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对扁桃体切除术患儿苏醒期躁动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入我院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39例,随机将患儿划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18例予七氟醚行吸入诱导及维持麻醉;实验组21例予七氟醚及瑞芬太尼静吸复合维持麻醉。记录两组血压心率,比较两组患儿苏醒期的躁动评分、术后镇痛、及是否发生恶心呕吐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的苏醒期躁动评分较低、发生率较低,镇静指数评分较高,呼吸功能恢复快、拔管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压及心率较对照组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进行全身麻醉时,麻醉效果良好,能够明显减少苏醒期患儿躁动的发生,降低患儿术后疼痛,并且呼吸系统恢复快,较小影响心血管系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IA)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入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IA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A组(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和B组(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每组40例。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等指标,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A组T1~T3时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术后24 h和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24 h、术后3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躁动发生率较B组低(P<0.05);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将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应用于介入治疗IA患者,可平稳血流动力学,改善术后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提高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TCI麻醉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择期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TCI麻醉组,以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TCI维持,B组为静吸复合麻醉组,以七氟醚吸入维持.2组均采用同一方法诱导,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T1)、插管即刻(T2)、置入支撑喉镜时(T3)、置入喉镜后3 min(T4)、取出喉镜时(T5),各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BIS值的变化,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结果:A组置入支撑喉镜时、置入喉镜后3 min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化较大;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完全清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术后恶心、呕吐、躁动例数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TCI麻醉可以有效抑制置入支撑喉镜时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迅速,副作用少,在声带息肉手术维持中明显优于七氟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收治行腹腔镜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14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采取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方式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1天认知功能评分低于术前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天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1天TMT完成时间慢于术前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天TMT完成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躁动、嗜睡、头晕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妇科腹腔镜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并且比较安全,是较为适宜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麻醉药对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超敏的影响。方法:40只尾静脉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根据不同麻醉方式随机分为5组(n=8):七氟醚麻醉组(S组);七氟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S+R组);小剂量丙泊酚麻醉组(Pro组);小剂量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组(Pro+R组);大剂量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组(HPro+R组)。在不同麻醉方式下建立大鼠后足切割痛模型并维持麻醉一小时,于术前24小时以及停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测定双后足的机械痛阈(PWT)及观测以上不同时间点切割足的累积疼痛评分(CPS)。结果:S+R组与S组相比,停药后6小时切割足的CPS增加(P0.05)、24小时双后足的PWT均下降(P0.05)。HPro+R在停药后各时间点切割足的PWT均高于Pro组(P0.001)、Pro+R组(P0.01)。与Pro+R组相比,HPro+R组在停药后各时间点切割足的CPS均低于Pro+R组(P0.05)。结论: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可加剧瑞芬太尼导致的术后痛觉过敏,而大剂量丙泊酚可抑制瑞芬太尼诱发的术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七氟烷联合丙泊酚对小儿麻醉后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以及补体水平影响。方法:收集我院60例ASAⅠ级拟行全麻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给予2%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B组2.5%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C组3%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检测三组患儿苏醒时间、术后情况,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及补体C_3、C_4水平。结果:A组、B组自主呼吸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解除监护时间较C组相比时间明显较短(P0.05);但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比,B组与C组术后肌钙蛋白I、CRP水平较低,C_3、C_4水平较高(P0.05),但B组与C组血清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浓度的七氟烷联合丙泊酚是诱导小儿全身麻醉中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择期颅脑动脉瘤栓塞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序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对两组麻醉诱导前1min(T1)、麻醉诱导后1min(T2)、插管时(T3)、手术开始后30min(T4)以及拔管时(T5)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及清醒后拔管时间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T2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心率(HeartRate,HR)均较T1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清醒时间(5.1±1.5)min及拔管时间(15.5±7.5)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在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时,选择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的麻醉方式,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术后苏醒较快,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七氟醚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对苏醒质量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4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96例,按照双色球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48,接受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和观察组(n=48,接受丙泊酚、七氟醚麻醉)。对比两组患儿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苏醒质量、心肌损伤指标、应激反应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置喉罩时(T1)~拔除喉罩(T4)时间点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下降后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观察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毕、术后24 h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升高后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术毕、术后24 h血糖、皮质醇升高后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七氟醚麻醉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中,可减轻患儿的应激反应,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波动,同时还可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BIS指导两种快通道麻醉在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患者,随机分为七氟醚诱导维持麻醉组(VIMA组)与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组(TIVA组)。VIMA组:8%七氟醚,氧流量8L/min,潮气量法吸入诱导,七氟醚维持麻醉;TIVA组:异丙酚2 mg/kg诱导,异丙酚维持麻醉。两组诱导时都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罗库溴铵0.6 mg/kg,监测TOF值为0、BIS60并维持5 s后行气管插管。术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分别调整七氟醚和异丙酚维持剂量使BIS值在气管插管后至手术结束前15 min左右保持在40~60之间,手术最后15 min保持于60~70之间。两组术后进行Steward评分,并比较两组各时点SBP、DBP、HR,拔管时间,快通道麻醉成功率和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VIMA组拔管时间(11.60±2.55 min)比TIVA组的(7.13±3.26 min)明显延长(P0.05);TIVA组快通道成功率显著高于VIMA组(P0.05)。两组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鼻内镜手术拔管时间比七氟醚诱导维持麻醉短,快通道麻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喉罩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27例采用小儿短小手术治疗的患儿按丙泊酚给药目标浓度分为A组(2 ng/mL)、B组(3 ng/mL)和C组(4 ng/mL),分别与瑞芬太尼2 ng/mL联合应用靶控输注,行喉罩置入,失败则逐次增加瑞芬太尼剂量0.5 ng/mL直至成功置入。将各组成功率最高时浓度下的患儿分为A1、B1和C1,比较三个亚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各时段HR、BIS值和MAP。结果:A组、B组和C组患儿中分别在3 ng/mL、2.5 ng/mL和2 ng/mL时置入成功率最高,满意/可接受比也最高,与其它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满意/可接受比值高于A1组和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9,x2=7.031,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1组最高,其次是C1组,与B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行方差分析发现,A1组和C1组有较大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1组总体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 ng/mL瑞芬太尼与3 ng/mL丙泊酚靶控输注时喉罩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最好,各临床指标较为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53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丙泊酚组(17例)、七氟烷组(19组)和联合组(17例),分别给予丙泊酚,七氟烷以及丙泊酚联合七氟烷进行麻醉并维持。观察并比较各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清醒时间、躁动发生率以及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三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儿躁动发生率及躁动评分均低于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可显著改善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情况,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接受LC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低浓度组[1.0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n=60]和高浓度组(1.5MAC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n=60)。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苏醒质量、应激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认知功能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低浓度组插管后即刻(T1)~拔管时(T5)时间点HR、SBP、DBP高于高浓度组(P<0.05)。低浓度组的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高浓度组(P<0.05)。两组术后1h SOD、T-AOC均下降,但低浓度组高于高浓度组(P<0.05)。两组术后1h MDA升高,但低浓度组低于高浓度组(P<0.05)。低浓度组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高浓度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与1.5MAC七氟醚相比,1.0MAC 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应用于LC患者的效果更好,可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有效控制机体的应激反应,同时还可减轻认知功能影响,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0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0,静吸复合麻醉)和研究组(n=51,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血流动力学、术后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诱导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丙泊酚使用剂量、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T2)~手术结束时(T5)时间点心率(HR)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P<0.05),平均动脉压(MAP)呈持续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T2时间点HR高于对照组,插管即刻(T3)~手术开始时(T4)时间点HR则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2~T5时间点MAP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拔管时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使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可有效改善围术期指标,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对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行腹腔镜子宫全切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糖水平及补体C3、C4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拟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的T2D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0例)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B组(60例)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吸入七氟醚全麻。观察两组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肽及补体C3、C4水平变化和差异,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B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A 组(P<0.05),苏醒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建立气腹前(T1)、建立气腹后1.5 h(T2)、手术结束时(T3)、苏醒时(T4) 观测点平均动脉压(MAP)高于A组(P<0.05)。建立气腹前(M1)、建立气腹后1.5 h(M2)、术后第1 d(M3)、术后第3 d(M4)观测点胰岛素、C肽水平低于A组(P<0.05)。M1-M4观测点血糖高于A组(P<0.05),M2-M4观测点胰高血糖素水平高于A组(P<0.05)。M1-M4观测点补体C3、C4水平高于A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全麻麻醉效果更好,且有助于维持腹腔镜子宫全切T2DM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补体C3、C4水平,而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可维持血糖水平稳定,临床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啶对小儿麻醉后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以及补体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下腹股沟斜疝、急性阑尾炎以及肠套叠手术患儿7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每组25例,其中A组实施0.5μg/kg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啶治疗,B组实施0.25μg/kg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啶治疗,C组实施右美托咪啶0.2~0.7μg/kg/h持续泵入。对比三组患者苏醒情况、血清肌钙蛋白I、C反应蛋白、补体水平、镇定及躁动评分。结果:手术后,B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气管导管拔管时间、解除监护时间明显缩短,且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C两组相比,B组手术后C反应蛋白及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较低,而C3及C4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镇静、躁动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5μg/kg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啶能够有效减轻患儿术后炎性反应,缓解麻醉后神经损伤,有助于脏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对比七氟烷与丙泊酚维持麻醉对合并冠心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心功能、氧化应激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乐群院区麻醉科行全麻下LC的98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n=49,丙泊酚维持麻醉)和B组(n=49,七氟烷维持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认知功能情况[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心功能指标[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P<0.05)。B组气腹后5 min、手术结束时SpO2、HR、MAP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 d、术后3 d MMSE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 d CO、CI、LVEF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d SOD高于A组,MDA、T-AOC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丙泊酚维持麻醉相比,七氟烷用于合并冠心病LC患者,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心功能、氧化应激损伤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瑞芬太尼(REM)复合右美托咪定(DEX)在心脏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行心脏手术的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麻醉Ⅰ组和麻醉Ⅱ组各50例。麻醉Ⅱ组患者以REM复合DEX进行麻醉;麻醉Ⅰ组患者以REM行麻醉。比较不同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麻醉Ⅱ组患者手术不同时间点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不明显,(P0.05)。麻醉Ⅰ组患者插管即刻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经t检验对比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Ⅱ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麻醉Ⅰ组,经t检验对比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拔管、苏醒、恢复呼吸时间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Ⅱ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麻醉Ⅰ组,经x~2检验对比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M复合DEX在心脏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确切,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平稳,提高镇静效果。同时不影响其拔管、苏醒和呼吸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