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5~1957年在浙江温州地区永嘉和青田等县进行恙虫病(沙螨热)调查中,采集到一些纤沙螨,其中有一种标本的量度特征与富士纤沙螨的原始描述及多种日本文献所记述者基本一致,曾定为“富士恙螨”(温廷桓,1957)。1957年在青田县高湖乡调查中,认为此种与富士纤沙螨形态近似而有差异,生态与传病意义亦有不同,分离到恙虫立克次体,故定名“高湖恙虫”(杨哲生等,1958)。但其种征描述未正式发表,不符《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13条,故为无效名。长期以来,由于未能与日本的富士纤恙螨标本对照,因之该种的命名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2.
绪言 恙螨又称恙虫、红蜘蛛、小蜘蛛,在我国古代称为砂虱,属于节肢动物门,蜘蛛纲,真螨目,恙螨料。世界各地有各种不同的地方俗用名称。 恙虫病又名丛林性斑疹伤寒、热带斑疹伤寒。我国古代称之为砂虱毒或砂虱热。日本称为洪水热、河流热、秋坪热。我国前清时代在广州地区称之为“斑”、“元宝热”、“瓜子疮”等。 最早发现和记载本虫和本病关系的是我国古代的  相似文献   

3.
济南鼠类恙螨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斌 《昆虫学报》1957,(2):207-212
一.绪言 恙螨幼虫时期是恙虫病(恙虫斑疹热或日本河流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在我国恙虫病流行地区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得知啮齿类动物尤其鼠类是人体恙虫病的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   

4.
纤恙螨亚属分种团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敦清 《昆虫学报》1981,(4):459-464
纤恙螨属(Genus Leptotrombidium Nagayo et al.,1916)是恙螨科(Trombiculidae,Acarina)中的一个庞大、种类繁多而且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属,尤其是纤恙螨亚属(subgenus Leptotrombidium Nagayo et al.,1916),这一亚属的恙螨引起流行病学工作者和医学昆虫学工作者极大的兴趣。恙虫病的已知许多传播媒介和怀疑媒介,都与纤恙螨属的恙螨有关。当流行性出血热于四十年代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之后,纤恙螨亚属的恙螨又被一些流行病学工作者当做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的嫌疑媒介。几十年来各国的有关学者先后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证实了这个亚属恙螨中的一些种类体内有自然感染某些病原体的现象。由于这类恙螨具有能够将病原体经变态期和经卵传递的特性,而且大部分的纤恙螨亚属恙螨证实均能叮咬人,所以凡是研究立克次氏体或病毒作为病原而引起的流行病时,对于这一类可能作为传播媒介甚至有人认为可以叫做“保菌动物”的恙螨,都比较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国家由于部  相似文献   

5.
陈兴保 《昆虫学报》1980,(1):99-101
恙螨不仅传布恙虫病,而且已从一些螨种体内分离出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和弓浆虫,有些学者还提出某些螨种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可疑媒介(1954),可见恙螨与疾病有密切关系。恙螨季节分布的研究将对疾病流行趋势提供理论根据,对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江苏省东山是个丘陵地带,恙螨种群多而数量高,我们对当地五种优势种:条纹恙螨Leptotrombidium (leptotrombidium)striatum,田姬葛李恙螨 Gahrltepia(Gahrliepia)agrariusia,于氏恙螨Leptotrombidium(Leptoirombidium)yui,萨氏葛李恙螨Gahrliepia(Gahrliepia)saduski和居中恙螨Leptotrombidium(Lepioirombidium)intermedium的季节分布进行了研究。田姬葛李恙螨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自从我们在1951年9月6日首次在广州采集到恙虫病的传染媒介“地里恙螨”蚴以后,对广东的恙螨调查研究已经陆续地展开。1952年,甘怀杰氏等在广州市较有系统地调查了恙虫病的流行因素,共检查了老鼠1,238只,采集到恙螨蚴62,504只,分隶于4个属,共5种。1955年,陈心陶、徐秉锟二氏描述了中国恙虫(螨)蚴12种,包括1新属、6新种及2新变种;连同我国台湾省早已发现的6种,共18种。 我们在1952年及1956年曾在广东采集到两种恙螨蚴,我们认为是文献上未曾记  相似文献   

7.
温廷桓 《昆虫学报》1978,(3):309-319
一、沙虱毒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虫媒病,它的继承和发扬问题 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由于恙虫病(丛林斑疹热)防治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取得了大量的成就,证明此病就是祖国古代医书上记述的“沙虱毒”,或“沙虱候”,或“沙病”。沙虱毒的病媒是沙虱,有关沙虱的形态、分类、宿主、生态、分布,沙虱毒的征候,以及广大劳动群众创造的沙虱和沙虱毒的防治方法等等,在葛洪(晋,公元333,317年)、巢元方等(隋,公元610年)”、李时珍(明,公元1596年)等所著的医书上,早有极其简明和确切的记述,今摘引如下:  相似文献   

8.
采自湖南吉首和福建永定的两群形态相似的纤恙螨在实验室中饲养。将它们1雌1雄进行配对。当幼虫孵出后测量并比较其体各部的测量数,同时将其成虫与地里纤恙螨成虫酯酶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此两群形态相似的纤恙螨系英帕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imphalum)的不同地理亚种,它们形态与福建东部地区恙虫病媒介微红纤恙螨十分相似。恙螨子代幼虫群体形态的测量数系恙螨分类中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路步炎 《昆虫学报》1979,(3):364-368
恙螨已证实是传播恙虫病的媒介。近些年来,国内外已注意到恙螨和流行性出血热的关系。Traub(1954)在南朝鲜三个流行性出血热地区调查后,认为苍白恙螨(Trombicula(L.)pallida)消长曲线与出血热流行高峰相符合,并提出须恙螨(T.(L.)palpalis)和田宫新恙螨(T·(N.)tamiyai)也是值得注意的可疑媒介。为了探讨恙螨与流行出血热等病的关系,对于恙螨季节消长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对五种恙螨的季节消长进行了观察,兹将结果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0.
恙螨生活史的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恙虫病立克次体在恙螨整个生活周期中的传播方式、研究恙虫病的感染过程和流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详细地描述在我国浙江发现的高湖纤恙螨(Lepto-trombidium(Leptotrombidium)gaohuensis Wei et al.,1957)生活史及习性。 高湖纤恙螨的生活史分为七期:卵、次卵、幼虫、若蛹、若虫、成蛹及成虫,分述于下: 一、卵及次卵 初生卵为淡黄色,球形,大小为112.5×112.5毫微米,卵壳光裸。在28℃、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饲养,3—4天卵壳开始膨大,表面由光裸变为粗糙,5—8天延卵壳中轴分为两半球,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