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摘要目的:用动脉瘤栓塞体积比评价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治疗效果,观察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影响因素及颅内 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情况。方法:选取11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术后动脉瘤栓塞体积比分成VER≥ 25%和 VER<25%两组,观察不同的栓塞材料(电解可脱弹簧圈、水解可脱弹簧圈)和术中血管的痉挛程度(轻、中、重)对栓塞程度的影 响;术后随访106 例病人,按动脉瘤栓塞体积比分成VER≥ 25%和VER<25%两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和复发率,用动脉 瘤栓塞体积比评价栓塞术的预后效果。结果:动脉瘤栓塞体积比VER≥ 25%和VER<25%两组间进行比较,不同血管痉挛情况下 和使用不同的栓塞材料在两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半年,比较VER≥ 25%和VER<25%两组 的再出血率也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栓塞体积比在评价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有重要意义,血管痉挛 情况、栓塞材料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栓塞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后随访证实动脉瘤栓塞体积比对评价动脉瘤栓塞术的预 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采取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59例(A组)及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78例(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Raymond分级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出血及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积水、肺炎发生率、致死率及致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校正后P=1)。术后1月内及术后12个月随访GOS评分,A组评分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内及术后12个月随访Raymond分级,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效果明显且术后并发症少,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弹簧圈栓塞基础上应用自膨式支架辅助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对住院患者进行术前整体状况评估。影像学检查主要记录动脉瘤的位置、瘤体长度和瘤颈宽度,测量其长宽比例。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观察各种介入治疗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44例、女53例,男性平均年龄51.3岁,女性平均年龄46.7岁,男女共同平均年龄48.7岁。颈内动脉-后交通支及其附近动脉瘤51个,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29个,大脑中动脉11个,椎-基底动脉系统6个,所用到的栓塞材料包括各种弹簧圈、颅内支架、不可脱球囊等。97例中15例出现并发症(15.5%),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术中发生血管痉挛3例,血栓形成或血栓性栓塞5例,3例死亡。结论: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最主要并发症包括动脉瘤破裂、栓塞和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术前评估、术中谨慎操作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能够降低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择期颅脑动脉瘤栓塞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序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对两组麻醉诱导前1min(T1)、麻醉诱导后1min(T2)、插管时(T3)、手术开始后30min(T4)以及拔管时(T5)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及清醒后拔管时间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T2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心率(HeartRate,HR)均较T1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清醒时间(5.1±1.5)min及拔管时间(15.5±7.5)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在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时,选择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的麻醉方式,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术后苏醒较快,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A组40例和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B组3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住院费用及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氧饱和度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值,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动脉瘤完全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15,P=0.473)。A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低于B组患者(t=17.732,P=0.000);A组患者术后血清中CRP、IL-1β、IL-6、TNF-α的水平高于B组(t=10.580、12.904、9.355、19.176,P均=0.000);A组患者术后脑氧饱和度水平低于B组(t=2.113,P=0.019),两组ADL评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1,P=0.115);A组术中再破裂、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B组患者(x~2=4.817、5.383,P=0.028、0.020)。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合率与血管内栓塞术无明显差异,住院费用更低,但对目标血管的刺激较大,可能存在术中再破裂、脑血管痉挛等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球囊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介入诊疗科接受介入治疗的5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球囊辅助栓塞组有340例,单纯栓塞组有200例。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球囊辅助栓塞组和单纯栓塞组在性别组成、年龄、颅内动脉瘤性质、位置、Hunt-Hess分级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前者栓塞程度明显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前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过程中,球囊辅助栓塞组发生2例破裂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1例弹簧圈移位,单纯栓塞组发生2例破裂出血、1例栓塞、2例脑血管痉挛、3例弹簧圈移位。前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方面,球囊辅助栓塞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明显优于单纯栓塞介入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神经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手术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组、延期组,其中早期组36例,发病至手术时间≤72 h;延期组44例,发病至手术时间>72 h,对比两组疗效、预后、神经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组的完全栓塞率高于延期组,基本栓塞率低于延期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早期组低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延期组(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降,且早期组低于延期组(P<0.05),白介素-10(IL-10)水平升高,且早期组高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延期组(P<0.05)。结论:早期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可提高完全栓塞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及炎性应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预后和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苏醒质量、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神经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9年3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分为研究组(BIS监测下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醚,n=40)和对照组(BIS监测下七氟醚,n=40),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苏醒质量、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和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变化。记录两组围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气管插管后1 min(T1)~拔管后10 min(T4)时点,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升高后下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同时点(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苏醒时间、恢复呼吸时间、拔管时间较短(P<0.05)。T1~T4时点,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下降后升高,但研究组较对照组同时点高(P<0.05)。术后1 d,两组人脑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茁水平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同时点(P<0.05)。对照组、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IS监测下七氟醚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中,可提高苏醒质量,减轻氧化应激水平和神经损伤程度,稳定血流动力学波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内脏动脉瘤患者23例,包括脾动脉瘤13例,肝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例,肾动脉瘤1例。其中,9例行远近端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3例采用弹簧圈瘤体内填塞加瘤体内注胶栓塞术,4例行弹簧圈瘤体内栓塞术,2例行分支动脉颗粒栓塞术,1例行单纯注胶栓塞术。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CTA或血管造影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本组均成功行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造影示动脉瘤体和/或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体内无明显对比剂显影,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3例出现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未见栓塞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均停止。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置入者,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是一种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联合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月我院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ICP、CPP监测。比较两组动脉瘤夹闭情况,术后第1 d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术后3个月预后优良率。结果:两组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观察组术后第1 d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P<0.05);术后1 d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排除失访病例后,观察组术后3个月GOS分级、mRS分级优良率分别为88.89%、88.89%,与对照组的88.00%、8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电生理联合ICP、CPP监测,能够实时掌握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组织血流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可预防不可逆的脑缺血改变,改善术后早期患者意识状态,减少术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提高囊性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择囊性动脉瘤患者60例。其中病例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相同治疗条件下病例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结果:病例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后,与对照组相比平均住院日缩短P〈0.05,住院费用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对囊性动脉瘤患者介入手术的干预效果有效,值得临床护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2年收治的49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结果:49例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6例,Ⅴ级15例,其中14例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1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2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治疗后6月,根据ADL量表评价预后(ADL≥60分为预后良好):内科保守治疗者仅3例预后良好,手术及栓塞术者17例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而言,影响患者预后的原因主要是出血导致的脑损伤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通过手术或栓塞术积极治疗破裂动脉瘤是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容积指数的准确性,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测定两组不同肺区的肺容积指标并与临床PFT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不同肺区测定的Vin及上肺区Vin-Vex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呼气末容积(Vex)、容积比(Vex/Vin)和肺容积变化比率[(Vin-Vex)/Vin]均呈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容积差(Vin-Vex)与各项PFT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对诊断COPD有预测意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PICA)的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辅助下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症状,影像特点,外科治疗方法及相关预后。结果:头颅CT表现主要为幕下为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或二者兼有(除1例未破裂)。其中经全脑数控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手术路径为枕下旁正中16例,枕下正中入路14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在MVD的辅助下行脉瘤夹闭术27例,动脉瘤包裹术1例,动脉瘤夹闭并动静脉畸形切除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并小脑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其中3例意识障碍致死亡或自动出院,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或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辅助MVD下,能够降低手术风险,提高完全夹闭动脉瘤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对于难治性子宫下段瘢痕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4月经我院收治的85例难治性子宫下段瘢痕妊娠患者,其中41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观察组),44例行孕囊穿刺术治疗(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转经时间、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及激素水平,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92.68%和90.9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住院时间及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激素水平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1-3个月,观察组患者转经时间为(32.18±11.46)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3±8.0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有效性和安全性更高,与孕囊穿刺术比较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转经时间及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9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绝对卧床休息、镇静、给予氨甲环酸止血、脱水降颅压、防治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德国拜尔公司)持续微泵静脉注射20 mg·d-1,连用14 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qid,至第21天,根据监测血压调整剂量。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内脑血管发病情况、CT评价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1.3%;对照组有效率73.91%。两组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4例,占8.7%;对照组发生脑血管痉挛26例,占56.52%,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能够显著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对脑血管再出血具有积极防治作用,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气管异物取出术中对患儿呼吸、循环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40例行气管异物取出术患,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20)和生理盐水组(S组)(n=20),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输注时间为10min。术中高频射流呼吸机给氧,保持患儿自主呼吸,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结果:D组患儿术中屏气、咳嗽、喉痉挛、术中SP02〈90%显著低于S组(P〈0.05);D组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结论:在气管异物取出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有很大的优势,对呼吸系统影响小,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