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丝猴的牙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牙齿对古生物、古人类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牙齿也是动物分类学所依据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所提供的亲缘证据和来自其他方面的材料多是相吻合的。在讨论和评价现生灵长类时,牙齿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就目前所知,已发表的金丝猴(Rhinopithecus)牙齿的研究资料较少。Hooiier(1952)和Swindler(1976)对川金丝猴的牙齿只作了一个简单的记录和扼要的形态描述。至于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牙齿的研究纯属空白。为此,有必要对这三个类群牙齿的形态结构作一个简要的比较观察,试图找出它们之间和属间的异同点,为今后的综合性探讨提供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2.
1.根据以上的观察结果,大猫熊虽属食肉目,但是它的齿型基本上接近杂食兽型,为结构比较复杂的短冠齿。又因它长期吃较坚硬的植物性食物,所以臼齿特别发达。其宽阔不平的方形咀嚼面(臼面)便于磨碎坚硬的植物枝干。 2.由于采食的植物硬度及采食方式的不同,齿型结构差别很大。大猫熊吃的植物性食物比较坚硬,在野生状态下主要靠犬齿和前臼齿的撕裂切割机能,而切齿作用不大。所以犬齿和前臼齿发达(缺齿槽间缘),而切齿退化。又因为早已失掉食肉的特性,裂齿已趋向臼齿化。真食肉兽的裂齿特征不显明了。 3.采取富于粗纤维的坚硬食物,需要有强大的着力和咀嚼力,这一生理要求,不仅引起了齿的结构变化,同时也要求有强大的咀嚼肌和头颈间的固定肌。为了增加肌的附着面,颅骨全形引起了改变,如左右下颌骨体之间的早期愈合(愈合面也大),颧弓、矢嵴、枕嵴等显著发达,颌关节比一般食肉兽强大。 根据以上的观察,大猫熊前臼齿对食物的切断作用,以及臼齿咀嚼力等,在食肉兽中是最强的。 4.从头骨外形和齿的结构看,大猫熊与现有食肉目各科动物差别很大。只与小猫熊比较接近。根据我们对大猫熊的观察和小猫熊比较,二者应从浣熊或熊科分出来单列为猫熊科。不需要把大、小猫熊当作一个亚科放在浣熊科内。从尾长、体形大小等方面看,  相似文献   

3.
河南新安金丝猴颅骨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述了出自河南省新安县游沟村八陡山的一个基本完整的猴类颅骨化石.该颅骨骨缝已全部愈合,牙齿磨耗也重,接近老年个体.新安标本眶间部宽,面部凹陷,表现了明显的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的特征.像新安这样完整的金丝猴颅骨,除四川万县盐井沟的一个未成年颅骨(R. roxellanae tingianus)外,在我国中原地区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金丝猴牙齿与体重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金丝猴牙齿与体重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雄性中,无论是线性还是面积与颅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较雌性的更为紧密。而且,随着体重的增加,雄性牙齿的近中远中长(M/D)也比雌性的增长较快。在上、下颌中,上颌牙齿与颅长的关系表现出更强的相联性。与其他灵长类相比较,金丝猴在取食和咀嚼过程中主要利用颊齿;大的个体具有大的犬齿及一定比例的臼齿面积和齿弓(牙合)面面积;上齿弓(牙合)面面积大于下齿弓(牙合)面面积。也就是说上齿弓提供了比下齿弓更大的咀嚼面积。金丝猴牙齿与体重间的关系位于猴类和人猿类之间,更接近于大猩猩(Gorilla)、疣猴(Colobus)和猕猴。  相似文献   

5.
灵长类动物从低等到高等,其舌的外部形态变化很大。本文观察了滇金丝猴(R.bieti,3)、川金丝猴(R.roxellanae,1)和黔金丝猴(R.brelichi,2)6例标本的舌,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而保存下来,保存时间较长。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牙齿是肉食性鱼类重要的摄食器官.为探究鳜(Siniperca chuatsi)牙齿形态结构,采用解剖镜观察了鳜牙齿分布、形态与数量.并比较其与大眼鳜(S.kneri)、斑鳜(S.scherzeri)及中国少鳞鳜(Coreoperca whiteheadi)牙齿差异.采用茜素红染色、组织切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及红外光...  相似文献   

7.
懒猴的牙齿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就云南所产懒猴的牙齿形态作初步观察。恒齿式为(2.1.3.3)/(2.1.3.3)=36;上门齿为异形齿,中门齿比侧门齿阔大,形态亦不同;上犬齿有性别差异,下犬齿特化为门齿形;前臼齿无论齿数和齿尖分布都与猕猴、金丝猴和长臂猿有较大差别,但齿尖分布却与树鼩有某些相似之点;下颌第1前臼齿犬齿化;在臼齿的齿尖分布方面,与猕猴、金丝猴相似,上颌M~3次尖架消失,只具3个齿尖。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特有的濒危珍稀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牙齿的形态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版纳鱼螈牙齿发生于口腔上皮的底层细胞.一颗完整的牙齿由齿冠、纤维环和肉茎三部分构成,为同型钉状双尖齿.牙齿在上、下颌均排列成两排,每个齿位着生1~2颗牙齿.齿位数和齿数通常上颌齿多于下颌齿,上颌舌侧齿多于唇侧齿,下颌唇侧齿多于舌侧齿.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齿位数和齿数会在颌后部增加.亚成体和成体有大量换齿或脱齿现象.牙齿从着生稀疏、功能齿和替换齿夹杂着生趋向功能齿密集整齐着生.同时,将此研究结果与其他蚓螈类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颅骨、下颌骨及牙齿特征在进化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大熊猫颅骨形态及牙齿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大熊猫与始熊猫的裔征不同于熊科成员,应单列一大熊猫科(Ailuropodidae)。在大熊猫种系进化中,它们的形态与机能是统一的。不同种类的形态特征,又是在适应环境中逐渐产生的。根据这个认识,我们把大熊猫的进化历程可划分为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和衰败期。  相似文献   

10.
潘汝亮  彭燕章 《动物学报》1992,38(2):128-135
本文利用三维笛卡儿空间座标对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和黑叶猴(P.francoisi)颅骨的形态结构作了比较研究,描绘了它们的侧视和俯视投影图形。结果表明,两种投影图形均显示黑叶猴的颅骨大于菲氏叶猴,且显著性增大的区域出现在眉点、囟门、枕骨大孔附近和下颌骨体的高度。但菲氏叶猴较黑叶猴具有更凸的面颅。据枕骨隆突至眉点的侧视投影弧长,两种叶猴的数学模式均为:Y=a+bX-cX~2(R=0.92)。从侧视投影看,两种叶猴自枕骨隆突至眉点主要表出大小的不同。若据俯视投影图,两种颅骨的差异主要出现在外耳道以前的部分。黑叶猴较菲氏叶猴具有十分显著性增高的下颌骨体以及相对应更发达的咬肌和咀嚼器官,这很可能与它取食更多的果类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