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物学通报》2004,39(8):20-20
在人们印象中,只有生活在塞冷冬季的动物才冬眠。德国马尔堡大学的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热带非洲也发现了一种“冬眠”动物。一种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狐猴会在炎热的环境中“冬眠”7个月之久,远远超过了一些在北半球生活的动物冬眠的时间。这也是科学家迄今发现的第1种“冬眠”的热带动物。报告称,这种动物冬眠时会寻找一个僻静的树洞,即便周围温度达到30℃左右,也不会苏醒。地面测验表明,“冬眠”期间,这种动物的体温不靠自身的新陈代谢控制,而是“被动地”随着周围环境不断变化。热带动物也“冬眠”  相似文献   

2.
吴新智 《化石》1999,(4):2-3
人类起源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唯心主义者往往信口开河编造种种谎言蒙骗和吓唬轻信的人们,妄图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法轮大法”会长李洪志说人是外星掉下来的,就是一个例子。他有证据吗?没有。他还说过有美国科学家发现过踩在2-6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上的人类脚印(而且据他说还是穿了鞋的)化石,似乎是提出了化石证据,但是他能说出这个科学家的名字吗?资料刊登在什么学术刊物?有照片吗?实物现存何处?有哪些科学家检验过并且认可这些发现?他没有说,也肯定说不出来。这正表明他宣扬的是伪科学。唯物主义者对人类来源问题却是根…  相似文献   

3.
罗马教皇被迫承认生物进化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致函在梵蒂冈举行的教廷科学院全体会议说:“(天主教)信仰并不反对生物进化论”,“新的知识使人们承认,进化论不仅仅是一种假设”。“实际上,在继各学科的一系列发现之后,这一理论已被科学家普遍接受。”教皇的...  相似文献   

4.
德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一种可以将断裂的神经纤维重新接合起来并促使其再生长愈合的新型手术方法。不过科学家说 ,该方法尚须在动物身上继续进行试验才可应用于临床。据德新社报道 ,上述研究由德国联邦教研部资助 ,由罗伊特林根和蒂宾根两地的科学家合作完成。参与研究的施洛斯豪尔教授介绍说 ,此前人们普遍认为神经断裂后无法重新接合生长 ,但他们在研究中使用某种特殊的微小“导管”先将断裂神经的两端接合 ,尔后再促进其各自重新生长并最终接合。但科学家没有透露有关“导管”的具体信息以及促进神经组织生长的相关机理等。科学家们表示 ,这…  相似文献   

5.
《生理通讯》2005,24(5):124-124
美国、日本和越南研究人员2005年十月14日报告说,在一名越南患身上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毒株中,他们发现了一些毒株对目前最有效的流感药物“达菲”已具有抗药性。科学家警告说,禽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各国绝不能单纯依赖“达菲”。  相似文献   

6.
马佳 《化石》2007,(2):11-12
“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幻想中的完美世界,而意大利的深山中却有一个真实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斯图卡乐顿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尽管多数近亲结婚,而且饮食结构也不健康,但是他们却都很健康,并且长寿。这一奇特的现象吸引了很多科学家前往斯图卡乐顿村,寻找  相似文献   

7.
蜂鸟趣谈     
麻雀是人们经常见到的鸟儿,它长得多小呀!可是,要是把它和世界上最小的鸟儿放在一起比一比,那么,麻雀就会骄傲地说:“我们也是大鸟啊!”这种世界最小的鸟,比蜜蜂大不了多少,所以人们称它为“蜂鸟”。世界最小的鸟中美洲和南美洲热带森林地区  相似文献   

8.
黄禹锡四面楚歌,他说他想“当一名纯粹的科学家”。按理说,他本来就应该是一名纯粹的科学家,为什么这却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奢望?  相似文献   

9.
王原  郭建崴 《化石》2000,(1):6-7
最近,一只古老的蟾蜍“跳入”了人们的视野。它新近发现于辽宁西部,被科学家命名为“三燕丽蟾”(见题图),是我国已知时代最早的古蛙。三燕丽蟾生活在距今至少1-2亿年前的中生代中晚期,它与各色各样的恐龙以及一些原始的哺乳动物生活在同一时代。现在科学家只能通过化石来了解这种动物的面貌。我们这里称三燕丽蟾为蛙类,但人们在田间池畔常见到的“青蛙”和“癞蛤蟆”却是明显地不同。为什么呢?在动物分类学上,两栖动物中的无尾两栖类习惯上都被广义地统称为“蛙类”。这类动物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它们的幼体(即蝌蚪)通常生活在水…  相似文献   

10.
《昆虫知识》2009,(1):2-2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一种花巨型海芋发出一股奇怪的腐尸气味,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一些食肉性昆虫前来帮它传授花粉。那么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德国波恩大学的科学家无意中拍下的电视录像揭示了这一秘密。拍摄录像的德国波恩大学的威廉·巴斯洛特说:“影片摄制组使用非常强大的背景光拍摄,我们突然看到一股烟从该花的中心柱上升起。我们认为该花着火了。”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生理科学进展”(以下简称“进展”)自1978年复刊以来,迄今已三年,我们谨对“进展”三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祝贺,并对编辑们辛勤劳动致以敬意。“生理科学进展”是一本办得很好的杂志,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们感到它好比是一扇窗户,透过它可以看到当前生理科学中的新水平、新进展,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活跃了思想,也使我们看到了我们与兄弟单位和国外的差距,从而激励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急起直追。我们爱读“进展”中的综述、小专论、译文和新技术介绍。我们也喜欢“教学和科研笔谈”,作者们从亲身的丰富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精辟见解,使我们倍受裨益,而且感受犹深。“进展”中的生理科学史话,生理科学家和科研新闻的介绍,读来不仅饶有兴趣,而且从中可以学到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深的造诣。这对我们如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继往开来,是大有好处的。正是从爱护“进展”,并期  相似文献   

12.
猛兽棕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汰春 《生命世界》2006,(10):72-75
从1758到1947年,全世界共发现275“种”棕熊,尚无哪种哺乳动物有如此繁杂,庞大的家族。然而,这里所指的“种”,大多数是地域性的变异,或单纯的地方性支系。事实上,人们很难觉察出“种”的变化,科学家们也只能从体形大小、皮毛的色泽以及其分布地区来辨认其中的几个亚种而已。  相似文献   

13.
《昆虫知识》2010,(6):1028-1028
美国科学家近日表示,他们首次绘制出了两种蚂蚁的全基因组序列图。此举可为科学家更好地了解人类衰老以及行为表现提供帮助。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纽约大学兰贡医疗中心的生化学教授丹尼·赖因伯格说:“蚂蚁是绝对的社会动物,蚂蚁个体的生存要依靠蚂蚁群体,这与我们人类非常相似。无论是工蚁、兵蚁还是蚁后,蚂蚁都是绝佳的研究对象,对蚂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表观遗传学如何影响人类衰老以及行为表现。”该项研究成果刊登在《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14.
要多给人们留下一些不能忘却,也不应忘却的美好人物形象;研究他们以什么样的精神和品德,形成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题记     前言路德维希(1816~1895)近日报载一篇“呼唤名师”的短文,读后令我感触很多。它提到“名师出高徒”这句老话,并举了一些例子,如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被称为“万世师表”;清华大学的叶企孙先生是我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名师,研制“两弹一星”的23位功勋科学家中,有11位出自叶的门下(其实还有不少没有参加“两弹一星”的杰出物理学家,也出自叶的门下)。纵观科学史,国际上有不少科学家堪称名师,名师具…  相似文献   

15.
杀婴面面观     
屠杀婴儿是最令人憎恶的暴行,即使是一些残忍的罪犯也厌恶杀婴。人类对于孩子的天生爱护之心,使我们同时也十分喜爱其他小动物,如小狗、小猫和小驹等等。一位研究动物行为的先驱科·罗伦玆曾经指出,任何一种动物幼仔可爱的外表,足以使其成年的动物产生一种冲动来爱护、照料它们。他说,我们人类继承了我们灵长类祖先的这种保护孩子的本能。然而,在七十年代初,他也写到,动物在自然界中有时也会误杀自己的同类,但决非是有意的,而伤害幼仔则更是忌讳的行为。近十几年来,不断有报道说,一些动物在野生环境中经常残杀自己的幼仔。这使一些科学家们大惑不解。开始,人们对于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是病态的精神错乱。然而,许多科学家从一系列新的野外工作中,观察了大量动物的行为之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昆虫知识》2008,45(6)
北京时间9月24日消息,据美国《探索》杂志报道,一谈到“僵尸动物”,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科幻大片中的情景,事实上,确实有大量寄生虫可以控制毛虫、蟑螂、蚂蚁,甚至人类的大脑。许多情形下,科学家并不确切清楚寄生虫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以下便让我们揭开“僵尸动物”和控制它们的寄生虫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7.
真牛的故事     
董为 《化石》2009,(2):22-25
2008年,中国奥运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首次获得金牌总数第一的成绩,人们竖起人拇指对他们说“真牛!”在随后举行的残奥会上,中国健儿再次获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的成绩,人们也竖起大拇指对他们说“真牛!”紧接着神州七号把三位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首次太宅行走,人们再次竖起大拇指对他们说“真牛!”在国人一片“真牛”的赞叹声中,  相似文献   

18.
奇云 《生命世界》2006,(9):48-53
曾经,我们在电影、小说中看到“意念移物”的神话;曾经,我们将“意识的作用”视作唯物主义的禁忌…… 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主观臆测”付出代价,“意念”的“威力”已不再是《黑客帝国》、《蜘蛛侠》的专利。因为,现实之中科学家真的把这种“威力”施展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生物技术世界》2008,(4):90-90
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获悉自己获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在任职的加的夫大学发表声明说:“英国科学界被授予这样的荣誉,我非常高兴。这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并说——“儿时的梦想成真了”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一个由四位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属遗传和生物物理国际研究所,意大利Napies,小组负责人L,Luzzatto,45岁)成功地将一种人体酶克隆。上周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这样说,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使这种酶产生一种精确的复制品。该组研究者D.Toniolo在一次电话上说:“我们仅克隆了一个分子的很小一部分”。复制的分子D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