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自从1950年日本古植物学家橘行一氏(Koichi Tachibana)在日本的岩手县(Iwate Prefecture)东祝郡(Higashiiwan-gun)的上泥盆纪的Nakakura(中仓)层发现Leptophloeum 化石后,这一属植物在中国于1951年陆续发现于湖北长阳的黄家磴层,江西安远的盘古山层,广东花县的打鼓岭层,甘肃天水的巴都系,其地层时代俱属于上泥盆纪。中国的上泥盆纪植物群曾经笔者描述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第1卷第2期。1954年Leptophloeum 化石复发现于前宁夏省(现属于甘肃省)中宁县的上泥盆纪的红色硬砂岩层,此种重要发现复经笔者报道于古生物学报第2卷第2期及中国科学第3卷第1期。笔者在1952年所发表的论文中对于中国  相似文献   

2.
乌桐系底部地层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生代陆相地层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生物学报》1953,(4):206-223
除出藻类(尤是是含石灰质的藻类)植物以外,古生代前期如寒武纪、奥陶纪、及志留纪几乎没有发现植物化石。藻类植物无疑地在寒武纪以前,所谓原古代已经发生了。泥盆纪以前的地层,大多数是在海水中沉积的,因此陆地植物化石当不可能发现的;虽然如此,最原始的蕨类和石松类,可能在志留纪时已经发生了。最古的陆地植物是在泥盆纪初期发见的(很少的地方,上志留纪上部地层,亦找到陆地植物和笔石相伴生,如同澳洲)。这时期的陆地植物是“裸茎植物目”  相似文献   

4.
陈秉麟 《化石》2001,(4):26-27
孢粉化石是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使用最多的化石 ,这不但因为我国含油地层多是陆相地层 ,也因为孢粉还是参与有机质向石油天然气转化的原始物质。说孢粉化石在陆相地层中含量多还容易理解 ,因为含油的陆相地层多形成于河湖环境。河边湖岸 ,河湖周围的山丘平地都是植物繁茂的地方。植物多 ,孢子花粉自然就多 ,再加上它们体小体轻 ,很容易被风和水带到湖中淀积下来。又由于它们比植物体上的花木枝叶坚实 ,在盆地中容易保存 ,容易成为化石。孢粉所以坚实 ,是因为它的壁中含有孢粉素 ,孢粉素能耐高温高压 ,强酸强碱。说它能向石油转化 ,却不能不令…  相似文献   

5.
1984年9月江苏煤勘一队于常熟梅李镇周围钻探找煤,在镇北面的57-173号井(插图1)中出现一套厚100余米的陆相碎屑岩含煤地层,疑为古生代晚二叠世龙潭组,后经对所采植物化石的鉴定确认为中生代地层.可资鉴定的植物化石共6属10种,本文研究的就是这部分材料.据钻孔揭露,岩层的层序如下:上覆地层:象山群  相似文献   

6.
张晓栋 《古生物学报》1989,28(3):376-390
一、前言我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碳酸盐岩地层相当发育,其中云南东部盘溪地区泥盆纪华宁组含有大量的层孔虫、珊瑚等化石。层孔虫是早古生代一类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地层中大量保存于原生位置,是古群落研究的良好素材。盘溪地区层孔虫化石的系统描述工作已有相当基础,王树碑、范建才(1974)描述了大量滇东泥盆系  相似文献   

7.
介虫类化石在中国古生代地层中发现虽多,但研究者尚少,早在1934年葛利普教授在“云南东部志留纪动物群”一文中描述六种。1935年法人巴特亦描述过一种~(**),文载“中国西南古生代及中生代化石”中。1944年马以思在“黔北桐梓县三叠纪动物群”文内,曾提及介虫化石,但未鉴定种名。1942及1948年赵金科、徐煜坚二同志在广西永淳中泥盆纪地层中,见到介虫化石。俞建章教授在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中亦采有介虫化石。经作者鉴定或属上泥盆纪。  相似文献   

8.
这一篇短文是报告在甘肃省的固原县子最近发现上三叠纪的延长层及其植物群的事实。化石是西北地质局第683队在1956年所发现的。详细地层剖面表并未寄来。但很可能的在这一带地区上三叠纪的延长层也是直接位在侏罗纪的煤系地层之下的。因为在送来鉴定的材料中,我们也发现若干侏罗纪下部至中部的植物化石如Phoeni-copsis 及Cladophlebis 等等。这一个地点所发现的延长层植物包括下列数种:  相似文献   

9.
天山东部早侏罗世早期植物化石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新疆吐鲁番盆地西北缘托克逊克尔碱地区三叠、侏罗纪陆相地层出露良好,动植物化石都很丰富。在八道湾组底部第一个含煤层顶板附近不到5cm厚的灰色泥岩中,产有一层植物化石,保存非常精美,笔者曾于1971—1983年几次前去采集,本文研究的就是这部分材料。八道湾组之上连续沉积了含早、中侏罗世北方型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其下则与产晚三叠世北方型Danaeopsis-Bernoullia植物群和丰富甲壳类  相似文献   

10.
青海柴达木盆地第三纪轮藻化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水 《古生物学报》1961,(3):183-209
一、绪言近年来轮藻化石曾发现于我国许多地区的泥盆纪、侏罗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中,其中以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第三纪地层发现最多。本文所描述的就是青海柴达木盆地红三旱Ⅰ号、鄂博梁Ⅰ、Ⅱ、Ⅲ号及冷湖Ⅶ号5个地区第三纪地层所产的轮藻化石,计1科、4亚科、8属、42种、6亚种和1变种,其中包括27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柴达木盆地轮藻化石的分布以盆地中心最为丰富,如鄂博梁Ⅱ号、Ⅲ号及冷湖Ⅶ  相似文献   

11.
各个地质时代的陆相地层中,植物化石都很多,尤以煤系中更为常见,因为煤本身就是植物。尽管植物化石常因垂直分布的时间较长,而比动物化石稍逊,但往往和动物化石的作用相同。植物化石不但是地质学和地层学对比的重要因素,而且更是古植物学的重要研究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部泥盆纪腕足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的研究,在很早以前就已进行。早期著作中以康尼克(DeKoninck)、达维生(T.Davldson)和凯赛(F.Kayser)为重要。但这些著作中,多是记述一些零星的化石,而这些化石大都购自药铺,化石产地不明,因而对地层意义不大。1931和1938年,先后出版了葛利甫(A.Grabau)和田奇瓗的“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和“湖南泥盆纪腕足类”,奠定了中国南方泥盆纪腕足类的研究基础。解放以后,王钰(1955—1956)又补充描述了南方泥盆纪的若干腕足类新种。然而,所有这方面的工作几乎大部限于南方,即印度太平洋这一古动物地理区。而对于中国北部的泥盆纪腕足类化石,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系统研究。仅有日本学者矢部长克(Yabe)和杉山敏郎(Sugiyama)(1940,1942)以及王钰(1955)报导过极其零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包尔汉图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包尔汉图剖面的顶部属泥盆系无疑,应归入阿鲁共组,而不是西别河组;巴特敖包地区的海侵,始于罗德洛统卢德福德阶(Ludfordian)早期。本剖面没有发现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早期的海相沉积。本文描写了一个志留纪牙形刺新种:Ozarkodina uncrispa sp.nov.。  相似文献   

14.
集普及、教育和观赏于一体的宜州化石馆瞭望我国辽西地区中生代地层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出露齐全,是研究陆相中生代地层和古生物的重要地区,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就目前所知,古生物化石主要出自义县、北票和凌源等地,有蕨、苏铁、银杏等植物化石;有叶肢介、昆虫等...  相似文献   

15.
鄂西泥盆纪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0年侯德封、赵家骧诸氏在四川东南部酉阳县水车坪附近发现泥盆纪化石,当时邻近地方都未曾发现泥盆纪地层,四川东南部泥盆纪海侵的方向,无法断定。1947年高振西、楚旭春、李毓英诸氏在湖北武昌的蛇山及胭脂巷一带采得海相泥盆纪化石,其海侵方向亦未能确定。至於湖北西部是否有泥盆纪地层存在,为一般地质工作者一向所注意的问题。1950年李捷、谭彭二氏调查鄂西地质时,根据岩石性质,认为谢家荣、刘季辰二氏所命名的写经寺含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介绍的植物化石是一种地理分布很广、地层上的分布则只限於下白垩纪的一种标准化石。它最先发现於欧洲下白垩纪的瓦尔登期(Wealden)的地层中,后来在北美的波托马居(Potomac Formation)及日本的领石统中都有大量发现。此化石除在日本有唯一的例外,一度见於略低的手取统(上侏罗纪)外,其余各处都是出现於下白垩纪的地层中,并且一向被认为是下白垩纪瓦尔登期植物群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份子之一.此种化石过去在中国从无报道,所以此次的发现无论就它的地理分布和封於决定所在地层的时代来说,都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我国泥盆纪化石,虽然还在1846年就已有报导,但是最先的化石资料多购自药店,不但产地不明而且缺乏地层的意义。近三、四十年来,由于地质矿产调查日渐开展,泥盆纪的划分与对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一般说来,中、下泥盆纪的问题不大,而上泥盆纪的划分仍未有统一的认识。关于中国上泥盆纪古生物羣,各方面都有人从事研究,如葛利普、田奇(?)研究腕足类,孙云铸、计荣森、乐森(?)、俞建章研究珊瑚,孙云铸、赵金科研究菊石类等。这些工作,特别是葛利普的研究工作和丁文江在西南野外的采集工作,都为我国南部上泥盆纪分层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我国古生物地层学者如孙云铸、田奇(?)、乐森(?)、赵金科、侯佑堂、侯德封、王钰、顾知微、杨敬之等先后在我国南部、西南部及西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泥盆纪含鱼化石地层的世界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泥盆纪含鱼化石地层分层的进展及现状,总结中国泥盆纪含鱼化石地层的层位,横向地比较了主要鱼化石的系统关系,再结合具体的地质历史背景,对比世界有关的地层。  相似文献   

19.
内蒙下部侏罗系的两种昆虫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化石在我国的中生代陆相沉积物中屡有丰富的发现,它对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意义。我国秉志教授(1928,1931,1935)曾描述了许多山东和东北地区的昆虫化石。日本直良信夫(1933)、上野盆三(1935)等也曾描述了一些我国东北地区侏罗一白垩系的化石和第三系的琥珀标本。本文描述的两种直翅目化石是鄂尔多斯地质队1958年于内蒙伊克昭盟准噶尔旗巴尔硐沟和刘过冰沟采得的,化石保存很好,是以前未记载过的属和种,野外编号:K-786-2,露头号:K-786,另一个野外编号:K-3/59-1,露头号:K-59。未附地质剖面资料,但所记层位符号为“J_1”,可见化石层暂被认为属下侏罗统的。与其共生的植物化石有:Sphe-  相似文献   

20.
洪友崇 《昆虫学报》1975,(2):235-241
本文昆虫化石产于河北围场县西约18公里的奶子山沟(图1)。地层剖面仅出露砂页岩层。总厚167.8米。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油页岩:灰黑色、灰色油页岩与灰黑色泥岩互层,自下而上包含3个化石层[见剖面中第1层之(1)、(2)、(3)],第1、2化石层均产叶肢介、鱼化石;第3化石层产昆虫、鱼化石;昆虫化石为本文描述的属种,即大型中国树蜂Sinosirex gigantea(新属,新种)。厚度53.3米。 2.灰白色凝灰质砂岩。含植物碎片。厚70米。 3.黑色灰黑色含油性页岩,黄绿色页岩和灰色泥岩互层。厚15.7米。 4.灰色、灰黑色油页岩与薄层凝灰质砂岩互层。厚7.6米。 5.灰白色薄层至中层凝灰质砂岩。含植物碎片。厚21.2米。 地层剖面和时代的确定,牵涉到东亚大陆(包括中国、蒙古、苏联、朝鲜等)侏罗——白垩纪界限的划分问题,问题比较复杂,说法不一。地层的时代究竟是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目前还肯定不了。本文的化石时代暂列晚侏罗(J_3)或早白垩世(K_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