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是勐海稻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当地水稻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试验旨在研究勐海早稻白背飞虱种群发生动态与虫源地位置,明确迁飞种群发生规律,为实施害虫的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模型和Gr ADS软件,分析2000-2016年灯诱峰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和气象背景情况;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雌成虫卵巢系统解剖,研究2013年勐海稻区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以及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结果】勐海稻区4月的虫源地主要集中在缅甸中部,部分来自于缅甸南部和金三角地区,5月的虫源地集中在缅甸东部,泰国、老挝、越南的北部也能提供部分虫源;灯诱峰期的天气背景主要为风切变、下沉气流、低温屏障和降水;第2代白背飞虱为危害勐海早稻的主害代,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结论】明确了勐海早稻迁入种群的虫源地分布及主害代发生时期,为白背飞虱在当地的防治和异地预测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浙江十里丰早稻白背飞虱种群动态调查和文献资料及系统分析技术组建了白背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本文描述了模型结构及有效性检验,利用1983年至1989年的发生量达11倍之差的9块早稻田间调查数据进行有效性险脸,表明所有田块模拟与实测主害代高峰期的差异在±5b之内,7块田模拟主害代高峰虫量在田间实测值的±20%区间之内之内。灵敏度分析表明模型对迁入格局和总迁入量相当敏感,迁入主峰早、迁入量大且集中,是大发生的征兆.近期迁入虫源是主要虫源;气温对早稻白背飞虱种群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栽培盾叶薯蓣的病虫草害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虫、草严重危害盾叶薯蓣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对宜昌和恩施地区危害盾叶薯蓣的病、虫、草两年多的调查分析 ,初步掌握了主要杂草、病、虫害的种类、发生特点 ,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白翅叶蝉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苗期受害严重者,整片稻苗苍白,甚至枯死;早稻孕穗、抽穗期常大量发生为害,影响谷粒饱满度,造成减产。福州和闽侯地区一年发生4代,部分5代。成虫越冬。冬季日平均温度达11℃以上时仍能取食为害。春季成虫侵入稻田,4月下旬前后大量产卵,5月中旬虫数激增,5月下旬或6月初达到高峰。早稻收割时由于农事活动引致若虫大量死亡。晚稻田于8、9月虫数较多,但危害不如早稻严重。10月中旬以后成虫逐渐离开稻田,迁往越冬场所。 寄主植物幼嫩茂密和较大湿度的小生境有利于白翅叶蝉的发育繁殖。大发生的气候因子主要是春季多雨。适宜的温湿度范围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85—90%。 DDT单独使用或DDT与666混用防治白翅叶蝉都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早稻秧田宜在播种后两周施药防治;本田于5月中旬虫口密度开始增长之际施药,亦能抑制为害。冬季小麦出土以前清除田边杂草,也是一项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不同抗性品种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3个类型稻田早、晚稻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共有捕食性节肢动物67种,丰富度以蜘蛛高于捕食性昆虫类;早稻高于晚稻;中抗品种高于抗虫和感虫品种。早稻以皿蛛科Linyphiidae的食虫沟瘤蛛UlmmeliatainsecticepesBoes.etStr.占优势,晚稻则以狼蛛科Lycosidae的相对丰盛度最高。早稻捕食性天敌数量动态以中抗品种峰期最长;感性样田中天敌平均密度与中抗样田差异不显著,与抗虫品种差异显著;捕食性节肢动物多样性随着品种抗性的增强呈降低趋势,优势度随着品种抗性的增强而增强。晚稻3个品种样田中天敌的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各品种样田的多样性明显高于早稻,且波动幅度小于早稻,品种之间多样性差异较小,晚稻群落可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华南双季稻区早稻收割和晚稻移栽对褐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2011年在韶关市采用田间调查与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双季早稻、双季晚稻、田埂杂草上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结果表明:早稻收割后,早稻上大量的褐飞虱1~2龄若虫被淘汰,3龄以上若虫及成虫不断转移扩散致使附近晚稻秧田和杂草上褐飞虱虫量突增;晚稻移栽之后,杂草及晚稻秧田的褐飞虱又向新插秧的晚稻进行转移,但成为有效虫源的虫量较少,因此,早稻收割和晚稻移栽对褐飞虱种群动态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晚稻秧田和田埂杂草可作为褐飞虱转移过程中的流动栖息场所,在褐飞虱虫量转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 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水稻产量和土壤氮素特征。结果表明: 与冬闲对照处理相比, 稻田冬种作物能够改善水稻产量构成要素, 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获得较高的群体干物质重, 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年均产量显著增加了0.15%—3.95%, 2014年早稻和晚稻产量均是大蒜-早稻-晚稻模式最高, 与冬闲对照相比, 分别显著增加了2.91%和3.51%。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铵态氮含量均是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达到最大, 分蘖盛期和灌浆期显著高出其他处理8.33%—24.80%和12.06%—21.15%。早稻各生育期的微生物量氮均是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最高, 且除了成熟期外, 均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 增幅分别为7.64%—17.63%、12.29%—37.71%、2.98%—33.55%。综合来看, 紫云英-早稻-晚稻和大蒜-早稻-晚稻这两种种植模式表现较好, 对于提高水稻产量、维持土壤地力有积极效果, 是适合推广应用的双季稻田冬季农业开发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8.
稻飞虱在早稻上的种群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白背飞虱,褐稻虱两个种群在早稻上的消长动态。由于白背飞虱迁入与主迁入均比褐稻虱早,迁入虫量大,从而构成在早稻上白背飞虱发生为害的主要种群。由于褐稻虱主迁入迟,而且种群密度制约影响较小,加上白背飞虱迁出期早,造成7月中下旬褐稻虱虫口密度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紫云英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多年定位试验(2008—2013年),研究了紫云英还田对作物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讨论了双季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年定位试验中,早稻紫云英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同时对晚稻产量的提高也存在显著后效;早稻紫云英还田减小了双季稻产量年度间变异系数,使水稻产量更为稳定;多年水稻产量随着土壤肥力提高而提高,早稻紫云英还田对土壤的培肥是水稻产量增长、产量稳定性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等量氮素投入情况下,紫云英氮对土壤全氮、有机质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化肥氮;可见紫云英作为绿肥,同时兼有提供当季速效养分效果和培肥土壤的长期作用;紫云英作为绿肥还田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同时通过提升稻田土壤肥力,进而使稻田生产力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0.
长期施肥对早稻产量和杂草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2年布置的双季稻红壤稻田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于2011年研究了在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氮磷钾养分等量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无机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下早稻生长发育、早稻产量及稻田杂草群落变化。结果表明:施肥能促进早稻生长发育,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增加施肥用量和均衡肥料及养分种类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早稻生长发育和稻谷增产;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施用氮肥,其次是磷肥,才能使红壤稻田早稻增产。施肥处理中,单施有机肥最能提高早稻杂草密度和促进早稻杂草生长,配施处理中,有机无机均衡配施最能促进早稻杂草生长,还能遏制恶性杂草繁殖;与单施有机肥或化肥相比较,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普遍降低早稻杂草群落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化肥尤其是化肥氮的施用对早稻杂草群落的多样性、优势杂草和均匀度起着决定性作用;早稻分蘖盛期杂草生物量一定程度上还能表征早稻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11.
竹螟又叫竹苞虫,我地群众有的叫打苞虫、苞叶虫等。从1968年起开始为害水稻,且一年比一年严重。据我们在1973年调查,发生严重的丘块,早稻苗期被害比当代螟虫还重得多。 竹螟的越冬场所和虫态未摸清。已调查到,4月初开始见蛾,盛蛾期为4月23日左右,以后分别于5月30日、7月21日、9月27日出现几个蛾高峰。成  相似文献   

12.
江西早稻穗期稻飞虱猖獗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7年江西早稻稻飞虱特大发生,为害猖獗。其猖撅原因是:1.1986年冬、1987年春气温高,越冬界限北移,虫量增加;2.抗褐稻虱品种的推广和普及,白背飞虱种群相应上升,为害加重;3.外地虫源迁入早,峰次多,虫量大,种群建立快;4.稻田生态环境对稻飞虱繁殖取食有利;5.气候适宜;6.人为防治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四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国福  席宏跃 《昆虫知识》1990,27(6):327-328
<正> 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是我县水稻上的头号害虫,1987、1988年连续二年在早稻上特大发生,一般百丛禾有虫4500~7000只,局部丘块虫口密度高达15000只/百丛。为  相似文献   

14.
稻红瓢虫(Alesia discolor Fab.),又名亚麻瓢虫,在浙江富阳县一带俗称“红壳虫”。成虫每年在早稻抽穗扬花期间取食花药,造成小穗干瘪,据当地农民反映为害相当严重,经调查100个稻穗,由此虫为害形成的瘪粒率达9.2%,因此对水稻产量有—定影响。 此虫身体黑色、长约4毫米、复眼黑色,前胸橙黄色,并在前方及后缘与中胸相交处各有2个黑斑、足橙色、前翅为橙红色、有光泽,而沿着前翅的后缘为一黑线,当2翅休止相合时,成为一宽纵带,雄虫体略小,前翅色较深。 在早晚稻上均有发现,但据当地社员们反映主要为害早稻。一年发生代数还不明,在6、7月间早稻抽穗开花期间,由于稗草抽穗早于水稻,因此最先在稗草上活动,当水稻抽穗后就取食稻花的花药,小穗被害后呈白色而干瘪。特别是早熟品种,因抽穗较一般品种为早,就集中在这些品种上为害,所以损失也较重。  相似文献   

15.
稻水象甲在浙江和福建省扩散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了稻水象甲在浙江和福建省早稻上的空间分布和动态(1993-2001)。结果表明:稻水象甲主要分布于沿海一带,其空间分布格局在所有年份均表现为聚集分布,并且这种分布格局随时间发生变化。在1993年该虫入侵面积大约为392100公顷,在以后的几年中其面积随时间而持续增加,至2001年达最大,为2533900公顷。稻水象甲起初沿海岸线向南扩散,接着向北,现在该虫已入侵约26个县和190个乡镇。通常,该虫在南部的为害重于北部,玉环、乐清、温岭等地发生最重。稻水象甲主要沿公路和水路扩散,这表明该虫的传播为人类活动所致,因此其扩散速率可以通过对国家和地区间的交通货运进行严格的检疫而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已经成为黄淮海玉米穗期的重要害虫,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桃蛀螟发生危害与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病程度和玉米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通过人工接种法将桃蛀螟初孵幼虫及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单接或复合接种到玉米果穗上,收获时调查果穗上桃蛀螟为害级别、镰孢穗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测定玉米产量。【结果】在玉米果穗的不同发育阶段,镰孢穗腐病病情指数均以复合接种处理最高,单接虫次之,单接菌最低。在单接虫处理中,镰孢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及桃蛀螟为害级别均以吐丝期最重。拟轮枝镰孢菌与桃蛀螟复合侵染危害后,使得玉米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产量下降,以吐丝期危害影响最大,单穗损失率为33.09%,灌浆期和乳熟期分别为22.50%和10.13%。【结论】玉米穗期桃蛀螟的为害明显会加重镰孢穗腐病的发生,从而导致了更严重的玉米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暖背景下南方早稻春季低温灾害的发生趋势与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立  霍治国  姜燕  张蕾  于彩霞 《生态学报》2016,36(5):1263-1271
基于《早稻播种育秧期低温阴雨等级》行业标准,利用南方双季早稻种植区178个站点1961—201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对各站点早稻春季低温灾害发生次数进行突变性分析,根据突变检验结果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61—1990年和1991—2010年两个时段,对比分析两个时段内早稻春季低温灾害发生趋势和发生风险的地理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前30a相比,近20a研究区早稻春季低温灾害的发生总体上呈现为由增加趋势转变为减少趋势的特征,低温灾害风险指数高值区以及各等级低温灾害发生概率高值区的范围和大小均有所减小,其中以轻度低温灾害的发生概率最高且概率减小范围最大。可为南方早稻春季低温灾害的动态评估和早稻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育时段的湖南省早稻洪涝等级指标及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早稻洪涝气象指标对实时开展区域早稻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南省早稻为研究对象,利用湖南省6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早稻灾情史料,以及早稻生育期资料,筛选基于水稻生育时段、洪涝等级、过程降水量的洪涝灾害样本385个,得到早稻移栽-拔节期、孕穗-抽穗期、乳熟-成熟期的轻、中、重度灾害样本集合9组。采用K-S检验法和学生氏t-分布置信区间方法界定早稻不同生育时段、不同等级洪涝灾害的过程降水量指标阈值,构建基于生育时段的湖南早稻洪涝等级指标,进行独立样本验证。依据建立的洪涝等级指标和Arc GIS技术,分析1961—2010年湖南早稻各生育时段洪涝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段轻度、中度、重度洪涝下限阈值分别为移栽-拔节期,129、154、241 mm;孕穗-抽穗期,135、170、260 mm;乳熟-成熟期,145、190、295 mm。指标验证结果与历史记录有较好的一致性;1961年以来湖南早稻总洪涝次数总体呈现增加趋势,重度洪涝主要发生在岳阳北部和郴州南部地区;移栽-拔节期洪涝主要发生在湘东及湘南地区,孕穗-抽穗期洪涝主要位于湘东与湘中地区,乳熟-成熟期洪涝主要位于湘东北和湘中以北地区;20世纪90年代是湖南近50年早稻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年代,全生育期间均有高频次、高强度的洪涝发生;2000年后早稻在移栽-拔节期和孕穗-抽穗期洪涝主发区有所变化,前者增加了湘中部地区,后者增加了湘中东部至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施氮量和每穴栽插苗数对双季杂交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及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可为双季杂交早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5个施氮水平(0、120、150、180和210 kg·hm~(-2),以N_0、N_1、N_2、N_3和N_4表示)和3种每穴栽插苗数(2、3和4根苗每穴,以M_1、M_2和M_3表示),在成熟期对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进行测定,并分析氮肥吸收利用等指标。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每穴栽插苗数对双季早稻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产量各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收获指数降低,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增加每穴栽插苗数,氮肥农学利用率呈下降趋势,适量增苗能增加总生物量和产量可提高氮肥利用率;与其他处理相比,施氮量为180 kg·hm~(-2)和每穴栽插3~4根苗的组合产量均较高,同时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适宜的施氮量和每穴栽插苗数组合可显著增加有效穗数、产量和氮积累量,建议双季杂交早稻栽培中采用施氮量为180 kg·hm~(-2)、每穴栽插苗数为3~4根苗的组合。  相似文献   

20.
水稻分蘖期二化螟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平原稻区的主要害虫。温州地区一年发生四代,其中第一、三代分别在早稻和连作晚稻分蘖期发生为害,对水稻能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为了探求二化螟对分蘖期水稻的为害损失率,拟订合理的防治指标,作者在1984~1986年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