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熊铁一  杨楠 《四川动物》1992,11(3):36-36
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是川东农耕区常见的留鸟,分布于长寿、丰都、涪陵、黔江、垫江、忠县、巫山等县。1985年1月—1986年6月进行了八哥生态习性的观察。八哥在冬季多为结群活动,每群20—30只左右。1985年1月下旬、11月中旬及12月中旬,分别在黔江县和长寿县见到100只左右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3.
河乌为栖息于水域的鸟类中生活习性较特殊的种类,以水中的昆虫和河流附近的害虫为食,在新疆分布于天山南北。3月左右开始婚配,夏、秋两季一般可以繁殖1—2次。每窝产4—5枚卵,孵化期为16—18天,雏鸟需要25—28天育成。河乌通常成对活动,贴水面飞行,生活在湍流溪河的两岸。冬季聚成小群常以2—7只在河道的冰洞及不冻水域活动、觅食。  相似文献   

4.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和数字式温度计,在环境温度(Ta)5.0~37.5℃范围内,测定了成体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的代谢率(MR)和体温(Tb),并计算出每个温度点的热传导(C),以及MR和C的体重预期值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在Ta为5.0~37.5℃时,八哥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为(41.4±0.1)℃,热中性区(TNZ)为25.0~32.5℃,基础代谢率(BMR)为(125.33±2.08)ml O2/h,是体重预期值的60%;Ta在5.0~25.0℃范围内,MR[ml O2/h]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MR=365.30-10.07Ta;Ta在10.0~25.0℃时,C最低且基本恒定,平均为(0.06±0.00)ml O2/(g.h.℃),是体重预期值的100%。八哥具有较低的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的热传导和体温,符合南方小型鸟类的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5.
家八哥向天山以北拓散的证据马鸣(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所乌鲁木齐830011)关键词家八哥拓散天山以北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资助,属“七五”重大项目;第一作者介绍:马鸣,男,40岁,副研究员;收稿日期:19...  相似文献   

6.
收集了国内学者近几十年来对鸟类繁殖生态的研究资料,分析了卵重、卵的长径、卵的短径、孵化期的相互关系。列出8个回归方程,对比以卵重孵化期及以卵的长径和卵的短径求孵化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刘锋  李大江  王广龙  王渊  陈越 《四川动物》2020,39(2):129-129
2019年10月31日和11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达木乡(95°27′48.39″E,29°29′39.22″N,海拔1 577 m)观察到1只椋鸟科 Sturnidae鸟类在民房屋顶活动,该鸟头黑色,身体褐色,喙黄色,眼周有明显的黄色裸皮区域,脚黄色,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图1),经鉴定为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  相似文献   

8.
2019年11月30日,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国家湿地公园进行鸟类观察时,拍摄到一组雀形目鸟类照片,经专家鉴定为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属江西省鸟类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王海涛  高玮  万冬梅  刘多  邓文洪 《生态学报》2003,23(7):1377-1385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中的大山雀 ( Parusmajor)、沼泽山雀 ( Paruspalustris)、普通跓( Sitta europacea)、白眉姬? ( Ficedula zanthopygia)和灰椋鸟 ( Sturnus cineraceus) 5种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次级洞巢鸟进行了巢位选择和繁殖成功率研究。本研究中共发现 1 41巢。五种鸟对树洞类型的选择存在种间差异 ,普通跓不利用裂洞 ,沼泽山雀不利用啄洞 ,其它 3种鸟对 3种洞均有利用 ,但有一定的倾向性。对 5种鸟 9个巢位变量的比较中 ,只有洞口方向差异不显著 ( p >0 .0 5 ) ,其它 8个变量均差异显著 ( p<0 .0 5 ) ,该结果说明 5种次级洞巢鸟对巢位的选择具有其各自的需求。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处树直径、洞内径、巢距地高是巢位选择重要变量 ,它们决定不同种类对树洞的利用。巢损失多数出现在产卵之前和孵化阶段 ,44个繁殖失败的巢中有 35个在这两个阶段损失。大山雀的巢成功率最低 ,灰椋鸟的巢成功率最高。 5种鸟的孵化率都超过 90 %。人为破坏和动物捕食是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 ,占总数的 61 .4%。洞巢鸟巢位选择中的重要变量影响繁殖成功。普通跓繁殖是否成功受洞口横径和巢高影响 ,沼泽山雀受洞口纵径、树胸径和洞内径影响 ,大山雀受洞口横径、巢高和洞内径影响 ,灰椋鸟受洞内径和洞深影  相似文献   

10.
夜鹭繁殖生态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王建平  张军 《四川动物》1992,11(1):16-18
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旋木雀多在针阔混交林的大树树皮缝隙、树洞和夹缝内作巢。其窝卵数、孵化期、孵化率和亲鸟繁殖力等随之作了记载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中部地区繁殖鸟类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2011年5~6月,采用样线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内蒙古中部地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及湿地3种生境中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繁殖鸟63种,隶属于11目25科,其中留鸟12种,夏候鸟51种。在动物地理区系成分上,古北界鸟类54种(占85.71%);东洋界鸟类9种(占14.29%)。调查结果表明,3种生境的鸟类群落结构在多样性指数上以湿地为最高,其次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最低;均匀度指数最高的为荒漠草原,其次为湿地,典型草原最低。  相似文献   

13.
泥鳅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闽泉 《四川动物》1992,11(2):35-36
本文应用野外观察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繁殖习性等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产卵期泥鳅繁殖季节校长,据野外观察,在闽北地区,4月上旬当水温达16℃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产卵,一直持续到8月,其中以5—6月为繁殖盛期。在门然条件下,多于  相似文献   

14.
白腹锦鸡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韩联宪  杨岚 《动物学研究》1989,10(4):285-294
本文报道了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在滇中高原地区的典型栖息地,繁殖期的种群密度,占区行为,求偶炫耀,巢与卵的特征,雌鸟孵卵行为及雏鸟的食性。  相似文献   

15.
红头长尾山雀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安徽合肥紫蓬山区,对红头长尾山雀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并研究了雏鸟的生长特征。研究表明,红头长尾山雀自3月中旬以后开始发情,3月下旬开始营巢,巢位于杉树枝下,球形侧开口或侧顶开口。4月初产卵,每窝平均产6.25枚卵,孵化期为15—16d,孵化率为88%。育维期15—16d,22维全部成活到离巢,雏成活率达100%。体重、翅、嘴峰、跗跖、第5枚初级飞羽和尾羽等形态学参数适合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拟合参数中,嘴峰的拐点最小,飞羽、翅和尾羽的增长率较高,表明与取食有关的形态优先发育,与飞行有关的形态则在后期发育较快。  相似文献   

16.
日本林蛙繁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繁殖期的日本林蛙雌雄异色,雄性性征显著。雌雄比为1比1.325。入秋后气温和水温持续在20℃左右时开始迁入水中,靠体色和鸣声识別异性。小水面、浅水层、微流水是最佳产卵场所。产卵吋间多在3—6点,产卵高峰期持续10天左右。卵粒一次性产出,卵团近球形,产卵数985—2305枚。未产出的卵粒被身体逐渐吸收。受精率92.35%,孵化率99.38%。  相似文献   

17.
根据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解剖及调查资料,就繁殖生物学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楼燕在华北每年春季繁殖、繁殖期在4-6月。每窝产卵3-4枚,卵孵期17-19d,育雏期约35d.分析育雏期食团含同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及脉翅目等计40余种昆虫,多为农林卫生害虫。  相似文献   

19.
宋策 《动物学杂志》1997,32(1):29-31
1993-1995年,连续三年在辽宁凤城地区对戴胜繁殖习性进行 观察。结果发现,戴胜每年3月中旬迁来,9月下旬迁离。每年繁殖两次,繁殖期在4月中旬至7月末。窝卵量:第一窝9-10枚,第二窝5-7枚。雌鸟边产卵边卵卵。孵卵期;第一窝18d,第二窝15d。  相似文献   

20.
轮叶狐尾藻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植物名称 轮叶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L)。 2 材料类别 带节茎段,植株购于苏州花鸟市场水族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