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油节虫(Palaeolenus)在安徽凤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描述的古油节虫(Palaeolenus)的标本,系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安徽省地质局地质研究所组成的皖中地层队在安徽凤阳发现的。化石产于下寒武统猴家山组的顶部,含化石地层出露情况如下:凤阳林场至蚂蚁山剖面:上复地层:下寒武统馒头组——整合——猴家山组:9.灰色、暗灰色块状灰岩,含矽质及少量燧石结核,产:Palaeolenus fengyangensis Chu(新种)Redlichia sp.1.97米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的介形类标本,采自安徽嘉山司巷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系中的沉积夹层,有人曾将岩层的时代误定为始新世舜山集组.根据出露在花园湖畔的岩性及介形类动物群的特征,将这个岩层命名为花园湖组.花园湖组地层层序为上覆地层:第四系7.紫红色薄层泥岩  相似文献   

3.
吉林磐石吉昌地区早石炭世植物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前言吉昌地区早石炭世植物产于吉林省磐石县西北——吉昌地区官帽屯、冰窖山、腰沟屯及鹿圈屯等地的下石炭统鹿圈屯组,一套受轻微变质的深灰一灰黑色粉砂岩中。产地的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1′,北纬43°14′(插图1)。1976—1977年,吉林省地质局区调大队四分队在开展《辽源市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此批植物化石,并在吉昌官帽屯一胜利屯一带测制了地层剖面,采集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图2)。根据该队地质报告的记述,此区鹿圈屯组的地层层序为:上覆地层:中石炭统磨盘山组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中段奥陶纪的腕足化石还未报道过。1978—1980年期间,吉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四分队唐守贤、林质彬等于伊尔施北的三角山一大山一带实测了含有奥陶纪腕足类、苔藓虫等化石的地层剖面,自下而上新建立了中奥陶世断岩山组、晚奥陶世三角山组及大山组三个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的Bradorids的新材料采自四川峨眉高桥张山的震旦—寒武系剖面。据笔者1965年以来多次观察,该剖面地层发育,层序清楚,化石丰富,寒武/前寒武系界线上下为海相连续沉积,可选作此界线的层型剖面。剖面位于峨眉山山脚,其地层层序与峨眉游山大路洪椿坪至遇仙寺剖面一致。下部地层目前称为灯影组(相当于洪椿坪剖面的洪椿坪组);其上为筇竹寺组,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相当于峨眉山剖面的九  相似文献   

6.
浙、皖中生代轮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王振 《古生物学报》1981,(4):311-323
一前言1972至1973年,安徽省311队和浙江石油队,分别在枞阳和杭州下白垩统采集到一些轮藻化石。1973至1974年,在安徽和浙江省区测队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华南红层队,先后对浙、皖中生代陆相地层进行野外调查时,在安徽怀宁、歙县、宣城和浙江兰溪、梅城等地,又发现一批轮藻化石。产化石的地层包括:中三叠统铜头尖组;中侏罗统洪琴组、渔山尖组;下白垩统岩塘组、姑山组、杨湾组、徽州组、“朝川组”和上白垩统宣南组。经笔者鉴定,计7属16种1变种(包括6新种、1新变种和1未定种)及少量营养体碎片。除宣南组外,本文记述的各化石组合,对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划分及其对比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山西平鲁晚寒武世崮山期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10月,笔者在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第三分队大力协助下,在山西省平鲁县下水头公社中井村虎头山观察寒武纪地层剖面时,在上寒武统崮山组采集一批三叶虫化石标本,经研究,共计14个种,分属于10属、7科,其中有6新种,2新属和1属种未定。对参加野外工作的王枝堂、李书贤、吕广儒,和为本文化石标本照相的王金荣、崔跃云等同志,笔者在此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   

8.
《古生物学报》1990,29(1):127-127
前言1980年9—10月,笔者随北疆队,在沙湾县马纳斯河剖面,对中生代地层进行了地质调查,并系统地采集了孢粉样品,仅在西山窑组分析出保存完好的孢粉化石(有12块样品含孢粉),对每块样品都进行了孢粉统计。这一孢粉组合的研究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与我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进行对比,提供了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疆北天山西段特马豆克期三叶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北天山西段霍城精河博罗霍洛山一带奥陶纪地层虽颇为发育,但直到1974年新疆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组成的地层分队在野外才明确地将早奥陶世沉积划分出来,称为新二台群。1977年进一步划分出新二台组和凤沟组。1979年许杰和黄枝高研究该区笔石化石后,认为下奥陶统从下而上应包括三个组:(1)新二台组,含Tetragraptus (Etagraptus) approximatus带,(2)凤沟组,含 Didy-  相似文献   

10.
广东南雄盆地早第三纪红层罗佛寨群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上湖组含有比较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时代确定为中古新世;而上部浓山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一直未确定。1973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野外队,在浓山组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为确定浓山组的时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这些材料中有两块中兽化石,虽然材料都很破碎,但对于了解该动物群的性质和确定该地层时代仍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东柴山剖面上油砂山组和下油砂山组 Cyprideis 属化石的对比研究,划分出了如下四个种群类型: A.Cyprideis sp. (下油砂山组上部), B.C.shizigouensis (上油砂山组下部), C.C.posticlina (上油砂山组中下部), D.C.subeboliangensis (上油砂山组中上部)。经与砂新 1 井和砂 38 井对比,厘定了英东地区上油砂山组/下油砂山组的 Cyprideis 生物地层序列,并对 Cyprideis 各种群化石的鉴定特征作了简要总结。古生态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变化对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74年9月,笔者和范贵忠同志与宁夏地质局区测队二分队地层组的同志们,在阿拉善左旗豪斯布尔都盆地查干布拉格地区的绿根扎大盖附近采集到一批将在本文中报道的早渐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所报道的谷氏大角雷兽(Embolotherium grangeri)以及徐余瑄(1966)报道的副新两栖犀(Paracadurcodon alashanensis)为1959年采集到的。  相似文献   

13.
湖北南漳邓家崖一带,晚震旦世时位于扬子台地北缘,受到南江上升运动的影响,灯影组上、下段之间为一古喀斯特侵蚀面,灯影组下段上部地层剥蚀甚多。灯影组上段底部有厚2m左右的含磷地层(相当于陕南的高家山段的一部分),其中除了隐藻类磷块岩之外,还发现产有大量球状绿藻类化石(Eosphaera gigantea sp.nov., Megasphaera inornata Chen et Liu和Protosphaeridium sp.及似红藻石,并产有可能属于软体动物门的小壳化石(Nanzhanguncus delicatus gen.et.sp.nov)。这些发现丰富了晚震旦世高家山期生物群的内容。南江上升运动在整个扬子区都有明显的影响,之后的海侵开始时,不仅有碎屑岩的沉积,并有磷质的输入和磷块岩的形成,它促使高家山生物群的繁盛,是灯影期沉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良好标志。根据这一标志及沉积区的横向追索,峡区的灯影组石板滩段是南江上升运动前的沉积地层,与蛤蟆井段之间的界线不是一个等时面。所以,西陵峡生物群和高家山生物群产出层位不是同期沉积。就目前材料看,震旦系建阶条件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的介形类标本,采自安徽嘉山司巷地区晚侏罗世火山岩系中的沉积夹层,有人曾将岩层的时代误定为始新世舜山集组.根据出露在花园湖畔的岩性及介形类动物群的特征,将这个岩层命名为花园湖组.  相似文献   

15.
一、江西玉山晚奥陶世Favistina的发现江西玉山至浙江江山一带的上奥陶统为一套介壳相地层,富含珊瑚、腕足类、三叶虫、头足类和腹足类等化石。该地上奥陶统分为下部黄泥岗组和上部三巨山组。珊瑚化石在上、下两组均有产出,但是以上部的三巨山组更为丰富。由于化石保存较好,形态各异,属种也多,所以成为研究我国东南晚奥陶世珊瑚的一个有利地  相似文献   

16.
江苏南京浦镇及泗洪下草湾中新世脊椎动物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包括两部分,分别记述了近年来在江苏南京市浦镇和泗洪下草湾两个地点发现的一些脊椎动物化石,讨论了产化石地层的时代和有关的地层问题。浦镇的化石是镇江地质部第六普查综合研究队,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和南京大学地理系的几位同志,在该地的猪头山的一个矽砂矿的砂砾层中采集的。泗洪的化石是前“华东文物工作队”在1955年送交前“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鉴定的,由同一地点发现的其他化石,过去已经研究发表(见后)。除了南京方山发现的一个安琪马(Anchitherium aurelianense)的标本(周明镇、胡长  相似文献   

17.
重新研究了甘肃玉门含大山口动物群的地层,讨论了北祁连区二叠和三叠系划分,指出西大沟组存在误用,建议将上三叠统的西大沟组更名,将中二叠统产大山口动物群的西大沟组更名为青头山组,并将青头山剖面指定为青头山组命名剖面.  相似文献   

18.
华南地区邵东组的珊瑚化石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近年来,我所石炭纪地层队在广东、湖南和广西等地(图1)陆续开展了石炭纪地层的系统研究,通过室内整理和化石的初步鉴定,对于上述地区石炭系的划分和对比有了新的认识。有关成果将陆续发表报道。本文着重描述邵东组的珊瑚化石,并论述其地质时代。化石大部分由石炭纪地层队采集,少量标本系湖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和湖南冶金二四六勘探队提供。经过  相似文献   

19.
广东南雄盆地浓山组上段孢粉组合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南雄盆地的古新统称为罗佛寨群。罗佛寨群划分为早—中古新世的上湖组和代表晚期的浓山组。浓山组分三段:下段(竹桂坑段)、中段(大塘圩段)、上段(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华南红层队,1977)。孢粉样品采集于大塘剖面,即古城—坪岭实测剖面。剖面的浓山组上段为一套紫红、灰绿色砂质泥岩互层,夹灰绿色粉砂岩和紫红色薄层砂岩,未见顶  相似文献   

20.
贵州鈩山志留纪泥盆纪一些层孔虫和珊瑚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6年夏,王日伦、张庚赓和其他同志于黔东鈩山至翁项一带检查西南地质局548石油普查队工作时,在具有含油标志的地层中采集了许多珊瑚和腕足类化石。同年,该队亦从该区的同一地层中采集了各类化石。作者受托研究从该区获得的珊瑚化石。由于该区的地质过去未曾有过群细的研究报导,加以这些地层具有含油特征,因此将其中的化石作群细的研究,是有巨大的实际意义的。黔东鈩山一带的地质构造早在1936年为熊永先、王日伦、吴希曾等作过初次调查。解放后于1954、1956年,西南地质局先后派遣两个石油普查队在那里工作。乐森璕详细研究了113队所给的地质资料(包括化石),对前人的地层划分做了修正。1957年在“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