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南亚次大陆位于欧亚大陆南部,历来与东南亚和东亚关系密切,是东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自旧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南亚次大陆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一地区发现的打制石器遗存数量丰富、面貌多样;石核-石片技术具有本土特征,阿舍利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和几何形细石器技术与欧亚大陆西侧十分相似;细石叶技术可能受到东亚的影响。本文回顾了南亚次大陆打制石器的发现与研究简史,梳理其文化分期和石器工业技术面貌特点,希望能对东西方旧石器文化起源、交流与扩散课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启发,并为中国以后的旧石器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原手斧及其传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安志敏 《人类学学报》1990,9(4):303-311
中国的原手斧包括双面器、单面器和三稜器三类,分布于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几十处地点,以华中的发现最为丰富。它们属于旧石器初期的遗存,旧石器中期以后已大体绝迹。
中国的原手斧与砍砸器、石球等共存,不同于阿舍利文化传统的手斧。中国旧石器初期至少有两个文化传统,即以原手斧为代表的砾石工业和以周口店文化为代表的石片工业,但华北的原手斧传统后来已被石片工业所完全代替。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手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不缺少手斧,东亚、南亚其他地区也不缺少手斧;手斧在这里某些旧石器初期工业中扮演着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这类工业的工具组合和欧非手斧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上述发现逐步填平东西方文化上的“鸿沟”,表明两大地区的文化交流早在旧石器初期可能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4.
张晓凌 《人类学学报》2006,25(4):308-308
2006年7月9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吉林大学联合举办“东亚旧石器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福建漳州旧石器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最近在福建漳州地区发现的15处旧石器地点的石制品。其中ZP003地点出土的石制品有两个层位。根据地层对比,下文化层可能为旧石器中期;上文化层和其他各地点属旧石器晚期。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等,大小均有,其工业性质与原发现的漳州莲花池山的组合相近。  相似文献   

6.
刘拓 《人类学学报》2017,36(1):49-61
伊朗作为亚洲大陆腹地沟通东西方的大国,对探究旧石器时代早期东亚和西方石器工业面貌的差异,是重要的地理节点。然而伊朗旧石器的材料相对匮乏,外人知之甚少。为方便理解,本文首先介绍了伊朗的自然与政区地理概况,梳理了伊朗一百多年旧石器考察、发掘和研究的时间脉络,在此基础上,对其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现状予以整理。伊朗旧石器的研究程度目前尚低,不宜过早做出结论;从现有证据看,伊朗西部受一定程度的阿舍利传统影响,而东部几乎不见;最后从传播路径的角度,推测了伊朗及周边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可能的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7.
辽宁桓仁南山旧石器地点发现于2011年4月,共获得石制品60件。石制品原料多为角岩和石英砂岩,采用锤击法剥片。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工具以片状毛坯为主,主要采用硬锤修理。南山地点发现的个别石叶和桂叶形尖状器在辽宁地区较为罕见。推测此地点的年代为旧石器晚期。  相似文献   

8.
徐钦琦 《化石》2002,(4):15
第七届<垂杨介及她的邻居们>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7月14-21日在韩国忠清北道的丹阳郡隆重举行.它不仅是韩国旧石器考古学界的一次盛会,而且还邀请了中国、俄国、日本、法国、比利时、加拿大和阿根廷等国的学者与会,共同探讨了旧石器考古学界在东亚,特别在韩国的最新进展.其中最突出的是李隆助教授在2001年9月新发现了距今12500年的可能已具有栽培稻的小鲁里遗址.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旧石器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03,22(3):192-200
近年来对青藏高原隆起的时间与幅度以及对邻近地区及全球性气候的影响等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在亚洲中部隆起的巨大高原山脉,不但改变了全球的气候系统,形成东亚季风气候区,也造成中亚及邻近地区的干旱与沙漠化,在东西方之间形成天然屏障,阻碍早期人类基因与文化的交流。东亚地区古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清楚地记录了这种情况。本文拟通过对早更新世以来东亚与西方旧石器文化关系的比较,初步探讨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及整个旧大陆地区远古人类及其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这里介绍一种古老而稀罕的活化石,名叫七纺器蛛。目前这类蜘蛛尚存的只有3—4种。它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东北亚各国。在近代的各科蜘蛛中,它和古代已绝灭的化石蜘蛛最为接近。七纺器蛛(见图)虽是真正的蜘蛛,但不象我们经常见到的那些蜘蛛,它保留着某些原始古老的形态结构,在分类上属于古纺器亚目。最  相似文献   

11.
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Guenée,1852)现今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大洋洲和非洲等地,但其起源地尚不清楚。本文在梳理烟青虫分类地位和系统发生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其食性、习性、地理分布及其与重要寄主植物烟草分布格局关系等资料,推断其起源地很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域。同时从烟青虫种群特性以及人类活动、大陆漂移理论等因素的作用对该推断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2.
百色旧石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本文记述了1982—1983年采自百色县高阶地地表上的各类石制品,其中尖状器有正尖的和角尖的,两面器有尖状的和肾状的,砍砸器有直刃的、凸弧刃的、多刃的、尖状的和舌状的。它们被认为都属于旧石器。  相似文献   

13.
《遗传》2021,(8)
正东亚和东南亚有着悠久的现代人生存和居住的历史,是研究欧亚大陆东部以及大洋洲现代人起源、演化与扩散的关键区域。然而,东亚南方与东南亚地区潮湿炎热、极不利于古DNA保存的气候条件,使得通过古基因组来探究这一区域人群的遗传历史成为巨大的挑战。此前,有关东南亚的古基因组研究表明,东南亚在距今12,000~4000年前生活着一群狩猎采集者——"和平人"(Hòabìnhian),是一支古老的亚洲人群,与东亚现在生活的人群遗传分离较早[1]。  相似文献   

14.
梁山遗址旧石器材料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位于秦岭南麓的梁山遗址是汉水流域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研究历史可追溯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又进行过3次野外考察,共发现有十几处旧石器地点,发表了初步研究报告。本文从技术、类型学角度对当时在梁山龙岗寺地点中采集的部分标本进行研究,表明梁山遗址是一个含手斧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工业,工具类型包括砍砸器、石球、手斧、薄刃斧、刮削器、凹缺器等。梁山遗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该石器工业在中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关系中具有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盘县大洞的石器工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从层位及埋藏状况,原料,分类技术特征和与邻近地区同期文化对比等几个方面的对盘县大洞遗址1990-1993年出土和采集的石制品进行描述,另外,文中特别描述了一些可能代表勒瓦哇技术的制品并对这个东亚旧器研究的热点问题提出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浩 《人类学学报》2022,41(4):630-648
本文从扩散时间、扩散路径、主要争论以及考古学证据等方面,对早期现代人南方扩散路线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使用旧石器中期石器技术的早期现代人在晚更新世早期(MIS 5阶段)已经开始沿南方路线扩散,但学术界对于此次扩散的范围和影响程度仍存在争议。在距今约5万年以后,南方扩散路线上的早期现代人出现诸如使用赭石颜料、制作串珠和骨质工具、创作岩画艺术等行为,同时也独立发展出一些区域性适应行为。石器研究显示,南亚地区在5-3万年前逐渐出现了细石器技术及相关产品(细石叶、修背工具等),而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表现出以生产细小石片为主的权宜性石器技术体系,一些细小石片曾被用来加工有机质工具或作为复合型工具使用。中国南方地区紧邻东南亚和印度半岛,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生态环境来看,都可以纳入南方扩散路线的研究范围。建议从旧石器中期石制品组合和旧石器晚期细小石制品组合两方面入手,开展跨区域比较研究,为探索中国南方地区早期现代人的出现和演化提供重要考古学证据。  相似文献   

17.
李超荣 《人类学学报》2002,21(3):230-230
20 0 2年 5月 2日— 6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超荣应韩国涟川郡和汉阳大学博物馆的邀请参加韩国全谷里旧石器遗址学术讨论会及全谷里旧石器遗迹馆开馆仪式。会议于 5月 3日在韩国涟川郡全谷里举行。汉阳大学裴基同教授主持会议。来自中国、日本、美国、法国和韩国考古学者与学生近百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学者李超荣作的《在中国出土的手斧》报告 ,引起与会者关注 ,并对中国手斧时代、渊源关系、手斧分类和中、韩旧石器文化关系展开了热烈讨论。 5月 5日全谷里旧石器遗迹馆开馆仪式隆重举行 ,并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庆祝…  相似文献   

18.
2009~2012年,在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梁山周围新发现何家梁和窑厂湾2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252件。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流堆积物中的石英、火山岩、石英岩、硅质灰岩和砂岩等砾石,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和砸击法剥片。石制品种类包含石锤、石核、石片、修理的工具和断块。工具类型以砍砸器、石球、重型刮削器、手斧和手镐等重型器物为主。汉中盆地梁山周围以龙岗寺等地点为代表的旧石器地点群是含阿舍利(Acheulian)类型器物的石器工业。何家梁和窑厂湾地点分别位于汉江右岸第二和第三级阶地上,通过对窑厂湾地点黄土地层剖面进行回授光释光(TTOSL)方法测年,结合古地磁测试和对比黄土高原标准黄土地层序列测年结果,证实汉中盆地古人类活动的时代最晚在6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何家梁地点的地层测年数据则表明距今7、8万年左右存在另外一个古人类活动繁盛的阶段,早期人类在汉中盆地活动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以前汉中盆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没有独立的年代数据,极大地限制了学术界对其石器工业技术和人类行为的深入研究,这是首次获得的汉中盆地埋藏旧石器地点地层的独立年代数据,是对汉中盆地旧石器遗址年代学认识上的一大突破。本研究结合可靠的测年数据,分析石器组合及加工技术,对建立中更新世以来秦岭山区的旧石器文化序列,理解我国南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发展演化以及东西方旧石器工业技术比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鲁娜 《人类学学报》2004,23(1):46-46
2003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法国远东学院在该所举办了中法学术系列讲座(历史、考古与社会)第四十六讲,主讲人为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法国巴黎第十大学的Eric Boeeda教授,其演讲题目为《旧石器时代东亚、西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乌兰木伦旧石器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的乌兰木伦河畔。遗址发现于2010年,包括第1、第2和第3三处地点;现有发掘研究主要集中在第1和第2地点。第1和第2地点均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分布密集,类型多样。第1地点石制品包括盘状石核、石片、锯齿刃器、凹缺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端刮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