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以两种不同抗性辣椒品种"苏椒13号"(感烟粉虱)和"新一代三鹰椒"(抗烟粉虱)为对象,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酚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品种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酚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随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茉莉酸甲酯响应峰值浓度在10~100μmol·L-1,1000μmol·L-1处理组的各生理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适宜浓度处理条件下抗虫品种"新一代三鹰椒"的可溶性糖含量、酚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感虫品种"苏椒13号",但可溶性蛋白在处理浓度范围内无显著性变化;受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苏椒13号"的过氧化物酶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新一代三鹰椒",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处理浓度范围内无显著性差异;适宜浓度的外源茉莉酸甲酯可诱导辣椒体内的抗虫相关物质向着有利于提高抗烟粉虱的方向改变,不同抗性辣椒品种对外源茉莉酸甲酯的响应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化学农药仍是目前蔬菜烟粉虱Bemisia tabaci防控的重要措施,研发有效的非化学措施防控烟粉虱是蔬菜绿色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苏椒15号(感性品种)和新苏椒五号(抗性品种)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为对象,通过在辣椒上喷施茉莉酸甲酯,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烟粉虱发育历期、存活率、消化酶活性和田间烟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取食茉莉酸甲酯处理的辣椒后烟粉虱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存活率明显下降。其中取食感性品种辣椒和抗性品种辣椒的烟粉虱发育历期分别延长7.66 d和9.66 d,存活率分别下降10.5%和9.89%;取食感性品种辣椒的烟粉虱主要是延长卵期、4龄若虫期和伪蛹期,而取食抗性品种辣椒的烟粉虱各历期均延长。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烟粉虱体内消化酶的活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取食茉莉酸甲酯处理的辣椒后烟粉虱的消化酶活性显著下降,取食感性品种辣椒和抗性品种辣椒24 h后,胰蛋白酶活力分别较对照下降了61.86%和45.0%,糜蛋白酶活性分别较对照下降了47.29%和40.11%。大田辣椒上喷施茉莉酸甲酯后,烟粉虱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但在抗性品种和感性品种上烟粉虱的校正虫口减退率没有明显的差异。研究发现,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可以延缓烟粉虱的发育速率,降低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对田间烟粉虱种群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同品种辣椒叶片内容物和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种群数量的相关关系研究,探讨辣椒品种对烟粉虱的抗生性机制。【方法】在不同品种辣椒上饲养烟粉虱,研究烟粉虱的种群趋势指数,同时测定不同辣椒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析烟粉虱种群数量与辣椒内容物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品种辣椒上烟粉虱的种群趋势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抗虫辣椒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感虫品种,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感虫品种。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与可溶性糖、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对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影响最大。对可溶性糖(X_1)、可溶性蛋白(X_2)、游离脯氨酸(X_3)、酚类化合物(X_4)、黄酮类化合物(X_5)的含量5个因素与烟粉虱种群趋势指数(Y)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回归方程为:Y=47.801-1.754X_1+1.206X_2+1.108X_3-0.437X_4-0.649X_5(R~2=0.688)。【结论】抗性辣椒品种对烟粉虱具有明显的抗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 Q 型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体内 Rickettsia 的感染情况,研究分析Rickettsia 共生菌经烟粉虱传入豇豆植物后的分布、转移效率等。【方法】以 Q 型烟粉虱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 PCR 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了烟粉虱体内 Rickettsia 的感染率,以及 Rickettsia 传入豇豆植物体内后的存留情况。【结果】 Q 型烟粉虱可以通过取食将 Rickettsia 传至豇豆植株内;接虫数量与 Rickettsia传入效率及其在取食部位相邻的下部叶片中检测到的起始时间呈负相关;Rickettsia 经烟粉虱取食传入豇豆叶片后,集中分布在叶片的韧皮部筛管中;基于16S rRNA 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Q 型烟粉虱体内的Rickettsia 与经取食传入豇豆叶片的 Rickettsia 高度同源。【结论】 Rickettsia 可以通过烟粉虱的取食传入植物体内,并且可以在相邻叶片之间转移传播,Rickettsia 在由寄主昆虫向植株传播过程中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体内Rickettsia的感染情况,研究分析Rickettsia共生菌经烟粉虱传入豇豆植物后的分布、转移效率等。【方法】以Q型烟粉虱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PCR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了烟粉虱体内Rickettsia的感染率,以及Rickettsia传入豇豆植物体内后的存留情况。【结果】Q型烟粉虱可以通过取食将Rickettsia传至豇豆植株内;接虫数量与Rickettsia传入效率及其在取食部位相邻的下部叶片中检测到的起始时间呈负相关;Rickettsia经烟粉虱取食传入豇豆叶片后,集中分布在叶片的韧皮部筛管中;基于16S r RNA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体内的Rickettsia与经取食传入豇豆叶片的Rickettsia高度同源。【结论】Rickettsia可以通过烟粉虱的取食传入植物体内,并且可以在相邻叶片之间转移传播,Rickettsia在由寄主昆虫向植株传播过程中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Q型烟粉虱对不同烟草品种的选择性及与叶背茸毛密度的相关性,为烟草抗虫品种的选育应用及对该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控制条件下,进行选择性试验、非选择性试验,观察发育历期和叶背茸毛数量。【结果】烟草品种对Q型烟粉虱成虫选择性、产卵趋性及卵-成虫的发育历期影响显著,叶背茸毛密度与成虫趋性及产卵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在供试的8个烟草品种中,‘CF225’、‘CF226’叶背茸毛密度高,Q型烟粉虱对它们的选择性强,表示这两个品种的烟草的抗虫性弱;‘云烟117’、‘K328(C8)’叶背茸毛密度低,Q型烟粉虱对它们的选择性弱,表示这两个品种的烟草的抗虫性强。【结论】选育少毛的烟草品种,可以提高烟草对Q型烟粉虱的抗性,本结果对烟草抗虫品种的选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由粉虱传播的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具有较强的暴发性和流行性,目前该病毒现已蔓延至世界各地,可为害多种作物,对农林经济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病毒侵染会影响介体昆虫的寄主选择性和取食行为,从而影响病毒传播。本研究旨在明确ToCV对MED烟粉虱Bemisiatabaci在不同寄主上的寄主选择性及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携带和未携带ToCV的MED烟粉虱雌成虫的寄主选择性,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比较携带和未携带ToCV的烟粉虱雌成虫在健康的番茄、辣椒、棉花和豇豆4种寄主植株上的取食行为差异。【结果】未携带ToCV的MED型烟粉虱雌成虫对于4种寄主植物的选择偏好性排序为番茄、辣椒>棉花>豇豆;携带ToCV烟粉虱雌成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偏好性降低,排序为番茄、辣椒、棉花>豇豆。与未携带ToCV烟粉虱雌成虫相比,携带ToCV烟粉虱雌成虫取食4种植物所产生的刺探次数均显著增加,第1次到达韧皮部的时间有明显延后,取食总时间与韧皮部的取食时间明显减少。【结论】ToCV使烟粉虱对寄主的选择偏好性和取食行为发生显著改变,从而增加了病毒在寄主植物间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植食性昆虫产卵、发育、取食等常有促进或抑制作用,进而影响植物与昆虫的互作关系。本研究旨在阐明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3-乙酸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的影响,进而探索防治烟粉虱环境友好的方法,同时期望获得更加优质的烟粉虱用作替代寄主饲养寄生蜂。【方法】对番茄 Solanum lycopersicum L.植株外源喷施吲哚-3-乙酸(IAA),检测其生理生化的响应;记录B型烟粉虱存活率、产卵量并测量解毒酶等指标。【结果】喷施IAA后番茄叶片含水量略有上升,叶面积增大,叶绿素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喷施IAA后番茄上B型烟粉虱成虫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其中50 mg/L IAA番茄上B型烟粉虱成虫存活率和总产卵量最高,250 mg/L IAA存活率最低;喷施IAA 120 h后烟粉虱总产卵量升高;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对照升高。【结论】喷施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后,番茄植株的生理生化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烟粉虱成虫的存活状况、产卵量以及体内解毒活性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适宜剂量的IAA处理能够使烟粉虱的生存表现更加优异,从而为饲养寄生蜂提供优质的替代寄主。  相似文献   

9.
刘欢  张勇  陈巨莲 《昆虫学报》2021,64(2):230-239
【目的】测定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不同小麦品种上的取食选择性及适应性,探索害虫为害与小麦品种间的关系,明确黄淮海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水平,为麦田抗虫品种布局和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了草地贪夜蛾1和3龄幼虫对15个小麦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初步筛选出1和3龄幼虫取食选择性均较高的4个品种和较低的2个品种,测定了此6个品种小麦叶片的生化物质(总蛋白、可溶性糖、总酚、单宁)含量,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阐明了幼虫取食选择与叶片生化成分含量间的关系,并观察了草地贪夜蛾在6个小麦品种上的适应性。【结果】草地贪夜蛾1和3龄幼虫对淮麦46、淮麦33、KOK1679和铜麦6号的取食选择性较高,而对鲁原502和烟农21的取食选择性较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1和3龄幼虫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率与小麦叶片的总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叶片总酚和单宁含量呈负相关。在不同小麦品种上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进程存在明显差异,在铜麦6号上的寄主适合度指数最高、幼虫历期最短,而在烟农21上的幼虫历期最长。【结论】草地贪夜蛾对小麦品种适应性不同,其中烟农21对其具有较高的抗性。草地贪夜蛾幼虫偏好在总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高的小麦叶片上取食,而叶片总酚和单宁含量高则会抑制其取食,说明小麦利用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的代谢协调其不选择性和抗生性,导致品种间对草地贪夜蛾抗虫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的物理及生化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亓翔  许路  吴进才 《昆虫学报》2008,51(12):1265-1270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连年大发生,为在其治理中培育和推广抗虫品种,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和生化测定研究了5个常用水稻栽培品种扬辐粳8号、扬稻6号、扬粳9538、淮稻9号和宁梗1号叶片中的硅含量、硅颗粒大小、蜡质含量等物理指标和一些生化指标与抗虫性的关系,并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幼虫危害不同水稻品种后其体内生化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抗虫品种宁梗1号、淮稻9号叶片表面的硅含量显著高于感虫品种,硅颗粒大小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宁粳1号叶片蜡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由此表明叶片表面硅和蜡质含量与抗性有关。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后,抗虫品种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感虫品种,但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感虫品种。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不同品种后,其体内一些酶的活性明显不同,取食抗虫品种的幼虫体内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高于取食其他品种的幼虫,SOD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品种的幼虫, 表明抗虫品种对稻纵卷叶螟幼虫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e time has come to proceed from forms of givenness of the word to forms of the word as such. They can, if you like, be called external and inner structures. Humboldt, however, preferred to speak of the external and inner forms of the language. Shpet adopted precisely this distinction. Why did this problem interest Shpet? Already in [Appearance and sense], he had set the task of returning to the source of pretheoretical, living science. Shpet wrote that the outer cover of words and logical expressions obscure the objectified meaning and that it was necessary to remove another cover from the objectified sign so as to grasp a certain genuine intimacy, and in it the fullness of being (Shpet, 1914. Pp. 5-6). We shall keep in mind this major undertaking posed by this scientist. The existence of the inner form of words should not come as a surprise. That same year (1914) Ortega y Gasset wrote that material objects have a third dimension. However, we cannot see or touch it: "For just as depth needs a surface beneath which to be concealed, the surface, or outer cover, in order to be so, needs something over which to spread, covering it" (Ortega y Gasset, 2000. Pp. 62-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