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近年来,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全球健康的疾病,全球约有3亿人遭受了侵袭性真菌感染,造成每年约有160万人死亡,接近结核病的死亡人数~([1])。尤其随着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不断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高达30%~90%~([2])。念珠菌属是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白念珠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菌种,而非白念珠菌侵袭性感染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3-4])。目前,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正据统计~([1]),泌尿系统是仅次于呼吸系统的深部真菌的感染部位,而留置导尿管是泌尿系统感染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老年人因基础疾病多、免疫抑制及侵入性操作增多等因素是导尿管伴随尿路感染的高发人群~([2]);在老年患者中,念珠菌属是仅次于肠杆菌引起导尿管伴随尿路感染的菌群~([3])。以往文献中,鲜有专门介绍老年导尿管相关念珠菌尿路感染的报道,为及时统计该类人群的致病菌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研究收集2013~2018年228例老年患者导尿管伴随尿路念珠菌感染的菌种分布、耐药性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念珠菌属真菌是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寄居于口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引起皮肤、黏膜身体浅部感染,也可引起下呼吸道、泌尿道、菌血症等深部感染,其中白念珠菌是念珠菌属真菌的主要致病菌。但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非白念珠菌比例和耐药性的不断上升,给临床防治抗真菌感染带来新挑战[1]。我们对2013年2月~2016年3月1 105株念珠菌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差异,为临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和现代医学的发展,HIV感染的增加、器官移植的开展、化疗药物的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静脉插管等介入性操作的增加,真菌感染率逐年上升。白念珠菌是最重要的机会致病真菌之一~([1])。该菌在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都有分布,一般数量较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该菌会大量繁殖,引起不适。主要由白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念珠菌  相似文献   

5.
刘端绘 《蛇志》2017,(2):229-231
<正>脓毒症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为大手术术后、严重创伤或感染后常见并发症。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复杂,病理过程涉及炎症、组织损害、凝血功能、免疫等一系列问题~([1]),且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性改变相关~([2]),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细菌~([3])。脓毒性休克是重症监护室常见危重症,是脓毒症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表现,具有发病急、进展快,且常累及多个脏器,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4])。近年来,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及  相似文献   

6.
正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炎的第二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影响了众多女性健康~([1])。本研究检测了VVC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53株念珠菌对11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为VVC临床用药提供信息。1材料和方法1.1菌株来源收集上海长征医院妇科门诊2016年10月~2017年1月VVC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念珠菌  相似文献   

7.
杜巍 《生物资源》2021,(2):204-204
正蝟实(Kolkwitzia amabilis Graebn.)为忍冬科(Caprifoliaceae)蝟实属(Kolkwitzia)植物,多年生小灌木,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珍稀植物~([1]),常生于海拔300~1 340 m的阳坡或半阳坡,在土层薄、岩石裸露的阳坡亦能正常生长~([2])。蝟实环境适应性极强,可在最低-21℃的极端温度下生存,主要分布在我国安徽、河南、甘肃、河北、湖北、陕西、山西等省~([2])。蝟实多分布于疏林的边缘,群落为旱生的灌木,群落构成单一,其上层的乔木层物种稀少或没有~([3])。  相似文献   

8.
<正>微生物组(microbiome)是指人体内外"定居"的所有微生物的总称,也可以称为菌群(microbiota)~([1-3])。菌群与疾病的关系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大热门课题~([4])。截至2017年4月底,我们以"Gut microbiome"或"Gut microbiota"和"Obesity"或"Diabetes"作为检索关键词,在Pub Med数据库检索出1 949篇论文,其中综述性论文有1 076篇,占总篇数的55.2%;研究性论文873篇,占44.8%。在研究性论文中以人群为对象的有292篇,仅占  相似文献   

9.
正高温胁迫可导致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1])、水稻(Oryza sativa Linn.)~([2])和玉米(Zea mays Linn.)~([3])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阻、光合能力降低、生理活性受抑制,继而使农作物减产。玉米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高温胁迫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较大。当温度大于或等于32℃时,玉米的生  相似文献   

10.
黄滢燕 《蛇志》2017,(2):236-238
<正>1993年,Chattopadhyay等首次提出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定义,是既往有剖宫产史,同时妊娠为前置胎盘,且胎盘附着于原子宫瘢痕部位者,常伴有胎盘植入~([1~3])。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再次妊娠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4])。研究~([5,6])证明,剖宫产次数的增加与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有文献~([7,8])报道,既往无剖宫产史的产妇发生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几率为16%,有1次剖宫产史的产妇  相似文献   

11.
正国产菱属(Trapa Linn.)植物仅包含欧菱(T.natans Linn.)和细果野菱(T.incisa Sieb.et Zucc.)2种~([1]),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长江流域为主要分布区和栽培区。该属植物的果实统称为菱角,《本草纲目》中记载菱角具有解暑、解伤寒积热、止消渴和解酒毒的功效;子叶富含淀粉,可食用;菱角壳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癌和抗肿瘤等~([2-4])药理活性,含黄酮类~([5-6])、总多酚类~([3,6])、萜类和甾体类~([7])、苯丙素类~([6])以及生物碱类~([8])等成分,主要活性成分为总多酚。为明确不同产地菱角壳中总多酚含量的差异,作者对来  相似文献   

12.
<正>甲真菌病是甲及其周围组织的真菌感染,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甲病,占甲病的50%。致病真菌包括皮肤癣菌、念珠菌等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等。其中,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90%~([1])。本文对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月皮肤科门诊甲真菌病患者的菌种分布和体外药敏试验做一回顾性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用药依据。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念珠菌菌血症的易感因素分析及药敏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念珠菌菌血症的临床特点、菌种构成、危险因素及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6月1日~2007年5月31日自血培养中分离出的92株念珠菌的菌种分布、药敏试验和危险因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菌种分布显示白念株菌感染为28.3%,除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之外的其他念珠菌感染为45.6%。药敏试验显示耐氟康唑率达41.3%。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免疫力低下、严重基础疾病、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介入诊治、气管切开及呼吸机的应用等,病死率超过55.4%。结论氟康唑不能作为所有酵母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病原学检测和药敏试验、及时作出早期诊断、严格掌握用药原则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核生物,目前已知真菌种属超过数百万种,只有数百种具有致病性,多数真菌仅在机体免疫改变或缺陷或正常菌群微生态失衡时才引起疾病。随着抗真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不断使用,新型抗真菌药物和疫苗的缺乏,机体微生物组分紊乱的发生等危险因素的不断增多,近年来,真菌感染特别是机会感染呈明显上升趋势。侵袭性真菌感染是造成免疫受损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受损患者中,侵袭性真菌感染风险更高~([1])。  相似文献   

15.
正三峡水库成库以来,支流回水区频繁出现水华现象,成为近10年来我国水库生态学领域研究热点~([1])。水流条件是水华形成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2]),合适的流速条件能给藻类生长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3])。温度、光照和营养盐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在自然水体中随着深度的变化而变化~([4])。普遍认为,紊流扰动通过改变藻类在水体中的相对位置和分布,从而改变藻类生长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菌种分布,样本类型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等数据,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14年1月—2019年12月临床诊断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对菌种分布、样本类型、科室分布和抗真菌药敏感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非重复性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患者646例,男性355例,占54.95%,大于60岁患者占55.11%;其中白念珠菌314株(48.61%),其次是光滑念珠菌226株(34.98%)和热带念珠菌71株(10.99%);以2017年感染病例最多(141例,21.83%),之后呈下降趋势;感染样本类型以创口深部分泌物(229例,35.45%)为主;其次是清洁尿液(174例,26.93%)和血液(117例,18.11%),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前3位科室是内科(255例,39.47%),外科(214例,33.13%),儿科(78例,12.07%);所有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总耐药率分别为18.82%、36.15%和19.38%,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均为100.00%。结论本地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以老年患者和白念珠菌为主,但非白念珠菌占主要地位,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但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保持高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类型、分布及耐药现状,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真菌,对我院2012年6月~2014年5月培养出的念珠菌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API 20CAUX进行鉴定,同时使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念珠菌2 725株,其中白念珠菌最多(64.73%),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3.64%)、光滑念珠菌(10.57%)和克柔念珠菌(2.35%);念珠菌检出构成比以痰液最高(45.39%),其次为中段尿(22.06%)和咽拭子(16.66%);4种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均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结论院内深部念珠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较低,对唑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18.
正相对于西方而言,古北区的东侧,轮虫的研究资料非常缺乏~([3])。中国现存的很多轮虫资料也已经非常陈旧~([4—6]),当然,近年也有一些论文相继报道了这一淡水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浮游动物类群~([7—12]),其中不乏涉及分子方法研究轮虫分类~([13])和轮虫的生态研究~([14])。但是从已有的资料可以发现,很多已知的轮虫分布大多集中在武汉、海南、洞庭湖、西藏等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显然的现象,即只有中国的这些地方被较为详细地研究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分布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所有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等,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97例念珠菌血症患者入选,其中男性6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9.6±16.8)岁。包括白色念珠菌51例(52.6%),非白色念珠菌46例(47.4%),非白色念珠菌中热带念珠菌17例(17.5%)、近平滑念珠菌12例(12.4%)、光滑念珠菌7例(7.2%)、无名念珠菌4例(4.1%)、其他念珠菌6例(6.2%)。念珠菌培养阳性后30 d内死亡37例,30 d病死率为38.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04,95%CI:1.041~1.170,P=0.001)、血液系统肿瘤(OR=63.256,95%CI:2.898~1380.833,P=0.008)、APACHEⅡ评分(OR=1.176,95%CI:1.053~1.313,P=0.004)、感染性休克(OR=12.032,95%CI:2.389~60.587,P=0.003)及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OR=26.016,95%CI:4.002~169.127,P=0.001)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拔除或更换深静脉置管(OR=0.118,95%CI:0.025~0.559,P=0.007)是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念珠菌血症患者分布科室范围广、基础疾病重、侵入性操作多。年龄、高APACHEⅡ评分、感染性休克及合并细菌血流感染是影响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拔除或更换深静脉置管是念珠菌血症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农大雄 《蛇志》2017,(2):232-233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血供明显减少甚至中断,最终导致部分心肌组织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性病变~([1])。20世纪60年代以前,AMI死亡率高达30%;20世纪70年代经积极治疗心肌梗死并发症,死亡率下降至15%;20世纪80年代实施溶栓治疗后,死亡率下降至5%左右。及早开通AMI相关闭塞血管,恢复血运重建,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防止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可明显提高患者存活率~([2,3])。而目前溶栓治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