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滇芎属与瘤果芹属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伞形科滇芎属(Physosperm opsisW olff)和瘤果芹属(TrachydiumL ind l.)12个种的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较观察。根据果实棱槽、外果皮细胞轮廓和蜡条纹饰的特征,这2个属的果实表面微形态可划分为3种类型:1)棱槽平滑-外果皮细胞轮廓不可见-无或少蜡质纹饰型;2)棱槽具瘤-外果皮细胞轮廓不可见-蜡质纹饰近平直或线纹型;3)棱槽粗糙-外果皮细胞呈4~6边形-蜡质纹饰波纹或网纹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学特征探讨了滇芎属与瘤果芹属之间的关系和属下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中国薯蓣科薯蓣属7组31种1亚种2变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叶表皮毛、气孔器类型、气孔大小、气孔纹饰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为薯蓣属内种间的分类界定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证据。结果表明:中国薯蓣属各组之间在叶表皮毛、叶表皮细胞和气孔等微形态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也呈现出一定的组间特异性规律,如:四至六边形的叶表皮细胞、气孔周围平直的垂周壁式样为根茎组植物所特有;丁字型毛组叶脉和叶肉细胞上覆盖大量特有的2叉T型表皮毛;复叶组的叶脉和叶肉细胞具相当密集的表皮毛;基生翅组和周生翅组的气孔器类型衍生出了三胞型;气孔旋转方向在各组中明显分化,在丁字型毛组、白薯莨组和周生翅组(多毛叶薯蓣除外)中为左旋,而顶生翅组、基生翅组和复叶组表现为右旋。研究表明,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薯蓣属植物中是较为稳定的演化特征,可以作为中国薯蓣属分类与鉴定的依据;据此推断薯蓣属中顶生翅组和周生翅组较为进化,根茎组是薯蓣属的分化中心;对薯蓣属中存在争议的种:盾叶薯蓣和小花盾叶薯蓣、穿龙薯蓣和柴黄姜、马肠薯蓣、多毛叶薯蓣以及白薯莨等进行了分类界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伞形科矮泽芹属8种植物叶表皮形态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1)矮泽芹属8种植物上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或规则多边形,垂周壁为近平直状或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在1.3~2.4之间,下表皮细胞长宽比在1.5~2.5之间;在近轴面,有细叶矮泽芹、聂拉木矮泽芹和绿花矮泽芹3种植物没有气孔器的存在,其余物种气孔密度在20~74个/mm2之间,气孔指数为6.0%~17.7%;在远轴面,所有物种都具有丰富的气孔器,气孔密度为100~183个/mm2,气孔指数为16.1%~23.6%。(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矮泽芹、大苞矮泽芹、粗棱矮泽芹为类群Ⅰ,鹤庆矮泽芹为类群Ⅱ,聂拉木矮泽芹、细叶矮泽芹、绿花矮泽芹为类群Ⅲ,松潘矮泽芹则单独聚为类群Ⅳ;聚类分析结果大体上支持形态学分类的结果。(3)叶表皮形态特征对于区分矮泽芹属不同物种具有十分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了茜草科(Rubiaceae)野丁香属(Leptodermis Wall.) 35种8变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野丁香属植物叶表皮细胞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垂周壁平直、弓状或波状.气孔器全部位于下表皮,有辐射型、平列型两种,其中平列型较为普遍.表皮毛在上下表皮都有分布,有单... 相似文献
7.
8.
为解决荚蒾属植物分类学问题并探究叶片解剖结构在分类学中的价值,该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21种中国荚蒾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气孔大小、气孔器类型和角质层纹饰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为荚蒾属种间分类关系提供证据。结果显示,叶表皮细胞有无规则形和多边形2种,垂周壁式样有平直、浅波状、波状与深波状4种式样,其中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且垂周壁式样较上表皮更稳定。气孔均分布在下表皮,形状为近圆形、椭圆形2种;气孔器类型包括不等型、平列型和无规则型3种;气孔器外拱盖内缘有近平滑、浅波状、波状3种;气孔器外围角质层纹饰有脊状隆起、条状隆起2种。研究表明,荚蒾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特征在种间差异明显,可作为种间鉴定及分类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了亚洲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26种(包括1个亚种和2个变种)和相关4属即巴戟天属、九节属、染木属和尖叶木属6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粗叶木属植物上表皮细胞形状一般呈不规则波状、近椭圆形或者不规则多边形,下表皮细胞一般呈不规则皱波状或者多裂深波状,细胞壁曲折无章,细胞间界限不明显,上、下表皮细胞壁均有加厚现象。叶表皮角质层明显,在电镜下有以下几种类型:颗粒状,网状,鳞片状,乳突状。气孔器几乎全部生在下表皮,有些种气孔下陷,气孔器一般是一对保卫细胞和一对副卫细胞平列。一些粗叶木属植物种叶上着生表皮毛。表皮毛分为单细胞毛和单列多细胞毛两种结构类型以及扭曲毛,线形毛和直壁毛3种形态类型。相关属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与粗叶木属植物较为相似。粗叶木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其性状虽有遗传稳定性,但随生态环境不同而有一定变异。粗叶木属植物叶气孔长轴径/径轴变化幅度比较大以及叶表皮上的毛被多样化均能反映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瘤果茶组10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和花粉形态,该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花粉和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测,并分别依据花粉特征和叶表皮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为该组植物的系统演化、分类鉴定等提供依据,其中1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1)1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和大小差异不大,为近球形、长球形或扁球形; 极面观为三裂近圆形或三裂近三角形; 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或梭形,极赤比(P/E)为0.85~1.16,萌发沟类型为三孔沟; 外壁纹饰特征差异较显著,为颗粒状、皱沟状或皱波状至颗粒状形态,有较为重要的分类价值。(2)通过对测量指标提取主成分聚类分析,当欧氏距离为4.5时,得到4个分类群,部分分类结果和宏观形态学分类一致。(3)10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为无规则形和多边形,种间形态差异较大; 曾氏瘤果茶和荔波红瘤果茶的上下表皮均有腺体; 气孔器仅分布在下表皮,均为环列型; 垂周壁样式呈现出浅波状、波状、直曲形和深波状。(4)叶表皮微形态的细胞大小和气孔器特征(大小、密度)在种间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形态和叶表皮微形态在瘤果茶组中类型多样,可作为区分部分近缘种类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茴芹属1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其中12种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茴芹属16种植物花粉大小为(19.75~33.03)μm×(11.52~17.41)μm,极轴与赤道轴的比值(P/E)为1.40~2.28,体积大小指数(P×E)1/2为16.71~23.97,属于中型花粉,具三孔沟,萌发孔位置为边萌发孔。花粉粒赤道面观有近矩形、赤道收缩形、椭圆形和近菱形等类型,其中近矩形和赤道收缩形占多数;极面观为三角形或三角圆形。扫描电镜下,其外壁表面纹饰赤道面观为脑纹状,极面观近光滑或为穴纹状。在伞形科芹亚科中,茴芹属植物的花粉具有中等进化、比较进化的形态特征。研究认为,花粉形态可为个别物种的分类处理提供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黑龙江悬钩子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悬钩子属植物叶的上表皮细胞呈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无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纹;下表皮细胞无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纹或深波纹。(2)表皮毛类型有单细胞直立不分支、卷曲不分支,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四种类型。(3)气孔器均分布于下表皮,且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形;气孔外拱盖单层、内缘平滑或不规则波状。研究表明,黑龙江悬钩子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学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对种间的划分和鉴定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两型豆花粉和叶表皮在扫描电镜下的形态特征:花粉近球形至矩球形,三孔沟,外壁表面较粗糙,侧壁具疣状突起至块状突起,极面具粗网状纹饰,但两型豆祖山居群属于萌发沟不明显型,两型豆燕塞湖居群属于萌发沟明显型。叶表皮细胞不规则,排列紧密,叶脉表皮细胞长圆柱形,长轴与叶脉平行,角质膜薄,表皮毛均为单细胞非腺毛,气孔器仅分布在下表皮,属于平列型,偶见不规则型。表皮毛和气孔器在叶片上分布不均匀,两型豆祖山居群叶表皮毛和气孔器的平均密度大于两型豆燕塞湖居群叶表皮毛和气孔器的平均密度,自然生长的两型豆叶表皮毛和气孔器的平均密度大于遮光条件下的两型豆。 相似文献
14.
为澄清映山红亚属(Rhododendron subg.Tsutsusi)内的系统关系问题,该研究选择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37种植物作为对象,其中29种为首次报道,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表皮显微特征.结果表明:(1)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且均在远轴面.(2)根据叶片微形态特征将映山红亚属的种类分为杜鹃型(R.simisii-type)、岭南杜鹃型(R.mariae-type)、皋月杜鹃型(R.indicum-type)、崖壁杜鹃型(R.saxatile-type)及丁香杜鹃型(R.farrerae-type)5种类型.(3)杜鹃型植物的气孔器周边无或具间断的条形突起.(4)岭南杜鹃型植物的气孔器周围有多层条形突起环绕,保卫细胞两极不具T型加厚.(5)皋月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保卫细胞两极具有T型加厚,与叶状苞亚属(Subg.Therorhodion)叶状苞杜鹃(R.redowskianum)的气孔器特征相似,推测其与叶状苞亚属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6)崖壁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毛单一,多呈卷曲状,与其他类型有所不同且未见腺体.(7)丁香杜鹃型植物的叶表皮仅有腺体.(8)依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如倾向于将背绒杜鹃(R.hypoblematosum)和千针叶杜鹃(R.polyraphidoideum)处理为独立的种,支持保留紫薇春(R.naamkwanense var.cryptonerve)作为南昆杜鹃(R.naamkwanense)的变种地位,不支持将腺花杜鹃(R.adenanthum)并入细瘦杜鹃(R.tenue)作异名处理等.该研究结果表明叶表皮显微特征在映山红亚属内物种划分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棒凤仙亚属代表着凤仙花属最先分化出的一支,以多年生草本,多于5朵花的总状花序,侧生萼片4枚,3沟花粉,心皮四室且每室具1枚种子,果实棒锤状,种子椭圆形以及三沟花粉其极面观为三角形而区别于其它种类。该亚属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少数种类辐射分布至华中和中南半岛地区。已有报道证实花粉的形态特征对凤仙花属植物的属下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但对棒凤仙亚属的种类少有涉及。为了进一步探讨该亚属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价值,该研究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国产棒凤仙亚属植物的14种以及凤仙花亚属的窄萼凤仙花的花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棒凤仙亚属的花粉以单粒存在,具3条萌发沟,辐射对称,极面观为三角形或三角状圆形,花粉粒外壁具均匀的网状纹饰,网脊平滑或具波状边缘,网眼中具不同密度的颗粒状突起。棒凤仙亚属的花粉形态与水角属的花粉形态相似,表现出了其原始性;其花粉形态特征与花部形态性状等相关性差,对该亚属的组级分类意义较小,但对于该亚属的种间界定具有重要意义;而其花粉的极面观形状、赤道面观形状以及网状纹饰等变异相对稳定,对于界定该亚属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全面观察了一种传统的东方药草——瓦松的茎内部结构、气孔器类型、大小、气孔指数、角质膜纹饰等叶表皮特征及花粉形态和外壁超微结构,并将瓦松的上述结构与景天属植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瓦松的茎与景天属植物的茎构造基本一致,均由表皮(一层)、皮层(数层)及维管柱三部分组成,但两者在皮层薄壁细胞腔的大小、异细胞含量及维管柱中木质部有无间隔等方面差异明显。叶表皮方面,两者在气孔器类型及分布等方面是一致的,区别在于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气孔凹陷的程度,以及瓦松的角质层纹饰为十分致密的细小块(片)状,而景天属植物为较典型的条网纹饰等。孢粉学方面,瓦松与景天属植物各项特征亦基本一致,如均为近球形—长球形花粉,角萌发孔,三孔沟明显,外壁2层互内、外层几乎等厚,不同之处在于花粉粒的大小及外壁厚度上。建议将一些差异显著的特征,如角质层纹饰等,作为景天科属、种划分的重要依据。综合瓦松的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系统发育方面,瓦松比景天属植物进化。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兰科(Orchidaceae)独蒜兰属(Pleione D. Don)植物分类学问题并探索叶片超微结构在分类学中的意义,该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独蒜兰属15种植物成熟叶片的细胞界限、角质层纹理、气孔器分布等15个叶表皮超微特征进行观测分析,以明确它们的分类学意义。结果表明:(1)细胞界限、表皮细胞蜡质量、角质层纹理、气孔器分布、气孔器周围蜡质、气孔器外拱盖内缘、角化现象、气孔器相对高度、表皮细胞长度、表皮细胞面积、保卫细胞长度和保卫细胞面积这9个指标对于该属分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2)利用上述特征可以对春花独蒜兰组(S. Humiles)、独蒜兰组(S. Pleione)和独蒜兰复合体(P. bulbocodioides complex)的组内区分进一步细化。(3)聚类分析将15种独蒜兰属植物聚类为4个分支,与传统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认为,大理独蒜兰(P. × taliensis P. J. Cribb & Butterfield)与云南独蒜兰[P. yunnanensis (Rolfe) Rolfe]、黄花独蒜兰(P. forrestii Schltr.)在多个叶片微观特征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大理独蒜兰的亲本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