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繁殖期雌性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的声信号已有过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对其交配行为研究较少,近距离时,雌性凹耳蛙如何与雄蛙交流并完成抱对尚不清楚。为探究繁殖期雌性凹耳蛙与雄蛙近距离交流、交配过程,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雌性凹耳蛙交配前行为进行记录。2013至2016年及2018年记录并分析了49组雌雄蛙抱对过程和42组未抱对个体的视频数据。结果表明,凹耳蛙雌蛙与雄蛙近距离交流过程涉及多种信号,包括视觉信号(眨眼、低头、腹部膨胀、脚趾震动、背转向雄蛙)与声信号两类;在每组雌蛙发出信号且抱对成功的实验中,各视觉信号出现1或2次较多,声信号出现1至3次较多,眨眼、鸣声、腹部膨胀三种信号的总次数较多;5个繁殖期所记录的雌蛙交流信号中视觉信号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声信号。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只雌蛙在抱对成功与失败时所发出的眨眼、低头和腹部膨胀三种视觉信号的次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声信号、腹部膨胀、脚趾震动和背转向雄蛙这四种信号仅在抱对成功时出现。因此,推测这些信号在抱对前出现时,有助于提高雌雄凹耳蛙抱对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雄性在配偶选择时是否存在近交避免行为,以及这种选择行为是否是基于化学信息,设计了3个实验,分别验证雄性对近缘和远缘雌性基于化学信息的配偶选择,近缘或远缘雌性存在下雄性的交配动机,以及基于化学信息的亲属识别机制及对雄性交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亲缘关系不同的2雌性选择实验中,雄性更愿意与远缘雌性交配;雄性在近缘雌性粪屑存在下,交配成功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雄性红脂大小蠹对不同亲缘关系的雌性有显著不同的交配期望。雄性对亲缘关系近的同家庭雌性有明显的近交避免行为,由此避免近交衰退。本研究同时显示雄性红脂大小蠹亲属识别的机制是基于雌性个体的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2012年4月,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对正在抱对的30对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成体的体长、头长、头宽、前肢长和后肢长进行测量,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抱对个体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及配偶间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其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前肢长和后肢长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在两性间无显著差异,而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雌性成体显著大于雄性成体;特定体长下雄性的前肢显著大于雌性,其他局部特征没有显著的两性差异;雌性个体与抱对的雄性个体的后肢长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特征两性间无相关性.因此,在东北林蛙的配偶选择中,雌性对雄性形态特征的选择与两性异形的形成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东方百合鳞片繁殖小鳞茎发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解剖学方法研究东方百合鳞片扦插繁殖中小鳞茎的组织发生过程。结果表明:小鳞茎的形态发生起源于鳞片近轴面基部的几层薄壁细胞,细胞脱分化后形成分生组织,再经过器官发生途径形成小鳞茎,属于外起源。小鳞茎发生过程可分为未分化期、启动期、生长锥形成期、小鳞片原基和根原基形成期、小鳞茎形成期。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生境和密度下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结果表明无论在种群水平还是在个体水平上,黄帚橐吾都表现出:1) 在不同的生境和种群密度中,个体大小与繁殖体大小均不相同,其排列顺序依次为沙地>坡地>滩地、裸地>非裸地、低密度>高密度;2) 繁殖分配和单株种子均重在不同生境和种群密度中,其差异程度均从不显著(p>0.05)到极显著(p<0.01)不等;3) 繁殖体大小与个体大小在不同生境和种群密度中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4) 单株种子均重与个体  相似文献   

6.
张建军  梁虹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3,23(3):225-229
在Y型迷宫中进行了动情雌性布氏田鼠对结扎不育雄鼠及正常雄鼠气味和个体的选择实验。气味选择实验以动物的巢垫物为气味源,个体选择直接采用结扎雄性和正常雄性作为被选择个体。记录雌性布氏田鼠对选择源的选择频次以及停留时间。结果表明,无论在气味选择或是个体选择中,动情雌性布氏田鼠在选择频次和停留时间上都具有显的正相关性,而且都没有明显表现出对某—气味或个体选择上的偏好。激素测定结扎不育后雄鼠血清中的睾酮和皮质醇含量有听升高.但这种变化没有对雌性布氏田鼠的选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普通野生稻小种群的交配系统与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种群的遗传动态是保育遗传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种群遗传动态又与交配系统密切相关.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濒危物种,目前其种群规模都较小,研究其小种群交配系统与遗传变异性对普通野生稻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运用7对SSR引物,对采自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小种群的36份种茎和其中20个家系共计601份子代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种群的表观异交率为0.318,多位点法估计(MLTR)的多位点异交率为0.481;50%以上的子代共享亲本,非随机交配明显;东乡普通野生稻种群交配系统属于混合交配类型.比较亲本和子代种群的遗传变异性显示:子代种群比亲本种群遗传变异性更丰富;子代种群的杂合子不足与种群变小自交比例上升有关;而亲本种群杂合子过剩可能与杂合基因型的选择优势有关.这些结果说明创造条件扩大种群规模对普通野生稻的原生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粒径(50 nm、200 nm和1000 nm)、浓度(清水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荧光聚苯乙烯微球溶液组合对37期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蝌蚪身体大小和脏器系数的影响,连续测定了暴露7 d时,之后清水清除饲养7 d(14 d时)和14 d(21 d时),其体重与体全长的比值(重长比)、小肠长度以及心、肝湿重的变化。重长比在200 nm粒径条件下不受聚苯乙烯微球暴露和清除影响(P>0.05);50 nm清水组14 d时低于其他浓度组(P<0.05);1000 nm中浓度组7 d时和14 d时高于21 d时(P<0.05),7 d时高浓度组低于其他浓度组(P<0.05),21 d时清水组和低浓度组都高于中浓度组(P<0.05)。小肠长度系数在200 nm高浓度组随时间而变化,7 d时至14 d时显著增加,21 d时陡降(P<0.05),1000 nm中浓度组7 d时和14 d时都显著高于21 d时(P<0.05);7 d时,1000 nm高浓度组显著低于其他浓度组(P<0.05),50 nm、200 nm均无组间差异(P>0.05)。心、肝湿重系数均不随处理时间而变化(P>0.05);心湿重系数只在50 nm 14 d时变化显著,清水组最高,高、中浓度组其次,低浓度组最低(P<0.05),肝湿重系数只在50 nm和200 nm 14 d时清水组低于其他浓度组(P<0.05)。50 nm、200 nm和1000 nm处理分别影响重长比、心和肝湿重系数,小肠长度系数和肝湿重系数,以及重长比和小肠长度系数,但与粒径和浓度均不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增加有效分蘖数被认为是提高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小麦种群在生长进程中也会形成大量的无效分蘖,存在“生长冗余”。研究了覆膜栽培对两个春小麦种群中无效分蘖比率和收获指数的影响,并从植物个体大小不整齐性和生活史策略的种群生态学角度探讨其影响机制。与露地对照相比,覆膜栽培能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38.5%);产量的提高源于地上部分生物量(+44.7%)的显著增加。但是, 覆膜种群的繁殖分配(穗重/地上部分生物量,-5.2%)和收获指数(-4.5%)显著降低;在几个主要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是世界性的蛀果类害虫,发生期和危害范围的分布较广。在不同分布区和发生期内接受的光周期均不同。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梨小食心虫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具体表现在其羽化和交配行为的发生时间随接受光照时长而波动。为了探究不同光周期刺激蛹对梨小食心虫羽化以及对随后交配繁殖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别设置L:D为0:24、2:22、4:20、8:16、12:12、15:9、16:8、20:4、22:2、24:0共10种比例的光周期,对梨小食心虫的蛹进行处理,并将成功羽化的成虫置于自然环境下配对,观察并记录蛹历期、交尾日龄、交配持续时间、交配率、繁殖量和成虫寿命。【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对梨小食心虫蛹进行处理,除繁殖量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在8L:16D时蛹期最短,交配率和繁殖量在全暗时最低,交尾日龄在全光时最高。雌虫寿命在12L:12D时最长,雄虫寿命在2L:22D时最长。【结论】蛹接受不同光周期刺激后,不仅对羽化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对其交配繁殖也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影响方式会带来不同分布区世代数、世代周期和发生量上的差异,并且与纬度关系密切。在自然环境中,光周期除带来温度变化间接影响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外,同样可以对其发生进行直接调节,并且梨小食心虫对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预判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