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大量资料表明,中缝背核(DR)在痛觉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DR在痛觉调制中的下行性抑制作用,主要观察刺激DR对清醒制动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放电的影响。其主要结果是:①刺激DR或电针可以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吗啡可加强这种抑制效应;②损毁中缝大核(NRM)、纳洛酮、麦角酰二乙胺(LSD)、赛庚啶及对氯苯丙氨酸(PCPA)均能部分阻断DR对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刺激DR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部分是通过NRM间接控制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传入;还有一部分是不通过NRM,可能是DR直接对脊髓背角伤害性信息的调制。在这种下行性抑制通路中有5-HT和阿片样物质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1.在氯醛糖麻醉的猫上,观察了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大核(NRM)对脊髓腰段背角神经元传入活动的影响。2.按照对刺激的反应型式,在背角记录到非伤害性低阈值传入、广动力范围、伤害性热敏以及高阈值传入诱发的自发放电抑制等四类神经元。3.刺激 PAG和 NRM对记录到的多数背角神经元皮肤传入反应有明显抑制效应,而对自发放电抑制性神经元产生去抑制。4.比较刺激两脑区的抑制效应:NRM 作用较PAG 强;PAG 活动对背角伤害性反应抑制的选择性较 NRM强;阿片肽拮抗剂-纳洛酮拮抗NRM刺激的抑制。5.这些结果提示PAG和NRM对脊髓的下行抑制,可能有一部分是通过不同神经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刺激蓝斑对下丘脑弓状核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室以往工作表明,下丘脑弓状核(ARC)和蓝斑(LC)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观察刺激 LC 对清醒制动大鼠 ARC 单位放电的影响。ARC 单位对刺激LC 的反应以抑制为主,在38个单位中有23个单位呈现抑制反应。ARC 单位对外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以兴奋为主,在27个单位中有20个单位呈现兴奋反应。刺激 LC 可以使 ARC 单位的伤害性反应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α_2受体激动剂(氯压啶)和α_1受体阻断剂(酚苄明)能加快ARC 单位的平均放电频率,而β-受体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和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则无明显影响。这些结果提示 LC 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对 ARC 神经元的作用是通过α受体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半胱胺对猫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热反应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戊巴比妥钠麻醉和脊髓腰-1段全横切的16只猫上,观察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的耗竭剂半胱胺对伤害性热刺激脚跖皮肤和电刺激胫后神经所引起的脊髓背角Ⅳ-Ⅵ层神经元单位反应的影响。静脉注射半胱胺50mg/kg对电刺激神经引起的伤害性反应无影响,100mg/kg可使被测试的13个神经元单位中的8个单位反应明显抑制。而静脉注射半胱胺50mg/kg可明显抑制伤害性热刺激所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单位反应。用微电极将半胱胺微压注入背角胶质层也使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热反应明显抑制,但只使13个单位中的7个单位对电刺激神经引起的伤害性反应轻度抑制。半胱胺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可能由于耗竭了背角中的生长抑素。本文讨论了半胱胺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性热反应的抑制明显强于电刺激神经所诱发的伤害性反应的抑制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
刺激大鼠外侧缰核对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一红  程珍凤 《生理学报》1994,46(4):320-326
电刺激大鼠一侧外侧缰核可对脊髓疹角广动力型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产生明显抑制;这种抑制效应可部分地被静脉注射赛庚啶及酚妥拉明所阻断,电解损毁LHb对WDR神经元的放电无影响,本文结果表明,LHb参与了脊髓上结构对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抑制,这种下行抑制为位相性抑制。  相似文献   

6.
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作为病理性疼痛的实验模型,以丘脑束旁核中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兴奋反应的单位放电作为指标,观察电针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实验发现电针能明显抑制伤害性反应,脑室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或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均能翻转电针的这种抑制作用。实验还发现脑室注射纳洛酮或阿托品对关节炎大鼠束裤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有增频作用。实验结果提示:电针对关节炎大鼠丘脑束旁核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可能是通过脑内  相似文献   

7.
实验在56只水合氯醛麻醉的成年雄性大鼠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中缝背核(DR)能减慢蓝斑(LC)大多数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而损毁DR则增加大多数LC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电刺激下丘脑弓状核(ARC)能抑制LC神经元对外周坐骨神经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刺激DR可增强此种抑制作用;相反,损毁DR能部分减弱此种抑制效应。结果提示,DR对LC神经元有紧张性抑制作用,并对刺激ARC抑制LC神经元伤害性反应起着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验在27只麻痹的清醒家兔上进行。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丘脑束旁核单位对腓总神经伤害性刺激发生的痛敏放电情况。这种痛敏放电活动均能无例外地被模拟的下行性抑制、即用弱电流刺激分离的脊髓背侧1/2外周端所抑制。在27个单位中,静注α-肾上腺能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后,有16个单位的脊髓刺激的抑制效应被明显削弱,11个单位的脊髓刺激效应基本无变化。在5个酚妥拉明有效的单位,待药物作用消失之后,其脊髓刺激效应均能被纳洛酮所阻断。在5个脊髓刺激效应不受酚妥拉明影响的单位,静注5-羟色胺受体阻断剂賽庚啶后,有4个单位的脊髓刺激效应被明显削弱;而另外一个单位的脊髓刺激效应依然存在。以上实验结果提示,经由脊髓背侧下行、在脊髓水平对痛信号进行调制的下行通路可能主要包括两类纤维系统,一类以去甲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发挥作用)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为递质或/和调制物,另一类则以-5羟色胺为递质。这两类纤维可能分别影响不同的脊髓背角上行投射神经元。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Ⅱ在脊髓水平对吗啡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工作以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腰段(L2-3)背角神经元电活动,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Ⅱ)对其伤害性诱发放电的影响,并探讨AⅡ与吗啡抑制效应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AⅡ50-500ng脊髓表面微量滴注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性诱发放电主要为抑制效应,而AⅡ2μg为易化效应;注射吗啡(5mg/kg,ip)后10mh;AⅡ250ng脊髓表面微量滴注不能对抗吗啡的抑制作用,而AⅡ2一4μg则能部分或完全抵消吗啡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性诱发放电的抑制作用。本工作提示,AⅡ可调制脊髓背角神经元对外周传入的伤害性反应;较大剂量AⅡ可对抗吗啡对伤害性诱发放电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丘脑室旁核 (PVN )的镇痛与脑刺激镇痛间的关系及作用途径。方法 :用 4%水合氯醛麻醉大鼠 ,在PVN埋藏双极刺激电极或不锈钢管 ,在中缝大核 (NRM )埋藏损毁电极 ,并暴露脊髓用玻璃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伤害刺激坐骨神经的反应 ,信号由计算机采集处理。结果 :电解中缝大核 (NRM )后 ,刺激PVN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反应 ,其作用时间持续 15~18min ,其中 3~ 6min抑制作用最强 ;向PVN微量注射吗啡 10 μg ,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单位放电明显减少 ,纳洛酮可反转吗啡的抑制作用。结论 :PVN除通过已知的内源性镇痛系统中的NRM中继外 ,也可能通过PVN 脊髓背角间的直接神经投射等途径参与脑刺激镇痛 ,此作用过程中在PVN可能有吗啡参与。本工作对痛觉生理及镇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强电针穴位对背角神经元镇痛效应广泛性的中枢机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何晓玲  刘乡 《生理学报》1995,47(6):605-609
实验用雄性大鼠,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T12-L1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后爪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观察到低强度(2V)电针作用于与痛源接近的“足三里”穴对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远隔穴位“下关”穴则无效。而当采用超过C类纤维阈值18V电针时,则远隔穴位“下关”也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表现为强电针穴位镇痛作用的广泛性。而损毁NRM后,强电针(18V)远节段“下关”穴的镇痛作用消失,而近节段“足  相似文献   

12.
Han BF  Zhang C  Qi JS  Qiao JT 《生理学报》2002,54(2):139-144
根据蓝斑刺激可以通过脊髓下行性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阻断由背角上传到束旁核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的事实,本实验用脊髓鞘内给予相应工具药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上述下行性抑制作用在脊髓背角中阻止伤害性传入信号向上传递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1)鞘内注入ATP-敏感钾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或腺苷受体拮抗剂氨茶碱,均可以阻断或取消刺激蓝斑引起的对束旁核伤害性放电的抑制作用;(2)鞘内注入ATP-钾通道激动剂nic-orandil或腺苷受体激动剂5‘-N-ethylcarboxamido-adenosine(NECA),都可抑制束旁核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3)鞘内注入氨茶碱可阻断鞘内注入nicorandil引起的束旁核痛放电的抑制,再鞘内注入格列苯脲不能阻断鞘内注入NE-CA引致的束旁核痛放电的抑制。这些结果提示:(1)蓝斑刺激在脊髓背角中抑制痛信号的上传,要有ATP-敏感钾通道的激活和内源性腺苷的释放为中介;(2)ATP-敏感钾通道的激活发生在腺苷的释放之前。  相似文献   

13.
刺激杏仁基底外侧核对外侧缰核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外侧缰核(LHN)神经元的单位放电。共记录了110个神经元。其中痛兴奋神经元(LHPE)75个;痛抑制神经元(LHPI)11个;广动力型神经元2个;无反应神经元17个;此外还有5个对躯体与内脏伤害性刺激反应不同的神经元。电刺激杏仁基底外侧核(以下简称杏仁核,AMG)对LHPE和LHPI的自发放电主要产生抑制作用,分别占总数的81.1%和72.7%,并抑制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对无反应神经元和广动力型神经元无明显影响。AMG内微量注射吗啡能抑制LHPE的伤害性刺激反应,但对其自发放电无明显影响。微量注射纳洛酮则可增加LHPE的自发放电频率,并加强其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注射纳洛酮还可以取消电针对LHPE的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Yu LC  Xu SL  Xiong W  Lundeberg T 《Regulatory peptides》2001,101(1-3):179-182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galanin on wide-dynamic range (WDR) neuron activity in the dorsal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of rats. The evoked discharge of WDR neurons was elicited by transderm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pplied on the ipsilateral hindpaw of rats. Galanin was administered directly on the spinal dorsal surface of L3-L5. The evoked discharge frequency of the WDR neuron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galanin and the effect lasted for more than 30 min. Furthermor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galanin on the evoked discharge frequency of WDR neurons was blocked by following administration of the galanin antagonist galantide, indicating that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galanin on the activity of WDR neurons was induced by activating galanin receptors in the dorsal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galanin has an inhibitory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presumed nociceptive information in the dorsal horn of the spinal cord in rats.  相似文献   

15.
王歌昕  袁斌 《生理学报》1994,46(2):112-119
在麻醉大鼠用部分切割脊髓的方法分析了刺激大脑脚影响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的下委途径。刺激CP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C-反应)的影响以抑制为,部分(30.7%)神经元在抑制作用产生之前先被兴历,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背索或背外侧索实现的,然而在多数神经元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DLF的作用似乎更为重要。兴历作用则是通过DF实现的。由于大鼠的皮质脊髓束位于DF中,以上结果提示大脑皮层不仅可直接通  相似文献   

16.
The nature of responses of neurones in substance nigra reticular (SNR) part of cats to nocicepti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s and change of these responses under the ac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in the area corresponding to the Tsui-Sang-Li point in man have been studied. The most of the neurons studied (72.1%) responded to nociceptive stimulation either with excitation of inhibition of the impulsive activity. The EA eliminated or changed the effect of nociceptive stimulation in 73.2% of the SNR nociceptive responsive neurones. Intravenous naloxone administration blocked the effect of EA depending on a dose. A conclusion has been made that the SNR neurones are involved in the modulation of nociceptive transmission and that the EA action is directed to some restoration of the nociceptive disturbed balance between the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processes in the SNR neuron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