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赵养昌 《昆虫学报》1976,(3):339-341
白蜡是我国重要昆虫资源之一,但是产生白蜡的蜡蚧[Ericerus pela (Chavannes)]遭受几种昆虫天敌的为害,严重影响了白蜡的生产。其中隶属长角象科蚧象属(Anthribus Forster)的一种天敌,在幼虫期捕食蜡蚧的雌虫和卵。据西南农学院调查,80—100%的  相似文献   

2.
蚧虫的病原真菌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蚧虫(半翅目:蚧总科)是农林果树和花卉的一类重要害虫。作者综述了寄生蚧虫的虫生真菌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潜力。总结了昆虫病原真菌作为生物杀虫剂的研究历史,并将其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开创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讨论了该领域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列出了世界上目前已记录的蚧虫病原真菌,包括55属140种,及其寄主蚧虫的名录。对虫生真菌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背景】蚧虫是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下的一类昆虫的总称。蚧虫个体小、食性广,极易随货物扩散传播。【方法】分别从疫情概况、截获种类、产地、截获载体、截获年份等方面对10年来我国各口岸截获蚧虫的信息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统计,并对之前容易被忽视的非检疫性蚧虫疫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2005年以来,我国从进口植物和植物产品中截获蚧虫共计171978批次,其中,检疫性蚧虫12种共7071批次;南洋臀纹粉蚧截获量最大,达2848批次,大洋臀纹粉蚧次之,为2442批次,第3是新菠萝灰粉蚧,为1714批次。东南亚是蚧虫的主要来源地,截获量居前3位的蚧类几乎都来自该地区;水果是截获蚧虫的主要载体,占所有植物及植物产品总截获量的99.0%;总体来看,蚧虫截获量从2006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10年后又呈暴发性上升趋势。比较3种截获量较大的蚧虫发现,2005~2008年,截获主要以南洋臀纹粉蚧为主;自2009年起,大洋臀纹粉蚧截获量逐年上升,成为截获量最多的蚧虫;2011年以来,新菠萝灰粉蚧截获量激增。2005年至今,我国口岸共截获其他非检疫性蚧类68797批次,鉴定到种的有46个属105种共68712批次,其中,在我国内陆地区尚未报道的有23个种,入侵风险高,需要引起重视。【结论与意义】了解我国口岸蚧类害虫截获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疫情检疫与监测,有效防范蚧类害虫的传入与扩散。  相似文献   

4.
紫胶虫(Laccifer lacca Kerr.)亦称紫梗虫,属同翅目新蚧总科(Ncococcidea)的胶蚧科(Lacciferidae)。由于它能分泌一种不可代替的极为贵重的工业原料——紫胶,而成为我国重要的昆虫资源之一。近几十年来紫胶已广泛地应用到电器工业、塑料工业、油漆工业、造船工业以及飞机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某些方面。因此紫胶虫引起了许多部门的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昆虫病原真菌蜡蚧霉Lecanicilliurn lecanii(Zimmermann.)菌株No.V3.4504在不同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对菌种的菌落生长特性、胞外酶活力和对蚧虫致病力的影响。【方法】试验菌种蜡蚧霉菌株No.V3.4504是从染病蚧虫上分离的。试验蚧虫是沙里院褐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us和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采用7种培养基继代培养多代。观察菌落形态特征、测定生长速率、产孢量、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及对蚧虫的致死率。【结果】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最快,但产孢量最低,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呈逐代下降趋势,对两种蚧虫致死率也最低;增加蛋白胨对改善菌种致病力没有明显效果;在增加蚧虫尸体的D、E、F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虽然较慢,但产孢量上升为8.83×106-9.13×106孢子/cm2。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平均达到2.16-2.13 U/g和1.01-1.03 U/g,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分别在55%-58%和39%-42%;在活蚧虫上连续培养3代,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最高,为3.08-2.92 U/g和1.45-1.42 U/g,是PDA培养基上的1.6倍。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也最高,分别达到71.30%和58.89%。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与蚧虫死亡率呈正直线相关关系。【结论】采用PDA培养基连续多代培养会引起菌株No.V3.4504明显退化;在培养基中加入蚧虫尸体,对于保持菌种活力有明显效果;在活蚧虫体上继代培养对复壮菌种,提高菌种毒力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871-882
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蚧虫进行分类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主要介绍蚧虫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以及RFLP、RAPD、SSR、ISSR和DNA Barcoding技术在蚧虫种类鉴定中的应用概况,并对其应用前景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促进蚧虫类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解放三十年来,我国在昆虫分类学、昆虫形态学上所做的成绩,《昆虫学报》第22卷3期上已有总结,计论文475篇,新种1227种。我们也曾做了类似的工作,除《昆虫学报》和《动物分类学报》外,还包括《动物学报》、《寄生虫学报》、《南开大学学报》,《福建农学院学报》等期刊和《中国蝽类昆虫鉴定手册》、《华北灯下蛾类图志》、《中国园林主要蚧虫》等图书,对我国昆学工作者在分类方面的工作做了不完全的统计,结果与上述总结有很大出入,现摘要公布。  相似文献   

8.
封面照片     
正照片示在土豆芽部为害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半翅目:粉蚧科)。该虫是我国大陆新记录的一种有害昆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很广,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期报道了石蒜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pp. 871-876)。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松干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干蚧是在松树枝干上为害的珠蚧科(Margarodidae)、松蚧属(Matsucoccus)的蚧虫。关于我国松干蚧的种类和经济意义,在解放前一无所知。解放后,首先在山东崂山地区发现松干蚧为害严重,才开始进行防治研究。文化大革命以后,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蓬勃发展,对于松干蚧的防治研究通过各地协作,进展很快。我们得到全国松干蚧防治研究协作组的帮助,研究了各地的标本,使我们对于我国松干蚧的种类有了一些了解。现将  相似文献   

10.
蚧虫是重要的园林害虫,有些是检疫对象。这类昆虫的种类多,个体很小,生活比较隐蔽,在标本采集、制作和保存等方法上有它一定的要求。兹将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方法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记述采自中国东北地区的阔柄跳小蜂属1新种及2中国新记录种。新种长索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longifuniculus,sp.nov.育自辽宁省普兰店槲栎Quercus alien上的栎绛蚧Kermes sp.;纯黄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albopleuralis(Ashmead)育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糖戚盔蚧Parthenolecaniumcorni(Bouche)、槐花球蚧Eulecanium kuwanai(Kanda)和吉林省长春市榆树上的1种蚧虫;软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insidiosus(Mercet)育自黑龙江省尚志市刺五加上的1种软蚧。模式标本保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昆虫种群的遗传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种群的遗传调控是利用昆虫自身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采用性别控制开关,通过遗传转化使雄虫成为携带导致后代雌虫发育异常或雌性不育的遗传控制复合体(性别开关元件和靶标基因的复合体).昆虫种群遗传调控是一种基于不育技术的昆虫种群控制系统,具有种类特异、环境友好和便捷高效等特点.目前为止,已经由早期的通过辐射不育方法发展到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的方法,并在多种昆虫中获得成功.本文综述了昆虫种群遗传调控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昆虫种群遗传调控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包括特异的调控元件、致死或缺陷基因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应用,并列举了几种昆虫种群遗传调控的实例,最后对于昆虫种群遗传调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宁夏粉蚧科昆虫研究(半翅目:蚧总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宁夏同族自治区粉蚧科Pseudococcidae昆虫24属41种,其中包括2新种:宁夏草粉蚧Fonscolombia ningxiana,sp.nov.和冰草长粉蚧Longicoccus agropyri.sp.nov.;2中国新记录种:多管刺粉蚧spinococcus multitubulatus(Danzig,1980)和孤独条粉蚧Trionymus singularis Schmutterer,1952:1新组合:赖草长粉蚧Longicoccus leymicola(Tang,1992),comb.n.(移自少粉蚧属Mirococcus Borchsenius);Puto jarudensis Tang(1992)为Ceroputopilosellae Sulc.1898的新异名.模式标本保存在山西农业大学蚧虫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4.
捕食性的普通草蛉Chrysoperla sp.(carnea group) 和安平草蛉Mallada desjardinsi(Navas)(脉翅目:草蛉科)的寄主-生境定位取决于其觅食行为以及对各阶段释放的植物气味的行为反应.本研究调查了这两种交配的草蛉成虫以及取食棉花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反应,以便了解它们之间的三重营养关系.结果表明:草蛉雄虫和雌虫均能感受到棉花植株释放的绿叶挥发物;植株的各个阶段均可使捕食性昆虫和绵粉蚧定位.在受绵粉蚧为害的棉叶上饱和烃含量高,说明草蛉成虫的反应更为强烈;在植株受为害期和开花期释放捕食性昆虫,可提高田间捕食性昆虫的作用.这些结果提示有效的生物防治取决于捕食性昆虫在植株上的天然定殖能力以及对害虫的吞食能力.  相似文献   

15.
红点唇瓢虫生物学及其对防治介壳虫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rstri是一种国内广布的多食性的蚧虫天敌,据调查饲养结果,已知它可捕食5科27种蚧虫。该虫具有较强的觅食和捕食能力,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并能建立比较稳定的种群。通过多次田间释放和保护利用的试验,对蚧虫的控制效果均在94%以上,是防治多种蚧虫_的有效天敌。作者于1978—1982年,对此虫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此文是有关结果的一个简报。  相似文献   

16.
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 Beardsley是近年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外来物种,是危害剑麻的主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防治新菠萝灰粉蚧的有效杀虫剂。采用喷雾法测定了啶虫脒、呋虫胺、噻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等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新菠萝灰粉蚧不同虫态的室内毒力。研究结果表明: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新菠萝灰粉蚧均有显著的触杀作用,对新菠萝灰粉蚧的毒力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减小。其中,烯啶虫胺对新菠萝灰粉蚧的毒力最高,对新菠萝灰粉蚧1龄、2龄、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LC_(50)分别为0.1406 mg/L、0.1550 mg/L、0.3870 mg/L和0.5060 mg/L。啶虫脒和噻虫嗪的毒力低于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噻虫胺的毒力最低。不同龄期新菠萝灰粉蚧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表现为:1龄2龄3龄雌成虫。烯啶虫胺对新菠萝灰粉蚧的触杀毒力最好,可作为防治新菠萝灰粉蚧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17.
梁铁  李志刚 《昆虫知识》1997,34(3):152-153
梨圆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又称梨笠圆蚧、梨跨圆蚧、梨枝圆蚧,是新疆近年来危害果树、果实的较为严重的害虫之一。寄主较多、危害较重、虽日渐蔓延严重,但尚未引起充分重视;为此,1994~1995年作者对该虫的分布、危害、发生规律、天敌昆虫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分布与危害本种为亚洲原产,现已传遍世界各地。能加害梨、苹果、红枣、桃、山殖、樱桃、海棠、葡萄、杨、柳等238种植物的干、枝、叶和果实。此虫在新疆主要分布于库尔勒、哈密、阿克苏、喀什等地区;但近年来,发现该虫的危…  相似文献   

18.
云南昆明地区糠片盾蚧的天敌昆虫种类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玫  陈国华  杨本立 《昆虫知识》2004,41(2):161-163
于 2 0 0 1~ 2 0 0 2年在昆明和曲靖对危害桃、苹果和梨树上糠片盾蚧的天敌昆虫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糠片盾蚧寄生性天敌昆虫有 7种 ,隶属于膜翅目小蜂总科的跳小蜂科和蚜小蜂科 ,其中 ,桑盾蚧黄蚜小蜂Aphytisproclia (Walker)是糠片盾蚧的主要寄生蜂 ,其数量占寄生蜂总数的 79 7%;捕食性天敌昆虫有 3种 ,隶属于鞘翅目、瓢虫科 ,其中 ,二双斑唇瓢虫ChilocorusbijugusMulsant为糠片盾蚧的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蜡蚧菌Lecanicillium是自然界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为了获取更多的蜡蚧菌作为控虫真菌资源,对从森林中的根际土壤分离得到的一株蜡蚧菌进行鉴定以及与其他几种病原真菌进行烟草粉斑螟Ephestia elutella的致病性对比。【方法】采用形态特征比较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构建分子系统树对从贵州贵定松林下土壤中分离的菌株进行综合鉴定,采用浸虫法对烟草粉斑螟3龄幼虫进行致病性筛选。【结果】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该真菌为丝枝蜡蚧菌Lecanicillium aphanocladii。在测试菌株中,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inannulata、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丝枝蜡蚧菌对烟草粉斑螟3龄幼虫7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9.22%,64.92%和77.92%,表现出较好的致死效果。【结论】丝枝蜡蚧菌对烟草粉斑螟幼虫的致死效果较好,可用作仓储内烟草粉斑螟的生物防治资源。  相似文献   

20.
寄生于壳斗科(Fagaceae)植物的蚧虫种类繁多,经初步整理,已达10科64属152种之多,几乎是我国已知蚧虫种类的1/5~1/4,其中栎链蚧属(AsterodiaspisSignoret,1876)是专性寄生类群之一。本属主要分布于东洋区,部分种类零星分布于全北区。本属迄今已知24种,其中我国已记载11种。我们在进行栎类蚧虫区系研究中,又发现该属1新种,现记述于下。异形栎链蚧Asterodiaspis deformis,新种(图Ⅰ,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