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Hyper-CVAD/MA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26例经系统化疗后复发或难治的DLBCL患者接受Hyper-CVAD/MA方案化疗,21-28天为1周期,连续2个周期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生存情况。结果:全组26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46.15%,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3例(11.54%),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9例(34.61%),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2-25)个月,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8.57%、14.29%。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III-IV度骨髓抑制及继发的肺部感染,其他包括胃肠道反应、口腔炎、肝功能异常等。结论:Hyper-CVAD/MA治疗复发难治DLBCL有一定的疗效,且患者可耐受,可作为二线方案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瘤苗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药联合化疗方案续贯联合树突状细胞瘤苗治疗32例恶黑患者,4周为一疗程,连续4个疗程。化学治疗组31例单纯采用联合化疗,方法及药物剂量均同生物化疗组。不良反应依据WHO化疗药物急性及亚急性不良反应分度标准判断。结果:生物化疗组32例中CR 3例,PR18例,有效率65.63%;化学治疗组31例中CR 1例,PR 11例,有效率38.71%。生物化疗组与化学治疗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两组的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神经毒性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不影响治疗。结论:将DC细胞瘤苗免疫治疗与化学治疗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综合治疗的优势,有提高Ⅲ/Ⅳ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疗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56、CD117的表达水平与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相关性,为预测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4例,均给予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所有患者根据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并且采用门诊、电话、住院等随访方式定期随访。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前一天的CD56、CD117的表达水平,分析CD56、CD117表达与患者病理特征以及来那度胺疗效的相关性。结果:CD56、CD117的表达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轻链分型、M蛋白分型、临床分型显著相关,与性别无关。来那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64例患者中,有效例数53例,总有效率为83%;其有效组患者中,CD56、CD117的阳性率分别为56.6%、35.8%,显著高于无效组患者(18.2%、9.1%)(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56、CD117均呈现高表达的状态,其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M蛋白类型、轻链重链类型及来那度胺治疗的疗效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方案用于一线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观察其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每2疗程评价肿瘤病灶情况,观察不良反应,随访肿瘤进展情况及生存期。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e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进行肿瘤缓解评估,按照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3.0版(NCI一CTCAE3.0)进行不良事件分级。计算肿瘤缓解率、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期。结果:在38例至少完成了2个周期治疗并进行了疗效评价的患者中,观察到1例完全缓解(CR),占0.03%;13例部分缓解(PR),占34.00%;总的缓解率(ORR=CR+PR)为37.00%。疾病稳定(SD)的患者有20例,占53.0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PR+SD)为89.00%;疾病进展(PD)的患者为4例,占11.00%。本研究方案总体安全性良好,未发生一例治疗相关性死亡。其中III/IV度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52.5%,粒缺性发热的发生率为13.1%,III/IV度度贫血的发生率为29.5%,III/IV度度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为8.2%。III/IV度非血液学毒性包括恶心(8.2%),呕吐(6.6%),口腔炎(1.6%),腹泻(6.6%),感染(4.9%),乏力(4.9%),肠梗阻(6.6%),转氨酶升高(l.6%),过敏反应(l.6%)和皮疹(9.8%)。结论:本研究显示在晚期胃癌患者的二线治疗中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有效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GEMOX方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与FAM方案(氟尿嘧啶、阿霉素、丝裂霉素)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或影像学明确诊断的138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70例,采用GEMOX方案(吉西他滨0.8-1.0 g/m~2、奥沙利铂85-100 mg/m~2加入超液化碘油10~30 mL)TACE治疗,每月1次,连用2-3次,经TACE治疗后3-4周行3DCRT,总剂量DT48~60Gy,每次4~5Gy,隔天1次,每周3次,连续4周;对照组68例,采用FAM方案(5-氟尿嘧啶500-1000 mg注入靶动脉,然后将阿霉素50 mg/m~2,丝裂霉素12 mg/m~2与超液化碘油10-30 mL充分混合后缓慢注入,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靶动脉)TACE治疗,每月1次,连用2-3次;经TACE治疗后3-4周行3DCRT,方案同研究组。结果:治疗中研究组2例、对照组1例患者于3DCRT后3-4个月死亡,未进行即期疗效评价。研究组68例患者中CR3例(4.4%),PR 48例(70.6%),SD10例(14.7%),PD7例(10.3%),总有效率(CR+PR)为75.0%(51/67);对照组67例患者中CR1例(1.5%),PR36例(53.7%),SD13例(19.4%),PD17例(25.4%),总有效率(CR+PR)为55.2%(37/67);总有效率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20.973,P0.001)。总生存时间中位数研究组14.0月(95%CI 11.5~16.5)优于对照组的11.0月(95%CI 9.7~12.3),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6.093,P=0.014);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数研究组7.0月(95%CI,5.6~8.3),对照组6.0月(95%CI 5.1~6.8),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5.460,P=0.019)。1、2、3年生存率研究组分别为63.4%、39.7%、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3%、23.9%、10.5%;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呕吐和发热等,患者均可耐受。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GEMOX方案明显优于FAM方案,不良反应可相当,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s,CIK)联合化疗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DC-CIK联合小剂量HAG治疗23例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为高危(中危Ⅱ及高危组),经过中位3(2~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完全缓解者(CR)14例,部分缓解者(PR)4例,血液学改善(HI)2例,未缓解者(NR)3例,总有效率86.95%,CR率为60.87%,疗效维持中位时间为6(4.0~8.0)个月,其中11例转为急性白血病,中位转白时间12.5(7.0~18.0)个月,17例死亡,1年生存率为52.5%,2年生存率为26.09%,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非感染性发热。中危Ⅱ组和高危组CR率和转白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3名患者输注DC-CIK 2周后外周CD3+、CD4+、CD8+、CD3+CD56+淋巴细胞与输注前无明显差异,但1个月时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DC-CIK免疫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于老年高危MDS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增强剂量CTOP方案联合放疗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疗效.方法:我院从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期间初治43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THP40mg/m2)和增强剂量(THP60mg/m2)CTOP方案治疗6-8个疗程,第4-6个疗程后放疗一次,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CR+PR)为81.8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CR+PR)为85.71%,疗效有所提高.两组毒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增强剂量CTOP方案结合放疗治疗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与常规剂量CTOP方案相比毒副作用相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的预激HAG及CAG方案治疗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对两个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方法:65例老年初治AML分为HAG预激治疗组及CAG预激方案治疗组,31例患者予以HAG预激方案治疗,34例患者予以预激方案CAG方案治疗,所有患者在第1疗程后间歇14d左右进行第2个疗程。结果:HAG预激方案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为74.2%,总有效率为83.8%;CAG预激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为67.6%,总有效率达为82.4%。两治疗组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及非血液系统毒性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AG预激方案化疗强度温和、敏感性好、CR率及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小;与CAG预激治疗比较,HAG预激方案可以取的相似的疗效及较少的不良反应,在老年初治AML患者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国产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份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内科诊治的弥漫大B淋巴瘤患者31例,均接受国产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化疗,其中非生发中心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5例,生发中心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6例。21~28 d为一个疗程,这些患者至少接受2~8个疗程的联合化疗,并且2个疗程以后进行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监测。结果:①本研究3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R 16例(51.6%),部分缓解PR 10例(32.3%),疾病稳定SD 2例(6.5%),疾病进展PD 3例(9.7%),总体反应率ORR 83.9%。②3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国产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血液学毒性29.0%(9/31),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等。其次为感染19.4%(6/31)、消化道症状16.1%(5/31),包括腹痛、腹泻、便秘等等。所有常见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可好转。仅有1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3.2%(1/31),1例患者因病情严重而死亡。结论:国产利妥昔单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ICE方案(异环磷酰胺IFO,卡铂CBP,依托泊苷VP-16)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系统化疗后复发或进展的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采用ICE方案化疗至少2周期,IFO 5 g/m2,第2天,持续24小时静脉输注,CBP按AUC=5,max 800 mg,第2天,静脉输注,VP-16.100 mg/m2,第1-3天,静脉输注。结果: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5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8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4例,疾病进展(progress disease,PD)3例,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CR+PR)65%,化疗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Ⅰ、Ⅱ度6例,Ⅲ、Ⅳ度14例),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粘膜损伤、肝肾毒性及脱发等均可耐受。结论:ICE方案可用于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二线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祛瘀散结汤联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BR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M蛋白(monoclonal protein),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Ⅰ,cTnI)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9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BRD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瘀散结汤,对比两组治疗后疗效,治疗前后骨痛症状、M蛋白、NT-proBNP、cTnI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P<0.05);两组的血清M蛋白和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TnI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生率(28.89%,P<0.05)。结论:祛瘀散结汤联合BRD治疗MM患者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骨痛症状,安全性较高,可能与其降低M蛋白和NT-proBNP水平及升高cTnI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地塞米松(VAD方案)和环磷酰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PCD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诊治的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VAD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PCD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血清VEGF和β2-MG水平、毒性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50.00%明显高于对照组20.00%(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VEGF和β2-MG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胀、血细胞缺乏或减少、周围神经毒性的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且观察组血细胞缺乏或减少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3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CD方案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VAD方案,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清VEGF和β2-MG水平,但是必须注意控制剂量,以防止发生周围神经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脊柱多发性骨髓瘤行唑来膦酸注射液与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3月,16例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唑来膦酸注射液联合治疗,评定疗效、疼痛缓解及治疗前后血碱性磷酸酶、血清钙、生活质量,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疗效: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2例,微小缓解1例,疾病进展1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为87.5%(14/16)。(2)疼痛缓解: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3.75%(15/16)。(3)血碱性磷酸酶、血清钙、生活质量: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4)研究期间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脊柱多发性骨髓瘤行唑来膦酸注射液与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Two regimens of albendazole emulsion (AbzE), a novel formulation, wer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264 cases of 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 AbzE 10 mg/kg per day (calculated by albendazole base) was administered orally to 71 cases for 6 months to over 1 year. Imaging evaluation at the end of courses showed overall efficacy in 97.2%, (cure rate 60.6%, and inefficacy rate 2.8%); The follow-up study on 62 cases 3-4 years post therapeutic courses showed overall efficacy in 92.0% (cure rate 83.9%, ineffective rate 1.5% and recurrence rate 6.5%); Abz 12.5 mg/kg per day was administered orally to 193 cases for 3 months to over 1 year, resulting in an overall efficacy of 97.9%, (cure rate 75.1% and inefficacy rate 2.1%). The follow-up study in 139 cases 2-4 years post treatment demonstrated efficacy in 89.2%, (cure rate 84.2% and recurrence rate 10.8%); Mild reversible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in 14.4% of the patients. Retreatment of recurrent hydatidosis patients with AbzE provided promising results. AbzE is considered to be superior to the albendazole tablet or capsule formulations currently used in treatment of liver cystic hydatid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GDP与CHOP方案治疗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GDP组(n=40)和CHOP组(n=40)。GDP组患者给予GDP治疗方案(顺铂+吉西他滨+强的松),CHOP组患者给予CHOP治疗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GDP组患者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CHOP组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P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分别为(9.69±1.50)月和(16.72±3.06)月,明显大于CHOP组的(5.16±1.38)月和(10.98±3.37)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P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72.50%,明显低于CHOP组的9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P方案治疗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CHOP方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单周期、双周期、三周期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3名初诊患者按1∶1∶1随机接受单周期(A组:地塞米松每次40 mg每天1次,第1日至第4日)、双周期(B组:地塞米松每次40 mg每天1次,第1日至第4日、第15日至第18日)、三周期大剂量地塞米松(C组:地塞米松每次40 mg每天1次,第1日至第4日、第15日至第18日、第29日至第32日)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93名初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A组、B组、C组各31名患者,就短期疗效而言,三组相比,停药第7日完全反应率、第14日完全反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停药第7日ABC三组的有效率(41.9%vs 70.0%vs 90.0%,P<0.01)、第14日有效率(16.1%vs 36.70%vs 6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长期疗效而言,三组之间治疗第120日有效率、第60日完全反应率、第90日完全反应率、第120日完全反应率、第90日复发率、第120日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第60日有效率(10.0%vs 26.6%vs 53.3%,P<0.01)、第90日有效率(0.0%vs 13.3%vs 30.0%,P<0.01)和第60日复发率(88.9.0%vs 73.3%vs 4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多较轻微,患者大多可耐受。结论:增加大剂量地塞米松的周期,虽没有提高ITP患者的完全反应率,但提高了3月内的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以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