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粉红椋鸟的食性及其对蝗虫种群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我们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本着科研工作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方针,于1968年和1969年参加了新疆地区有害动物防治工作。工作期间,为配合哈密专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里坤)蝗区的治蝗工作,曾于1968年6—7月和1969年5—7月在沙尔  相似文献   

2.
<正> 我县地处历史上著名的微山湖滨湖蝗区南端,解放后治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至六十年代初期已基本控制蝗害。但近年来蝗情有回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现根据过去的工作经验,对本县蝗区的发生与演变作一粗浅分析。 一、滨湖蝗区的演变情况 据历史资料统计,在1950—1965年中,夏蝗与秋蝗累计发生面积大于耕地面积之半的有6年(1952、1953、1958—1961),平均不到3年大发生一次。其中,1953年蝗区面积占耕地面  相似文献   

3.
飞机喷粉防治东亚飞蝗一般采用1.5%666药粉,杀虫率达98—100%。1955年河北省天津专区在飞机治蝗工作中由于1.5%666药粉供应不足,临时改用2.5%666药粉,每亩用量1斤,据当时反映效果也很好。不仅减少了单位面积的用药量,同时又提高了飞机的工作效率,因而不少地区就推行这一用药标准。随  相似文献   

4.
蔗蝗(Hieroglyphus annulicornis Shir.)又名斑角蔗蝗、蔗叶蝗、烟袋油,是南方诸省为害甘蔗的一大害虫。几年来据我们在微山湖蝗区的调查,发生为数很少,分布不广,为害不甚显著。但因农业合作化的飞跃发展,蝗区环境面貌随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蔗蝗是否会有新的变化,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蔗蝗的生活习性过去记载的较少,为了要掌握它的发生规律,有利于今后防治研究工作,我们于1955年对蔗蝗的  相似文献   

5.
侦查残蝗和蝗卵是作好治蝗准备工作的重要项目,在作好查残蝗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查卵工作。杏卵工作完成後,根据查卵结果,制订蝗虫防治计划;然後按照计划准备治蝗经费、物资及一切必要措施。这样才能作到掌握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6.
皱腹蝗亚科自1951年被Bey-Bienko建立后,至今所知共包括5个属,是蝗科中最小的一个亚科。它的分布范围比较狭窄,主要分布在伊朗、中亚、小亚细亚及北洲等地区,但以分布在伊朗的属、种居多。1958年夏凯龄教授在“中国蝗科分类概要”一书中首先记载了采自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长角皱腹蝗Egnatius apicalis Stal,从而填补了我国缺此亚科分布的空白。1979年作者在“新疆的蝗虫及其防治”一书中除记述了上属一种外,还曾报道了荒漠拟皱腹蝗Egnatioides desertus Uv.,后经仔细研究发现,将采自新疆的那些标本订为上种有误,而应订为一个新种,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全国性大规模的治蝗工作自1951年开展以来至目前为止已经七年了,通过历年治蝗工作已证明:充分掌握蝗情是做好治蝗工作的有力保证,因此从1953年起所推行的群众性三查工作,在掌握蝗情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蝗虫密度在积极防治下,历年都有降低的趋  相似文献   

8.
中华稻蝗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 近几年,由于对稻蝗高效六六六农药的停用,以及减少对水稻害虫的防治次数与面积,致使稻蝗的发生量与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如信阳地区1983年前极少见到稻蝗,1984年各县主要集中在山边田块成灾,而1985年在全区450万亩稻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成灾面积约150万亩,发生密度一般每亩秧田有蝻12000~46000头;本田每亩有蝗4000~34000头。鉴于国内尚无稻蝗的系统资料,为此,我们从1984年开始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华稻蝗对水稻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柄文  祁景桥 《昆虫知识》1993,30(4):193-195
中华稻蝗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989~1990年两年,我们在抚宁县、昌黎县、唐山市东矿区进行了扣笼接虫试验,明确了不同虫口密度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得出了中华稻蝗防治的经济阈值,并初步提出了我省北部稻区的防治指标为每平方米10头。  相似文献   

10.
陈顺立  罗沛稻 《昆虫知识》1992,29(4):209-211
蕾鹿蛾是黑荆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福建南平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本文描述了该虫的形态特征,记述了它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天敌种类,提出了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74,(1):97-101
蹦蝗属(Sinopodisma Chang)已知9种,分布于我国的东部和东南地区的山地,如台湾、广东、福建、江西、江苏及浙江等省,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作者于1962年及1965年在秦岭山地楼观台和南五台地区进行调查时,采到该属的一种蝗虫,经鉴定后,认为是蹦蝗属的一新种,定名为秦岭蹦蝗Sinopodisma tsinli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2.
一、情况: 一年来新中国的植物保护工作,已有根大的改进,并已取得显著的成绩,在防治工作上除用人工捕打、农业技术等方法防治各种病虫害外,药剂防治面积约计可达15,000万亩以上,其中治蝗1,087万亩,地下虫5,000万亩,种子消毒4,800万亩,棉虫1,600馀万亩。今年在治蝗方面继续贯彻了‘药剂除治为主’的方针,虽密度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蝗虫分布调查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 2 0 0 2年对白洋淀蝗区的蝗虫种类、分布、优势种群及蝗区水文、植被、土壤、天敌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 ,白洋淀蝗区有蝗总科昆虫 3 0种 ,隶属 6总科、2 2属 ,分布于白洋淀淀内湖泊蝗区、淀边内涝蝗区和淀外河泛蝗区 ;明确以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Meyen)为主的 5个蝗虫优势种群及生活史 ,并根据不同蝗区类型 ,提出了蝗区治理区划、生态治理技术、应急化学防治等 3项防治技术和“两改一加强”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测定建立了灭多威、辛硫磷、吡虫啉、氰戊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啶虫脒6种药剂的敏感基线。测定了2009年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烟区的烟蚜田间种群的抗药性水平以及烟蚜种群解毒酶与靶标酶的活性。结果显示:与2008年的监测结果相比较,灭多威对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分别增长了0.004倍、0.046倍和0.051倍;辛硫磷对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分别降低了0.213倍、0.078倍和0.088倍;毗虫啉对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分别增长了1.186倍、1.328倍和0.56倍;氰戊菊酯对南平和龙岩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分别增长了0.367倍和0.139倍,对三明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降低了0.103倍;高效氯氟氰菊脂对南平和龙岩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50分别增长了0.345倍和0.244倍,对三明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如降低了0.035倍;啶虫脒对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的烟蚜种群的Lc靳分别增长了O.498倍、0.724倍和0.868倍。由于3个烟区近几年大田防治烟蚜极少或没有使用灭多威、辛硫磷、氰戊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这4种杀虫剂,所以3个烟区的烟蚜种群对这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增加率降低或抗药性下降。目前除了南平烟区的烟蚜种群对啶虫脒产生了高抗(抗性倍数为6cL92倍),其余烟区还未出现高抗种群。3个烟区烟蚜种群的3种酶活性差异明显,以三明种群最高,南平种群次之,龙岩种群最低。与2007年的测定结果相比较,三明、南平和龙岩的烟蚜种群CarE比活力分别增加了2.249倍、2.335倍和3.491倍;AChE比活力分别增加了0.336倍、0.664倍和0.782倍;GSTs比活力分别增加了0.591倍、0.811倍和1.447倍。  相似文献   

15.
1958年笔者在福建莆田县哆后农业社,夏种后,飞虱、浮尘子为害早期晚稻十分严重。这期间,了解到县农场及其他一些农业社因7月间一度洪水淹没稻田而无此虫害。我们初步认为其原因除了食料断绝外,还由于卵的淹没。稻虫中,曾有防治黑椿象的浸水杀卵方法。在这些启示之下,我们试图用之于飞虱、浮尘子类的防治上,乃对当时发生最严重的白背飞虱Sogota furcifera Horvath进行一些观察和试验。 白背飞虱在福建一年大约发生5代,以第3代的成虫侵入晚稻田产卵,产卵盛期一般在7月下旬,这是第4代的卵;第5代卵盛其则在8月下旬。  相似文献   

16.
花生卷叶麦蛾Stomopteryx subsecivella Zell.属磷翅目、麦蛾科。分布于东南亚和非洲一带,在我国分布于两广地区。广东省主要发生于湛江专区的沙(王朗)江、鑑江、漠阳江等河流的中下游和雷州半岛,海南岛中、南部以及汕头专区的兴、梅地区。湛江专区1958年曾大发生,每亩有虫常达9—18万头,花生、黄豆受害极为严重。1959年在雷州半岛,1960年和1962年在茂名及1959—1961年在琼南都曾严重发生为害。近年来作者进行了卷叶麦蛾的调查研究,兹将所得结果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17.
这本资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根据1958年全国小麦病虫工作会议的全国小麦病虫防治研究的资料而编辑的。是总结1958年小麦丰产经验和大面积防治小麦锈病、防治赤霉病、黑穗病及大面积防治吸浆虫等所获得的空前成绩。在防治大面积锈病方面,发挥了群众的智慧、大量应用土农药,是使小麦  相似文献   

18.
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是山西晋中专区杂粮的主要害虫之一。远在1225年前(唐开元22年),平定州志已有粘虫成灾的记载。但对这样一个大害虫的大面积防治和系统研究还仅仅是解放后几年来的事。 经过几年观察,我们发现晋中专区粘虫发生数量与当年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在防治上也还有些值得探讨的地方。现分别讨论于下。  相似文献   

19.
在采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防治过的草场中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了草原蝗虫优势种类、混合种群平均密度与蝗虫微孢子虫疾病分布之关系,以及该疾病的空间分布。在防治后的当年,蝗虫微孢子虫疾病的感染率随着混合种群平均密度及靶标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感病率的下降而降低。但是,次靶标蝗虫如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palpalis(一种中后期发生的种类)其感病率呈上升趋势,表明该疾病可在不同发生期种类蝗虫之间进行有效地传播。病蝗虫在防治后第7d其空间分布呈随机分布(Poisson),第28d 则是聚集分布,第40d时也呈聚集分布。于1993年、1994年对1988年(样区Ⅱ)、1989 年(样区Ⅲ)采用微孢子虫防治过的草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二个样区中,二年混合种群平均虫口密度与混合种群的平均感病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289, r=0.479)。蝗虫微孢子虫病在主要优势种,如亚洲小车蝗、宽须蚁蝗、白边痂蝗Bryode maluctuosumluctuosum、皱膝蝗Angaracris /I>spp.、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均有分布。二个样区中的混合蝗虫种群的平均感病率在1994年显著低于1993年。混合蝗虫种群的种类组成也有所变化,与1993年相比,1994年宽须蚁蝗及白边痂蝗的比例上升较大,而亚洲小车蝗的比例下降。经过5—7年的扩散,蝗虫微孢子虫病至少可扩散距防治区1 000m,其扩散方向可能与风及地势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一、为害情况 粘虫在广东各地分布普遍,主要为害晚稻和各种小麦,其次为害玉米、甘蔗与禾本科杂草。历年为害水稻是间歇性的,例如1953,1955,1958年各地为害严重。1958年仅在韶关专区就有曲江、南雄、始兴、从化、连山等18个县市,约14万亩的面积上有粘虫发生。 曲江县马坝人民公社于1958年9月下旬至10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