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小麦品种抗性对麦长管蚜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高崇省 《昆虫知识》1994,31(4):201-205
本研究采用室内、外结合的方法,分苗期和拔节期,对大田抗蚜性鉴定中表现不同的10个小麦品种的抗性对麦长管蚜种群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品种抗性对麦长管蚜的存活率、发育进度、繁殖力有一致的抑制作用;品种间抗蚜性存在显著差异。同时通过组建不同品种上麦长管蚜繁殖特征生命表,从量的角度揭示了小麦品种抗性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福林法、葸酮法、滴定法等分别测定了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植株中酚、糖含量及酸度。结果表明:小麦对禾缢管蚜尺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的抗性与小麦体内酚含量有关,抗性强的小麦其体内含酚量相对高,反之低。同时小麦抗性的强弱与体内糖含量,酸度亦有相关性。另外还测走了在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上生长的蚜虫体内淀粉酶及羧酸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抗性强的小麦品种上生长的蚜虫体内淀粉酶,羧酸酯酶活性强,反之弱。  相似文献   

3.
小麦不同品种上麦蚜及其天敌的数量变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品种 (系 )的抗性对麦蚜种群数量影响很大 ,百株蚜量随着小麦品种抗性增强而下降。而同一小麦品种对不同种蚜虫的抗性存在质的差异 ,铭贤 1 69品种 ,蚜高峰期百株蚜量麦长管蚜 63 0头 ,禾谷缢管蚜只有 1 1 5头 ,两者相差 5 5倍。另一方面 ,小麦品种抗性对麦田天敌的种群数量影响不大 ,而对天敌的发生期有些影响。因此 ,小麦品种抗性、天敌对麦蚜的自然控制能力 ,可把小麦中后期的蚜虫虫口密度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  相似文献   

4.
3个新引进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小偃-22和Amigo(美国)为对照对麦长管蚜在3个新引进小麦品种Astron、Batis和Xanthos(德国)上的抗蚜性进行了测定。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麦长管蚜在5个品种上的发育历期(DD)、体重差(dW)、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和生殖力(F)的测定结果表明,Astron、Xanthos与Amigo、小偃-22的抗性水平相当,均优于Batis;在大田自然条件下,通过对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感蚜指数以及感蚜量动态曲线的监测分析表明,Astron、Xanthos在我国的抗蚜水平与抗性品种Amigo的抗蚜性水平相当,优于Batis和小偃-22。可初步说明Astron、Xanthos在我国也具有较好的抗蚜性,可作为我国抗蚜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麦抗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长管蚜是我国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选育和种植抗虫品种是防治麦长管蚜的理想方法。本文就我国小麦抗麦长管蚜种质资源筛选、抗性机制和小麦品种对麦蚜种群动态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同时指出今后应加强小麦抗麦长管蚜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小麦种质对麦长管蚜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2-2005年连续4年,选用蚜情指数法对小麦种质进行麦长管蚜田间自然感蚜抗性鉴定,从2000份小麦种质中筛选出不同抗性材料34份,占总鉴定材料的1.7%,其中高抗种质5份、抗性种质9份、中抗种质20份。利用苗期室内接虫法,对部分抗感小麦种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苗期的抗性表现与成株期基本一致。对杂交组合临远207(抗)×Witchita(感)的F1、F2的抗性遗传分析表明,临远207对麦长管蚜的抗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法和室内苗期接虫法,鉴定12个小麦品种(系)对5个不同地区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种群的抗性。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系)室内苗期的抗性表现与田间成株期基本一致;Amigo、KOK、北京837、铭贤169和红芒红对5个地理种群荻草谷网蚜的抗性表现相同,丰产3、中4无芒、JP①、晋麦31、L1、885479-2和小白冬麦对5个地理种群荻草谷网蚜种群的抗性表现则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我国荻草谷网蚜对抗蚜作物品种具有致害性分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法和室内苗期接虫法,鉴定12个小麦品种(系)对5个不同地区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种群的抗性.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系)室内苗期的抗性表现与田间成株期基本一致;Amigo、KOK、北京837、铭贤169和红芒红对5个地理种群荻草谷网蚜的抗性表现相同,丰产3、中4无芒、JP①、晋麦31、L1、885479-2和小白冬麦对5个地理种群荻草谷网蚜种群的抗性表现则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我国荻草谷网蚜对抗蚜作物品种具有致害性分化.  相似文献   

9.
主要抗蚜小麦品种(系)的抗性类型及其生化抗性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0个抗麦蚜品种(系)室内苗期生命参数、抗性类型和抗蚜次生物质的研究,明确了不同抗性级别的品种对麦蚜种群控制力及部分生化抗蚜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参试的抗蚜品种(系)中30%左右为不选择性:表现为爬行频繁,定殖率低,但是定殖个体生长发育良好;70%为抗生性;表现为使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和禾谷缢管蚜只Rhopalosiphum padi(L.)的发育历期分别延长2.1%~28.2%和3.7%~13.9%,若蚜死亡率增加1.0~3.6倍和1.0~2.25倍,平均寿命缩短10.2%~96.5%和37.5~97,1%,繁殖力下降3.4%~72.8%和25%~97.2%。苗期生化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源的单宁和总酚含量明显高于感蚜品种,其总酚含量与抗麦长管蚜级别呈显著负相关,以抗生性为主的品种其总酚含量亦与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力(rm)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总酚是小麦抗长管蚜的关键因子之一,而与禾谷缢管蚜抗性水平无关;单宁含量与麦蚜抗性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0.
小麦抗蚜品种(系)或材料的抗性遗传测定及筛选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测定了部分小麦品种(系)或材料的丁布(DIMBOA)含量及几个和抗蚜性有关的物理性状(叶、叶毛长度和密度,蜡质含量),同时对这些品种(系)或材料进行抗麦长管蚜(Macrosiophum avenae(F.))鉴定,统计其累计蚜量。结果表明,丁布含量及各物理性状与累计蚜量均成负相关关系,通过多目标综合决策分析,认为1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和材料98-10-9是比较好的抗性种质资源,生产上广泛推广的千斤早是感蚜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