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孙国新博士团队长期从事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微量元素)迁移转化研究,特别是在元素形态转化的表征、微生物驱动的转化机制及其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等领域具有良好的科学积累。围绕硒的生物地球化学,本团队主要开展植物硒积累机制和土壤硒挥发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硒研究院现有科研人员44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0人,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20余人,研究领域涵盖化学、植保、食品、药学、土化、畜牧、植物学、微生物、生物技术等多个专业。设立种植富硒标准化、养殖富硒标准化、聚硒植物筛选、聚硒微生物、富硒功能性食品、硒检测方法研究等多个学科。每年承担国家、省、州多个硒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3.
正北部湾滨海富硒功能农业团队是依托广西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团队负责人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卓越学者尹艳镇教授,团队主要从事滨海功能农业、海洋生物废弃物资源再利用与富硒功能化相关研究工作。团队骨干由中国科技大学尹雪斌教授、袁林喜研究员、广西农科院刘永贤研究员、广西大学黄祖强教授、钦州学院王道波教授等一批  相似文献   

4.
正胡承孝研究团队将"植物微量元素营养"与"生态安全"结合,致力于以元素硒增强植物抗逆能力、维护农业生态安全的机理研究。目前,在本领域已发表代表性论文20多篇,申请专利4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主持硒相关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3项。  相似文献   

5.
正西安交通大学地方病研究所成立于1996年,1990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微量元素与地方病重点实验室,在长期的地方病防治实践中王世臣教授、莫东旭教授等主持的"硒与克山病"、"硒与大骨节病"研究分别获得了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Klaus Schwaz奖"以及全国科学大会奖。多年来熊咏民教授致力于微量元素与地方病关系研究,其负责的科研团队骨干包括陈静宏教授、张峰教授、代晓霞副教授、陈群副教授、谭武红副教授和马天有博士等。研究方向主  相似文献   

6.
正秦立强教授团队长期从事营养元素硒的研究,团队共有7名研究人员,教授1名,副教授5名,讲师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在读研究生15名。团队近五年发表SCI文章30余篇,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卫生研究》、《生物技术进展》、"Nutrients"、"J.Health.Sci."等期刊发表10篇硒与健康的论文,团队与苏州  相似文献   

7.
正本团队主要研究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以及硒对重金属的解毒作用,建立了硒形态测定与分析技术。近年来在"New Phytologist","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相关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稻根际硒形态转化及吸收转移机理研究"和"硒缓解水稻累积镉的根际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优质高效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相似文献   

8.
<正>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李元广团队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上海泽元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创制的海洋微生物农药,近日获得国家颁发的生产批准证,成为国内外第1个利用海洋微生物为生防菌的海洋微生物农药。青枯病等土传病害素有"植物癌症"之称,常常造成一些茄科植物虽开花但无收获的结局。这种名叫"10亿cfu/g(1 g检样中含10亿细菌菌落)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  相似文献   

9.
植物硒吸收转化机制及生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硒是大多微生物、动物及人类的必要微量元素,但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生理作用至今存在争议.较低浓度硒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耐受能力的功能,而大部分植物在高浓度下表现出中毒现象.随着人类对摄入硒及环境硒污染问题的认识加深,作物硒生物强化与硒污染植物修复问题引起重视,推动了对硒在植物中的吸收积累及代谢调控的研究.近年来对植物硒吸收及转化的研究表明,不同硒水平下植物对硒吸收积累及生理响应存在差异,土壤环境因素对植物硒吸收及转化具有重要影响,对高聚硒植物硒代谢研究逐渐揭示出硒在植物体内的转化过程和调控机理等.本文总结了目前硒生物强化与植物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环境中硒分布特点、植物硒吸收及其影响因素、植物体内硒转化及其过程调控关键酶,以及硒在植物中的生理作用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植物硒生理及分子机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植物对土壤硒的吸收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硒是人类、动物和某些微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因其具有吸收和转化土壤硒的能力而成为人类饮食补硒的主要来源。提高植物的富硒水平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了解影响植物富硒效果的因素,综述了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重点阐述了植物对土壤不同形态硒的吸收、迁移和代谢过程,并由此对硒生物强化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菌物系统》2008,27(2):I0004
本学科建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现设有植物病理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实验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2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2名,5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已经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与微生物资源利用(学术带头人刘开启教授、游春平教授)、真菌与植物真菌病害(学术带头人向梅梅教授)、植物抗病性及利用(学术带头人曾永三教授)。  相似文献   

12.
青岛科技大学进化生物学实验室于2018年成立,位于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滨海城市青岛市.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基因组学与缅甸琥珀内含物的进化生物学工作,包括昆虫、植物以及真菌等生物类群的起源、进化以及相关的板块漂移、岛屿生态、气候变化等问题.团队现有成员12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8人,研究团队以王硕...  相似文献   

13.
正李淼教授团队主要从事硒与植物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营养强化、矿质营养与植物保护、微量元素与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发表硒相关学术和会议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2项。本团队主持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如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  相似文献   

14.
正张焱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硒代谢与功能的生物信息学研究。通过开发新算法,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发现了大量新的硒蛋白,找到了新的硒代谢通路和新关键基因,并揭示了硒代谢网络与硒蛋白质组的重要进化规律。该团队已发表高水平论文70余篇(总影响因子370),参与近10部中英文著作的撰写,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省部级  相似文献   

15.
中欧合作项目"面向有机污染物消除的‘微生物、植物、电’多效耦合作用机制及低能耗型修复技术"是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欧盟共同资助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研究领域属于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包括5个中方单位和17个欧方单位,项目主要围绕新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和机制、低能耗生物修复技术开展研究工作。项目执行2年来,在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资源、弱电介入增效生物降解和强化电子传递、微生物3D打印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同时,项目团队还开展了有效的交流和实质性合作。未来,项目团队将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强化中欧双方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全面实现项目科学目标,圆满完成国际合作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单位简介江苏省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0年由江苏省科技厅批复、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与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承建,是以微量元素硒为专门研究对象和产业化的省级工程中心,致力于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的研究、应用与示范。目前本中心有正式员工20人,其中高级职称研究人员3人、博士9人、硕士5人;江苏省粮食行业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博士集聚计划获得者3人;姑苏领军创新创业人才获得者1人。是一支以"80后"为主力军的年轻、富有激情和挑战精神的团队。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硒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硒(Se)是人与动物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医学保健和工业制造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硒在环境中有四种价态,包括硒酸盐Se O42-(+6)、亚硒酸盐Se O32-(+4)、单质硒Se0(0)和硒化物Se2-(-2)。微生物在硒的形态转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环境中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文主要从自然界中硒的循环以及微生物与硒代谢机制两个方面阐述微生物对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陈延熙(1914-1990)教授于1978年提出"植物生态系"一词,1980年提出"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概念,1982年提出"植物生态病理学"理论,后来称之"植物生态工程学",亦即"植物微生物生态工程学".因国家已确定微生态学专用名词,因此在植物学方面称为"植物微生态学"( plant microecology).植物微生态学的产生标志着植物病害的防治由"已病治病"、"未病防病",进入了"无病保健"的新阶段.@@根据陈延熙教授植物微生态学原理,植物体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和其体内、体表的各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它们之间及与植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依据此原理,把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微生物分离筛选出来,人工扩大繁殖,再使用到植物体体上,就具有抑制对植物有害的微生物活动,促进作物提高产量、改进品质、提高抗逆性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王成树,男,1969年12月出生,安徽省六安市人,理学博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团队负责人。1996年硕士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师从李增智教授学习、开展昆虫病理真菌的研究;1998—2001年于中国农业大学师从李季伦院士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2001年7月获博士学位后,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2月.35年前,学部委员、国际著名真菌和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教授、邓淑群教授和学部委员、我国工业微生物学重要奠基人方心芳教授领导创建了微生物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应用真菌研究所.35年过去了,今天的微生物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现有六个研究室,一个中间试验厂,一个实验技术中心,两个院级开放实验室,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所现有在职职工530多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50多人.35年来,我所无论是在科研条件,还是在科技力量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微生物研究所是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的综合性研究所.现已形成了六大稳定的支柱研究方向:微生物分类和保藏,植物病毒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微生物生理生态,工业微生物,微生物生化和酶学,微生物遗传等.各个研究领域都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保障了学科的不断发展,追踪世界先进水平.自“六五”以来,我所每年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