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探索海洋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利于维持海洋保护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能够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促进海洋自然保护地绿色发展和自然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从生态旅游视角出发解析海洋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理,探索优质海洋生态产品持续供给路径。结果表明:①实现海洋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要识别生态产品,明确生态产品产权,核算生态产品价值。②政府、社区居民、企业、游客分别是价值实现的主导者、产品供给者、实施者以及产品消费者。③供给、文化服务产品价值实现借助社区居民、企业和游客间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产品的市场交易,政府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包括政府、社区居民与企业间的产权交易,社区居民、企业和游客间的康养休闲产品交易,政府、企业、游客及社区居民间的旅游生态补偿。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以利益相关者关系为切入点设计不同类型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能够为海洋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马铃薯是一种富于营养价值的高产作物,既可作为食糧:又是饲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故在目前我国农业产品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需要的情况下,我国在1956—1962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明确指出;根据需要和民食习惯,适当的发展玉米和薯类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的的迅猛发展,其原料和产品的管理需不断完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保健食品市场,本文梳理了美国膳食补充剂及其原料管理的具体办法,旨在为我国的保健食品研究工作者和法规制定部门提供可借鉴素材。  相似文献   

4.
丹江口水库库区水生生物调查和渔业利用的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丹江口水库除了用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之外,用以发展渔业也是综合利用主要项目之一。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农业全面大革命的号召,而丹江口水库如此大的面积用来发展渔业,正是极有意义的事。这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鱼产品来满足和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支援国家的工业建设。  相似文献   

5.
一、生态农场的概念生态农场是以生态学的理论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农业生产基地;它是从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提高生产效益,保护环境,一方面按照自然规律,另方面又按照经济规律,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场的理论基础,是不断地提高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氮气资源转化为蛋白质的效率,加速能流和物流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循环过程,增加生物生产量,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活资料的需要。同时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使人的生态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太阳能首先是由绿色植物吸  相似文献   

6.
大庆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针对大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草原"三化"、石油石化工业生产对环境破坏和污染、对城市地域空间的优化重视不够等三大问题,分析了大庆所具有的优势和不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具体措施.由于草原"三化"问题严重,必须开展草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要突出大庆草原型生态城市的特色;湿地是大庆市宝贵的资源,在严加保护的同时,要建立人工-自然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石油化工生产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必须开展"绿色油田"工程建设,以适应生态城市的需要;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应采取建设生态公路、生态广场、生态小区及安装风光路灯、绿色建筑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7.
先进的果园管理模式,是实现果园管理现代化和果农增收的必由之路。生态果园管理是由多项果园管理的集成技术,具体管理措施,以"肥水管理是基础、花果管理是关键、病虫害防治是保障、整形修剪是调节"为主要技术原则。提高土壤条件也是生产优质果品的前提。优质、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果园管理技术,在果园产品品质和产量上也起到了主导作用。生态果园管理技术与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果品质量与产量。  相似文献   

8.
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生态福利供给的载体之一,具有带动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教育以及游憩、康养的复合功能,是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从生态福利的概念出发,结合系统理论,以黑龙江省为例构建了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福利供给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确定了生态福利供给系统内部要素的递阶结构,从ISM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福利供给系统表层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健康(S01),心理健康(S02),地方感(S04)等8个内部要素;表层影响因素直接关系森林公园生态福利的供给。(2)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福利供给系统中层影响因素包括21个内部因素;中层影响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表层因素,对其中可人为控制的因素进行干预是提高生态福利供给的重要路径之一。(3)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福利供给系统深层影响因素包括游步道总数(S09),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S14),林业相关科研和教育的投入(S16),环境建设与保护投入(S27),当年植树造林面积(S30)五个内部因素;深层影响因素具有多途径影响性和可控性,对其进行规划是国家森林公园提供高质量生态福利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王诺 《人与生物圈》2013,(Z1):150-160
美丽中国是生态中国,也是美好中国,需要动植物、生态、地质等自然科学家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发现、展示和研究自然之美的生态文学作家和生态摄影家做出贡献。保护、修复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更多生态文学家和研究者的共同参与。本期刊登的原创文章和第一手的图片就是这样的自然与文化跨学科综合考察的成果。作为第一个参与中  相似文献   

10.
谷峰  高彩霞  吴强  张博 《遗传》2015,37(10):951-952
<正>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改造包括许多方面:通过动植物的育种尽可能获得高质、高产的农副产品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对抗生素、抗体、疫苗等生产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改造,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诊断和治疗用医药产品;通过合适的工具去定点修复人类自身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可以说是"人定胜天"的终极目标。所有这些操作都涉及到基因组的改造或编辑。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发为人类改造  相似文献   

11.
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是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的重要环节,受到社会范围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我国医院智能化工程为研究视角,针对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若干解决策略,旨在全面提高我国医院智能化工程建设水平,进而提高社会公用卫生事业水平的进步和发展,为人民群众创建更加优良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2.
耿静  任丙南 《生态学报》2020,40(10):3236-3246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海南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育"文明生态村"、打造"美丽乡村",海南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提质增效的生态产业化阶段,为乡村迎来了发展机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可以通过在乡村尺度上计算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起到监督、评价生态文明建设进展,探寻生态保护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为实现彼此增益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同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可以客观呈现当前乡村的生态价值,以此可以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文门村为例,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理论,对其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功能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文门村2017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10297.79万元,生态系统产品价值占24.93%,调节服务价值占75.07%,单位面积生态系统生态总值为5.06万元/hm~2。调节服务价值中,水源涵养、洪水调蓄、固碳释氧和空气净化价值分别为3287.44万元、1593.32万元、2815.31万元和34.72万元;林地对生态调节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达到5378.33万元,约占总间接价值的69.57%,其次为耕地和园地生态系统,约占总间接价值的14.86%和11.66%。今后随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的健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等建设内容的推进,乡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扩充。  相似文献   

13.
中尼廊道地区作为南亚通道建设的关键环节,具有生态环境脆弱且对生态资源依赖性强的基本特征,中尼廊道建设占用生态空间,将增加生态系统对农牧业生产活动的承载压力;因此,开展中尼廊道生态承载力研究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南亚通道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基于生态供给与消耗平衡关系,通过计算农牧业生产对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消耗,评估中尼廊道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1)中尼廊道地区生态承载力处于富富有余状态,2015年有7个县域生态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或平衡有余状态;整体上生态系统尚有较大的生态空间来支撑中尼廊道建设,但建设可能給局部县域带来超载风险。(2)中尼廊道地区生态系统供给量处于稳定波动状态,畜牧业生态消耗在生态消耗中占主导地位(占比超80%);得益于2005年起实施的草畜平衡政策,中尼廊道地区及其24个县域生态消耗量呈下降趋势,农牧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降低,生态承载状态向优发展;但地处粮食主产区、口岸区、城市化辐射区的7个县域,在本地及周边地区日益增长的对农牧业产品的生活需求驱动下生态消耗量处于增加态势。(3)若以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所倡导的50%生态资源得到保护为生态保护目标,目前中尼廊道农牧业生产模式产生的生态消耗将超出其可利用供给,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如何通过中尼廊道建设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以缓解农牧业生产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生态保护和建设”名称和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国舫 《生态学报》2014,34(7):1891-1895
主要针对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用词和理解上存在的差异,着重对其范畴和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生态保护和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差别,宜于分开并列为两个领域。生态保护和建设领域宽广,内涵丰富,不仅要面对各种自然生态系统,也要面对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多种生态系统复合的景观、区域和全球层次的生态问题。建议在当前情况下可以把"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在不同需要的场合分别使用,也可为全面表述而合并使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正处于机制转型时期。主要原因是快速的城镇化及其所伴随的农业劳动力析出,农业生产要素中劳动力价格上升而土地价格下降,造成生态治理产品的私人物品属性不断弱化,公共物品属性不断强化。这就意味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主体应由农牧民转向以政府所代表的全社会;策略上由"改善土地生产条件、以开发带动治理"向"保护为主、监督开发"转变;措施取向上从"主动干预自然"向"依靠大自然自我恢复能力"转变。这一转型也要求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科技工作重点实现相应调整:从以往侧重减缓生态压力的间接治理模式和技术开发,向直接针对生态系统恢复的科研方向转移。科技攻关的重点应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监测、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估及生态建设规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农、副、土特产品生产的大国,不仅要满足国内广大人民的消费需要,同时也是出口创汇的支柱产品之一,该类产品干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收入与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该类产品的干燥,在我国长期以来,仍处于极其落后的状态,极大部份产品仍靠风吹日晒进行干燥,如气候不佳,就使大量的产品糜烂或变质。即使人为干燥,也是采  相似文献   

17.
肖长江  欧名豪  李鑫 《生态学报》2015,35(3):696-708
随着生态空间日益萎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日趋加剧。为了协调经济发展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经济学原理,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对建设用地指标进行空间优化配置。运用景观安全格局方法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据此计算空间单元的生态重要性指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区域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计算空间单元的建设用地开发经济适宜性指数;其次运用生态重要性指数与经济适宜性指数计算建设用地开发比较优势度,以比较优势约束性满足程度为目标函数构建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并用蒙特卡洛(Monte Carol)法对之求解。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扬州市建设用地向南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北部地区主要承担生态保护功能;建设用地配置结果呈现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错位格局,有助于扬州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提出了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方法,为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我国粮食安全、生态保护、重要战略布局意义重大。本研究梳理了农业生产系统和农业生态产品(农产品、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与负服务)的概念与边界,基于能值分析构建了农业生产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核算方法体系,核算了我国单位面积典型农产品生态系统服务与负服务,并进一步提出分类化的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已经通过市场化价值实现的农业生态产品需要通过提升绿色度、特殊度和建立农业产业链等实现溢价增值;2)尚未通过市场化价值实现的农业生态产品需要进行价值补偿途径,或通过生态产品赋能及区域共用品牌质量承诺实现价值变现;3)通过多途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土地养分管理策略减少氮磷、农药、杀虫剂对生态系统和人群健康的损害,以及通过合理的景观结构减少农业生态系统负服务的产生,以此实现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保值;4)还可通过取消二次农业补贴、建立生态交易平台和生态产品认证等推动相关的金融方案。本研究有助于提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推动自然资源管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机制可以通过在源头上合理调配自然资源和经济利益,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关系,限制性地引导人们自觉保护、科学利用生态环境,实现人民群众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要构建湖南生态补偿机制,还需要针对湖南的特点,找准生态补偿机制的路径与方式,才能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20.
近25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与驱动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位于长江经济带中心,是我国"中三角城市群"所在地,也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的重点区域,其土地利用变化受地理环境制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与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根据1990、2000、2010和2015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梯度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方法,揭示近2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区耕地与林地为主体景观,分别占30%、50%,建设用地占比3%,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利用类型(林地、灌木、水体、草地、果园)占比达67%。(2)沿中心城区-边缘区梯度,各土地利用类型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特征,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占比显著减小,破碎化程度增加,而林地呈整体化趋势。(3)近25年来,该区耕地、林地分别减少1.06%、0.49%,建设用地增加1.08%,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景观多样性升高;除林地外,其它地类变化均与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GDP、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三大产业产值)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表明,与沿海地区相比,近25年长江中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小,还有着较好的基于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利用基础;但生态保护任务仍然艰巨,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优质耕地,控制城市扩展规模,加强生态廊道、节点的建设,增强区域景观生态功能,以便满足未来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