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前身——漓江水源涵养林保护站的建立,还是源于一次偶然。1974年,去往猫儿山顶的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公路开启了猫儿山的发现之旅,也启动了猫儿山的保护之路。在猫儿山公路的修筑过程中,位于八角田地区的一片南方铁杉林被修路工人发现继而引起了主管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猫儿山所处的环境比较特殊,植物也很有特点,因此是我关注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从1989年到2011年的22年中,我在猫儿山进行了20多次植物考察。如果问我对猫儿山有何感受,我感觉是三分庆幸和七分忧虑。猫儿山之所以被划为水源涵养林保护区,并且能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主要在于它有大片的原生常绿阔叶林。这片林子的形成和维持,得益于其独特的  相似文献   

3.
严莹 《生命世界》2010,(6):66-71
<正>早就听闻有华南之巅盛名的猫儿山,心中亦是向往已久。于是在这个夏天,我随几位朋友一起来到了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猫儿山位于广西的东北部,顶峰海拔2141.5米,是南岭山地越城岭山系的主峰,也是华南第一高峰。这里  相似文献   

4.
猫儿山是华南地区的最高峰,为了了解其鸟类随着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利用网捕法和样线法对猫儿山地区的鸟类组成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猫儿山地区共有鸟类268种,隶属于16目51科,其中留鸟130种,夏候鸟51种,冬候鸟15种,旅鸟72种。依据不同海拔的典型植被类型把猫儿山地区分成7类生境,其中低海拔的农田生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有156种。随着海拔的升高,猫儿山鸟类种数逐渐减少,G-F指数也表现相似的规律。猫儿山鸟类在区系组成上主要以东洋界鸟类为主,在181种繁殖鸟中,东洋界鸟类有149种,古北界鸟类有15种,其余为广布种。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古北界的鸟类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猫儿山鸟类组成的垂直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左勤  刘倩  王幼芳 《广西植物》2010,30(6):850-858
首次系统调查了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藓类植物区系。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鉴定,报道广西猫儿山藓类植物39科109属265种(含种下单位),其中广西新记录属6个,新记录种47个。其区系成分以东亚成分为主,占总种数的36.06%,其次为热带亚洲成分和北温带成分,具亚热带性质。将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藓类植物与四川峨眉山和云南大围山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其Gleason物种丰富度指数在三者间最低,Kroeber系数则指示出猫儿山与大围山藓类植物的属、种相似度略高于其与峨眉山的比较值。此外,区系谱的比较反映了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的东亚成分和其中的中国—日本成分在三者间最高。  相似文献   

6.
中国两栖类一新种(有尾目,小鲵科)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2003年2月、2005年11月采自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种小鲵进行了研究,认为其特征与现有的小鲵都不相同,确定为中国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1新种,即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标本室,部分副模标本(MESH05111001,MESH05111002)保存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正>猫儿山位于广西桂林市西北部,因山顶峰形似蹲伏的猫儿而得名,主峰海拔2142米,为华南第一峰。猫儿山为漓江、资江和寻江的发源地,水资源丰富。猫儿山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区,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草丛等,人工植被主要是柳杉林等用材林。保护区主要分布有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及山地草甸土。猫儿山地区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720种,其中蕨类植物132种,裸子植物14种,被  相似文献   

8.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蒋锝斌  罗远周  王绍能  彭桂莲 《四川动物》2006,25(2):294-297,F0003
2004年5月~2005年12月,对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新观察和采集到两栖动物10种、爬行动物17种.至此,猫儿山共有两栖动物35种、爬行动物38种.  相似文献   

9.
广西植物的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照 《广西植物》2001,21(2):99-102
报道了近年发现的广西新记录植物 2 1种 ,同时还对广西金秀县特有种大齿马铃苣苔的形态特征做了补充记述。这些新记录植物的绝大多数种类系采自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 ,是猫儿山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价值和利用     
猫儿山具有较大面积的东亚湿润亚热带特有植被类型。保护区范围从海拔300米一直到最高峰,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从常绿阔叶林带,到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再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矮林和灌丛带,依次出现,各个植被带都有面积大小不等的一些演替类型出现,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猫儿山同时也是漓江,资江和浔江三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特别是漓江的水量和水质与猫儿山地区森  相似文献   

11.
广西蛇类一新记录--方花小头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爱伍  周放  刘宏  王绍能 《四川动物》2006,25(2):271-271
2005年9月6日和10月10日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蛇类标本两条,经鉴定为方花小头蛇(Oligodon bellus),是广西蛇类新记录.标本分别保存于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标本室和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猫儿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站的建站目的就是保护漓江的水。漓江水有两个特点:长流、清澈。后者保护区无法顾及,但对于前者却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努力保证漓江水能够长年累月的奔流下去。但是,近几十年来,漓江源的水却越来越少。据资料记载,上百年前,猫儿山水源充足,溪流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和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texpectatus)消化道结构的异同及5-羟色胺(5-HT)细胞的分布特征与食性、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常规组织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其消化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的消化道均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但瑶山肥螈消化道长于猫儿山小鲵。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的比肠长(即肠道长与头体长的比值)分别为0.57±0.03(n=5)和0.84±0.03(n=5)。两者消化道组织结构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主要差异在消化道黏膜层和肌层厚度。猫儿山小鲵的消化道黏膜层以胃体部最厚,达(712.82±37.67)μm(n=5),而瑶山肥螈则胃贲门部最厚,为(403.24±55.81)μm(n=5);二者消化道肌层均以胃幽门部最厚,但瑶山肥螈胃幽门部的肌层厚度比猫儿山小鲵的厚。二者消化道均有开放型和闭合型的5-HT细胞,但5-HT细胞的分布特征不同:猫儿山小鲵分布密度高峰位于直肠,低谷位于食道;瑶山肥螈则在十二指肠部位分布密度最高,直肠最低。综上所述,猫儿山小鲵和瑶山肥螈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相似,二者肠道长占头体长的比值均不超过1,符合肉食性动物消化道短的特征。二者消化道5-HT细胞都具有内、外分泌功能,分布密度具有自身的特点,可能与它们的食物组成和生活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有尾两栖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特点,以分布于猫儿山保护区的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和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expectatus)为研究对象,采用Grimelius银染法,对二者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分布区域与分布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有尾两栖类消化道比较组织学和内分泌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并为两栖类消化生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数据基础。结果显示,两种动物从食道至直肠均有嗜银细胞分布,分布型都呈波浪形,均在食道处分布密度(个/视野)最高,猫儿山小鲵为2.00 ± 0.69,瑶山肥螈为3.42 ± 0.31,在猫儿山小鲵回肠(1.45 ± 0.50)和瑶山肥螈在直肠(1.63 ± 0.97)分布密度最低。瑶山肥螈消化道各部位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都高于猫儿山小鲵,两种动物嗜银细胞分布密度在食道、贲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差异显著,但在胃体、幽门和直肠中差异不显著。对同一物种消化道不同部位嗜银细胞进行比较,猫儿山小鲵及瑶山肥螈的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均出现在食道,其中,猫儿山小鲵食道与十二指肠、回肠、直肠差异显著(P < 0.05),瑶山肥螈食道与其他各部位差异显著(P < 0.05)。嗜银细胞形状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形和梭形等,可分为闭合型和开放型细胞。猫儿山小鲵生活环境多为沼泽地,富含淤泥、落叶,喜食蛙类蝌蚪、蚯蚓等个体较小且易消化的食物,瑶山肥螈生活环境为石块粗砂较多的山溪,以虾、蟹、螺等为食,这两种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密度各具自身特点,可能与其生境及食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黄华苑  卜荣平  谢海  侯绍兵  武正军 《生态学报》2019,39(17):6443-6451
在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山顶湖、三江源、野人湖等地区,基于植被类型、水体类型、岸边条件、卵袋悬挂物、水中覆盖物、人为干扰程度等20种生境因子,通过61个样方(26个选择样方和35个对照样方),对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的生境选择做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4个主要结论:(1)在基于描述型生态因子的研究中,结果显示选择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水体类型、岸边条件、水中覆盖物3种因子上差异显著,而植被类型、卵袋悬挂物、人为干扰程度3种生态因子对其生境选择无显著影响。(2)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间的植被盖度、水体面积、水体流速和水底泥沙比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植被盖度较低、水体面积较大的水域、水体流速低和水底泥沙比较低的水域是猫儿山小鲵的优选繁殖地。(3)基于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判别表明,通过植被盖度和水底泥沙比2个生态因子可分辨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正确判别率达80.3%,且对于检验也具有最大的贡献值,分别为0.840和0.622。(4)对猫儿山小鲵卵袋对数和14种数值型生态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猫儿山小鲵在繁殖期生境选择与地表湿度显著正相关,与植被盖度呈显著负相关,高地表湿度和低植被盖度对猫儿山小鲵的产卵量起促进作用。猫儿山小鲵繁殖期间偏好的微生境为较低植被盖度、较大面积水体和较低流速、低水底泥沙、多水中覆盖物、复杂岸边条件的静水型水塘,与选择偏好的微生境相关的生态因子是猫儿山小鲵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以猫儿山小鲵Hynobius maoershanensis蝌蚪为实验对象,人工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的特征与出现的问题。结果显示,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猫儿山小鲵蝌蚪发育正常,孵出时蝌蚪前肢芽凸起但未分化,约17 d前肢发育完成,约30 d后肢发育完成,从孵出到变态期可划分为4期,历时102 d,较其他小鲵属Hynobius物种慢。人工饲养投喂食物建议以新鲜丰年虾Artemia salina、鲜红虫为主,辅以碎蛋黄和蚯蚓。用0.000 4%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猫儿山小鲵蝌蚪30 min可以有效抑制水霉病的感染与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南方铁杉,在广西兴安县的猫儿山林区,现存有540多株母树,55株幼树,400多株幼苗。这些南方铁杉分布于海拔1700-2000米的山腰和山谷杂木林中,大部分散生,也有小片群落,水平分布范围184公顷。母树平均株高11.5米,胸径36.5厘米,单株材积0.74立方米,平均年龄310年。由于树龄较大,加之人为影响,猫儿山的南方铁杉群落已呈现衰退现象。因此,必加强林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进行人工繁殖,以扩大其种质资源。猫儿山的南方铁杉群落@梁盛业$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南宁  相似文献   

18.
根据沿海拔梯度设置的样地的调查资料,对南岭东段的莽山和西段的猫儿山植物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莽山和猫儿山的植被类型差异不大,但相同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随海拔的上升,两山体乔木的最大树高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猫儿山乔木的最大胸径、胸高断面积之和以及立木密度在海拔梯度上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莽山乔木的最大胸径、胸高断面积之和与海拔呈明显的负相关性,而立木密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这种单峰曲线格局或负相关关系与中尺度上的海拔高度以及小尺度上的土壤特性、小地形以及人为干扰强度等因素有关。在海拔10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群落和1700m以上的山顶矮林群落,莽山乔木的物种丰富度均明显高于猫儿山。两山体的乔木种数与海拔之间都显示出负相关性,但莽山由于高海拔群落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这种相关性不显著。乔木层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并且在两山体之间也看不出明显的差别。本文最后还对两山脉低海拔区段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导致猫儿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S)和α多样性(H’)明显低于莽山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群落,而且落叶阔叶树种和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开始入侵到群落中。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产于广西猫儿山的滑菌蚊属Leia二新种,描述了新种的形态特征,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猫儿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猫儿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对该保护区内4个不同海拔植被带的5种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上升,土壤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海拔上升呈递增趋势,而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呈递减趋势。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全磷外,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其它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它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猫儿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酶活性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该结果揭示了不同海拔土壤酶活性的差异及空间分布特点,为猫儿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的利用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