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7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疼痛目测类比评分(VAS)、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OM)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评分VAS及ROM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SS评分、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ROM、胫骨平台后倾角(PSA)以及股骨前髁偏距(ACO)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而内翻畸形角度与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并且术前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及PSA与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SS评分标准对膝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F-36健康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评分低于术前(P0.05);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前,且膝关节伸直和最大屈曲状态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膝关节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率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膝前区疼痛2例,经对症治疗均获得缓解。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与关节周围注射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镇痛疗效及对早期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单侧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组和关节周围注射镇痛(LIA)组。CFNB组予以股神经周围泵入罗哌卡因镇痛,LIA组予以关节腔注射罗哌卡因+吗啡镇痛。分别于手术前后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并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 h、12 h,两组患者静息与活动状态下,VAS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24 h、48 h,CFNB组患者在静息与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均明显低于LIA组患者(P0.05);第2 d-5 d,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CFNB组明显优于LIA组(P0.05),第6 d、7 d,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差异(P0.05);与LIA组比较,CFNB组患者完成主动直腿抬高实验时间明显较短(P0.05)。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更明显,有助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且不影响股四头肌肌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1年4月-2015年7月期间因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入院接受治疗的8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4例,行UKA手术,对照组45例,采用TKA手术方式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前均有明显膝关节疼痛,术后膝关节疼痛均明显改善,组间差别无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23,P=0.2500.05);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HSS评分相对于术前均显著改善,研究组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111.2±18.8)度高于对照组的(98.6±14.7)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87.6±13.7)分高于对照组的(73.2±1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膝关节屈曲至90度时间比对照组短,数据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2.303,P=0.0240.05)。结论: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采用UKA与TKA均能取得一定临床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改善膝关节功能,但UKA临床疗效较好,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血量、凝血功能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解放军425医院骨科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患者在止血带释放前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照组患者则给予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在术后6-12h内两组患者均口服利伐沙班。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输血量,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量及输血率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 d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A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AK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及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较术前及术后1 d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利伐沙班可有效降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出血量,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53膝,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术前、术后HSS评分比较。结果:HSS术后评分,优47膝,占88.7%,良4膝,占7.5%,一般2膝,占3.7%。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HSS术前评分为35.24±1 1.78,术后评分为89.61±10.37;骨性关节炎44例HSS术前评分为44.37±10.29,术后评分为91.47±15.65;创伤性关节炎5例HSS术前评分为39.23±11.56,术后评分为90.61±13.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整体优良率为96.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实施过程中,制订严密的手术计划,拥有高操作技术和理论基础,做好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及术后整体的康复功能训练,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使用不可吸收线加强缝合髌骨内侧关节囊对术后髌骨倾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4年12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2例随访资料齐全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不可吸收线加强缝合内侧关节囊,将患者分为普通组和加强缝合组,普通组12例,加强缝合组10例。通过患者手术前后的X线片测量髋膝踝角(HKA)、Insall-Salviti指数(ISR)、髌骨倾斜角(PTA),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HKA、ISR、PTA以及KSS评分等指标。结果:普通组患者KSS评分、ROM、HKA,术后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ROM在术后末次随访时改善更为显著;PTA术后较术前增大(P0.05);ISR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加强缝合组患者KSS评分、ROM,在术后1个月时无明显提升(P0.05),但在术后末次随访时提升明显(P0.05)。PTA术后较术前减小(P0.05)。HKA、ISR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无论在术后1个月还是术后末次随访时,加强缝合组PTA都小于普通组(P0.05)。结论:在使用内侧髌旁入路的TKA中,使用不可吸收线加强缝合内侧关节囊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术后髌骨的倾斜,提升髌骨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腓骨近端截骨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两种术式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98膝)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9例(49膝)。研究组给予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对照组给予TKA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膝关节功能、膝部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内翻角、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高于术前,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内翻角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生理职能、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与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TKA术式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中均占有优势,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关节镜手术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综合应用,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0例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常规关节镜手术,术后注射透明质酸钠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关节镜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LKSS评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对患膝的屈肌、伸肌力进行等速测定;在术前及术后2周测定外周血及患膝关节液IL-6、TNF-α、MMP-3表达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LK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提高(P0.05),关节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患膝伸肌PT、STW及TAE值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屈肌PT、STW及TAE值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外周血及关节液中IL-6、TNF-α及MMP-3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骨性关节炎可明显降低机体的炎症状态,改善关节的功能,增加患膝的伸肌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术前心理沟通疏导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心理状态以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拟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9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术前干预组和常规手术组,常规手术组按常规行术前患者教育,术前干预组行术前心理沟通疏导,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情况、应激反应,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简化的McGill问卷(SF-MPQ)评价患者的抑郁、焦虑、疼痛情况。结果:术前干预组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前干预组术后即刻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前干预组出院时SDS评分、SAS评分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术前干预组术后VAS评分、SF-MPQ评分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术前心理沟通疏导能够明显减轻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不良情绪,减轻术后疼痛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予以保守治疗以及外科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治疗效果,以探讨其合理的干预方法。方法:选 取我院2009 年1 月-2013 年12 月间收治的50 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患者,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 为保守治疗组17 例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组33 例,手术方法为膝关节置换术。比较术后的KSS 评分情况,HSS评分、膝关节优良率。 结果:治疗后手术治疗组患者的KS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外科手术组患者的HSS 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保守治 疗组,治疗后手术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到了100 %(33/33),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35.29 %(6/17)的优良率,组间比较有统 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保守治疗可能不会对疾病的进展起到干预作用,而明确诊断的患者行全 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比较单踝关节置换术(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老年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KA组(n=50)和TKA组(n=50),采取相应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评分及假体情况。结果:与TKA组相比,UKA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手术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术后2周、3个月及6个月时HSS评分均明显高于TKA组(P<0.05)。UKA组术后2周、3个月ROM均明显高于TKA组(P<0.05)。UKA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TKA组(P<0.05)。两组SF-12评分中生理及心理维度评分在术后6个月后均明显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假体翻修病例。结论:UKA相比于TKA具有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比较直切口与横S形切口治疗髌骨骨折对术后瘢痕形成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9月85例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采取手术直切口40例与采取手术横S形切口45例,比较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随访时的瘢痕形成比例和Bostman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及切口皮肤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横S形切口组的切口长度为127.79±5.55,明显长于直切口组的72.64±6.75(P0.05);横S形切口组的术后局部麻木发生率为24.4%,明显高于直切口组的7.5%(P0.05);术后随访12周时,横S形切口组的Bostman评分为20.63±5.73,明显低于直切口组的26.83±4.76(P0.05);随访24周时,两组的Bostman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横S形切口组的瘢痕形成发生率为33.3%,明显高于直切口组的17.5%(P0.05)。结论:直切口用于治疗髌骨骨折的创伤明显小于横S形切口,术后瘢痕形成更少,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但横S形切口的显露更好,在临床实际中应根据髌骨骨折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抉择手术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手术和开腹胆囊手术对于术后肠黏连的影响,对比两种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选取在我院接受胆囊手术治疗的196例病患,根据术式分成开腹组和腹腔组,每组均为98例患者,对比分析组间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出现肠黏连的情况,同时观察手术前后患者消化道生存质量变化。结果:腹腔镜组手术耗时(123.57±4.65 min)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27.52±5.69 mL)、胃肠功能恢复用时(18.03±3.51 h)、术后住院时间(4.51±1.03)、肠黏连发生率(10.20%)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前GLQI评分相仿(P0.05),术后GLQI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术前(P0.05),且腹腔镜组术后GLQI评分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胆囊手术不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而且术后肠粘连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超激光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疼痛、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期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行TKA术式的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7),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超激光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状况、疼痛程度、膝关节屈曲度和伸展度,同时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伸展度、屈曲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F)、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以及心理健康(MH)等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KA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联合超激光治疗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76例,根据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更少(P0.05);观察组术后4、8、12个月HSS评分和Bair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膝、踝关节功能,加快骨折愈合,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对比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WHTO)、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疗效及对术后下肢力线和创伤应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2年1月期间接收的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共计75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OWHTO组(n=40)和TKA组(n=35)。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应激指标和术后下肢力线改变情况。结果:OWHTO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TKA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少于TKA组(P<0.05)。OWHTO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低于TKA组,ROM、HSS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OWHTO组术后3 d、术后7 d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低于TKA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股胫角(FTA)下降,髋-膝-踝角(HKA)升高(P<0.05)。两组术后6个月FTA、HKA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OWHTO、TKA这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具有相当的疗效,均可有效改善下肢力线,但OWHTO的创伤小、应激程度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