征外,还揭示了花药壁表皮上可能有硅质,药壁表皮细胞内含有脂类颗粒,药室内壁具纤维素质的纤维状加厚;发现花粉粒中除了贮存有大量淀粉颗粒外,还含有脂类,成熟花粉中营养核与两个精细胞及两个精细胞间联系紧密;并讨论了薄切片的优越性,绒毡层膜的意义及其上细胞印迹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5.
用焦锑酸盐沉淀法研究了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在减数分裂时期和单核早期可育花药与不育花药的钙分布.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裂时期,可育花药小孢子母细胞和药室内的钙颗粒很少,而不育花药小孢子母细胞中分布许多的钙颗粒,特别是药室中的钙颗粒异常丰富,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细胞质收缩退化.在单核早期,可育花药花粉内的钙颗粒极少,花粉表面分布许多钙颗粒,而不育花药花粉内分布许多钙颗粒,药室内的钙颗粒仍然非常丰富.可育花药维管束鞘细胞体积大且形状规则,细胞内的钙颗粒很少,而不育花药维管束鞘细胞体积小且形状不规则,细胞内的钙颗粒较多. 相似文献
6.
温敏核不育水稻花药蛋白质组初步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采用固相pH梯度 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对温敏核不育水稻 96 4 2S可育与不育条件下减数分裂期花药总蛋白进行了分离 ,通过银染显色 ,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 .PDQuest 2DE图像分析软件可识别约 10 0 0个蛋白质点 .蛋白质点在 2D胶上的重复性为 :沿等电聚焦方向偏差为 1 4 5± 0 2 3mm(n =8) ,沿SDS PAGE方向偏差为 :1 15± 0 17mm(n =8) .对两种育性不同样品的 2D胶上部分共有的蛋白质点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ctrometry ,MALDI TOF MS)进行了肽质谱指纹图分析 .通过采用PeptIdent软件对SWISS PROT数据库的查询 ,有 5 0个蛋白质点在数据库得到归属鉴定 .对育性不同的2种样品 2D较上明显差异的蛋白质点进行了分析鉴定 .在不育变化为可育的过程中 ,明显表达上调的蛋白质点包括几丁质酶 ,酸性磷酸酶 ,胞浆激酶 ,谷蛋白前体 ,以及ESTSC72 61蛋白 ,明显下调的蛋白质包括β expansin前体 ,谷氨酸氨甲酰转移酶和 1种未知功能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8.
采用双向电脉技术对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的可育与不育花药蛋白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花粉发育的不同阶段中,不育花药具有四个特异蛋白pI6.2/bMW70KD,pI6.2/MW68KD,pI6.2/MW38KD和pI7.4/MW37KD.对游离组蛋白的分析表明.长日照诱导的不育花药中游离组蛋白的相对百分率均明显低于短日照下的可育花药.据此推测长日照诱导不百花药蛋白质组成和代谢变化.不育花药中游离组蛋白含量低,可能受DNA合成数量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水稻成熟花药和花粉的结构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周一兵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3,(2)
用乙二醇甲基丙烯酸脂(简称GMA)和环氧树脂Epon812包埋的薄切片方法对水稻成熟花药和花粉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各种结构的性质和细胞中的后含物做了细胞化学的分析.对成熟花药的绒毡层膜及乌氏体的研究采用了分离技术,做了显微和超微观察.证明水稻成熟花药壁和花粉除具一般禾本科植物特征外,还揭示了花药壁表皮上可能有硅质,药壁表皮细胞内含有脂类颗粒,药室内壁具纤维素质的纤维状加厚;发现花粉粒中除了贮存有大量淀粉颗粒外,还含有脂类,成熟花粉中营养核与两个精细胞及两个精细胞间联系紧密;并讨论了薄切片的优越性,绒毡层膜的意义及其上细胞印迹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温光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W_(6154)S、安农S-1和衡农S-13个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做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办法研究,提出了“临界低温”、“临界高温”和“过渡温度”的概念,求得W_(6154)S和安农S-1的临界低温为23℃,临界高温为25℃;衡农S-1的临界低温为23.5℃,临界高温为27℃。认为(1)不同的光敏核不育系的温光反应特性不同;(2)以“生态因子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这一名称代替“光敏核不育水稻”为宜;(3)在生产上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1.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localization of IAA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relative level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anthers of Nongken 58S and its wild type Nongken 58 (Oryza sativa subsp. japonica) after long-day and short-day treatm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free-IAA in anthers and its dynamic variation could be reflected by th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AA level in the anthers of Nongken 58S after long-day treatment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short-day-treated Nongken 58S and those in wild type Nongken 58 in five stages from pistil and stamen primordia formation to late uninucleate stage.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IAA deficiency in Nongken 58S-LD anther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fertility alteration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 Ca2 、赤霉素、生长素等信使分子与水稻雄性不育的关系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3.
14.
上位性对光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不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wa L.)培矮64S(长日低温下不育性稳定)和8902S(长日低温下不育性不稳定)及其人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长日低温和不同长日生态条件的7种处理,并结合RFLP分子标准记,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的遗传及其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对其育性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定位了 相似文献
15.
温光敏核不育水稻N28S无花粉败育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和荧光显微技术观察了温光敏核不育水稻N28S无花粉败育过程中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N28S的小孢子母细胞形成后细胞质变得稀薄,一部分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一部分减数分裂阻滞在细线期或胞质分裂异常,最终所有细胞液泡化解体消失。在此过程中,还观察到小孢子母细胞在细线期胼胝质壁不产生或提早消失,以及小孢子发育后期花药壁绒毡层的异常解体。认为N28S的无花粉败育是由小孢子母细胞的细胞质异常引起的,胼胝质壁和绒毡层的异常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光敏核不育水稻等位突变系的APLP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NK58s和NK58F这一对光敏核不育水稻等位突变系的AFLP分析,比较了AFLP,RAPD及RFLP检测DINA多态性的相对效率。结果表明,这三种分子标记的DNA多态性检出效率依次为AFLP>RAPD>RFLP;找出了水稻AFLP分析的最适反应条件;通过AFLP和集群混合分析(Bulked segregating analysis,BSA),筛选出了一批与水稻光敏核不育(PGMS)基因连锁的多态性AFLP产物,已完成了对4个多态性AFLP产物的克隆,Southem杂交证明其中2个为单拷贝顺序,另外2个为低拷贝顺序。对上述三种分子标记各自的优缺点及它们在DNA多态性检测中的适用之处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花药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稻培矮64S花药培养的几个条件,认为低温预处理天数以7~8d为宜,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宜采用N6或SK3. 相似文献
18.
由RTS-barnase嵌合基因的表达导致的雄性不育水稻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CR方法从水稻品种IR36的总DNA中扩增了RTS基因 5’调控区 (- 12 2 8~ 2 5 )顺序并与从解淀粉芽孢杆菌 (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染色体DNA中克隆的RNase(barnase)基因编码区构建了嵌合基因 ,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品种ZH11,所获得转基因植株的主要性状与供体亲本无显著差异 ,但开花后药壁不开裂 ,并且大多数植株的花粉不被I KI染色 ;自交条件下结实率为零 ,表现为完全不育 ;而用空载体转化所得到的植株及未转化的对照植株则是可育的。转基因不育株经人工授以正常的花粉 ,可以获得杂交种子。F1代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以单拷贝整合于不育植株基因组中的RTS barnase嵌合基因可以通过杂交遗传并且雄性不育性状与其存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雄性核不育水稻矮秆突变体突变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株-1S、SV1S、SV14S为研究材料,分析这3种材料的胚乳α-淀粉酶活性、第二叶鞘及节间长度对赤霉素(GA3)反应,结果表明来源于株-IS的SVIS、SV14S突变体的矮化变异与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无明显关系.此外,通过3种材料的基因组DNA和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发现矮秆突变体株系的基因组DNA和线粒体DNA都存在一定的变化,从而在DNA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实了SV1S和SV14S突变体的遗传突变.其突变的生理机制与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无明显关系,很可能与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