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入住我院CCU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CCU的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于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急诊手术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评价手术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等.结果:200例患者急诊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植入支架数量为1.41±0.711枚,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2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无院内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心梗,临床随防7.3±1.9(5-15)个月,136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72.3%,随访终点内死亡5例(死亡率2.66%),含心源性死亡3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其中再发心肌梗死1例,6例患者进行了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3.19%).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安全可行,且院内、术后7个月随访观察显示疗效显著,并明显降低靶血管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2.
重叠支架置入术是临床上用来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的常用方法,以往曾采取重叠裸金属支架置入术,但其临床预后不佳,目前较为常用的重叠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被认为相对安全、有效,但仍存在许多潜在问题。本文介绍了适合使用重叠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回顾了重叠裸金属支架的临床应用情况,阐述了近年来药物洗脱支架的发展以及重叠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优势,比较了四种负载不同药物的药物洗脱支架同种重叠置入后的临床疗效,观察了异种药物洗脱支架混合重叠置入后的临床特点和支架重叠段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分析了重叠支架置入术与几种其它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方法的应用区别,并对新一代药物支架的重叠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出现,再狭窄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有效控制.然而,药物洗脱支架也存在较低的再狭窄率,由于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人数非常多,这一比率就不容忽视.本文将阐述DES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以及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4.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尽管发生率较低,但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高凝状态源自患者的自身因素及支架植入所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包括斑块破裂、血管内皮损伤、组织因子大量表达、微粒生成增多等,进一步可激活血细胞和凝血系统,重者可导致局部血栓形成。及时检测及防治支架术后的高凝状态对降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有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高凝状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一种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威胁着全世界人类的健康. 全降解聚合物血管内支架是由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作的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变窄管腔的血管支架. 它克服了金属药物洗脱支架引起的慢性局部炎症反应、血管生理舒缩功能缺失和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及未来可能在同一位置再次植入支架的缺陷. 但全降解聚合物支架由于各级降解产物的刺激引起炎症反应以及支架植入部位力学微环境的变化,从而引起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结合力生长因子(mechano growth factor, MGF)对力学刺激敏感的特性,MGF可能对心血管支架植入引起的局部力学变化作出响应. 因此本文对全降解聚合物支架植入后支架的降解特性与力学微环境变化引起的再狭窄、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以及MGF在其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冠脉介入支架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已广泛用于外周动脉疾病(PAD)的治疗。然而,该技术存在血管壁弹性回缩和内膜增生等不足。PTA术后植入金属裸支架(BMS)虽然可以减少血管壁弹性回缩,但由此引起的支架内再狭窄(ISR)又成为治疗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药物洗脱支架(DES)被用来解决狭窄问题,但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LST)、内皮化延迟和必须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药物涂层球囊(DCB)获得了快速发展。DCB作为非支架方案,可将所携载的活性药物转移至病变段血管壁,对ISR或原发病变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简要介绍了DCB的发展历史,并通过实验室研究、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从机制上阐述涂层技术、涂层药物、赋形剂等对DCB功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DCB在PAD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关注的健康问题,为当今人类一大灾难性疾病。既往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占冠心病总患者约20%,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范围更加广泛,病变呈弥漫性,而且更多累及左主干,常常伴有血管直径小,血管成角、钙化、扭曲等特点,而且多发生于高龄、糖尿病患者中,以上特点又决定了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又一难题。因此,有效的预防与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已成为目前的关注重点与热点,本文概述了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法以及各方法的疗效与优劣之势,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表明PCI治疗仍占有主导位置,虽然目前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的介入治疗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已经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在很大程度降低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但药物洗脱支架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长病变的远期疗效仍在评估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MSCs)干细胞捕获支架能否预防和减少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方法:①用乙基纤维素作为包被底物对支架进行包被,然后再包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体.②以球囊损伤法建立犬冠状动脉狭窄模型,应用标准球囊导管技术,将包被有抗体的支架植入犬(n=20)冠状动脉前将支损伤段远端,再以相同方法在损伤段近端植入裸支架作为对照组(n=20).4w后处死动物,取出支架段血管行血管内超声(IVUS)及血管形态学检测分析血管管腔面积和内膜增生面积.结果:术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捕获支架组较裸支架组的最小管腔直径和新生内膜面积较明显减少(P<0.05),而最小管腔面积则明显增加(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捕获支架能快速修复损伤的血管内膜,降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药物洗脱支架(DES)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中起到巨大作用,不但能机械支撑血管狭窄区,而且可以通过持续释放药物显著降低病灶处再狭窄率。然而,长期临床研究表明,载药DES在后期有引发血栓的风险。在DES表面载入基因药物,通过表面涂层输送系统局部缓慢释放治疗基因,能针对引起再狭窄的细胞过程进行修改。选择合适的治疗基因,可以抑制内膜增生,促进再内皮化,提高洗脱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非常有前途的抗再狭窄方法。同时,良好的涂层材料不仅改善了支架表面的生物相容性,更能通过不同的基因药物输送系统有效控制治疗基因的释放速率。本文首先介绍了一部分针对再狭窄的治疗基因,在此基础上,综合阐述了基因缓释系统中使用的材料和技术,分析提炼了基因缓释系统的释放机理,举例分析了载基因洗脱支架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血栓弹力图监测血小板抑制率的情况下,调整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发血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例支架内亚急性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例支架内亚急性血栓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调整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达到满意血小板抑制率,患者症状消失。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用量,可达到令人满意的血小板抑制率,并防止出血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